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誰啊?為什么叫他秦始皇? 秦始皇為什么叫秦始皇?
兒時歷難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親子楚(又名異人)做人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戰(zhàn)國末期,各國之間的爭斗異常激烈。秦是當時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準了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lián)合。遵照當時的慣例,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因為他在秦國的地位并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孫子,即太子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的兒子。子楚的母親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又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在中間,不是長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選人質時便選中了他。
子楚在趙國很不得意,但呂不韋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呂不韋當時已經(jīng)是一個富有的商人,他很會投機,見到了子楚便覺得他像個貴重的商品一樣奇貨可居,將來可以借他賺取功名利祿(這就是現(xiàn)在“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來歷)。呂不韋很熟悉秦國的內(nèi)幕,知道安國君雖然最寵愛華陽夫人,但她卻沒有兒子,便打定注意要讓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國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會利用特殊的政治資本賺來無數(shù)的錢財。
主意已定,呂不韋便付諸行動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子楚,讓他廣交朋友,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后帶著去了秦國。他很精明,沒有直接去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穩(wěn)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施展口才,說子楚如何賢達,如何聰慧,廣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國君和賢惠的華陽夫人,還經(jīng)常對他說“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時到了深夜還思念得流淚。說到最后,見華陽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話打動了,便請她將禮物轉交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接受了呂不韋替子楚交給她的禮物,又聽說了子楚對她和安國君的態(tài)度,便對子楚有了好感。
呂不韋又勸說華陽夫人的姐姐去游說華陽夫人,讓她盡早在眾公子中挑選一個好的作為自己的兒子,并立為儲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呂不韋商人式的精明算計,正好是華陽夫人日夜耿耿于懷的心事,姐姐來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懷。于是,華陽夫人便利用安國君的寵愛,說服他立子楚為繼承人。
事情辦成了,子楚的處境和地位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了子楚足夠的錢財,還讓呂不韋做他的師長,扶助子楚。
從此,呂不韋便長住在了邯鄲,和子楚一起廣交天下賓客,等待回國做太子、準備以后繼承王位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為了更好地籠絡子楚,呂不韋還給子楚送去一個擅長歌舞的美女,因為是在趙國的都城,所以歷史上稱她為趙姬。后來,趙姬給子楚生下一子,這就是秦始皇。開始他姓趙,因為出生在趙國。因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來就改為政。等到回到了秦國,才改成了國姓嬴。
秦始皇剛出生,秦國和趙國便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第二年,趙國在秦國圍攻時想殺死子楚,結果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重金賄賂了守城門的官員,逃出了邯鄲城。秦始皇和母親在外祖母家的掩護下,逃過了殺身之禍。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這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時,秦國和趙國的關系也恢復到以前的友好狀態(tài),秦始皇和母親得以回到秦國。安國君在位時間很短,先是為父親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后僅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莊襄王。剛即位,便讓呂不韋做了相國,還封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時間也不長,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后之手。
勵精圖治 十年滅六國
贏政做了秦王之后,呂不韋的權勢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稱號,他食封大邑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財富巨萬。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又召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搜集史料,最后輯成了《呂氏春秋》。
趙太后在先前被呂不韋送給子楚之前和呂不韋很要好,現(xiàn)在雖然地位尊貴,但子楚已經(jīng)死去,守寡時間一長,便和呂不韋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時,秦始皇已經(jīng)長大,呂不韋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發(fā)覺,引來殺身之禍,于是便給趙太后找了個替身,這就是嫪毐,讓他冒充宦官進宮,在凈身時趙太后買通了執(zhí)行的人,讓這個假宦官進去供趙太后享樂。
這樣,在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滿二十一歲,依照秦國的舊制,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后就可以親政了。而呂不韋和嫪毐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呂不韋公開拿出了《呂氏春秋》,嫪毐則依仗趙太后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而是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而嫪毐卻等不及了,他想乘機叛亂,殺掉秦始皇,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后則被軟禁起來,經(jīng)過群臣的勸說,秦始皇親自把母親接回咸陽。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趕出咸陽,讓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后,秦始皇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么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難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殺了。
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都清除了,秦始皇便開始對東方的六國采取了軍事行動。他繼承了祖輩的基業(yè),而且發(fā)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于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繼續(xù)用“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方針,前后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后,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然后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后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lián)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后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jīng)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后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并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于拿下了楚國。
