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君子國》 君子國的君子國原文與譯文
【譯文】海外從西北角到東北角的國家地區(qū)、山丘河川分別如下。
無(■)[啟](q!)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啟]①。
【注釋】①無啟:無嗣。傳說無啟國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一死就埋了,
但他們的心不腐朽,死后一百二十年就又重新化成人。
【譯文】無啟國在長股國的東面,那里的人不生育子孫后代。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
不息,息為風(fēng),身長千里。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
色,居鐘山下。
【譯文】鐘山的山神,名叫燭陰,他睜開眼睛便是白晝,閉上眼睛便是
黑夜,一吹氣便是寒冬,一呼氣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
呼吸就生成風(fēng),身子有一千里長。這位燭陰神在無啟國的東面。他的形貌是
人一樣的面孔,蛇一樣的身子,全身赤紅色,住在鐘山腳下。
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譯文】一目國在鐘山的東面,那里的人是在臉的中間長著一只眼睛。
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像普通的人有手有腳。
柔利國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國,人
足反折。
【譯文】柔利國在一目國的東面,那里的人是一只手一只腳,膝蓋反長
著,腳彎曲朝上。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柔利國叫做留利國,人的腳是反折著的。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6)為澤
溪①。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②。禹厥之,三仞(r6n)
三沮(j()③,乃以為眾帝之臺(tái)④。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
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tái)。臺(tái)在其東,臺(tái)四方,隅(y*)有
一蛇⑤,虎色⑥,首沖南方。
【注釋】①厥:通“撅”。掘。②五谷:五種谷物。泛指莊稼。③三:表示多數(shù)。仞:通“■”,
充滿。沮:敗壞。這里是陷落的意思。④眾帝:指帝堯、帝嚳、帝丹朱、帝舜等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⑤隅:角落。⑥虎色:虎文,即老虎皮毛的顏色紋理。
【譯文】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個(gè)頭,九個(gè)頭分別在九座山上
吃食物。相柳氏所觸動(dòng)之處,便掘成沼澤和溪流。大禹殺死了相柳氏,血流
過的地方發(fā)出腥臭味,不能種植五谷。大禹挖填這地方,多次填滿而多次蹋
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來的泥土為眾帝修造了帝臺(tái)。這帝臺(tái)在昆侖山
的北面,柔利國的東面。這個(gè)相柳氏,長著九個(gè)腦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
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yàn)榫次饭补ね`所在的共工臺(tái)。共工
臺(tái)在相柳的東面,臺(tái)是四方形的,每個(gè)角上有一條蛇,身上的斑紋與老虎相
似,頭向著南方。
深目國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曰在共工臺(tái)東。
【譯文】深目國在相柳氏所在地的東面,那里的人總是舉起一只手。另
一種說法認(rèn)為深目國在共工臺(tái)的東面。
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
【譯文】無腸國在深目國的東面,那里的人身體高大而肚子里卻沒有腸
子。
聶(sh6)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①,為人兩手聶其耳②。縣(xu2n)
居海水中③,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④。
【注釋】①文虎:即雕虎,老虎身上的花紋如同雕畫似的。②聶:通“攝”。握持。③縣:
同“懸”。無所依倚。這里是孤單的意思。④兩虎:即指上文的兩文虎,原來圖上的畫像就是如此。
這種說明圖上畫面的物像、人形、山狀、方向、位置等文字,自《海外南經(jīng)》以下比比皆是。因?yàn)樵?br />畫已失,僅剩說明文字,圖畫與文字不能配合著視讀,所以,文中所指所述往往有不甚了了之感。
【譯文】聶耳國在無腸國的東面,那里的人使喚著兩只花斑大虎,并且
在行走時(shí)用手托著自己的大耳朵。聶耳國在海水環(huán)繞的孤島上,所以能看到
出入海水的各種怪物。有兩只老虎在它的東面。
夸父與日逐(zh^u)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
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神人夸父要與太陽賽跑而追趕它,已追上了太陽。這時(shí)夸父很
渴,想要喝水,于是喝黃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兩條河水還是不解渴,又
要向北去喝大澤中的水,還沒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時(shí)所拋掉的拐
