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的全文 論語。子路的全文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有司,眾職也。宰兼眾職,然事必先之于彼,而后考其成功,則己不勞而事畢舉矣。過,失誤也。大者于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懲;小者赦之,則刑不濫而人心悅矣。賢,有德者。才,有能者。舉而用之,則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焉,于虔反。舍,上聲。仲弓慮無以盡知一時之賢才,故孔子告之以此。程子曰:“人各親其親,然后不獨親其親。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與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范氏曰:“不先有司,則君行臣職矣;不赦小過,則下無全人矣;不舉賢才,則百職廢矣。失此三者,不可以為季氏宰,況天下乎?”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衛(wèi)君,謂出公輒也。是時魯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乎衛(wèi)。子曰:“必也正名乎!”是時出公不父其父而禰其祖,名實紊矣,故孔子以正名為先。謝氏曰“正名雖為衛(wèi)君而言,然為政之道,皆當(dāng)以此為先。”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迂,謂遠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務(wù)也。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野,謂鄙俗。責(zé)其不能闕疑,而率爾妄對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楊氏曰:“名不當(dāng)其實,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無以考實而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中,去聲。范氏曰:“事得其序之謂禮,物得其和之謂樂。事不成則無序而不和,故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罰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程子曰:“名實相須。一事茍,則其余皆茍矣。”胡氏曰:“衛(wèi)世子蒯聵恥其母南子之淫亂,欲殺之不果而出奔。靈公欲立公子郢,郢辭。公卒,夫人立之,又辭。乃立蒯聵之子輒,以拒蒯聵。夫蒯聵欲殺母,得罪于父,而輒據(jù)國以拒父,皆無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國也明矣。夫子為政,而以正名為先。必將具其事之本末,告諸天王,請于方伯,命公子郢而立之。則人倫正,天理得,名正言順而事成矣。夫子告之之詳如此,而子路終不喻也。故事輒不去,卒死其難。徒知食焉不避其難之為義,而不知食輒之食為非義也。”
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種五谷曰稼,種蔬菜曰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小人,謂細民,孟子所謂小人之事者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好,去聲。夫,音扶。襁,居丈反。焉,于虔反。禮、義、信,大人之事也。好義,則事合宜。情,誠實也。敬服用情,蓋各以其類而應(yīng)也。襁,織縷為之,以約小兒于背者。楊氏曰:“樊須游圣人之門,而問稼圃,志則陋矣,辭而辟之可也。待其出而后言其非,何也?蓋于其問也,自謂農(nóng)圃之不如,則拒之者至矣。須之學(xué)疑不及此,而不能問。不能以三隅反矣,故不復(fù)。及其既出,則懼其終不喻也,求老農(nóng)老圃而學(xué)焉,則其失愈遠矣。故復(fù)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使,去聲。專,獨也。詩本人情,該物理,可以驗風(fēng)俗之盛衰,見政治之得失。其言溫厚和平,長于風(fēng)諭。故誦之者,必達于政而能言也。程子曰:“窮經(jīng)將以致用也。世之誦詩者,果能從政而專對乎?然則其所學(xué)者,章句之末耳,此學(xué)者之大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魯,周公之后。衛(wèi),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國,而是時衰亂,政亦相似,故孔子嘆之。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公子荊,衛(wèi)大夫。茍,聊且粗略之意。合,聚也。完,備也。言其循序而有節(jié),不以欲速盡美累其心。楊氏曰:“務(wù)為全美,則累物而驕吝之心生。公子荊皆曰茍而已,則不以外物為心,其欲易足故也。”
子適衛(wèi),冉有仆。仆,御車也。子曰:“庶矣哉!”庶,眾也。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庶而不富,則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賦斂以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而不教,則近于禽獸。故必立學(xué)校,明禮義以教之。胡氏曰:“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寄以三事。然自三代之后,能舉此職者,百無一二。漢之文明,唐之太宗,亦云庶且富矣,西京之教無聞焉。明帝尊師重傅,臨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受學(xué);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廣生員,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以教也。三代之教,天子公卿躬行于上,言行政事皆可師法,彼二君者其能然乎?”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期月,謂周一歲之月也。可者,僅辭,言綱紀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尹氏曰:“孔子嘆當(dāng)時莫能用己也,故云然。”愚按:史記,此蓋為衛(wèi)靈公不能用而發(fā)。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勝,平聲。去,上聲。為邦百年,言相繼而久也。勝殘,化殘暴之人,使不為惡也。去殺,謂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殺也。蓋古有是言,而夫子稱之。程子曰“漢自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幾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尹氏曰:“勝殘去殺,不為惡而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則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王者謂圣人受命而興也。三十年為一世。仁,謂教化浹也。程子曰:“周自文武至于成王,而后禮樂興,即其效也。”或問:“三年、必世,遲速不同,何也?”程子曰:“三年有成,謂法度紀綱有成而化行也。漸民以仁,摩民以義,使之浹于肌膚,淪于骨髓,而禮樂可興,所謂仁也。此非積久,何以能致?”