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中的歷史典故 《弟子規(guī)》中著名典故有哪些
01 孟母三遷
02 孟母斷機
03 五子登科
04 祖瑩學詩
05 黃香溫席
06 孔融讓梨
07 孔子相師
08 趙普夜讀
09 孫敬懸發(fā)
10 蘇秦刺股
11 車胤囊螢
12 孫庸映雪
13 買巨負薪
14 李密掛角
15 蘇洵發(fā)憤
16 梁灝奪魁
17 李泌賦棋
18 文姬辨琴
19 韋賢教子
20 道韞柳絮
21 劉宴正字
人物篇
22 堯的故事
23 舜的傳說
24 大禹治水
25 千古一帝
26 劉邦反秦
27 唐太宗·李淵
28 宋太祖·趙匡胤
29 元太祖·成吉思汗
30 明太祖·朱元璋
31 清太祖·努爾哈赤
01 孟母三遷
02 孟母斷機
03 五子登科
04 祖瑩學詩
05 黃香溫席
06 孔融讓梨
07 孔子相師
08 趙普夜讀
09 孫敬懸發(fā)
10 蘇秦刺股
11 車胤囊螢
12 孫庸映雪
13 買巨負薪
14 李密掛角
15 蘇洵發(fā)憤
16 梁灝奪魁
17 李泌賦棋
18 文姬辨琴
19 韋賢教子
20 道韞柳絮
21 劉宴正字
人物篇
22 堯的故事
23 舜的傳說
24 大禹治水
25 千古一帝
26 劉邦反秦
27 唐太宗·李淵
28 宋太祖·趙匡胤
29 元太祖·成吉思汗
30 明太祖·朱元璋
31 清太祖·努爾哈赤
《三字經(jīng)》孟母三遷,孔融讓梨,懸梁刺股等等,太多了
弟子規(guī)中:冬則暖 夏則凊
子規(guī)啼血的故事是怎麼來的?
子規(guī)啼血的典故出自漢·司馬遷《史記·蜀王本紀》。望帝當國的某一年,江水里逆流來了一個人,楚國人,名叫鱉靈。望帝覺得鱉靈智慧聰明,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鱉靈做宰相沒有多久,一場洪水忽然暴發(fā),望帝就叫鱉靈去治理洪水。之后,鱉靈治水有功,望帝將王位禪讓給他,望帝到西山去隱居起來。但沒想到...
子規(guī)為什么會有思歸的象征意義?出處在哪里?或有什么典故? 杜宇化為杜 ...
傳說古蜀國有一位皇帝叫杜宇,與他的皇后恩愛異常,后來他遭奸人所害,凄慘死去,靈魂就化作一只杜鵑鳥,每日在皇后的花園中啼鳴哀嚎,它落下地淚珠是一滴滴紅色的鮮血,染紅了皇后園中美麗的花朵,所以后人就叫它“杜鵑花”。那皇后聽到杜鵑鳥的哀鳴,見到那殷紅的鮮血,這才明白是丈夫靈魂所化,悲傷...
'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借用了什么典故?
借用了“子規(guī)啼血”的典故 據(jù)《史書.蜀王本紀》載,望帝(“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稱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鱉靈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禪位于鱉靈.在這之后,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這聲聲啼叫是杜宇對那個夢牽魂繞...
“子規(guī)啼”有什么典故?
“子規(guī)啼”這一典故源自中國古代蜀國國王杜宇的傳說。杜宇死后化為杜鵑鳥,其夜半悲鳴,聲音凄切,被稱為“子規(guī)啼血”。每年春回大地,杜鵑鳥鳴叫喚起百姓春耕,啼叫至嘴角出血,鮮血染紅了山坡,形成了杜鵑花的傳說。這凄涼的啼聲常被用來表達多種情感,如傷春、思鄉(xiāng)、悲苦哀怨,以及對逝去時光的惋惜。...
誰能告訴我有關“子規(guī)”一詞的相關典故?謝謝
子規(guī)就是布谷鳥的別稱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凄切的聲音叫得人心煩意亂。你把春碎了,無數(shù)花瓣飄落而下,無數(shù)人傷感地望著你,你為春種盡了相思。幾千年了,你戀戀不忘故土。我翻閱字典,我遍訪蜀地,我找尋著你的跡蹤。周末,那是幾千年前呢?七國稱王,你獨稱帝于蜀,人稱你為望帝,你...
“子規(guī)啼”有什么典故?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于“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子規(guī)啼血”的典故常被引用在詩詞中,試舉如下:1,烘托傷春、惜春,表達惜時之意...