杖,變成了鄧林。
(博)[夸]父國在聶(sh6)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
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
【譯文】夸父國在聶耳國的東面,那里的人身體高大,右手握著青色蛇,
左手握著黃色蛇。鄧林在它的東面,其實(shí)由兩棵非常大的樹木形成了樹林。
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夸父國叫博父國。
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①,河水所入。
【注釋】①禹所積石之山:是一座山,即禹所積石山。傳說大禹曾疏通積石山而導(dǎo)引黃河水
流過。此積石山是另一座山,不是這里所說的禹所積石山。
【譯文】禹所積石山在博父國的東面,是黃河流入的地方。
拘(纓)[癭(y!ng)]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癭]①。一曰利(纓)
[癭]之國。
【注釋】①癭:因脖頸細(xì)胞增生而形成的囊狀性贅生物,多肉質(zhì),比較大。
【譯文】拘癭國在禹所積石山的東面,那里的人常用一只手托著脖頸上
的大肉瘤。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拘癭國叫做利癭國。
尋木長千里,在拘(纓)[癭]南,生河上西北。
【譯文】有種叫做尋木的樹有一千里長,在拘癭國的南面,生長在黃河
岸上的西北方。
跂(q@)踵(zh%ng)國在拘(纓)[癭]東①,其為人大,兩足亦大。
一曰(大)[反]踵②。
【注釋】①跂踵:走路時(shí)腳跟不著地。②反踵:腳是反轉(zhuǎn)長的,走路時(shí)行進(jìn)的方向和腳印的
方向是相反的。
【譯文】跂踵國在拘癭國的東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高大,兩只腳也非
常大。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跂踵國叫反踵國。
歐絲之野在(大)[反]踵東,一女子跪據(jù)樹歐絲①。
【注釋】①據(jù)樹:據(jù)古人解說,是憑依桑樹一邊吃桑葉一邊吐出絲,像蠶似的。這大概是圖
畫上的形狀。歐:同“嘔”。吐。
【譯文】歐絲野在反踵國的東面,有一女子跪倚著桑樹在吐絲。
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①,無枝。
【注釋】①仞:古時(shí)八尺為一仞。
【譯文】三棵沒有枝干的桑樹,在歐絲野的東面,這種樹雖高達(dá)一百仞,
卻不生長樹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huán)其下①。
【注釋】①洲:水中可居人或物的小塊陸地。
【譯文】范林方圓三百里,在三棵桑樹的東面,它的下面被沙洲環(huán)繞著。
務(wù)隅之山,帝顓(zhu1n)頊(x&)葬于陽①。九嬪葬于陰②。一曰爰
有熊、羆(p0)、文虎、離朱、(鴟)[鴟(ch9)]久、視肉。
【注釋】①顓頊:傳說中的上古帝王。②九嬪:指顓頊的九個(gè)妃嬪。
【譯文】務(wù)隅山,帝顓頊埋葬在它的南面,九嬪埋葬在它的北面。另一
種說法認(rèn)為這里有熊、羆、花斑虎、離朱鳥、鷂鷹、視肉怪獸。
平丘在三桑東。爰有遺玉、青(鳥)[馬]、視肉、楊柳、甘柤(zh1)、
甘華①,百果所生②。(有)[在] 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注釋】①遺玉:據(jù)古人說是一種玉石,先由松枝在千年之后化為伏苓,再過千年之后化為
琥珀,又過千年之后化為遺玉。甘柤:傳說中的一種樹木,枝干都是紅色的,花是黃色的,葉子是白
色的,果實(shí)是黑色的。甘華:傳說中的一種樹木,枝干都是紅色的,花是黃色的。②百:這里表示很
多的意思,并非實(shí)指。
【譯文】平丘在三棵桑樹的東面。這里有遺玉、青馬、視肉怪獸、楊柳
樹、甘柤樹、甘華樹,是各種果樹生長的地方。在兩座山相夾的一道山谷上,
有兩個(gè)大丘處于其間,叫做平丘。
北海內(nèi)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t2o)駼(t*)。有獸焉,其名曰駁
(b$),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qi$ngqi$ng)。
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
【譯文】北海內(nèi)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馬,名稱是騊駼。又有一種
野獸,名稱是駁,形狀像白色的馬,長著鋸齒般的牙,能吃老虎和豹子。又
有一種白色的野獸,形狀像馬,名稱是蛩蛩。還有一種青色的野獸,形狀像
老虎,名稱是羅羅。
北方禺強(qiáng)(ji1ng)①,人面鳥身,珥(7r)兩青蛇②,踐兩青蛇。
【注釋】①禺強(qiáng):也叫玄冥,神話傳說中的水神。②珥:插。這里指穿掛著。
【譯文】北方的禺疆神,長著人的面孔而鳥的身子,耳朵上穿掛著兩條
青蛇,腳底下踐踏著兩條青蛇。
--
山海經(jīng)卷九
海外東經(jīng)
海外自東南陬(z#u)至東北陬者。
【譯文】海外從東南角到東北角的國家地區(qū)、山丘河川分別如下。
??(ji5)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柤(zh1)、甘華。甘
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
東。
【譯文】??丘,這里有遺玉、青馬、視肉怪獸、楊柳樹、甘柤樹、甘華
樹。結(jié)出甜美果子的樹所生長的地方,就在東海邊。兩座山夾著??丘,上面
有樹木。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丘就是嗟丘。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各種果樹所存在
