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出自《晁錯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人物評論文,評論對象為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這篇文章總結(jié)了削藩失敗是晁錯被殺的原因。作者認為,晁錯被殺,首先有七國叛亂給皇帝造成的壓力和受到政敵中傷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即晁錯自己也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才給了政敵攻擊他的機會。同時,作者通過對晁錯改革失敗的嘆惋,表達出自己愿意為國效力但有志難展的抑郁心情。
原文
晁錯論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吾發(fā)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責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挽回的,莫過于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著禍亂發(fā)生卻不去想方設(shè)法對付,那么恐怕禍亂就會發(fā)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心天下人已經(jīng)習慣于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yè)。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fā)巨大的禍患的導火線。我觸發(fā)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fā)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平定它的責任,那么天下人的責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著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fā)生,只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fā)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么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fā)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御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jīng)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么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么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yè),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鉆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作品注釋
1、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主張重農(nóng)貴粟,力倡削弱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權(quán)貴忌恨。漢景帝四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討晁錯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晁錯因此被殺。
2、患:禍患。
3、為:治理,消除。
4、治平: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5、其:代詞,指禍患。
6、所:處所。這里指解決問題的措施。
7、狃(niǔ):習慣。
8、不吾信:不相信我。
9、惟:只有。
10、出身:挺身而出。
創(chuàng)作背景
《晁錯論》為蘇軾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寫就并呈與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錯論》的具體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本文寫于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試前所上二十五篇《進論》之一;另一種說法認為該作品寫于嘉祐六年,是蘇軾在制科考試中的一篇應(yīng)試文章。
其一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jīng)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蘇軾所上策、論詞理俱佳,被推薦參加秘閣考試。
其二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蘇軾在制科閣試中合格,得以參加殿試。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親試制科應(yīng)試者,稱為“殿試”。蘇軾首先呈上《中庸論》、《漢高帝論》等二十五篇文章,接著答《策問》,即《御試制科策一道》,舉條而對,作了五千余字,并入三等。
賞析
蘇軾在其人物史論中寫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穎深刻,高遠幽邃。治國之策,行事之則;愛民之心,嫉惡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別出新見,發(fā)人之所未見,啟人之所未思。晁錯曾提出“削藩”建議,后被漢景帝所殺。“晁錯之死,人多嘆息”,蘇軾卻翻空出奇,以獨特的視角,一家之言,闡述了晁錯受禍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yīng)“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功”的主張。
文章開篇為泛泛概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起句看似虛寫,實則卻在暗說漢景帝時國泰民安中隱含著的諸侯之患。接著,作者便圍繞“患”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而不對禍患采取措施,那么禍患便會蔓延得無可救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則天下也同樣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說的“起而強為之”,暗指晁錯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結(jié)止上兩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為,以此而暗與晁錯柑比。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寫出歷史上的失敗者、又具體落實在晁錯身上,暗含著對晁錯失敗原因的評論。這兩句堪稱全篇關(guān)鍵之處,是作者論說的中心。在此處,它還有承上啟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上承“起而強為之”;“茍以求名者”,下啟“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后面,“天下治平”幾句,暗寫景帝時的“七國之亂”;“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幾句,又虛寫七國起兵后晁錯的態(tài)度。因此,首段雖沒直接點出晁錯,但卻句句在寫晁錯。抽象中有具體,虛寫里含實寫,虛實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論述高屋建扳,又讓文章排宕開閨,具有一種滔滔的氣勢。
第二段,文章在前面基礎(chǔ)上較而易舉地由抽象而具體,由隱而顯。由歷史的抽象概說,過渡到具體的史事論述。西漢社會諸侯的割據(jù)勢力嚴重威脅著封建的中央集權(quán)、晁錯繼賈誼之后,屢次建議景帝“削藩”。他說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嘔,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現(xiàn)了“七國之亂”。后來因讒言晁錯被殺,后代之人多悲嘆晁錯的盡忠而蒙害。但蘇軾這里卻一反傳統(tǒng)老調(diào),認為晁錯獲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從而使文章蹊徑獨辟、不同凡響。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緊扣史事,另一方面卻把筆觸拉開,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介的觀點。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鑿龍門、決江河和潰冒沖突來舉例論證,提出“事至而不懼”、“徐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責晁錯的臨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體,這一段議論變得豐富,行文也變得曲折。這一段通過有力的論說鞭辟近里地闡述了晁錯取禍的原因。“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蘇軾認為“削藩”應(yīng)該逐步進行,徐為之所”,而不應(yīng)“驟削之”,驟削則必然導致“七國之亂”,這便是“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卻于此時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業(yè),但晁錯不在此時捐身,力擋大難,擊潰七國,反而臨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責”,那么“天下之禍”自然便集中在晁錯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議之事、所立之淪雖與前文相近,但觀點與史事卻逐漸由隱而顯、由暗而明。文章的氣勢也慢慢由弱而強、由平易而近洶涌。緊接著,作者又連用了兩個反問句,把文章的氣勢推向了的頂峰。“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是誰引發(fā)出七國之難而又臨危而逃了選擇最安全的處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這是忠義之士所憤惋之人,既使無袁盎的讒一也不會幸免十禍。這樣的結(jié)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這兩個問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現(xiàn)出汪洋懲肆的特征。然而蘇軾并不就此擱筆,他用兩個條件再從反面假設(shè)晁錯,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遠廣闊。“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這是假設(shè)晁錯不臨危而逃;“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這是假設(shè)晁錯不使人主自將。那么即使有一百個袁盎也不能使晁錯獲禍。
