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解釋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 佛教怎樣解釋天地萬物的起源?
佛教不研究世間萬物起源的問題,佛祖告訴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這個“世間”是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物質和精神世界。
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后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tài)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于眾生所造的“業(yè)力”的結果。
業(yè)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xù)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yè)力的現(xiàn)行。
業(yè)的造作是業(yè)力現(xiàn)行的因,業(yè)力的現(xiàn)行,是業(yè)所造作的果,所謂 “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xiàn),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
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
實際上,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yè)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yè)受報。正像以后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yè)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yè)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擴展資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fā)現(xiàn)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佛教
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后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佛教相信:宇宙形態(tài)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于眾生所造的“業(yè)力”的結果。
業(yè)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xù)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yè)力的現(xiàn)行。業(yè)的造作是業(yè)力現(xiàn)行的因,業(yè)力的現(xiàn)行,是業(yè)所造作的果,所謂 “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xiàn),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yè)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yè)受報。正像以后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yè)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yè)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fā)現(xiàn)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宇宙和生命是從那里來的?
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后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tài)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于眾生所造的“業(yè)力”的結果。
業(yè)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xù)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yè)力的現(xiàn)行。業(yè)的造作是業(yè)力現(xiàn)行的因,業(yè)力的現(xiàn)行,是業(yè)所造作的果,所謂 “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
業(yè),有個人單獨造作的,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與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yè)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yè)”及“不共業(yè)”的兩大類。
由于共業(yè),所以感得同樣的業(yè)報;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眾生——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無數(shù)眾生的共業(yè)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yè),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數(shù)無量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于各類不同的無數(shù)眾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yè)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體,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至于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臺,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臺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xiàn)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有許多的事物,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釋,一切都是由于眾生的業(yè)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xiàn),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yè)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yè)受報。正像以后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yè)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yè)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業(yè)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差萬別。
事實上,共業(yè),也是不共業(yè)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yè)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yè)相比,便成了不共業(yè);同樣的,不共業(yè),也是共業(yè)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yè)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yè)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萬差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于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傳說中,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回)是眾生輪回之道途。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論之一。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 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但阿修羅雖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宇宙一切萬物都是怎么來的呢?
這個問題,和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的問題一樣,詳情可見《楞嚴經》卷四。
簡單講,就是《楞嚴經》說的:一念不覺,而生無名。 繼而「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形成法界。
量子物理研究出,世界其實是由concept(概念)information(信息)idea(想法)組成的。
傳統(tǒng)機械物理,受制于當時的科研條件,得出了的結論是相對狹隘的,現(xiàn)代量子物理已經突破了這個狹隘的世界觀,研究出,分子、原子、電子,再分到夸克,繼續(xù)分下去,最后的基本粒子,其實是不存在的,所謂基本粒子,就是波動(弦),也就是“一念不覺”,本來世界是清凈的,平等的,沒有波動,“一念不覺”,就產生波動,產生波動,就是“而生無名”,波動形成種種基本粒子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基本粒子就構成世界。
這方面可以參考量子物理電影《我們懂個X》(2004):
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zFsQRylqJU/
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jhrfUAQ2qg/
加上看續(xù)集會更加清楚(或者直接看續(xù)集也行):
《我們懂個X》續(xù)集 2006 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t6RkOq6giE/
《我們懂個X》續(xù)集 2006 中: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1Clap3CVOg/
《我們懂個X》續(xù)集 2006 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YUirvL6X6Y/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八十多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有一場演講,題目是《物理與美》,里面就提到,內容大致如下:物理學,確實是建筑在非常美的結構上面的,這種結構非常準確,然后底下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么有這種結構?這些美的結構,使得你了解了以后,覺得很難是偶然的,這個結構越準確,越妙,就越不偶然。我相信,這個不是科學能夠解決的問題,大概也不是哲學可以解決的問題,宗教能不能解決呢?那要看你問誰,有人覺得宗教也不能解決,但是我們知道,有很多人是認為宗教可以解決的。
在佛教巴利文原典中,多處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種。一次,婆蹉種來到佛處,問道:
“尊敬的喬達摩啊,神我是有的嗎?”
佛陀緘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喬達摩,神我是沒有的嗎?”
佛還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時代,類似于婆蹉種這樣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們在和別人討論時,為了辯論而辯論,時常用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來同別人爭辯。其中十個有名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是:
一、有關宇宙的問題
1.宇宙是永恒的嗎?
