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由來? 為什么叫深圳市?深圳名字的由來有誰知道啊?
據(jù)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shù)刂伟驳墓俑谎矙z司長官廖膺寵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xiāng)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fā)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匯。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后,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借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qū)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qū)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xiāng)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xiàn)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后,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后,產生的方言地名。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于現(xiàn)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zhèn)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甕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東莞市部分地區(qū)、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qū)。這是在深圳地區(qū)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qū)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qū)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xiāng)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wěn)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qū)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qū),由深圳市直轄。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腳下,村前是大海,村后是稻田,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xiāng)”。南山區(qū)因大小南山得名,帶著幽遠的意境,總使人想起陶淵明的那兩句名詩。
不過,歷史上的這片區(qū)域,并不是遺世獨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頭”,作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經歷了太多的戰(zhàn)火。
在東晉南朝時期,南頭就是粵東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宋以來,商業(yè)開始繁盛,大型遠洋船舶要進出廣州,必須繞行大嶼山經南頭、虎門才能進入珠江,因此,南頭就成為廣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見南頭當時的重要地位,頗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這里加強了海防,并筑城駐軍。公元1565年,面對日益嚴重的倭寇、海盜騷擾,廣東設立了6個水寨,水師總部設在南頭水寨。為了預報敵情,在赤灣小南山頂上修建了煙墩(又稱烽堠),作為南頭水寨的耳目,遇有敵情,白天用煙、夜晚用火進行報警。南山煙墩遺址至今尚存。
“得福于田”的虔誠
福田區(qū),因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這一名稱的來歷,與上沙村的始祖黃金堂有關,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間,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田地塊塊成格,取名為“格田”,后來看到莊稼顏色碧綠,好似幅幅圖畫,心里非常高興,又將“格田”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再改名為福田———“得福于田”。這兩個字透出了從事農業(yè)的深圳先民的性格與美好愿望。
福田區(qū)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區(qū),現(xiàn)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區(qū)、下步廟),許多初來深圳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都會笑上半天:“這好像是騎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稱“埠”,是指“水陸碼頭”,用在地名上,與古代越語有關,也僅限于中國的南方地區(qū)。加上村落位于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輕舟水上泊”的景致。
古越語中羅湖山
今天繁華熱鬧的羅湖區(qū),名稱來源于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
深圳博物館的容達賢先生對記者介紹,羅湖村的“羅”字,源于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如“羅浮山”一名,就見于廣東的博羅、電白、興寧、平遠以及廣西的欽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斷,深圳的“羅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勢低,周圍湖塘眾多,得名“羅湖村”。
在深圳經濟特區(qū)成立之初,羅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來墊高羅湖低地,據(jù)說,這使當時羅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龍鳳呈祥的美麗傳說
龍崗有龍,也有仙女。
關于龍崗,還有一段美麗傳說: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的仙女下凡后,到了這里,而天上群龍“憐香惜玉”,終日環(huán)繞在她的周圍,保護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后終于變成脈脈山崗。
傳說歸傳說,不過,這里山崗的形狀,倒真的極像巨龍伏臥,“龍崗”一名也是因此得來的。西邊的東莞,有一地名“鳳崗”,與龍崗遙相呼應,頗有龍鳳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龍崗屬于寶安縣轄地;民國時,龍崗變成惠陽縣轄地;1958年11月又歸為寶安縣管轄;1986年改稱龍崗鎮(zhèn),1993年1月1日,改為龍崗區(qū)。
大鵬古民煮“海”為鹽
“鹽田”是從行業(yè)經濟演化出來的地名。鹽田區(qū)的名稱,得于深圳東部沿海舊有的鹽田村。深圳位于南海之濱,先民“靠海吃海”,在寬廣的海邊開辟鹽田,以煮鹽為生。
古代深圳居民制作“熟鹽”,需用海鹵,海鹵的常用制法是這樣的:
先在海邊沙灘上挖一個深坑,坑底及四壁鋪設“特制”土磚———一種摻進草稈、經牛腳踩而成的“筋韌熟泥”,磚縫填實,以防泄漏,將竹木橫架在坑口,上鋪葦席,然后將鹽田內浸漬海水后經日曬泛出鹽霜的表層沙子掃攏起來,堆于坑口葦席上,用海水澆淋,濾入坑內富含鹽分的鹵水便可用于煮鹽。真是“誰知盤中鹽,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鹽產著稱,早在漢代,這里的鹽業(yè)生產就被納入國家管理。宋、元時期,鹽業(yè)生產達到了高峰,官收鹽利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的財政來源,以至當時有人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業(yè)在深圳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鹽民的辛勤勞動為官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鹽民的生活卻異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盤剝和壓榨激起了鹽民的反抗,煮、販私鹽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社會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間,因政府查禁鹽民煮、販私鹽,就引發(fā)了一場較大規(guī)模的鹽民武裝暴動,以高登為首的鹽民一度擊退官軍,并乘勝進攻廣州,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大鵬所城