的地方,在葬埋帝堯之地的東面。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sh4o)船①。一曰在??(ji5)丘北。
【注釋】①削船:削、梢二字同音假借。梢是長竿子,這里作動(dòng)詞用。梢船就是用長竿子
撐船。
【譯文】大人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身材高大,正坐在船上撐船。一
種說法認(rèn)為大人國在??丘的北面。
奢比之尸在其北①,獸身、人面、大耳,珥(7r)兩青蛇。一曰肝榆之
尸在大人北。
【注釋】①奢比:也叫奢龍,傳說中的神。
【譯文】奢比尸神在大人國的北面,那里的人都長著野獸的身子、人的
面孔、大大的耳朵,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蛇。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肝榆尸神在大
人國的北面。
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①,食獸,使二(大)[文]虎在旁,其人好(h4o)
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注釋】①衣冠:這里都作動(dòng)詞用,即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譯文】君子國在奢比尸神的北面,那里的人穿衣戴帽而腰間佩帶著
劍,能吃野獸,使喚的兩只花斑老虎就在身旁,為人喜歡謙讓而不爭斗。那
里有一種薰華草,早晨開花傍晚凋謝。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君子國在肝榆尸神的
北面。
■■(h$ng h$ng)在其北①,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
【注釋】①■■:就是虹霓,俗稱美人虹。據(jù)古人說,虹雙出而顏色鮮艷的為雄,稱作虹;
顏色暗淡的為雌,稱作霓。
【譯文】■■在它的北面,它的各端都有兩個(gè)腦袋。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
■在君子國的北面。
朝(zh1o)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h$ng h$ng)北兩
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背]青黃。
【譯文】朝陽谷,有一個(gè)神人叫做天吳,就是所謂的水伯。他住在■■
北面的兩條水流中間。他是野獸形狀,長著八個(gè)腦袋而是人的臉面,八只爪
子八條尾巴,背部是青中帶黃的顏色。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譯文】青丘國在它的北面。那里有一種狐貍長著四只爪子九條尾巴。
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青丘國在朝陽谷的北面。
帝命豎亥(h4i)步①,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②。豎
亥右手把算③,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注釋】①豎亥:傳說中一個(gè)走得很快的神人。②選:萬。③算:通“筭”。古代人計(jì)數(shù)用
的籌碼。
【譯文】天帝命令豎亥用腳步測(cè)量大地,從最東端走到最西端,是五億
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拿著算籌,左手指著青丘國的北面。另一種說法
認(rèn)為是大禹命令豎亥測(cè)量大地。還一種說法認(rèn)為測(cè)量出五億十萬九千八百
步。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d4n)蛇①,一赤一青,在其旁。
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②。
【注釋】①啖:吃。②這段文字所述都是原畫面上的圖像。
【譯文】黑齒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牙齒漆黑,吃著稻米又吃著蛇,
還有一條紅蛇和一條青蛇,正圍在他身旁。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黑齒國在豎亥所
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是黑腦袋,吃著稻米驅(qū)使著蛇,其中一條蛇是紅色的。
下有湯(y2ng)谷①。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
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注釋】①下有:“下有”是針對(duì)“上有”而言,原圖上自然畫著上面有什么,但圖畫已不
存,而說明文字又未記述,故今不知何所指。湯谷:據(jù)古人解說,這條谷中的水很熱。
【譯文】下面有湯谷。湯谷邊上有一棵扶桑樹,是十個(gè)太陽洗澡的地方,
在黑齒國的北面。正當(dāng)大水中間,有一棵高大的樹木,九個(gè)太陽停在樹的下
枝,一個(gè)太陽停在樹的上枝。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譯文】雨師妾國在湯谷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黑色,兩只手各握著一
條蛇,左邊耳朵上掛有青色蛇,右邊耳朵掛有紅色蛇。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雨師
妾國在十個(gè)太陽所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是黑色身子而人的面孔,兩只手各