2.宇宙不是永恒的嗎?
3.宇宙是有限的嗎?
4.宇宙是無限的嗎?
二、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
5.身與心是同一物嗎?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嗎?
三、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
7.如來死后繼續(xù)存在嗎?
8.如來死后不再繼續(xù)存在嗎?
9.如來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時不存在嗎?
10.如來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時非不存在嗎?
佛陀對討論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不回答,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問題時,佛陀總是沉默不語。
佛陀為什么不回答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呢?
首先,這些問題與佛陀的教誨沒有多大關系。在早期佛教教義中,佛陀特別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說,“比丘,我所講的法只有兩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類充滿了痛苦,我們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釋這些法,因為它們有用處,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系,可令人厭離、去執(zhí)、入滅,得寧靜、深觀和涅槃。因此我解釋這些法……。”而在以上十個形而上學的問題中,前四個問題是有關宇宙的期限和廣度的問題,這是宇宙論,它們與佛陀的教誨關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還是非永恒,有限還是無限,它們都無益于人類對痛苦之解脫。
接下來兩個問題是有關身與心方面的問題。根據(jù)佛陀的教誨,諸法無我,這是三法印之一。事實上,無我的教義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問身與心是同一物還是不相同,對佛陀的教誨而言,這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對佛教來說,這些問題根本就無從說起。最后幾個問題是有關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佛陀悟證的超凡境界只能通過修行而悟證之。對普通人來說,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這種超越現(xiàn)世的境界,即使佛陀為他們解釋。所以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與佛陀的教誨關系不大,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根本無關,它們不能令人厭離、去執(zhí)、入滅,得到寧靜、深觀和涅槃,因此,佛陀沒有解答這些問題。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請教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們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時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靜坐時,忽然起來去到佛所,行過禮后在一旁坐下,就說:“世尊,我正獨自靜坐,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十個問題你從來沒有給我們明確的解釋。每當人們向您問起這些問題時,您總是將之擱置一邊,沉默不語。我不喜歡這種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釋清楚這十個問題,我將繼續(xù)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我便會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間是永恒的,就請照這樣給我解釋。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為什么?如果您對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就直接說:‘我不知道。’”
佛陀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當初出家修行就是為了了解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嗎?你跟隨我修梵行時我答應過你將會回答這些問題嗎?”曼童子回答說:“世尊,沒有。”佛陀說:“在你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y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愿把這毒箭拔出來,除非我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剎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吠舍還是首陀羅種姓;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色、白色、棕色還是金黃色;他來自哪一個城市或鄉(xiāng)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樣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種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這人在未弄清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樣,如果有人說,我不要跟隨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問題,此人還未得到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所困擾,窮追不舍,追根窮源,這便誤入歧途,終將一無所獲。
再次,由于語言的局限性,凡夫無法通過語言明了這些問題。
語言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用以表達人類由感官與心靈所體驗到的事物、經驗、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們所熟知的事物與意念的符號。它局限于時間、空間和緣起法,語言不可能超越這些范圍。換句話說,人類只能在時間、空間和緣起法允許的范圍內用語言表達一件事、一種境界。有時,人類的語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實性狀。例如經驗告訴我們,有時我們會有一種激情或感受,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人類的語言不是萬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語言更是不可能十分準確而且易致差錯的。因為絕對真理(例如涅槃)超出時間、空間和緣起定律的限制,人類只能親自證悟,而不可能用語言描述之,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事實上,這些問題永遠不可能通過語言文字而獲得充分而圓滿的答復,沒有任何語言文字可以表達這種經驗。就像在魚的詞匯里是沒有形容陸地的字眼一樣。比如烏龜對他的朋友魚說,它剛到陸地上散步回到水里。魚說:“當然你的意思是說游泳了。”