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青銅器的資料 誰有關于青銅器的資料?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fā)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編輯本段]中國的鼎文化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發(fā)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時期,延續(xù)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后來發(fā)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簡介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xiāng)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tài)。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后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于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后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yè)的生產規(guī)模和技術水平。
[編輯本段]司母戊鼎的發(fā)現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探尋到的。
自從安陽小屯村發(fā)現甲骨文之后,質樸的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于是積極參加了探尋文物的活動。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桿探找文物,當探桿鉆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一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桿取上來二看,發(fā)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銹,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guī)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堵文商定之后,當晚便破土挖寶了。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fā)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里,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銘文第二天夜里,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一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厘米的麻繩,剛提了兩三米,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fā)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里,吳希增再次召集村民們開始了提鼎。這次的辦法是兩根繩子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桿撬起一頭并將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一點一點地往上抬,終于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編輯本段]去向
方鼎的出土始終是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消息還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駐安陽飛機場的日軍警備隊長黑田榮次前來“參觀”,后北平古董商蕭寅卿也來秘密造訪,并表示愿出20萬銀元購買,但要求村民將鼎砸成四至十塊,以便分批裝箱運走。村民受20萬銀元誘惑,真的開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鋼鋸條鋸,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沒鋸動。后來,村民認為把方鼎破壞了太可惜,還怕萬一蕭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會很難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將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來。
后來,消息傳到日偽憲兵隊耳中,憲兵隊多次前來搜尋。村民為了防止寶物被日本人搶去,便采取了迷惑敵人的辦法:將方鼎轉移到較遠的地方埋藏起來,而在原來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別的出土文物。日本憲兵找到這一埋藏地點,將這批文物搶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來。(砸下的鼎耳亦因為歲月而丟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縣政府處。同年十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60壽辰,駐軍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1948年夏,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親臨參觀并在鼎前留影。而國民政府終究因重量問題沒有把其運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沒有找到,專家們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將它補鑄上去,算是完整了。
相關事件
吳培文和司母戊鼎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術部申報“泥范鑄作司母戊鼎工藝研究”課題,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鑄作工藝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
為籌備殷墟申請聯(lián)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安陽市在殷墟舉行盛大儀式,迎接闊別家鄉(xiāng)59年的司母戊鼎在故里展出。當時是萬人空巷迎寶鼎,至尊國寶現真容。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xié)委員。
[編輯本段]國之象征
禮樂重器
提起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權和社稷,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
鼎盛行于商周時期,延續(xù)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
相當于鍋
鼎的常見器形為圓腹、兩耳、三足、呈盆、盂狀,也有少量呈斗狀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較厚重。
人們在尊崇鼎的價值的時候,常常忘記了它本來的用途,其實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禮時盛煮魚豬牛羊肉等食物,相當于現在的鍋。
祭祀母親
司母戊鼎因其腹內壁上有銘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紀念器物。
傳奇經歷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還有一段傳奇的經歷。1939年3月,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后運出,但僅鋸一足,便鋸不斷,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來。后來消息走漏,日本人來搜索未成,便出價70萬圓偽幣收購,當地人們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將此鼎留下。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來補上),先存放于安陽縣政府。同年十月底,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60壽辰,當地駐軍將大鼎作為壽禮,用專車運抵南京,蔣介石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值1948年夏,該鼎首次公開展出,蔣介石親臨參觀并在鼎前留影,可見受重視程度之高。后來,國民黨政府曾想將此鼎運往臺灣,終因過于困難,才打消了這一念頭,建國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已成為鎮(zhèn)館之寶。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
通高58.3厘米
重達34公斤
1938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出土
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家特級文物.