杜宇的典故是什么?
杜宇去世后,化為小鳥,因思念故土,終日啼叫“不如歸去”,聲音悲切,嘴啼出血。人們便稱它為“子規(guī)”。地面上有一種花與它同名,稱為杜鵑花,相傳是杜宇啼出的鮮血所化。李商隱有詩云“望帝春心托杜鵑”。杜宇是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在蜀地稱帝,稱為望帝。晚年時,洪水肆虐...
杜宇的典故是什么?
杜宇化鵑子規(guī)是一種鳥,俗稱杜鵑。也就是布谷鳥。相傳這種鳥是上古時代蜀地的一個帝王變的。這個帝王人稱望帝,名叫杜宇。他做皇帝之后勵精圖治,非常有德能。后來蜀地發(fā)大水,他的丞相巫山治水有功,他自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巫山,于是退位將皇位讓給了巫山,獨自離去。死后他化作了一只小鳥,由于...
送人歸京師中子規(guī)的含義
子規(guī):杜鵑鳥的別名。典故: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例子:《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guī)。”
定風波中出現(xiàn)的典故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guī)啼...
相關評說: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弟子規(guī)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弟子規(guī)》所講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訓導.要先孝敬父母,順從兄長;其次要做事小心,說話誠實,講究信用.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還是著名的文學家. 晏殊小時候便有神童之譽.一次,皇上讓他參加御前考試...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弟子規(guī)》原文:“父母教,須敬聽” 故事:孟母教子.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小的時候,并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后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么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yè)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么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fā)奮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有過錯能馬上改正,別人就當沒有這回事 ,還是把你當好人看;如果有錯不肯承認,還要為自己掩飾,就等于又多了一個過錯 . 西晉時期,有一個叫周處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憑借自己有力氣,會武藝,成了地方一霸.人們背地里稱他是本地的三害之一(當?shù)睾永锏尿札垺⒛仙降拿突⒃偌由现芴?.周處為表現(xiàn)自己的俠義,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與蛟龍進行殊死搏斗.最后蛟龍被殺死,周處也負了很重傷.人們以為周處也死了,所以都拍手稱快,認為三害都除掉了.后來,周處見鄉(xiāng)親都盼著他死,才知道自己以前作惡實在太多,從此改過自新,決定重新做人,漸漸地鄉(xiāng)親也都重新接納了他.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譯文] 帽子要帶好;紐扣要系好;襪子和鞋也要穿好. [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個很講究儀表的人.一年,衛(wèi)國發(fā)生了內亂,正在國外的子路聽說后,急忙往回趕.有人勸說他不要去,可他卻說:“拿了國家的俸祿,就不能躲避禍難.”進城后,子路竭力幫助國君平叛,但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被敵人的武士擊中,帽子上的纓帶也被割斷了.子路知道自己難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說“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于是他從容得系好了帽子便死了.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閔子騫諫父 [親有過諫使更 親憎我孝方孝][撻無怨]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后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后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晨昏定省、兄友弟恭、長幼有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見賢思齊、自暴自棄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小故事)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一天,有位窮朋友來見他,一見朱元璋,就說:“我主萬歲!還記得我嗎?從前咱們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還沒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譯文] 帽子要帶好;紐扣要系好;襪子和鞋也要穿好.[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個很講究儀表的人.一年,衛(wèi)國發(fā)生了內亂,正在國外的子路聽說后,急忙往回趕.有人勸說他不要去,可他卻說:“拿了國家的俸祿,就不能躲避禍難.”進城后,子路竭力幫助國君平叛,但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被敵人的武士擊中,帽子上的纓帶也被割斷了.子路知道自己難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說“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于是他從容得系好了帽子便死了.
港閘區(qū)電火: ______ 有過錯能馬上改正,別人就當沒有這回事 ,還是把你當好人看;如果有錯不肯承認,還要為自己掩飾,就等于又多了一個過錯 . 西晉時期,有一個叫周處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憑借自己有力氣,會武藝,成了地方一霸.人們背地里稱他是本地的三害之一(當?shù)睾永锏尿札垺⒛仙降拿突⒃偌由现芴?.周處為表現(xiàn)自己的俠義,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與蛟龍進行殊死搏斗.最后蛟龍被殺死,周處也負了很重傷.人們以為周處也死了,所以都拍手稱快,認為三害都除掉了.后來,周處見鄉(xiāng)親都盼著他死,才知道自己以前作惡實在太多,從此改過自新,決定重新做人,漸漸地鄉(xiāng)親也都重新接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