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朝,音潮。與,去聲。冉有時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國政。事,家事。以,用也。禮:大夫雖不治事,猶得與聞國政。是時季氏專魯,其于國政,蓋有不與同列議于公朝,而獨與家臣謀于私室者。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國政,我嘗為大夫,雖不見用,猶當(dāng)與聞。今既不聞,則是非國政也。語意與魏征獻陵之對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幾,期也。詩曰:“如幾如式。”言一言之間,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易,去聲。當(dāng)時有此言也。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因此言而知為君之難,則必戰(zhàn)戰(zhàn)兢兢,臨深履薄,而無一事之敢忽。然則此言也,豈不可以必期于興邦乎?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喪,去聲,下同。樂,音洛。言他無所樂,惟樂此耳。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違,則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驕而臣日諂,未有不喪邦者也。”謝氏曰:“知為君之難,則必敬謹以持之。惟其言而莫予違,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邦未必遽興喪也,而興喪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識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葉公問政。音義并見第七篇。子曰:“近者說,遠者來。”說,音悅。○被其澤則悅,聞其風(fēng)則來。然必近者悅,而后遠者來也。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父,音甫。莒父,魯邑名。欲事之速成,則急遽無序,而反不達。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程子曰:“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夏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子張常過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語,去聲。直躬,直身而行者。有因而盜曰攘。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為,去聲。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謝氏曰:“順理為直。父不為子隱,子不為父隱,于理順邪?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當(dāng)是時,愛親之心勝,其于直不直,何暇計哉?”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恭主容,敬主事。恭見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棄,勉其固守而勿失也。程子曰:“此是徹上徹下語。圣人初無二語也,充之則睟面盎背;推而達之,則篤恭而天下平矣。”胡氏曰:“樊遲問仁者三:此最先,先難次之,愛人其最后乎?”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使,去聲。此其志有所不為,而其材足以有為者也。子貢能言,故以使事告之。蓋為使之難,不獨貴于能言而已。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弟,去聲。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為其次。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行,去聲。硁,苦耕反。果,必行也。硁,小石之堅確者。小人,言其識量之淺狹也。此其本末皆無足觀,然亦不害其為自守也,故圣人猶有取焉,下此則市井之人,不復(fù)可為士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筲,所交反。算,亦作筭,悉亂反。今之從政者,蓋如魯三家之屬。噫,心不平聲。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斗筲之人,言鄙細也。算,數(shù)也。子貢之問每下,故夫子以是警之。程子曰:“子貢之意,蓋欲為皎皎之行,聞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篤實自得之事。”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狷,音絹。行,道也。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蓋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謹厚之人,則未必能自振拔而有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猶可因其志節(jié),而激厲裁抑之以進于道,非與其終于此而已也。孟子曰:“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也。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恒,胡登反。夫,音扶。南人,南國之人。恒,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醫(yī),所以寄死生。故雖賤役,而猶不可以無常,孔子稱其言而善之。“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易恒卦九三爻辭。承,進也。子曰:“不占而已矣。”復(fù)加“子曰”,以別易文也,其義未詳。楊氏曰:“君子于易茍玩其占,則知無常之取羞矣。其為無常也,蓋亦不占而已矣。”意亦略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好、惡,并去聲。一鄉(xiāng)之人,宜有公論矣,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也。故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則必其有茍合之行。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則必其無可好之實。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易,去聲。說,音悅。器之,謂隨其材器而使之也。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欲之間,每相反而已矣。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程子曰:“木者,質(zhì)樸。訥者,遲鈍。四者,質(zhì)之近乎仁者也。”楊氏曰:“剛毅則不屈于物欲,木訥則不至于外馳,故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胡氏曰:“切切,懇到也。偲偲,詳勉也。怡怡,和悅也。皆子路所不足,故告之。又恐其混于所施,則兄弟有賊恩之禍,朋友有善柔之損,故又別而言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wù)農(nóng)講武之法。即,就也。戎,兵也。民知親其上,死其長,故可以即戎。程子曰:“七年云者,圣人度其時可矣。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dāng)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以,用也。言用不教之民以戰(zhàn),必有敗亡之禍,是棄其民也。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