渾然一體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以動靜結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
四羊方尊
【注音】:sì yáng fāng zūn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yōu)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xiāng),由于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xiāng)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xiāng)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xiāng)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征一致。四羊方尊從造型與鑄造特征方面考古學者認為是典型的商代青銅器,但出土地湖南當時是“荒蠻服地”如何會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銅器?一般認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專家推測寧鄉(xiāng)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有人懷疑是后來帶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類說法均缺乏相關的證據。
“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與“彝”并稱成組的青銅禮器,此類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尊的鑄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點是在器表的合范處多飾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滿了精密繁縟的云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類似像四羊方尊這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屬于國家文物,市場上不許流通。
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讀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以羊為造型的器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制作幾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認為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tǒng)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于這件杰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采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
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于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fā)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很大。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后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圣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中國古代一種獨角怪獸獬豸也被認為與羊有關,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后世以獨角獸表示法律與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征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lián)系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在這里,羊與祥不僅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上述種種秉性使然。
羊是帶角的動物。角是許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類創(chuàng)造的神里許多帶角,如中國古代戰(zhàn)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帶角的神與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為人頭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習見用羊角、牛角、鹿角為飾物,其含義有:
1、最早頭上戴角、身披獸皮是為了狩獵時誘惑野獸的需要;
2、氏族節(jié)慶日,參加舞蹈的人頭上戴雙角或有角假面;
3、階級分化后,部落酋長、顯貴才戴羊角,有表示權力與尊榮之意;
4、巫師禮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約有四十余種字形,字形最明顯的共同特征便是突出雙角。
古人有“水之精為玉,土之精為羊”的說法,羊是各種藝術形式著力表現的對象。新石器時代有陶塑的羊,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山西曲沃北趙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晉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東漢有百戲吉祥畫像石、東晉瓷器中有羊首壺。清代喜歡用三羊組成工藝品,意寓“三羊(陽)開泰”。
《易》中稱羊者有三卦:〈兌〉為羊、〈夬〉中九四有“牽羊悔亡”、〈歸妹〉上六有“士刲羊,無血。”羊在易學家的研究中被借為“陽”的象征符號。夏歷正月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屬三陽,“正月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陽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屬“陽”。故歷來以“三陽開泰”為一年開頭的吉祥語,有萬物更新的象征意義。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征,古有“鐘律和則玉羊見”的傳說。因羊與陽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愛,性情柔中有剛,故人們以“羊”作“陽”的代號與具象符號,民間的繪畫作品中,也用羊來表現“三陽開泰”、 九羊啟泰的主題。
廣州著名的五羊傳說很美麗,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與五谷聯(lián)系在一起,晉裴淵《廣州記》“五羊銜谷萃于楚庭”,也許包含了一些今天無法窮究的古老文化密碼。
有意思的是,羊在許多文化背景中都充當過特別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征意義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傳統(tǒng)中,山羊角是“太陽”,牛角是“月亮”,太陽說與中國古代“三羊(陽)開泰”演繹的羊與太陽的聯(lián)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頭胎羔羊(或稱為圣約翰的羔羊),被視為春天勝利的象征。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各類場合中,小羔羊是祭獻的犧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驅邪的象征意義,原始的基督教教義甚至指基督為羔羊,約翰對耶穌就說過“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猶太教中用兩只公山羊作“贖罪祭”,就是人們常說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yǎng)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關于羊的種種觀念。對于當年羊尊的所有者來說,不是一件不能說話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國之希望所系。
我國夏商周春秋時期是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在此之間,最著名的有1.司母戊鼎2.四羊方尊3.青銅面具4.燒炭火的青銅器5.三星堆青銅立人像6.青銅神樹。
1.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fā)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86d5bac2e46bf6080ef477ad.jpg
2.四羊方尊(商朝)通高58.3厘米,重達34公斤,1938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出土,商代方尊的代表。銅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家特級文物. (1)渾然一體.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2)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以動靜結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3c2c4bfb53e403056d22eb10.jpg
3.青銅面具。青銅面具是一種古代假面。1976年在陜西城固縣蘇村曾出土有殷商青銅面具二十三件,臉形有橢圓和圓形兩種,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圓扎。兩耳直立,懸鼻突起,透雕獠牙。臉殼外凸內凹,五官位置與人的面部相近。形狀兇煞,可戴在面部。從這些面具的形制、特點看,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戰(zhàn)爭面具。青銅人面具(商,三星堆博物館選送):高22.5,寬42.5。面具呈方形,寬頤,廣額,長眉,直鼻,長耳,耳廓較寬,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頰的上、下及額部正中各鏨鑿一方孔。三星堆祭祀坑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該件人面具為中型面具。三星堆遺址是一處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遺址,延續(xù)時間近2000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xù)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是上個世紀我國最重大的考古發(fā)現之一。199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單。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8640bf8b5cc5026c9e2fb40c.jpg