烏龜想對魚解釋陸地是堅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魚卻堅持不可能有這么一樣東西,陸地一定也是液體,和它住的湖一樣,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潛游泳。同樣,在普通凡夫的詞匯里,不可能找到適當?shù)脑~句去描繪涅槃。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詞語去描繪涅槃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絞盡腦汁,長篇累牘地論述佛陀入滅后的奇妙境界。其結果正如《楞伽經》里所說愚人執(zhí)著語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最后,對機說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臺計算機,不管什么人問什么樣的問題,他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講究實際效益的老師,充滿了慈悲與智慧,他并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知識而答問,而是為了要幫助問話人走上正覺的道路。他和人說法時,時刻不忘對方的水平、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問題的能力。
根據(jù)佛說,對付問題有四種方式:
1.當問題比較直接、明顯,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學的問題時,這些問題必須直截了當?shù)卮饛汀@缈嘀蚴鞘裁矗?br />2.某些問題必須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3.另有一些問題必須以反問為答復。
4.有一類問題必須以緘默不語為答復。例如當有人向佛陀尋問有關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時,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當婆蹉種問佛陀有無神我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緘默對婆蹉種的影響勝過任何雄辯。悲智雙全的佛陀曾為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費苦心,并對他表示深切的關懷。
也許有人會問,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個形而上學的問題?我們姑且先不作任何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說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賞彌(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經過時,他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里,問他的弟子們道:“比丘們啊!你們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幾片葉子多呢,還是此間林中的葉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幾片葉子,但此間尸舍婆林中的葉子卻多得不可勝數(shù)。”
“同樣,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葉子,而我已經告訴你們的如同我手中的葉子,只有一點點,我所未說的法還有很多呢!而我為什么不為你們說那些法呢?因為他們沒有用處,不能引導人證得涅槃。這就是我沒有說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里蘭卡著名的佛教學者jayatilleak說:“并不是因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為語言的限制,佛陀無法將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語言表達出來。”
綜上所述,佛教反對熱衷于討論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而提倡求實的精神。可目前有少數(shù)自以為高明的佛教學者,不顧現(xiàn)代社會的實際需求,高談闊論,講起佛法來玄而又玄,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當然,對于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奧的理論,我們不是不可以研究,但過分糾纏于此則有失偏頗。所以,在宏揚佛法的方法上,我們也應向佛陀學習,結合當今現(xiàn)實社會的需要,多講些通俗易懂、對日常生活又有指導作用的佛法,少講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話。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陀》)
佛教對宇宙的解釋
1. 佛教對于宇宙起源的理解與科學解釋不同,它更注重于內在的心靈世界。佛教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宇宙起源故事,而是強調了三界六道是隨著世間眾生的感知而存在的。2. 佛教中有一個概念,即“咐滑一心一宇宙”,意味著宇宙是由一心所變現(xiàn),而我們所感知的宇宙雖然各不相同,但有著相似之處。在佛教看來...
古希臘哲學是如何解釋宇宙萬物的起源的
就像我們看到的,世界在不斷改變。一直到Empedocles出來終結論戰(zhàn):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好幾。他說世界的起源是水火土氣四種物質,萬物的演變就是他們的聚散,控制聚散的是愛和沖突。好了,《蘇菲的世界》我目前就看到這了。。。第四章,自然哲學家,有空可以看看,望采納,謝謝。
怎么解釋道教和佛教的世界起源論
九炁排列成正,日月星辰、陰陽五行、人類萬物皆因此生成。天地萬物的變化,皆源于三元的孕育和九炁的引導,沒有三元和九炁的引導,萬物無法生成。三炁是天地的尊貴象征,九炁是萬物的根源,三炁與九炁的結合形成天地萬物的德行,達到天地的極限。通過這些理論,道教解釋了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發(fā)展。
佛教 怎么解釋宇宙以及世界的起源啊?
佛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什么都空了,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滅了。菩薩沒成佛,是因為還有“妄想心”,佛家叫41品“無明”。等覺菩薩還有最后一品無明沒破,就是宇宙是怎么來的?圓覺經 上說,佛沒正面回答。只用了幾個比喻解釋。比如,我們的眼睛患病,看到空中出現(xiàn)一朵花,試問:這個花是...
宇宙大國,萬物起源國是指什么意思啊?
佛教不研究間萬物起源的問題,佛祖告訴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這個“世間”是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物質和精神世界。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解釋宇宙的起源?
起初,宇宙為混沌,是為無。后以無生有,是為一。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釋迦摩尼佛講的萬物起源
5. 緣起概念是佛教區(qū)別于其他宗教和哲學的獨特之處,它揭示了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深刻真理。6. 《稻稈經》中提到,理解了緣起法則,便理解了佛法,進而理解了佛陀。7. 佛陀的法身,即法的實相,體現(xiàn)了“緣起性空”的真理。8. 通過洞察緣起法,認識到一切現(xiàn)象的空性,便能見到佛陀的法身。9. 《金剛經...
