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簡介(3)
戴民漢,1965年出生,化學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后赴法國深造,獲博士學位。1995年起在美國研究。1998年回國,廈門大學任教,同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2年成為美國兼職研究員,200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7年當選院士,專注于海洋碳循環(huán)研究,系統分析中國近海碳循環(huán),提出邊緣海CO2源匯格局定量解析方法,構建大洋邊緣海碳循環(huán)理論框架。
戴永久院士(2019年當選)
戴永久,1964年出生,氣象學家。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后于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擔任助理研究科學家,2000年至2003年在佐治亞理工學院擔任研究科學家。2002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2年至2016年在北師大任教,2016年轉至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2019年當選院士,致力于陸面過程規(guī)律、機理研究,構建陸面模式,研發(fā)陸面模擬系統,為陸面過程研究提供平臺。
鄧軍院士(2021年當選)
鄧軍,1958年出生,礦床地質學家。畢業(yè)于武漢地質學院,后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院長、黨委常委、副校長等職。長期從事區(qū)域成礦學、礦田構造學研究,發(fā)現膠東金礦產于古陸邊緣與復雜造山帶疊加域,揭示巨量金主體來源與成礦深部動力機制。創(chuàng)新提出“膠東型”金礦床新類型及成礦模式,針對中國大陸多期構造演化與復合成礦的系統研究,創(chuàng)新性提出“復合成礦系統”理論。
底青云院士(2021年當選)
底青云,女,回族,1964年出生,地球物理學家。畢業(yè)于長春地質學院,后于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3年在加拿大高級訪問學者。2004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任副所長。2022年起擔任所長。從事電磁法、高密度電法、探地雷達法研究,自主研發(fā)電磁法技術體系和高精度接收裝備,實現地質體高精度電磁探測,擔任“智能導鉆”總工程師,攻關關鍵技術。
丁國瑜院士(1980年當選)
丁國瑜,1931年出生,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后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80年當選院士,長期從事新構造、地震構造研究,建立中國地震監(jiān)測、分析預報系統,編制首幅中國活斷層滑動速率圖和現代板內運動圖,主編中國活斷層圖集,對活動構造、古地震、活斷層習性研究作出貢獻。
丁林院士(2017年當選)
丁林,1965年出生,地質學家。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后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2000年擔任常務副所長,2003年成為所長。2017年當選院士,研究滇川西部、青藏高原地質學,提出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時間和方式的新認識,發(fā)現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大型碰撞周緣前陸盆地,定量恢復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
丁仲禮院士(2005年當選)
丁仲禮,1957年出生,地質學家,民盟盟員。1978年至1982年在浙江大學地質系學習,后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9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2005年當選院士。對黃土高原進行系統觀察與對比研究,首次在陸相第四紀沉積中建立地球軌道時間標尺,發(fā)現中國北方黃土粒度記錄的偏北和西北向風力強度變化與米蘭科維奇周期同相位。
竇賢康院士(2017年當選)
竇賢康,1966年出生,空間物理學家。1983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后擔任副教授、教授等職。2005年起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2016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2017年當選院士。從事中高層大氣理論、觀測與實驗研究,研發(fā)量子激光雷達,揭示中性大氣與電離成分作用機制,發(fā)現大氣波動影響中高層大氣變化性新機理。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兩院院士
孫樞院士出生于江蘇省,1953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地質系,后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擔任過多個職務。他在1989年成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致力于地質學研究并擔任多項科技管理職務。孫樞的科研成果豐富,包括《中國東北北部地質礦產概況》等著作,曾獲多項科技獎項。葉大年院士...
石廣玉中科院地學部院士
石廣玉,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的院士,擁有豐富的學術背景。他于1968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物理系,之后在1982年2月在日本東北大學獲得了理學博士學位。1986年至1988年,他擔任美國大氣與環(huán)境研究公司(AER)的高級研究員,積累了國際經驗。1991年至1992年,他分別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研究中心(ASRC\/SUNY)和...
業(yè)治錚人物簡介
業(yè)治錚,一位杰出的中國科學家,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及國科學院院士頭銜,專長于沉積學和海洋地質學。他出生于江蘇南京,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1941年,業(yè)治錚畢業(yè)于歷史悠久的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后于1948年在美國密蘇里大學進一步深造并獲得碩士學位。他在中國的科研生涯中,擔任過國土資源...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簡介(13)——肖序常院士昨日去世,哀悼
讓我們聚焦另一位院士,徐冠華,這位資源遙感學家在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的研究領域涵蓋遙感圖像處理和地理信息系統,發(fā)展了前沿的技術,對資源管理與環(huán)境保護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曾擔任多個要職,包括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和科技部部長,為我國遙感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遙感領域的另一顆璀璨之星...
朱顯謨人物介紹
朱顯謨簡介朱顯謨個人資料介紹朱顯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我國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專家,國際土壤學會會員。他先后任陜西省土壤學會理事長,全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生態(tài)學會和自然資源研究會理事,中科院農業(yè)研究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地學部地理學組成員,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第五、六屆人大...
孫樞個人簡介
孫樞的學術成就并未止步于此,1991年,他再進一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院士,這標志著他在地質與地球物理領域的權威地位。他在科研機構中的職位也頗為顯赫,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的主任,這些角色都表明他在學術界的領導地位。除了在...
地球化學專業(yè)有哪些院士?
3、傅家謨,我國有機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環(huán)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環(huán)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簡介(12)
吳國雄院士,1943年3月20日出生于廣東省潮陽縣,大氣動力學和氣候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從南京氣象學院畢業(yè),后在多個研究機構工作,研究領域包括天氣、氣候動力學,大氣環(huán)流動力學,氣候系統模式發(fā)展和數值模擬等。提出濕傾斜渦度發(fā)展理論(SVD),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渦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發(fā)展...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簡介(11)
汪品先院士(1991年當選)汪品先,男,1936年出生于上海,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與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1953年畢業(yè)于上海格致中學,后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學習俄文,1960年在莫斯科大學獲得地質系碩士學位。1972年起擔任同濟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研究...
中國科學院有哪些院士?
3、電子學科奠基者——朱物華 朱物華是無線電子學家、水聲工程專家,1923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24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26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物華從事教育、培養(yǎng)人才工作達68年,講授過無線電原理、電視、信息論等21門課程。十分重視...
相關評說:
綏濱縣極限: ______ 竺可楨,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別是關于臺風眼的機制、臺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
綏濱縣極限: ______[答案]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在空 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 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 許多開創(chuàng)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 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
綏濱縣極限: ______ 1、陳大可,1957年9月22日生于湖南省長沙市,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衛(wèi)星海洋環(huán)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綏濱縣極限: ______ 歐陽志(正確:自)遠,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研究生畢業(yè).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天文臺高級顧問,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月球科學、比較行星學和天體化學研究,是我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等多個獎項.
綏濱縣極限: ______ 1、張鈺哲,男,漢族.2、1902年2月16日生于福州,福建閩侯人,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3、獲美國葉凱士天文臺天文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4、逝世于1986年7月26日.
綏濱縣極限: ______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zhèn))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
綏濱縣極限: ______ 副部級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根據國家現行規(guī)定,中科院院...
綏濱縣極限: ______ 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截至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共計80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計895名.共計中國院士1697名.院士是某些...
綏濱縣極限: ______ 截至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共計80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計895名.共計中國院士1697名.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是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