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々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 ”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論語 -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夏為苣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緦緦、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緦緦,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論語·子路》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子路冉有原文及翻譯注釋
一、關(guān)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夫子哂...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全文翻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輕率匆忙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
<論語。子路>的全文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
論語子路篇原文及翻譯
論語子路篇原文及翻譯如下: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xué)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xué)豈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
論語子路篇原文及翻譯
論語子路篇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全文翻譯
子路問孔子:“衛(wèi)國君主等候您來執(zhí)政,您計劃從哪里開始?”孔子回答:“首先,必須正名分。”這段對話出自《論語·子路》,闡述了孔子“禮”的思想。原文:子路對孔子說:“衛(wèi)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
論語子路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說:“(作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為端正,不用發(fā)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發(fā)布了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2、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_全文翻譯
原文:春秋 孔子與其弟子 《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
子路曾皙全文帶拼音版
子路曾皙全文帶拼音版如下:zǐ lù zēng xī rǎn yǒu gōng xī huá shì zu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zǐ lù 、 zēng xī 、 rǎn yǒu 、 gōng xī huá shì zuò 。 zǐ yuē :“ yǐ wú yí rì zhǎng hū ěr , wú wú yǐ yě 。 jū zé yuē :‘ bù wú ...
相關(guān)評說:
汝州市截交: ______[答案]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解釋:子路以「君子尚勇乎」問孔子.尚是崇尚,勇是勇敢.孔子認為不能專講尚勇,所以答復(fù):「君子義以為上.」邢昺疏:「君子指在位者.」...
汝州市截交: ______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女,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
汝州市截交: ______[答案]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
汝州市截交: ______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xué)了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
汝州市截交: ______ 論語為政篇第二 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xué)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里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yīng)當(dāng)虛心學(xué)習(xí)、刻苦學(xué)習(xí),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yīng)當(dāng)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xué)到更多的知識.
汝州市截交: ______ 論語精選五十則 附譯文 1.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譯文 : 孔子說 : “不斷學(xué)習(xí)和復(fù)習(xí) , 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訪,不是非常樂...
汝州市截交: ______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汝州市截交: ______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譯文:(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說:“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汝州市截交: ______ 子路負米是作為古代二十四孝的典故之一.子路生長在非常貧窮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營養(yǎng)不夠,為了讓父母能吃到米飯,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背回家奉養(yǎng)父母.雖然是這樣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后來子路發(fā)達了,環(huán)境和物質(zhì)條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經(jīng)先后過世了.生活環(huán)境這么好的情況下,他很想要報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經(jīng)不在身邊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