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新磨是忠臣嗎
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的伶人敬新磨,他是一個忠臣還是奸臣?
是能臣
史上最大膽的人,辱罵皇帝扇其耳光,為何皇帝卻沒怪罪他呢?
敬新磨解釋說:“陛下你建國的時候,將年號定為同光。同就是銅,也就是鏡(敬),要是不磨不就沒光了嗎?”敬新磨用他的名字做解釋,李存勖又一次饒恕了他。綜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敢打皇上耳光,說皇上是狗的人,恐怕也就只有敬新磨一個人了吧。
歷史上忠臣的下場
就字面意思理解,所謂忠臣是是對君主忠心耿耿,萬死不辭,只知忠君而不及其他,照理說來這種臣子該是廣得皇帝庇佑,富貴榮華,終不見棄,起碼應(yīng)該頤養(yǎng)天年,落個善終。但是中國歷史之源遠流長早已把這一概念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忠臣良將的特質(zhì)絕非一個“忠”所能概括。總結(jié)起來能夠青史留名,在二十四...
歷史上連皇帝都敢打的大臣有那幾個?
”;伶人敬新磨走上去便給了他一個耳光,李存勖被打得直發(fā)蒙,其他的伶人見了,頓時變了臉色,敬新磨卻斥責(zé)道:“李天下只有一個,你又叫誰呢?”說得大家笑了,李存勖也轉(zhuǎn)怒為喜,重賞了敬新磨。
晏子和《敬新磨》文言文翻譯
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dāng)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其...
求 優(yōu)戲錄序 原文
敬新磨:《五代史》:“莊宗好畋獵,獵于中牟,踐民田。中牟縣令當(dāng)馬切諫,為民請。莊宗怒。叱縣令去,將殺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諸伶走追縣令,擒之馬前,責(zé)之曰:‘汝為縣令,獨不知吾天子好獵耶?奈何縱民稼穡,以供稅賦?何不饑汝縣民,而空此地,以備吾天子之馳騁?汝罪當(dāng)...
可以從李存勖的成敗中獲得何種歷史教訓(xùn)
但是,伶人中也有個別忠直的,敬新磨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有一次,李存勖在宮中看戲,忽然興致盎然,戲癮勃發(fā),于是登臺和戲子敬新磨一起表演,并且為自己起了個藝名叫“李天下”。李存勖完全不顧為君之尊,邊唱邊演,恰然自得,玩得不亦樂乎,竟然忘乎所以,四處張望喊道:“李天下!李天下在...
陽臺夢作品原文
與伶人敬新磨的趣事,展現(xiàn)了他對藝術(shù)的熱愛與對忠臣的尊重。在歷史的長河中,李存勖留下了屬于他的足跡,無論是作為一位英勇的將領(lǐng),還是一位對藝術(shù)有著獨到見解的君主。一葉落,秋天的景物正顯得蕭索。在畫樓的月影下,西風(fēng)吹動著羅幕,往事在心中漸漸浮現(xiàn)。桃源深洞中,清歌曼舞,與戀人依依惜別...
梁君出獵得善言相同例子
敬新磨提出,縣令應(yīng)讓百姓餓著肚子,使農(nóng)田空置,供天子馳騁。他急請行刑,其他伶人亦附和,莊宗大笑,赦免了縣令。兩則故事反映了古代帝王應(yīng)以國家治理為重,不可沉迷于個人樂趣,同時也展現(xiàn)了忠臣敢于直言進諫的勇氣與智慧。面對誘惑與權(quán)勢,真正的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能自省、改正錯誤,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先。
三國殺內(nèi)奸應(yīng)該怎么玩?
(主公和反賊往往不容易區(qū)分誰是忠臣,當(dāng)然也不會浪費寶貴的攻擊力,肯定互毆),剩下的就和5人局要做的一樣了,但這里也有一點小小的不同,此時反賊一般不會再幫你打忠臣而會選擇繼續(xù)打主公,當(dāng)然忠臣也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剿匪”上而不會和你這個暫時對主公沒威脅的人糾纏,所以你就慢慢磨忠臣的血并要注意主公的血量...
在褚13539354812咨詢: 康熙初年親王們都干什么,為什么康熙幾乎被廢了,親王們卻無動于衷?還是真的是鰲拜是忠臣, -
集寧區(qū)隅角回復(fù):
______ 他的兄弟姐妹的比他先失權(quán)了,也怕沒命 連老太婆也將沒權(quán)沒命時...可況是順治的流下的下流種...他們當(dāng)時的權(quán)臣...連王帝也...
在褚13539354812咨詢: 忠于利益的臣子算是忠臣嗎 -
集寧區(qū)隅角回復(fù):
______ 應(yīng)該算吧,臣子本來就是保護主公的,雖然他終于利益,但是還是一心向著主公的,不然他當(dāng)臣子干嘛,不如當(dāng)反賊咯~
在褚13539354812咨詢: 中國歷史上十大忠臣 -
集寧區(qū)隅角回復(fù):
______ 十大忠臣諸葛亮、魏征、寇準、包拯、文天祥、于謙、海瑞、史可法、鄭成功、林則徐
在褚13539354812咨詢: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忠臣是誰? -
集寧區(qū)隅角回復(fù):
______[答案] 其實忠臣都是一樣的,這個是很難判定的,如果非要說一個的話,我認為是文天祥.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皇帝都投降了,他都沒投降,最終為了心中的大義而犧牲. 在抗元過程里,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dāng).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