最后一段,文章的氣勢漸漸平緩,在感嘆歷史之時,再一次指出臨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錯取禍的原因,從而增重了題旨的作用。
作者生活時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積貧積弱,作者思治,故此論實為有感而發(fā)。起首議論雄深渾徽,有很強的針對性。全篇文章由虛而實,由實而氣勢滔滔,由氣勢滔滔而漸漸平緩,把舒緩與緊湊有機地融為一體。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shù)天才。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出自宋代蘇軾的《晁錯論》。
意思: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全詩如下:
晁錯論
【宋代】蘇軾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吾發(fā)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辭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於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全詩的解釋如下: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挽回的,莫過于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著禍亂發(fā)生卻不去想方設(shè)法對付,那么恐怕禍亂就會發(fā)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心天下人已經(jīng)習慣于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yè)。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fā)巨大的禍患的導火線。我觸發(fā)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fā)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平定它的責任,那么天下人的責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著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fā)生,只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fā)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么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fā)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御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jīng)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么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么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yè),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鉆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詞句注釋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主張重農(nóng)貴粟,力倡削弱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權(quán)貴忌恨。漢景帝四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討晁錯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晁錯因此被殺。
患:禍患。
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其:代詞,指禍患。
所:處所。這里指解決問題的措施。
狃(niǔ):習慣。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著。
以:而,表順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個月。這里泛指短時期
端:開頭,開始。
發(fā):觸發(fā)。
收:制止。
然后有辭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
循循焉:緩慢的樣子。循循,徐徐。焉,……的樣子。
去:逃避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朝。昔者,從前。
山東:指崤山以東。
并起:一同起兵叛亂。
以誅錯為名:以誅殺晁錯作為名義。以······為,把······作為。
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但漢景帝沒有洞察到起兵的諸侯的用心,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
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受殺身之禍而悲痛,卻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錯自己造成的。以,因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龍門:今陜西韓城東北,是黃河奔流最湍急處。
大河:指黃河。
方:當。
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發(fā)語詞。
驟:突然。
其為變,豈足怪哉: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想讓皇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這個美名,怎么能逃避這場患難呢?安,怎么。
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這是忠臣義士們之所以憤怒不平的原因啊。
雖:即使。
何者: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來說。以,按照。
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皇帝本來已經(jīng)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
使:假若。
淬礪:鍛煉磨礪。引申為沖鋒陷陣,發(fā)憤圖強。
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即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嗟夫:感嘆詞,唉。
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務(wù),從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禍歟: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賞析
蘇軾在其人物史論中寫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穎深刻,高遠幽邃。治國之策,行事之則;愛民之心,嫉惡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別出新見,發(fā)人之所未見,啟人之所未思。晁錯曾提出“削藩”建議,后被漢景帝所殺。“晁錯之死,人多嘆息”,蘇軾卻翻空出奇,以獨特的視角,一家之言,闡述了晁錯受禍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yīng)“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功”的主張。
文章開篇為泛泛概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起句看似虛寫,實則卻在暗說漢景帝時國泰民安中隱含著的諸侯之患。接著,作者便圍繞“患”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而不對禍患采取措施,那么禍患便會蔓延得無可救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則夭F也同樣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說的“起而強為之”,暗指晃錯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結(jié)止上兩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為,以此而暗與晃錯柑比。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寫出歷史上的失敗者、又具體落實在晁錯身上,暗含著對晃錯失敗原因的評論。這兩句堪稱全篇關(guān)鍵之處,是作者論說的中心。在此處,它還有承上啟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上承“起而強為之”;“茍以求名者”,下啟“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后面,“天下治平”幾句,暗寫景帝時的“七國之亂”;“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幾句,又虛寫七國起兵后晁錯的態(tài)度。因此,首段雖沒直接點出晃錯,但卻句句在寫晃錯。抽象中有具體,虛寫里含實寫,虛實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論述高屋建扳,又讓文章排宕開閨,具有一種滔滔的氣勢。