握著一只龜。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u)①,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
妾北。
【注釋】①衣魚:穿著用魚皮做的衣服。食■:■也作“鷗”,即鷗鳥,在海邊活動(dòng)的叫海
鷗,在江邊活動(dòng)的叫江鷗。食■即食鷗,就是吃鷗鳥產(chǎn)下的蛋。
【譯文】玄股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穿著魚皮衣而吃鷗鳥蛋,使喚的
兩只鳥在身邊。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玄股國在雨師妾國的北面。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譯文】毛民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長滿了毛。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
毛民國在玄股國的北面。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
黑。
【譯文】勞民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黑色。有的人稱勞民國為教
民國。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勞民國在毛民國的北面,那里的人臉面眼睛手腳全是
黑的。
東方句(g#u)芒①,鳥身人面,乘兩龍。
【注釋】①茍芒:神話傳說中的木神。
【譯文】東方的句芒神,是鳥的身子人的面孔,乘著兩條龍。
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勛臣龔、侍中奉車
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lǐng)主省①。
【注釋】①這段文字不是《山海經(jīng)》原文,而是整理者對(duì)本卷文字作完校勘工作后的署名。
建平是西漢哀帝的年號(hào),而建平元年相當(dāng)于公元前六年。秀即劉秀,原來叫劉歆,后來改名為秀,西
漢末年人,是著名的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他曾繼承其父劉向的事業(yè),領(lǐng)導(dǎo)主持整理古籍、編撰目錄的
工作,成就很大。
【譯文】建平元年四月丙戊日,待詔太常屬臣丁望校對(duì)整理,侍中光祿
勛臣王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劉秀領(lǐng)銜主持。
--
山海經(jīng)卷十
海內(nèi)南經(jīng)
海內(nèi)東南陬(z#u)以西者。
【譯文】海內(nèi)由東南角向西的國家地區(qū)、山丘河川依次如下。
甌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譯文】甌在海中。閩在海中,它的西北方有座山。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閩
地的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zh1ng)山在閩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譯文】三天子鄣山在閩的西北方。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三天子鄣山在海
中。
桂林八樹,在番(p1n)隅東。
【譯文】桂林的八棵樹很大而形成樹林,處在番隅的東面。
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q*)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山]。一曰(相)[柏]慮。
【譯文】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都在郁水的南岸。郁水發(fā)源
于湘陵南山。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伯慮國叫做柏慮國。
梟(xi1o)陽國在北朐(q*)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
見人(笑亦)[則]笑;左手操管。
【譯文】梟陽國在北朐國的西面。那里的人是人的面孔而長長的嘴唇,
黑黑的身子有長毛,腳跟在前而腳尖在后,一看見人就張口大笑;左手握著
一根竹筒。
兕(s@)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譯文】兕在帝舜葬地的東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狀像一般的牛,
通身是青黑色,長著一只角。
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譯文】蒼梧山,帝舜葬在這座山的南面,帝丹朱葬在這座山的北面。
氾林方三百里①,在氾狌狌(x9ngx9ng)東。
【注釋】①氾林:就是前文所說的范林。
【譯文】氾林方圓三百里,在猩猩生活之地的東面。
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sh!)而人面,在舜葬西。
【譯文】猩猩能知道人的姓名,這種野獸的形狀像一般的豬卻長著人的
面孔,生活在帝舜葬地的西面。
狌狌西北有犀(x9)牛,其狀如牛而黑。
【譯文】猩猩的西北面有犀牛,它的形狀像一般的牛而全身是黑色。
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請(qǐng))訟(s^ng)于孟涂之所,
其衣有血者乃執(zhí)之。是請(qǐng)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
[巴] 屬也。
【譯文】夏朝國王啟的臣子叫孟涂,是主管巴地訴訟的神。巴地的人到
