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札墓上掛劍的典故
墓門掛劍網友據典故擴寫故事
只能讓劍蒙塵。夜色漸明,徐君贈馬相別,季札心懷感激,但終選擇離開。多年后,季札在晉國顯赫,宴席上卻突然離去,只身前往那片熟悉的孤村。他來到徐君的墓前,將絕世寶劍掛在墓門前的青松上,以此表達對亡友的深深懷念。寒風中,他的悲泣聲回蕩,感嘆若非徐君引路,他的人生將會如何。
求"廷陵掛劍"的典故
春秋時,吳公子季札奉命出使晉國,路經徐國,徐君見季札佩劍,非常喜歡,但不敢明說。季札心中明白,但因任務尚未完成,不便立即奉贈。等到季札完成使命,重返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便解下佩劍掛于徐君墓前的樹上。見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后用以「延陵掛劍」比喻友誼生死不渝。【喪明】...
成語典故心解之六十一:季札贈劍
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偽,廉潔的人是不這樣的。”于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于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從中可看出季札是個信守承諾...
松枝掛劍是什么意思?松枝掛劍成語造句和典故
季札看透了徐君的心思,很想把寶劍送給他;但是,因為要出使晉國,這寶劍是使者身份的標志,所以便佯裝不知,沒把寶劍送給徐君。 季札使晉后,返程又到了徐國。這時徐君已經死了。季札聽說以后,便到徐君的墓地去吊唁這位朋友,把寶劍解下來,掛在了墳旁的樹上。季札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劍...
關于誠信的歷史典故
季札從國君的眼神中,也知道他很喜愛這把寶劍。但按照當時的禮儀,代表國家出使時必須佩戴寶劍,所以他就心想:“等我完成任務后,再將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結果等他出使歸來時,徐國國君已經去世。季札就來到國君的墓前行禮,然后把劍掛在墓邊的樹上。他的隨從看了,就問他:“主人,你當時并未...
《別房太尉墓》杜甫翻譯及賞析是什么?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詩人下句則用了另一典故。《說苑》載:吳季札聘晉過徐國,心知徐君愛其寶劍,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徐君已經去世,于是解劍掛在徐君墳的樹上而去。詩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對亡友的深情厚誼,雖死不忘。這又照應前兩聯(lián),道出他為何痛悼的原因。詩篇布局嚴謹,前后關聯(lián)...
東漢時期“趙岐墓中自畫像”有著怎樣的典故?
晚年在郢城(今湖北江陵)為自己修了一座墳墓,親自在墓中畫壁畫,畫春秋時期的子產、季札、晏嬰、叔向四人居賓位,把自己的像畫在正中,居主位,各題贊詞于像旁。死前給兒子留下遺囑:“我死之日,墓中聚沙為床,布簟白衣,散發(fā)其上,覆以單被,即日便下,下訖便掩。”此舉前所未聞,表明他反對...
吳季子掛劍墓樹的翻譯
季札是吳王壽夢之子,封于延陵,稱延陵季子)。途經徐國,徐君喜愛季札的佩劍,有心索取,卻難于啟齒。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決定把劍贈送給他,但因佩劍出使是一種禮儀,只好待其歸來,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時徐君已死。季札為兌現內心的許諾,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走了。
“脫驂不為涕無從”的典故誰知道
季札看在眼里,內心暗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暫時還無法送他。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時候,徐君卻已經過世了。季子來到徐君的墓旁,內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祝禱著...
吳季子掛劍墓樹的翻譯
季札是吳王壽夢之子,封于延陵,稱延陵季子)。途經徐國,徐君喜愛季札的佩劍,有心索取,卻難于啟齒。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決定把劍贈送給他,但因佩劍出使是一種禮儀,只好待其歸來,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時徐君已死。季札為兌現內心的許諾,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走了。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文言文翻譯白話文 李勉埋金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原文】 唐時有書生旅宋州①.時李勉②少年貧苦,與書生同店③.不旬日,書生疾作[發(fā)],遂至不治,臨絕[死]語勉曰:“我洪州④人也,將于[到]北都⑤求官.于此得疾而死,其⑥命也.”因出囊[袋子]金百兩遺(wéi)[送]勉,曰:“足下[對...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延陵吳季子兮不忘故,脫千斤之劍兮掛丘墓是什么意思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相傳春秋時期.吳季子名札,是吳王諸樊的弟弟,受封于延陵(現常州).有一年,吳季子出使中原列國,途經徐國都邑(徐州),受到徐君的盛情款待,二人一見如故,視為知己.徐君希望以吳季子的佩劍作為留念,吳季子答應出使任務完成后以劍相贈.一年后吳季子返徐,可徐君已仙逝.吳季子來到徐君墓前拜謁,為了諾言,他將寶劍掛在徐君墓一側的楊柳樹上.后來,徐君墓就被人稱之為“季子掛劍臺”.吳季子有情有義、誠實守信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美談.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關于歷史典故的,八張照片八個典故.有知道的培養(yǎng)給我回個...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第六副圖是 掛劍冢樹 春秋時名公子吳季札受吳王之命出使北方上國,路經徐國,便去拜會徐國國君.徐君隆重接待遠道而來的吳國使者.在會見過程中,徐君見季札身上佩戴的青銅寶劍甚是威武,請求季札解下鑒賞.寶劍出梢寒光閃閃,鋒利...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文言文翻譯:《季札掛劍墓樹》、《史鰌尸諫》、《尉遲敬德》、《管鮑之交》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季札掛劍墓樹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不說出來.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后來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國,徐君已...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系劍冢樹吳,季札的翻譯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系劍冢樹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1)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2)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3)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關于古代誠信的小故事 越短 越好急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李白的一詩句 我有延陵劍 君無陸賈金 艱難此為別 惆悵一何深 是什么意思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延陵劍:春秋吳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于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故事中季札的誠實守信表現在什么地方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季札,春秋時吳國人,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命要到北邊去訪問魯國,他帶著隨行人員從吳都出發(fā).當他們路經徐國的地界時,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安康,不禁暗暗稱贊:“徐國的國君向來以仁義聞名于天下,今日得此一見,果然...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季札掛劍的成語意思!!!是成語!!別給我搞文言文的!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三國吳直徑24.8厘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叢嵐17079045404咨詢: 杜甫的《別房太尉墓》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藝術手法 -
愛民區(qū)料沖壓回復:
______ 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感傷之作.全詩敘述了詩人與太尉生前的交往和墳前的哀悼,從中表達了對亡友雖死不忘的深情厚誼.但縱觀全詩,透過詩人心中的哀愁,我們看到的更詩人內心對國事的擔憂和嘆息. 首聯(lián)敘事點題,表明自己因生活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