5.青銅立人像。青銅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 1986年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 整體由立人像和臺座兩大部分接鑄而成。立人像頭戴蓮花狀(代表日神)的獸面紋和回字紋高冠,后腦勺上鑄有一凹痕,可能原有發(fā)簪之燈的飾物嵌于此。身著窄袖與半臂式右衽套裝上衣三件。最外一層為單袖半臂式連肩衣,衣上佩方格狀類 似編織而成的"綬帶","綬帶"兩端在背心處結襻,襻上飾物已脫。衣左側有兩 組相同的龍紋,每組為兩條,呈"已"字相背狀。衣服右衽前后兩邊各有豎行的兩 組紋飾圖案,一組為橫倒的蟬紋,另一組為蟲紋和目紋(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蜀字是 由目和蟲組成)相間的紋飾。中間一層為V形領,短袖。衣左背后有一卷龍紋。最 里一層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而平整,后裾長,兩側擺角下垂近腳踝。在前后裾上 有頭戴鋸齒形冠的獸面紋。腳戴鐲,赤足立于獸面臺座上。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0db2c9ca75aa155bf21fe7db.jpg
6.青銅神樹。樹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1986年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青銅神樹由樹座和樹干兩部分組成。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呈圓環(huán)形,上飾云氣紋,底座之上為三山相連狀,山上亦有云氣紋。樹干接鑄于山頂正中,干直,樹根外露。樹干上有三層樹枝,每層為三枝丫,枝丫端部長有果實,一果枝上揚,果上站立一鳥,兩果枝下垂。在樹椏和果托下分別鑄有火輪。在樹的一側,有一條龍援樹而下,龍身呈辮索狀馬面頭,劍狀羽翅。從造型來看,該青銅神樹應是代表東 方的神木“扶桑”。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09bb4f3ddff37dfd3d6d97dd.jpg
謝絕抄襲!!!
四羊方尊(商朝)
通高58.3厘米
重達34公斤
1938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出土
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家特級文物.
渾然一體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以動靜結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
四羊方尊
【注音】:sì yáng fāng zūn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yōu)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xiāng),由于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xiāng)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xiāng)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xiāng)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征一致。四羊方尊從造型與鑄造特征方面考古學者認為是典型的商代青銅器,但出土地湖南當時是“荒蠻服地”如何會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銅器?一般認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專家推測寧鄉(xiāng)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有人懷疑是后來帶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類說法均缺乏相關的證據。
“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與“彝”并稱成組的青銅禮器,此類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尊的鑄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點是在器表的合范處多飾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滿了精密繁縟的云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類似像四羊方尊這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屬于國家文物,市場上不許流通。
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讀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以羊為造型的器物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制作幾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認為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tǒng)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于這件杰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采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
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于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fā)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很大。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后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圣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中國古代一種獨角怪獸獬豸也被認為與羊有關,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后世以獨角獸表示法律與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征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lián)系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在這里,羊與祥不僅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上述種種秉性使然。
羊是帶角的動物。角是許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類創(chuàng)造的神里許多帶角,如中國古代戰(zhàn)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帶角的神與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為人頭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習見用羊角、牛角、鹿角為飾物,其含義有:
1、最早頭上戴角、身披獸皮是為了狩獵時誘惑野獸的需要;
2、氏族節(jié)慶日,參加舞蹈的人頭上戴雙角或有角假面;
3、階級分化后,部落酋長、顯貴才戴羊角,有表示權力與尊榮之意;
4、巫師禮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約有四十余種字形,字形最明顯的共同特征便是突出雙角。
古人有“水之精為玉,土之精為羊”的說法,羊是各種藝術形式著力表現的對象。新石器時代有陶塑的羊,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山西曲沃北趙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晉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東漢有百戲吉祥畫像石、東晉瓷器中有羊首壺。清代喜歡用三羊組成工藝品,意寓“三羊(陽)開泰”。
《易》中稱羊者有三卦:〈兌〉為羊、〈夬〉中九四有“牽羊悔亡”、〈歸妹〉上六有“士刲羊,無血。”羊在易學家的研究中被借為“陽”的象征符號。夏歷正月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屬三陽,“正月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陽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屬“陽”。故歷來以“三陽開泰”為一年開頭的吉祥語,有萬物更新的象征意義。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征,古有“鐘律和則玉羊見”的傳說。因羊與陽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愛,性情柔中有剛,故人們以“羊”作“陽”的代號與具象符號,民間的繪畫作品中,也用羊來表現“三陽開泰”、 九羊啟泰的主題。
廣州著名的五羊傳說很美麗,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與五谷聯(lián)系在一起,晉裴淵《廣州記》“五羊銜谷萃于楚庭”,也許包含了一些今天無法窮究的古老文化密碼。
有意思的是,羊在許多文化背景中都充當過特別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征意義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傳統(tǒng)中,山羊角是“太陽”,牛角是“月亮”,太陽說與中國古代“三羊(陽)開泰”演繹的羊與太陽的聯(lián)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頭胎羔羊(或稱為圣約翰的羔羊),被視為春天勝利的象征。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各類場合中,小羔羊是祭獻的犧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驅邪的象征意義,原始的基督教教義甚至指基督為羔羊,約翰對耶穌就說過“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猶太教中用兩只公山羊作“贖罪祭”,就是人們常說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yǎng)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關于羊的種種觀念。對于當年羊尊的所有者來說,不是一件不能說話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國之希望所系。
酗亞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
龍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并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于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這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么,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lián)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青銅器時代中國青銅器時代
進入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時代,青銅器逐漸從禮器轉向日常生活用品,鐵器的興起推動了青銅鑄造技術的進步。盡管如此,青銅農具在奴隸社會中仍有所發(fā)展,直至漢代被鐵器和漆器取代。青銅文化的地域性差異明顯,如中原地區(qū)、甘青、北方、東南、兩廣等地都有獨特的青銅文化風格。中國的青銅時代與奴隸制國家的興衰緊密...