孟涂那里去告狀,而告狀人中有誰的衣服沾上血跡的就被孟涂拘禁起來。這
樣就不出現(xiàn)冤枉而有好生之德。孟涂住在一座山上,這座山在丹山的西面。
丹山在丹陽的南面,而丹陽是巴的屬地。
窫(zh2)窳(y*)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貙]
(ch&)①,龍首,食人。
【注釋】①貙:一種像野貓而體型略大的野獸。
【譯文】窫窳長著龍一樣的頭,住在弱水中,處在能知道人姓名的猩猩
的西面,它的形狀像貙,長著龍頭,能吃人的。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①,其實(shí)如欒②,
其木若苉(#u)③,其名曰建木。在窫(zh2)窳(y*)西弱水上。
【注釋】①羅:捕鳥的網(wǎng)。②欒:傳說中的一種樹木,樹根是黃色的,樹枝是紅色的,樹葉
是青色的。③苉:即刺榆樹。
【譯文】有一種樹木,形狀像牛,一拉就剝落下樹皮,樣子像冠帽上纓
帶、黃色蛇皮。它的葉子像羅網(wǎng),果實(shí)像欒樹結(jié)的果實(shí),樹干像刺榆,名稱
是建木。這種建木生長在窫窳所在地之西的弱水邊上。
氐(d!)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譯文】氐人國在建木所在地的西面,那里的人都長著人的面孔卻是魚
的身子,沒有腳。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
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譯文】巴蛇能吞下大象,吞吃后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頭,有才能德品
的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患心痛或肚子痛之類的病。這種巴蛇的顏色是青
色、黃色、紅色、黑色混合間雜的。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巴蛇是黑色身子青色腦
袋,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面。
旄(m2o)馬,其狀如馬,四節(jié)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譯文】旄馬,形狀像普通的馬,但四條腿的關(guān)節(jié)上都有長毛。旄馬在
巴蛇所在地的西北面,一座高山的南面。
匈奴、開題之國、列人之國并在西北。
【譯文】匈奴國、開題國、列人國都在西北方。
--
山海經(jīng)卷十一
海內(nèi)西經(jīng)
海內(nèi)西南陬(z#u)以北者。
【譯文】海內(nèi)由西南角向北的國家地區(qū)、山丘河川依次如下。
貳負(fù)之臣曰危①,危與貳負(fù)殺窫(zh2)窳(y*)②。帝乃梏(g))之
疏屬之山③,桎(zh@)其右足④,反縛兩手與發(fā),系之山上木。在開題西
北。
【注釋】①貳負(fù):神話傳說中的天神,樣子是人的臉面蛇的身子。②窫窳:也是傳說中的天
神,原來的樣子是人的臉面蛇的身子,后被貳負(fù)及其臣子殺死而化成上文所說的樣子——龍頭,野貓
身,并且吃人。③梏:古代木制的手銬。這里是械系、拘禁的意思。④桎:古代拘系罪人兩腳的刑具。
【譯文】貳負(fù)神的臣子叫危,危與貳負(fù)合伙殺死了窫窳神。天帝便把貳
負(fù)拘禁在疏屬山中,并給他的右腳戴上刑具,還用他自己的頭發(fā)反綁上他的
雙手,拴在山上的大樹下。這個(gè)地方在開題國的西北面。
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
【譯文】大澤方圓一百里,是各種禽鳥生卵孵化幼鳥和脫換羽毛的地
方。大澤在雁門的北面。
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
【譯文】雁門山,是大雁冬去春來出入的地方。雁門山在高柳山的北面。
高柳在代北。
【譯文】高柳山在代地的北面。
后稷(j9)之葬,山水環(huán)之。在氐(d!)國西①。
【注釋】①氐國:就是上文所說的氐人國。
【譯文】后稷的葬地,有青山綠水環(huán)繞著它。后稷葬地在氐人國的西面。
流黃酆(f5ng)氏之國,中方三百里①,有涂四方②,中有山。在后稷
葬西。
【注釋】①中:域中,即國內(nèi)土地的意思。②涂:通“途”。道路。
【譯文】流黃酆氏國,疆域有方圓三百里大小。有道路通向四方,中間
有一座大山。流黃酆氏國在后稷葬地的西面。
流沙出鐘山①,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q&)②,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注釋】①流沙:沙子和水一起流行移動(dòng)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②虛:大丘。即指山。
【譯文】流沙的發(fā)源地在鐘山,向西流動(dòng)而再朝南流過昆侖山,繼續(xù)往
西南流入大海,直到黑水山。
東胡在大澤東。
【譯文】東胡國在大澤的東面。
夷人在東胡東。
【譯文】夷人國在東胡國的東面。
貊(m^)國在漢水東北。地近于燕(y1n),滅之。
【譯文】貊國在漢水的東北面。它靠近燕國的邊界,后來被燕國滅掉了。
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xiāng)(xi4nq)①。
【注釋】①鄉(xiāng):通“向”
【譯文】孟鳥在貊國的東北面。這種鳥的羽毛花紋有紅、黃、青三種顏
色,向著東方。
海內(nèi)昆侖之虛(q&),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
仞①。上有木禾,長五尋②,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ji4n)③。面
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④。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
