《金銀花》完整版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和山銀花的生長習性 -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原產(chǎn)我國,分布各省.溫帶及亞熱帶樹種,適應性很強,喜陽、耐陰,耐寒性強,也耐干旱和水濕,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濕潤、肥沃的深厚沙質(zhì)壤上生長最佳,每年春夏兩次發(fā)梢.根系繁密發(fā)達,萌蘗性強,莖蔓著地即能生根. 喜陽光和溫和、濕潤的環(huán)境,生活力強,適應性廣,耐寒,耐旱.在當年生新枝上孕蕾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鹽堿地均能生長.根系發(fā)達,生根力強,是一種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山坡、河堤等處都可種植.在蔭蔽處,生長不良.目前金銀花的產(chǎn)地主要來自山東平邑、河南封丘、河北巨鹿等地;“山銀花”的主產(chǎn)區(qū)在重慶的秀山、彭水,貴州興義、遵義,湖南隆回、溆浦,四川南江、通江等地..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有什么用途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金銀花,為中藥材和植物的統(tǒng)稱.植物金銀花又名忍冬,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木質(zhì)藤本植物.“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由于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后轉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藥材金銀花為忍冬科忍冬屬植物忍冬及同屬植物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它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金銀花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種熱性病,如身熱、發(fā)疹、發(fā)斑、熱毒瘡癰、咽喉腫痛等證,均效果顯著.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關于金銀花的功用、用法、味道等等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金銀花 作用功效: 金銀花性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風熱、...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什么時候開花 -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三月開花. 金銀花 ,又名忍冬(學名:Lonicera japonica).“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由于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后轉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藥材金銀花為忍冬科忍冬屬植物忍冬及同屬植物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 金銀花,三月開花,五出,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則色白,經(jīng)一、二日則色黃,故名金銀花.又因為一蒂二花,兩條花蕊探在外,成雙成對,形影不離,狀如雄雌相伴,又似鴛鴦對舞,故有鴛鴦藤之稱.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為什么有的黃,有的白 -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金銀花剛開放是白色,開放1-2天就會變成黃色. 金銀花 ,又名忍冬(學名:Lonicera japonica).“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由于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后轉為黃色,因此得名金銀花.藥材金銀花為忍冬科忍冬屬植物忍冬及同屬植物干...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和山銀花的花蕾有什么不同? -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花蕾:金銀花絨毛比較多,摸起來很軟有彈性,山銀花手感很硬,花蕊上的絨毛比較少.其實兩種銀花并無多大區(qū)別,藥效都相似,山銀花所含的綠原酸成分比金銀花還要高一些 .重慶秀山的金銀花“渝蕾一號”目前是質(zhì)量最好的.價格還不貴.你去了解一下吧.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有什么功效 -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本草綱目》載“金銀花,善于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自古以來,金銀花常用于清熱解毒,治療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癰瘍等癥,亦用于風熱感冒,支氣管炎等病癥.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熱、調(diào)節(jié)免疫等作用.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 -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金銀花,又名銀花、金花、忍冬花、金藤花等.每當夏秋季來臨,我國南北諸省的山區(qū)、丘陵,都有這種蔓藤爬攀植物,開黃白兩色的鮮花,清香撲鼻,這就是“金銀花”.花開時初為純白,繼而變黃,十分好看.采集該花頗有講究,須在晴天...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的成分有什么呢 金銀花有什么用呢 -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植物金銀花又名忍冬,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木質(zhì)藤本植物.“金銀花”一名出自《本草綱目》,由于忍冬花初開為白色,后轉為金色,因此得名金銀花.相信,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經(jīng)常使用金銀花的.那么,金銀花的成分有什么呢?...
何忽13071254497咨詢: 金銀花的功能和食用方法是什么?
南岳區(qū)子平衡回復:
______ 《本草綱目》:金銀花,善于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