第二段,丈章在前面基礎(chǔ)上較而易舉地由抽象而具體,由隱而顯。由歷史的抽象概說,過渡到具體的史事論述。西漢社會諸侯的割據(jù)勢力嚴重威脅著封建的中央集權(quán)、晃錯繼賈誼之后,屢次建議景帝“削藩”。他說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嘔,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現(xiàn)了“七國之亂”。后來因讒言晁錯被殺,后代之人多悲嘆晃錯的盡忠而蒙害。但蘇軾這里卻一反傳統(tǒng)老調(diào),認為晃錯獲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從而使文章蹊徑獨辟、不同凡響。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緊扣史事,另一方面卻把筆觸拉開,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介的觀點。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鑿龍門、決江河和潰冒沖突來舉例論證,提出“事至而不懼”、“徐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責晁錯的臨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體,這一段議論變得豐富,行文也變得曲折。這一段通過有力的論說鞭辟近里地闡述了晃錯取禍的原因。“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蘇軾認為“削藩”應(yīng)該逐步進行,徐為之所”,而不應(yīng)“驟削之”,驟削則必然導致“七國之亂”,這便是“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卻于此時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業(yè),但晃錯不在此時捐身,力擋大難,擊潰七國,反而臨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責”,那么“天下之禍”自然便集中在晁錯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議之事、所立之淪雖與前文相近,但觀點與史事卻逐漸由隱而顯、由暗而明。文章的氣勢也慢慢由弱而強、由平易而近洶涌。緊接著,作者又連用了兩個反問句,把文章的氣勢推向了的頂峰。“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是誰引發(fā)出七國之難而又臨危而逃了選擇最安全的處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這是忠義之士所憤惋之人,既使無袁盎的讒一也不會幸免十禍。這樣的結(jié)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這兩個問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現(xiàn)出汪洋懲肆的特征。然而蘇軾并不就此擱筆,他用兩個條件再從反面假設(shè)晁錯,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遠廣闊。“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這是假設(shè)晃錯不臨危而逃;“使不至于家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這是假設(shè)晃錯不使人主自將。那么即使有一百個袁盎也不能使晃錯獲禍。
最后一段,文章的氣勢漸漸平緩,在感嘆歷史之時,再一次指出臨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錯取禍的原因,從而增重了題旨的作用。
作者生活時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積貧積弱,作者思治,故此論實為有感而發(fā)。起首議論雄深渾徽,有很強的針對性。全篇文章由虛而實,由實而氣勢滔滔,由氣勢滔滔而漸漸平緩,把舒緩與緊湊有機地融為一體。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否成就一番事業(yè),做出奉獻,靠的是能否堅持不懈,兢兢業(yè)業(yè),愛崗敬業(yè)。
古時的那些立大志的人,不僅僅有超群蓋世的才華,也一定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純直譯)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
古往今來立下大的志向的人,不僅僅有超乎眾人的才能,更是有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志向(才能成功)啊
不拔之志怎么造句
14、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15、古人講君子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才有堅韌不拔之力。人的毅力的彈性,就像橡皮筋能抻很長。馮侖 1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須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17、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望忍不拔之志.18、古之立...
蘇軾關(guān)于樂觀面對挫折的詩句
蘇軾關(guān)于挫折的詩句 1.關(guān)于蘇軾的有關(guān)磨難的詩句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2、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激勵人走出困境迎難而上的詩句
困境總會過去的詩句: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君不見長松臥壑因風霜,時來屹立扶是堂。凡人便是生知之資,也須下困學勉行的工夫方得。挺過去熬過去霸氣句子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2.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是少年游。——劉過《唐多令...
蘇軾勤奮的名言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書...
關(guān)于苦難里磨礪的詩句
少時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欲求生富貴 須下死功夫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3. 關(guān)于磨練的詩句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蘇軾2...
之志怎么造句
15、 大丈夫當以凌云之志俯首書案之間!16、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17、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18、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也。19、 重生之虎,嘯傲山林。涅槃之鳳,氣焰更增。啟程之志,勢如...
戰(zhàn)勝困難有關(guān)的警句格言
既然我已經(jīng)踏上這條道路,那么,任何東西都不應(yīng)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我們?nèi)粢呀邮茏顗牡模驮贈]有什么損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卓越的人一大優(yōu)點是:在不利與...
關(guān)于堅韌的名言有哪些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2、鐵是愈錘煉愈堅韌的。——聞一多 3、惟堅韌者始能遂其志。——富蘭克林 4、勇氣就是一種堅韌;正因為它是一種堅韌,才使我們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戰(zhàn)勝的能力。因而,正是借助于這一點,勇氣也多少與德行發(fā)生了關(guān)系。
關(guān)于苦難 詩歌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2、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3、丈夫貴不撓,成敗何足論。——陸游 4、精感石沒羽,豈云憚險艱。——李白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6、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劉禹錫 7、凡人便是生知...
相關(guān)評說: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我的理解是:成功離不開過人的才干,離不開奮斗,更離不開堅忍不拔的精神.有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做起來并不容易,要想成功的,請牢記這句話.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It's a fact down the ages that success lies not only the talent but also the fortitude.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堅忍不拔》譯文(選自蘇軾《晁錯論》) 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就是說成大事的人,超世之才固然重要,但堅忍不拔的志更重要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以前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不僅僅有超凡卓絕的才華,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感覺還要多加一條就是關(guān)系.
來賓市平刀: ______ 自古能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只是有超凡的才能,也一定有堅忍不拔的意志.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蘇軾 《晁錯論》 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來賓市平刀: ______[答案] 成功離不開過人的才干,離不開奮斗,更離不開堅忍不拔的精神.有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做起來并不容易,要想成功的,請牢記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