[夷]羿(y@)莫能上岡之巖⑤。
【注釋】①仞:古代的八尺為一仞。②尋:古代的八尺為一尋。③檻:窗戶下或長廊旁的欄
桿。這里指井欄。④百:并非實(shí)數(shù),而是言其多。⑤夷羿,即后羿,神話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善于射
箭,曾經(jīng)射掉九個(gè)太陽,射死毒蛇猛獸,為民除害。
【譯文】海內(nèi)的昆侖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昆侖山,
方圓八百里,高一萬仞。山頂有一棵像大樹似的稻谷,高達(dá)五尋,粗細(xì)需五
人合抱。昆侖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圍欄。昆侖山
的每一面有九道門,而每道門都有稱作開明的神獸守衛(wèi)著,是眾多天神聚集
的地方。眾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巖之間,赤水的岸邊,不是具有像
夷羿那樣本領(lǐng)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岡巖石。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
【譯文】赤水從昆侖山的東南角發(fā)源,然后流到昆侖山的東北方,又轉(zhuǎn)
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厭火國的東邊。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
所導(dǎo)積石山。
【譯文】黃河水從昆侖山的東北角發(fā)源,然后流到昆侖山的北面,再折
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導(dǎo)
過的積石山。
洋(xi2ng)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
南。
【譯文】洋水、黑水從昆侖山的西北角發(fā)源,然后折向東方,朝東流去,
再折向東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國的南面。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譯文】弱水、青水從昆侖山的西南角發(fā)源,然后折向東方,朝北流去,
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經(jīng)畢方鳥所在地的東面。
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
【譯文】昆侖山的南面有一個(gè)深三百仞的淵潭。開明神獸的身子大小像
老虎卻長著九個(gè)腦袋,九個(gè)腦袋都是人一樣的面孔,朝東立在昆侖山頂。
開明西有鳳皇、鸞(lu2n)鳥,皆戴蛇踐蛇,膺(y9ng)有赤蛇。
【譯文】開明神獸的西面有鳳皇、鸞鳥棲息,都各自纏繞著蛇踩踏著蛇,
胸前還有紅色的蛇。
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092;(y&)琪(q0)樹、不死樹①,鳳皇、
鸞鳥皆戴瞂(f2)②,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圣木曼兌(du@)③。
一曰挺木牙交。
【注釋】①珠樹:神話傳說中的生長珍珠的樹。文玉樹:神話傳說中的生長五彩美玉的樹。
?#092;琪樹:神話傳說中的生長紅色玉石的樹。不死樹: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長生不死的樹,人服食了它可
也長壽不老。②瞂:盾。③離朱:即太陽里的踆烏,也叫三足烏。甘水:即古人所謂的醴泉,甜美的
泉水。圣木曼兌:一種叫做曼兌的圣樹,服食了它可使人圣明智慧。
【譯文】開明神獸的北面有視肉怪獸、珠樹、文玉樹、?#092;琪樹、不死樹,
那里的鳳皇、鸞鳥都戴著盾牌,還有三足烏、像樹似的稻谷、柏樹、甘水、
圣木曼兌。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圣木曼兌叫做挺木牙交。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zh2)窳(y*)
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①。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fù)臣所殺也。
【注釋】①距:通“拒”。抗拒。
【譯文】開明神獸的東面有巫師神醫(yī)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
巫相,他們圍在窫窳的尸體周圍,都手捧不死藥來抵抗死氣而要使他復(fù)活。
這位窫窳,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被貳負(fù)和他的臣子危合伙殺死的。
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瑯(12ng)?#092;(g1n)樹①。
【注釋】①瑯?#092;樹:傳說這種樹上結(jié)出的果實(shí)就是珠玉。
【譯文】有一種服常樹,它上面有個(gè)長著三顆頭的人,靜靜伺察著那就
在附近的瑯?#092;樹。
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f))、蛇、蜼(w7i)、豹、鳥秩樹①,
于表池樹木②;誦鳥、鶽(s(n)、視肉③。
【注釋】①蛟:像蛇的樣子,但有四只腳,屬于龍一類。蝮:大蛇。鳥秩樹:不詳何種樹木。
②樹:這里是動(dòng)詞,環(huán)繞著、排列著的意思。③誦鳥:不詳何種禽鳥。鶽:雕鷹。