最后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后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zhàn)爭準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后,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御秦國,并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后,領兵大舉南下,一戰(zhàn)俘獲了齊王。至此,秦滅六國,十年統(tǒng)一了中國。
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國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將皇和帝并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guī)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后"。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于現(xiàn)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zhàn)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jié)才能調(diào)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zhí)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wèi);衛(wèi)尉,就是宮廷的警衛(wèi)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wèi);太仆,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nèi)部少數(shù)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nèi)史,管理中央財政,并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yè)。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制。在討論時,李斯反對分封制,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幾代之后,關系就疏遠了,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團結,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天子無法控制,徒有其名。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里。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wěn)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 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xiāng)、亭、里、什、伍,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秦朝對于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于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tǒng)治。
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后統(tǒng)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林洮(現(xiàn)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xiàn)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萬里。第二,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萬斤,防止天下人作亂。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nèi)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第四,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后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后裔貴族們連同富豪一塊遷到了咸陽,這樣便于監(jiān)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jīng)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并統(tǒng)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tǒng)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xiàn)在的嶺南地區(qū),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焚書坑儒 苛政猛于虎
秦始皇由于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已經(jīng)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zhèn)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jīng)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tǒng)一燒毀。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shù)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關于農(nóng)業(yè)、卜筮和醫(yī)藥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xiàn)。
只燒掉書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稱為“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污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tǒng)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不僅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xiàn)在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導致民怨沸騰。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后在咸陽照樣仿造。等全國統(tǒng)一了,他還曾經(jīng)想造一個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陳倉(現(xiàn)在陜西鳳翔和寶雞地區(qū)),東面延伸到函谷關(現(xiàn)在河南靈寶),長達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從、侏儒優(yōu)旃(音沾)勸止。優(yōu)旃對秦始皇說:“這樣可太好了,有了這么遼闊的皇苑,我們可以多放養(yǎng)些猛獸,如果六國的后裔有人敢從東方進攻,就把這些猛獸趕出去將他們嚇跑。”秦始皇一聽,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這個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沒有建成,但秦始皇卻建了其他很多的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宮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nèi)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jīng)被項羽燒毀,所以其規(guī)模究竟有多大,現(xiàn)在無法估計,但根據(jù)歷史記載,光阿房宮的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著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diào)用民工七十萬人。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發(fā),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征發(fā)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征發(fā)女子。秦朝因為實行法治,反對儒家思想,沒有像后來那樣限制婦女從事公眾活動。儒家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秦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shù)多收賦稅。