宇宙萬物是怎樣無中生有的?
綜上所述,宇宙萬物的起源問題,從古代哲學的深思到現(xiàn)代科學的探索,量子力學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理解和應用量子力學的原理,科學家們不僅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秘密,也為解釋宇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提供了理論框架。量子力學的奇妙之處在于,它不僅允許宇宙起源于“無”,還能讓“無”生出“有”...
唯物主義怎么樣解釋宇宙起源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過程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都到當今的科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關于宇宙起始的爭論從古延續(xù)到至今,基本上存在兩個思想學派。許多早期的傳統(tǒng),以及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認為宇宙是創(chuàng)生時間距離他們相當近。十七世紀時,鄔謝爾主教算出宇宙誕生的...
佛教高人進,佛教如何解釋萬物起源,六道輪回之說怎么理解?
但當宇宙膨脹速度不足以克服自身引力時便停止膨脹轉而收縮,直至坍縮回奇點,新一個宇宙又即將誕生。如此周而復使。而佛教宇宙觀也跟科學家越來越吻合: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這可是佛教早在2,3千年前就說的了。。你可以上網(wǎng)搜索“佛教宇宙觀,起源”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佛教幾千年前說的很多東西,跟...
相關評說: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佛陀對人類來龍去脈的驚世預言1.人類的起源 《起世經》最后一品是《最勝品》,又稱《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類的由來.佛教認為,人類最初是從光音天來的.因他們一念貪心起,品嘗了地球上的“地肥”<1>,身體中地大的成分增...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佛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因緣而生,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xiàn),包含了因、緣、果三個內容.比如一個成熟的西瓜是果,一顆西瓜子是因,但是如果沒有土壤、陽光、肥料、水分等緣的話,雖然有因,但不會產生果,所以緣是非常重要的,經論中說“一切法皆仗緣而生”,這就簡單的佛教緣起論.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展開全部 道教較為復雜.按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生混沌,混沌分太極.道本虛無,從中生一,道亦曰一.陰陽曰二,三即三元(天、地、水).五行從水火開始化生.莊子說萬物都是炁化,也就是“炁化論...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佛教在楞嚴經上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圓妙;圓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也就是說:世界來源于本體的一念迷妄---變?yōu)樗蘸湍苷?產生虛空(同時產生時間),再在虛空和時間的基礎上產生世界,最后迷妄再起,落入世界變?yōu)樯?道教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本源,道生太極(有和無之間狀態(tài))---一,太極生兩儀---陰和陽(一生二,能立和所立,能生和所生),陰陽交錯,終成萬物.上帝教和伊斯蘭教說:上帝或安拉創(chuàng)造世界和萬物.中國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未交待盤古從何而來.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心中先相信石頭的存在,才會看到石頭. 心中先相信電腦的存在,才會看到電腦.才會學習使用電腦. 人類習慣于依賴五蘊(身體)來看與用這個世界,才會感覺這世界的存在. 如果不依賴五蘊(身體)來看與用這個世界,就不會感覺這世界的存在.也不在乎這世界的起源. 習慣了的事物,就算是虛幻,也信以為真實. 佛法,教人要脫離五蘊(身體),才可以超越虛幻,才可以發(fā)現(xiàn)真理.因為,五蘊皆空.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佛教的宇宙觀: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其內容包含時間上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與空間上的四維上下;蘊涵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 十七世紀左右,伽利略開啟天文探索的科學之路,人們才慢慢發(fā)現(xiàn),地球僅是太陽系...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宇宙的創(chuàng)生 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tài)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復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云,星云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宇宙當中包含著數(shù)以萬計的銀河系,而地球是位于廣袤的銀河系之中里適宜生命居住的一個行星.地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唯一星球.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一、宇宙的起源 1、導引語 當許多化學元素尚未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化學家們尚不知地球上有多少化學元素,不知化學元素之間有何聯(lián)系時,門捷列夫已經把化學元素周期表列制出來了,他不僅計算出了各元...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達磨Dharma “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
高州市發(fā)生: ______ 不知道.因為世界沒有起源,相對論證明:時間是相對的,并不是一條向前的直線.未來發(fā)生過的事情曾經發(fā)生過,曾經發(fā)生過的事情將來還會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