請問,西方文明有沒有出土過像樣的青銅器?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青銅器時代約在公元前4000年,從近東,也就是現在的中亞地區(qū)開始。在歐洲,最早的青銅文化產生在公元前2000年或稍晚些時候,從愛琴海區(qū)的克里特島開始。在歐洲,青銅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巨石建筑物,當然中國出土的青銅器遠遠多過歐洲,至今西方文明世界也沒有出土過像樣的青銅器。 這確實是值得中國人自...
我國青銅器的歷史。
幫我找一下東西!1.我國青銅器的發(fā)展的歷史+用途+制作工藝。2.搜集2件青銅器的作品的資料介紹。(加圖片)3.搜集有關秦始皇的資料介紹!... 幫我找一下東西!1.我國青銅器的發(fā)展的歷史+用途+制作工藝。2.搜集2件青銅器的作品的資料介紹。(加圖片)3.搜集有關秦始皇的資料介紹! 展開 我來答 ...
青銅器時代歷史時期
世界各地步入青銅時代的時期各異,如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廣泛使用,歐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則分別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進入青銅時代。非洲地區(qū),除了埃及和北非,青銅器的使用較晚,一般不遲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而美洲直到近公元11世紀才開始出現...
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的最早的銅器是什么
喀什地區(qū)也發(fā)現過銅裝飾品,年代為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七千年;土耳其南部的恰約尼遺址出土過銅針、銅錐,年代約為公元前八千年。從利用純銅,到冶煉銅礦石獲得純銅,再到冶煉出青銅合金,人類經歷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摸索時光,就好比是魔法世界里用銅一點一點地打造一個閃閃發(fā)光的時空隧道。
青銅器出土地點的地域分布特點,及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
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青銅器一般是在唐代以前,跟當時政治中心有關系。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
最早進入青銅器時代的國家是?
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所處年代約當公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誕生于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銅器出現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在公元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青銅器發(fā)展歷程
青銅器逐漸被陶瓷器取代,從日常生活中退出。尤其是兵器和工具領域,鐵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青銅器主要以銅鏡為代表,這些銅鏡通常鐫刻著精美的銘文。此后,除了銅鏡之外,青銅器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停滯的階段。可以說,自那時起,除了銅鏡,青銅器在其他領域鮮有重大突破。
你不知道的青銅器(一)——從名字說起
久而久之,我們對于那個時代和那些陳列在博物館中的青銅重器也就更加覺得神秘威嚴。? ? ? ? 其實呢,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尤其是眾多鑄有銘文的青銅器,對于歷史研究的推進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僅具有審美和藝術價值,其歷史價值更是讓無數學者沉醉其中...
青銅器歷代概述
鄭州商城的木炭測定年代與商湯立國時間相符,而二里岡文化的確切下限尚待確認。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在鄭州等地墓葬和窖藏中大量出土,如二里岡、白家莊等。它們主要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東北和西面也有發(fā)現。此外,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等地也有重要發(fā)現,其中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最為常見。出土的器...
相關評說: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于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在我國古代多指青銅器,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和錫的合金)制成的各種器具,誕生于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由于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也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銅器出現于約5000年到6000年間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qū).蘇美爾文明時期的雕有獅...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答案] 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zhàn)國早期,延續(xù)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體系的...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
中原區(qū)偏置: ______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