苛捐雜稅,加上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熱,由于原來的秦國變法,被東面其他國家稱為“虎狼之國”,現(xiàn)在統(tǒng)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國”。人民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也相當嚴厲,特別是當時的野蠻的肉刑制度,常將犯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tǒng)一,結束無休止的戰(zhàn)爭,是想從此過上安寧的日子,現(xiàn)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經(jīng)勸說過秦始皇:“現(xiàn)在天下剛剛安定,但遠處的民眾還沒有徹底安定,士人們現(xiàn)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張。父皇這樣用嚴酷法律治理天下,兒臣擔心會令天下不穩(wěn)。希望父皇能認真考慮,改變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聽不進扶蘇的話,反而斥責扶蘇多事。最后,秦始皇將扶蘇派到北面邊境的軍隊里做監(jiān)軍,和大將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不聽勸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眾的詛咒下氣數(shù)將盡。楚國舊地的民謠中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東郡(現(xiàn)在河南濮陽)有一塊隕石墜落,于是有人便趁機在上面刻了詛咒秦的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嚴厲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終也沒有查出來。御史便將附近的住戶全部處死,又將刻有字的隕石毀壞。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秦朝滅亡的命運。
向東求仙 壽終卻歸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雖然希望皇位能萬世萬代地傳下去,但他自己還是想長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藥,因此,在統(tǒng)一全國之后,秦始皇經(jīng)常出巡,這樣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沒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壞在了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統(tǒng)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經(jīng)出巡過北面,當時主要是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氣。他全國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統(tǒng)一全國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來的路上。
現(xiàn)在,許多地方還存有秦始皇出巡時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傳自己統(tǒng)一國家、進行各項改革的歷史功績。
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藥,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xiàn)。到碣石(現(xiàn)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xiàn)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瑯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藥,著名的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現(xiàn)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咸陽出發(fā),直奔南方的云夢(現(xiàn)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qū)),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xiàn)在安徽當涂)上岸,到了錢塘(現(xiàn)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會稽山。下山后,從吳中(現(xiàn)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xù)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在平原津(現(xiàn)在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后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咸陽主辦喪禮,并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里,還沒有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熱季節(jié),在沙丘平臺(現(xiàn)在河北廣宗境內(nèi))病死了。
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車里繼續(xù)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尸體開始腐爛,散發(fā)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尸體的腐臭。
趙高比李斯奸詐,他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圣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guī)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guī)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的驪山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shù)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里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fā)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陜西臨潼縣的東面五公里遠的下河村附近,經(jīng)過測量,墓高55.5米,周長2公里。
秦二世即位后,殘暴的統(tǒng)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想傳到千代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這真應了那句話“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
第一個稱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tǒng)一六國后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卻是很不幸的。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公子,異人雖然生在國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 而嬴政正是在趙國出生的,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他在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得種種引人爭議的措施,和他的個人經(jīng)歷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tǒng)一之局、統(tǒng)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筑技術不發(fā)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御匈奴的入侵,也為后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為,如并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于全國之大一統(tǒng),對于中國政制之創(chuàng)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tǒng)一中國后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君主極權統(tǒng)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于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
