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真跡
玉羲之蘭亭序習字帖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承素: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直弘文館為招書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樂毅論》真跡,令馮摹以賜諸臣。馮又與趙模、諸葛貞、韓道政、湯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蘭亭序》數(shù)本,太宗以賜皇太子諸王,見于...
宋代書法家云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對嗎
對,天下第一行書”即《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蘭亭序》是王羲之用繭紙、鼠須筆與朋友優(yōu)游之余的得意之筆。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渾然一體。他的用筆、結字更見變化之妙。全篇二十個“之”字,七個“不”字,各具特點而不雷同。他...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王羲之的《蘭亭序》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至今是否存在《王羲之蘭亭序帖》?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這個目前已經(jīng)找不到真跡了!!只留傳下來了臨摹本. 《王羲之蘭亭序帖》在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shù)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還在嗎?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蘭亭集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 王羲之的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論王羲之《蘭亭序》書法在什么背景下產(chǎn)生的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背景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并作序一...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144.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跡嗎?(? ) A.是B.不是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答案] 144.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跡嗎?(B)A.是 B.不是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哪是不是還未現(xiàn)實或者早已經(jīng)毀掉了?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已經(jīng)毀掉了,現(xiàn)存的為摹本、刻本.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王羲之的蘭亭序 真跡現(xiàn)在藏于何處?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王書原本據(jù)傳已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陸游因此感慨:“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但唐太宗昭陵曾于五代時被溫韜所盜,而被盜物品名單中并沒有《蘭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蘭亭集序》現(xiàn)存于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行書還是草書?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蘭亭序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王羲之實在怎樣的狀態(tài)下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傳說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統(tǒng)、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為過“修禊日”宴集于此.他們列坐于曲水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飄流至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觴.這次聚會有26人作詩37首.王羲之為之作了一篇序文,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后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由此蘭亭也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園林.
習筠19227911687咨詢: 蘭亭序為什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通城縣聯(lián)式組回復:
______ 《蘭亭序》是王羲之用繭紙、鼠須筆與朋友優(yōu)游之余的得意之筆.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渾然一體.他的用筆、結字更見變化之妙.全篇二十個“之”字,七個“不”字,各具特點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狀如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