【譯文】開明神獸的南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②。致樂以治心(3),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4)。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由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失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jiǎng)t莊敬,莊敬則嚴(yán)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許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5)。
故樂也者,動(dòng)于內(nèi)者也;禮也者,動(dòng)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nèi)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dòng)于內(nèi),而民莫不承聽;理發(fā)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逍,舉而錯(cuò)之天下(6),無難矣。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樂記·樂化》。②斯須:片刻,須臾。③致:詳審。①子:同“慈”,慈愛、諒:誠信。⑤易慢:輕優(yōu)怠慢。(6)錯(cuò):同“措”。
【譯文】
君子說;禮樂片刻都不能離開身心。詳細(xì)審視樂的作用以加強(qiáng)內(nèi)心修養(yǎng),那么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huì)油然而生。具有平易、正直、慈愛和誠信之心,就會(huì)感到快樂,快樂就會(huì)安寧,天雖然安寧就能持久,持久則能成自然,自然就可達(dá)到神的境界。天亙?nèi)徊谎圆徽Z,卻可使人相信;神雖然不怒不慍,卻讓人感到威嚴(yán)。詳細(xì)審視樂的作用是為了加強(qiáng)內(nèi)心修養(yǎng)。詳細(xì)審視禮的作用是為了端正儀表舉止,使人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就會(huì)有威嚴(yán)。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與不快樂,那么卑鄙奸詐的念頭就會(huì)進(jìn)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莊重與不恭敬,那么輕佻怠慢的念頭就會(huì)進(jìn)入。
所以,樂是影響人的內(nèi)心的,禮是端正人的外表的。樂使人極其平和,禮使人極其恭順。內(nèi)心平和而外表恭順,那么人們看到這樣的氣色表情就不會(huì)同他爭斗,看到這樣的儀表舉止就不會(huì)產(chǎn)生輕佻怠慢的念頭。因此,德性的光輝萌動(dòng)于內(nèi)心,人們就不會(huì)不順從;行為的準(zhǔn)則表現(xiàn)在外,人們也不會(huì)不順從。所以說,詳審禮和樂的道理,再把它們付諸行動(dòng),天下就沒有難事了。
【讀解】
君子在一般人面前,應(yīng)當(dāng)起到表率作用,這樣才會(huì)使人信用也就是說,他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從內(nèi)心到外表都光明磊落,有所規(guī)范,并且一致,而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個(gè)普通老百姓。能做到這樣,就是一個(gè)高尚的人。
這樣的君子越多越好,越多國家就越有希望。這樣的君子也叫“正人君子”: 心底端正,從不產(chǎn)生邪念惡念,時(shí)刻想到自己的使命,富有獻(xiàn)身精神,儀表舉止端正,從不會(huì)衣冠不振邋里邋遢,舉手投足表情動(dòng)作都有規(guī)范,言必行,行必果,從不搞陰謀詭計(jì)。傳說中的“君子國”便是一個(gè)禮儀之邦,其中個(gè)個(gè)是正人君子大家都風(fēng)度翩翩,禮讓謙和,從不爭吵。成語P也有一些說法,比如“君子一言”,是說君子講信用,說了話要算數(shù),決不反悔。還有‘君子之交”,是說君子們的交往絕不俗氣地言利言油鹽柴米之類,而是以道義為交往的紐帶,所以其淡如水。
與“正人君子”相反的是“偽君子”。外表衣冠楚龍人使人樣,C里卻懷著鬼胎,不講信用,陰一套陽一套,尤其是肚子里裝著壞水,人格卑下,沒有德行,只要為了權(quán)、錢、名、欲什么都可以做出來。所以,偽君子在實(shí)質(zhì)上是小人,只是在外表上裝出正人君子的模樣。
做正人君子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片刻都不能離開禮和樂。換句話說,禮和樂是正人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禮用以端正外表,樂用以端正內(nèi)心。前者自不必說,而說樂可以正心,這得要有高度的自覺性。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但這只對(duì)知音者才有效,要知音,光靠音樂恐怕還不夠,還得要有其它的修養(yǎng)和陶冶。所以樂可以正心也不是個(gè)簡單的問題。
關(guān)於《山海經(jīng)》的簡介
《海外東經(jīng)“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山海經(jīng)圖》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yīng)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根據(jù)《山海經(jīng)圖》著《山海經(jīng)》時(shí),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后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
有關(guān)神話故事的文言文吖..