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chuàng)統(tǒng)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所以評一個歷史人物不偏于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他的名字叫做贏政.因為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所以他給自己命名為始皇帝,后世的人們叫他秦始皇.
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雄主,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占有顯著而醒目的一頁,給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出生在東周末年。當時東周已經(jīng)開始衰敗,有7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他們之間發(fā)生了歷時幾百年的“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征戰(zhàn),歷史上稱之為“戰(zhàn)國七雄”。在當時的分裂割據(jù)局面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后,秦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戰(zhàn)國末年(秦始皇誕生)時,秦國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諸方面都已具備了統(tǒng)一六國的基本條件。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親政后,選拔了許多得力武將,對其它六個國施展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各個擊破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滅掉了最后一個國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王朝,即秦王朝,自號秦始皇。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立即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廢除了商周以來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宣布郡官職位不能繼承,國家大事由皇帝親自主持,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官定期調(diào)動位置,以防他們建立勢力范圍;修建馳道、直道,連通首都與各郡。秦始皇所確立的這一整套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政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此外,秦始皇還推行了許多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政策和措施。他統(tǒng)一法律,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文字,這些政策和措施對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融合和文明發(fā)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時期,改革后的小篆文字及隸書文字開始興起,并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轉變。以后雖改朝換代,各地語言不同,發(fā)音各異,但統(tǒng)一的文字卻把整個中華民族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他所改制的方孔圓錢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沿用了兩千年之久。
這位皇帝在公元前213年,為了推行新王朝制度,采納了法家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除工、兵、農(nóng)書、法書、醫(yī)書和秦朝史籍之外的各國史書和其它書籍,使全國各地紛紛燃起了燒書的烈火。焚書的第二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打擊異端思想,借故將在咸陽的460余名讀書人活埋,將其余的人全部流放到邊遠山區(q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焚書坑儒”不僅將中華民族千余年文化發(fā)展的結晶付之一矩,更嚴重的惡果是扼殺了學術探討的自由,中斷了春秋以來百家爭鳴、思想活躍的局面,而且從此開了中國歷代王朝大興“文字獄”的先河。
在對外政策上,秦始皇開展對南方和中國所屬其它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征戰(zhàn)。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沉重打擊了“匈奴”。為了阻止“匈奴”對北方邊境的騷擾,秦始皇調(diào)拔大批人力物力,在燕、趙、秦原修筑長城的基礎上,重新修補,新筑,把北方長城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巨大高墻,這就是代表中國悠久歷史見證的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秦始皇為了求得長生不死藥,不惜數(shù)次花費巨萬錢財,還將3000童男童女送去葬身海底,尸喂魚鱉;為修自己一座陵墓,發(fā)70萬刑徒,終年累月地去營造;修阿房宮、筑長城、擊匈奴、戍邊塞……這些都加重了人民的賦稅負擔。人民在橫征暴斂,苛捐重稅和無休止的徭役下已無法生活下去。剌殺秦始皇的事多次發(fā)生,但都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公元前209年,農(nóng)民陳勝、吳廣帶領廣大不堪忍受剝削的農(nóng)民起義,天下云集響應,秦王朝很快就崩潰滅亡了。
秦始皇既是中國歷史長河轉折點上的偉人,又是后人眼中的暴君。
因為他是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的第一任皇帝,所以叫始皇,他的兒子胡亥就是秦皇二世,子嬰則就是秦皇三世····(嬴政想以他為開始傳萬世)。“皇帝”的由來是由三皇五帝簡稱得來的,因為嬴政他認為他的功勞已超過了三皇五帝了,稱皇或稱帝都不能概括他的功勞。所以他合并了三皇五帝。
戰(zhàn)國后期秦國的國王,本名嬴政,因為他統(tǒng)一了中國,因此自稱始皇帝,也即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太開創(chuàng)了萬事基業(yè),統(tǒng)一中國,自稱始皇,所在國家為秦國,所以叫秦始皇
秦始皇的真實姓名?為什么有叫他嬴政,也有叫他趙政?
因此,始皇帝實際上應該是嬴姓中的趙氏。所以,嚴格上來說,始皇帝應該叫做趙政。之所以在后世之中我們都叫他“嬴政”,那是因為,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對于姓和氏的區(qū)別不是很明顯,所以,直接就說成是“嬴政”了。那么,既然這個名字一直被傳到現(xiàn)在,為什么“嬴”姓沒有沿襲下來呢?聯(lián)系到我們之前說的...
秦始皇原名叫什么,為什么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
現(xiàn)在很多人旅游的時候都會去秦始皇陵,為的就是看一看這千古一帝的輝煌。始皇陵又叫做驪山陵,它是我國非常寶貴的一座陵墓。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后得到眾人敬仰,于是命人建造陵墓,在建造的時候更用了70萬人,花了十幾年才建造完成。通過這方面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建筑的一個奇跡。除了這些之外...
秦始皇是誰
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筑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xiàn)代的高速公路。馳道并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shù)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zhàn)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
誰能告訴我秦始皇的詳細資料(詳細)
始皇qín shǐ huáng 秦始皇簡介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有人說他是呂不偉的私生子),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tǒng)帥。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zhàn)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tǒng)一東方六國的條件。 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
秦始皇的“始皇”是他自己稱的還是后人封的?