回答:女媧 盤古開天辟地 女媧煉石補(bǔ)天 夸父逐日 撞斷天柱的共工 猛志常在的刑天 精衛(wèi)填海 銅頭鐵額的蚩尤 伏羲發(fā)明八卦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中國古代神話 伏羲的傳說 劈山救母 月下老人的傳說 杜鵑啼血 二月二龍?zhí)ь^ 鉆木取火的傳說 東海龍王塌東京 龍女拜觀音 三戲海龍王 什剎海的傳說 周穆王...
文言文中‘通’字的含義有哪些和具體解釋
④通報(bào);轉(zhuǎn)達(dá)。《孔雀東南飛》:“遣丞為媒人,主簿~語言。”⑤交往;來往;結(jié)交。《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⑥流通;交換。韓愈《原道》:“為之賈以~其有無。”⑦交流;交談。《君子國》:“唐敖見言可~,因向一位老翁問其何以,好讓不爭之故。”⑧通曉;精通。
溝通意思的文言文
《孔雀東南飛》:“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 ⑤交往;來往;結(jié)交。《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⑥流通;交換。韓愈《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⑦交流;交談。《君子國》:“唐敖見言可通,因向一位老翁問其何以,好讓不爭之故。” ⑧通曉;精通。《張衡傳》:“遂通五經(jīng),貫...
通字在文言文的解釋
④<;動(dòng)>;通報(bào);轉(zhuǎn)達(dá)。《孔雀東南飛》:“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⑤<;動(dòng)>;交往;來往;結(jié)交。《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⑥<;動(dòng)>;流通;交換。韓愈《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⑦<;動(dòng)>;交流;交談。《君子國》:“唐敖見言可通...
文言文中‘通’字的含義有哪些和具體解釋
④<動(dòng)>通報(bào);轉(zhuǎn)達(dá)。《孔雀東南飛》:“遣丞為媒人,主簿~語言。”⑤<動(dòng)>交往;來往;結(jié)交。《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⑥<動(dòng)>流通;交換。韓愈《原道》:“為之賈以~其有無。”⑦<動(dòng)>交流;交談。《君子國》:“唐敖見言可~,因向一位老翁問其何以,好讓不爭之...
列子湯問夸父逐日文言文
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jīng)》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jīng)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等。 劉歆(最早可編者):(約前53-前23) 西漢末古文經(jīng)學(xué)...一目國、大人國、君子國、無腸國、夸父國、黑齒國、玄股國等奇異的國家和民族,雖然這些國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傳說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學(xué)和民族學(xué)...
相關(guān)評(píng)說:
玉林市諧波: ______ 原文: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于鏡而見焉.鏡之貴不如目.鏡不求于目,而目轉(zhuǎn)求于鏡.然世未嘗以鏡之助目百咎目這失明.鏡何負(fù)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惡(wu)鏡者,曰:“是...
玉林市諧波: ______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玉林市諧波: ______ 這幾句話出自蘇軾《艾子雜說》,原文當(dāng)為: 趙以馬服君之威名,擢其子括為將,以拒秦,而適當(dāng)武安君白起,一戰(zhàn)軍破,掠趙括,坑其眾四十萬,邯鄲幾敗.艾子聞之曰:“昔人將獵而不識(shí)鶻,買一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
玉林市諧波: ______ 楊氏之子 原文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shè)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gè)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父親不在家,便叫孩子出來.孩子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duì)他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回答:“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不知道可不可以,如不覺得不好可追問
玉林市諧波: ______ 海外東經(jīng)第九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 [肆差-聿]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
玉林市諧波: ______ 原文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xì)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注釋 昔者:從前. 楚靈王:春秋中期楚國國君. 好(hào):喜歡. 士:臣子. 要(yāo):通“腰”. ...
玉林市諧波: ______ 【原文】 晉①中行文子②出亡③,過于縣邑④.從者⑤曰:“此嗇夫⑥,公之故人,公奚⑦不休舍⑧且⑨待后車?”文子曰:“吾嘗⑩好音①①,此人遺①②我鳴琴①③;吾好佩①④,此人遺我玉環(huán);是振①⑤我過①⑥者也.以求容于我者,...
玉林市諧波: ______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詳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7.htm 山海經(jīng)百科名片 《山海經(jīng)》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