自封的 元前247年登基 元前210年去位 秦始皇(贏政)出生:元前259年--去世:元前210年(在位37年)秦始皇,姓贏名政,秦莊襄王異人的兒子。從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國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tǒng)一天下。統(tǒng)一全國后,自稱皇帝,他通過一系列的統(tǒng)一措施,建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
秦始皇為什么稱自己是始皇帝
作為一個統(tǒng)一六國的人,他的功績能與夏商周開國君主相比,本不應該是“始”,但他性格孤傲,不服輸,不甘人后,就行“焚書坑儒”、“愚昧世人”,稱頌自己的“豐功偉績”。從思想上和形式上樹立自己的形象!于是就用“始”來標示!“皇帝”則是對歷史的一個承載,承接“三皇”銜載“五帝”,標榜...
秦始皇的網(wǎng)絡解釋秦始皇的網(wǎng)絡解釋是什么
秦始皇的網(wǎng)絡解釋是:秦始皇秦始皇(前259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
秦始皇全名是什么?
秦始皇的全名是:趙正或者趙政。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 秦始皇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
秦始皇是誰的兒子?
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是秦始皇,名叫嬴政。不過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在歷史上確有爭議。就是《史記》這樣的歷史巨著,也閃爍其辭,弄不清楚。看兩段記載:其一,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其二,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
誰能告訴我有關秦始皇的資料嗎?
現(xiàn)在此墓叫秦始皇帝陵,地處陜西省西安市郊區(qū)。此陵的主墓尚未發(fā)掘,其周圍的附屬地帶進行了部分發(fā)掘。已出土5萬余件文物,其中多有罕見之精品,如銅馬車等。尤其令世人矚目的是兵馬俑坑的發(fā)現(xiàn),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驚羨地稱其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他大修萬里長城。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騷擾,他下令修筑長城。
相關評說:
邳州市可見: ______ “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多數(shù)人會回答說:“嬴政.”因為一般歷史讀物及通行教科書中都是這么說的,然而這不是一個正確的答案.那么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呢?正確的回...
邳州市可見: ______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chǎn)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始”有起頭,最初的意思,秦王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 ------ 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邳州市可見: ______ 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chǎn)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邳州市可見: ______ 秦國公室屬于嬴姓趙氏,所以秦始皇的氏就是趙,他的全名是“趙政”. 秦國公室以趙為氏,是由其開國君主非子從祖父太幾和父親大駱那里繼承來的.太幾和大駱身份低賤之時,依附嬴姓宗主造父生活并尊其為祖,造父得趙城為趙氏后,其同族均為趙氏族人. 有傳說秦始皇姓趙是因為他生于趙國,也有認為他是跟他母親姓趙,更有人說他是為了避難改姓趙,這都是些無知之言. 至于為什么不是“嬴政”,那是因為嬴是秦始皇家族的古姓,是不能放在名字里的.本來歷史上也沒有這個奇怪的名字,不知是從什么年代開始,由于姓氏合一,古姓氏文化已不為人熟知,有人將古姓嬴當成現(xiàn)代姓給秦始皇生造了一個“嬴政”的名字,卻被同樣不懂古姓氏制度的群眾流傳開,造成了謬種流傳.
邳州市可見: ______ 因為他認為自己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就采用拉其中發(fā)兩個字給自己起名“皇帝”.這樣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拉 ,剛合他的雄霸天下的欲望!
邳州市可見: ______ 秦始皇簡介 秦始皇,名叫贏政,后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兩千年來,對他的評價是很有爭議的,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兒時歷難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親子楚(又名異人)做人質有著...
邳州市可見: ______ 因為秦始皇是開國皇帝,也就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個皇帝!
邳州市可見: ______ 第一個 統(tǒng)一全國并掌天下大權的 皇帝 皇帝也是從他這叫出來的
邳州市可見: ______ 因為當時他,能自理國家,所以交秦始皇、
邳州市可見: ______ 統(tǒng)一六國以后,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于是將皇和帝并稱為“皇帝”,因而稱自己為始皇帝,意即從他開始,從此以后,中國歷代君主均稱皇帝,的后世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