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筑于明代的“大鵬所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倭患成災,太祖朱元璋遂下令開筑“大鵬千戶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wèi)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埋下第一塊磚頭,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xiàn)在大鵬嶺下。
當時,大鵬城內有上千名駐軍在開發(fā)海疆、屯田衛(wèi)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個演武城,俗稱東西教場。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在康熙年間靳文謨編撰的《新安縣志》中這樣得意地記載著。作為明清兩代嶺南海防軍事的要塞,大鵬城占地約11萬平方米。它抵御倭寇,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備戰(zhàn)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有著600多年抵御外侮的歷史。
歲月悠悠,就在大鵬所城逐漸廢圮的地方,鵬城深圳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qū),“深圳”一名,就來源于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jù)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shù)刂伟驳墓俑谎矙z司長官廖膺寵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xiāng)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fā)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匯。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后,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借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qū)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qū)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xiāng)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xiàn)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后,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后,產生的方言地名。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于現(xiàn)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zhèn)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甕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東莞市部分地區(qū)、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qū)。這是在深圳地區(qū)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qū)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qū)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xiāng)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wěn)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qū)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qū),由深圳市直轄。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腳下,村前是大海,村后是稻田,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xiāng)”。南山區(qū)因大小南山得名,帶著幽遠的意境,總使人想起陶淵明的那兩句名詩。
不過,歷史上的這片區(qū)域,并不是遺世獨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頭”,作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經歷了太多的戰(zhàn)火。
在東晉南朝時期,南頭就是粵東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宋以來,商業(yè)開始繁盛,大型遠洋船舶要進出廣州,必須繞行大嶼山經南頭、虎門才能進入珠江,因此,南頭就成為廣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見南頭當時的重要地位,頗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這里加強了海防,并筑城駐軍。公元1565年,面對日益嚴重的倭寇、海盜騷擾,廣東設立了6個水寨,水師總部設在南頭水寨。為了預報敵情,在赤灣小南山頂上修建了煙墩(又稱烽堠),作為南頭水寨的耳目,遇有敵情,白天用煙、夜晚用火進行報警。南山煙墩遺址至今尚存。
“得福于田”的虔誠
福田區(qū),因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這一名稱的來歷,與上沙村的始祖黃金堂有關,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間,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田地塊塊成格,取名為“格田”,后來看到莊稼顏色碧綠,好似幅幅圖畫,心里非常高興,又將“格田”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再改名為福田———“得福于田”。這兩個字透出了從事農業(yè)的深圳先民的性格與美好愿望。
福田區(qū)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區(qū),現(xiàn)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區(qū)、下步廟),許多初來深圳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都會笑上半天:“這好像是騎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稱“埠”,是指“水陸碼頭”,用在地名上,與古代越語有關,也僅限于中國的南方地區(qū)。加上村落位于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輕舟水上泊”的景致。
古越語中羅湖山
今天繁華熱鬧的羅湖區(qū),名稱來源于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
深圳博物館的容達賢先生對記者介紹,羅湖村的“羅”字,源于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如“羅浮山”一名,就見于廣東的博羅、電白、興寧、平遠以及廣西的欽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斷,深圳的“羅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勢低,周圍湖塘眾多,得名“羅湖村”。
在深圳經濟特區(qū)成立之初,羅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來墊高羅湖低地,據(jù)說,這使當時羅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龍鳳呈祥的美麗傳說
龍崗有龍,也有仙女。
關于龍崗,還有一段美麗傳說: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的仙女下凡后,到了這里,而天上群龍“憐香惜玉”,終日環(huán)繞在她的周圍,保護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后終于變成脈脈山崗。
傳說歸傳說,不過,這里山崗的形狀,倒真的極像巨龍伏臥,“龍崗”一名也是因此得來的。西邊的東莞,有一地名“鳳崗”,與龍崗遙相呼應,頗有龍鳳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龍崗屬于寶安縣轄地;民國時,龍崗變成惠陽縣轄地;1958年11月又歸為寶安縣管轄;1986年改稱龍崗鎮(zhèn),1993年1月1日,改為龍崗區(qū)。
大鵬古民煮“海”為鹽
“鹽田”是從行業(yè)經濟演化出來的地名。鹽田區(qū)的名稱,得于深圳東部沿海舊有的鹽田村。深圳位于南海之濱,先民“靠海吃海”,在寬廣的海邊開辟鹽田,以煮鹽為生。
古代深圳居民制作“熟鹽”,需用海鹵,海鹵的常用制法是這樣的:
先在海邊沙灘上挖一個深坑,坑底及四壁鋪設“特制”土磚———一種摻進草稈、經牛腳踩而成的“筋韌熟泥”,磚縫填實,以防泄漏,將竹木橫架在坑口,上鋪葦席,然后將鹽田內浸漬海水后經日曬泛出鹽霜的表層沙子掃攏起來,堆于坑口葦席上,用海水澆淋,濾入坑內富含鹽分的鹵水便可用于煮鹽。真是“誰知盤中鹽,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鹽產著稱,早在漢代,這里的鹽業(yè)生產就被納入國家管理。宋、元時期,鹽業(yè)生產達到了高峰,官收鹽利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的財政來源,以至當時有人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業(yè)在深圳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鹽民的辛勤勞動為官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鹽民的生活卻異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盤剝和壓榨激起了鹽民的反抗,煮、販私鹽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社會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間,因政府查禁鹽民煮、販私鹽,就引發(fā)了一場較大規(guī)模的鹽民武裝暴動,以高登為首的鹽民一度擊退官軍,并乘勝進攻廣州,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大鵬所城
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筑于明代的“大鵬所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倭患成災,太祖朱元璋遂下令開筑“大鵬千戶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wèi)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埋下第一塊磚頭,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xiàn)在大鵬嶺下。
當時,大鵬城內有上千名駐軍在開發(fā)海疆、屯田衛(wèi)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個演武城,俗稱東西教場。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在康熙年間靳文謨編撰的《新安縣志》中這樣得意地記載著。作為明清兩代嶺南海防軍事的要塞,大鵬城占地約11萬平方米。它抵御倭寇,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備戰(zhàn)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有著600多年抵御外侮的歷史。
歲月悠悠,就在大鵬所城逐漸廢圮的地方,鵬城深圳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qū),“深圳”一名,就來源于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jù)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shù)刂伟驳墓俑谎矙z司長官廖膺寵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xiāng)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fā)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匯。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后,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借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qū)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qū)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xiāng)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xiàn)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后,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后,產生的方言地名。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于現(xiàn)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zhèn)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甕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東莞市部分地區(qū)、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qū)。這是在深圳地區(qū)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qū)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qū)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xiāng)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wěn)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qū)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qū),由深圳市直轄。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腳下,村前是大海,村后是稻田,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xiāng)”。南山區(qū)因大小南山得名,帶著幽遠的意境,總使人想起陶淵明的那兩句名詩。
不過,歷史上的這片區(qū)域,并不是遺世獨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頭”,作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經歷了太多的戰(zhàn)火。
在東晉南朝時期,南頭就是粵東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宋以來,商業(yè)開始繁盛,大型遠洋船舶要進出廣州,必須繞行大嶼山經南頭、虎門才能進入珠江,因此,南頭就成為廣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見南頭當時的重要地位,頗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這里加強了海防,并筑城駐軍。公元1565年,面對日益嚴重的倭寇、海盜騷擾,廣東設立了6個水寨,水師總部設在南頭水寨。為了預報敵情,在赤灣小南山頂上修建了煙墩(又稱烽堠),作為南頭水寨的耳目,遇有敵情,白天用煙、夜晚用火進行報警。南山煙墩遺址至今尚存。
“得福于田”的虔誠
福田區(qū),因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這一名稱的來歷,與上沙村的始祖黃金堂有關,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間,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田地塊塊成格,取名為“格田”,后來看到莊稼顏色碧綠,好似幅幅圖畫,心里非常高興,又將“格田”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再改名為福田———“得福于田”。這兩個字透出了從事農業(yè)的深圳先民的性格與美好愿望。
福田區(qū)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區(qū),現(xiàn)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區(qū)、下步廟),許多初來深圳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都會笑上半天:“這好像是騎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稱“埠”,是指“水陸碼頭”,用在地名上,與古代越語有關,也僅限于中國的南方地區(qū)。加上村落位于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輕舟水上泊”的景致。
古越語中羅湖山
今天繁華熱鬧的羅湖區(qū),名稱來源于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
深圳博物館的容達賢先生對記者介紹,羅湖村的“羅”字,源于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如“羅浮山”一名,就見于廣東的博羅、電白、興寧、平遠以及廣西的欽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斷,深圳的“羅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勢低,周圍湖塘眾多,得名“羅湖村”。
在深圳經濟特區(qū)成立之初,羅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來墊高羅湖低地,據(jù)說,這使當時羅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龍鳳呈祥的美麗傳說
龍崗有龍,也有仙女。
關于龍崗,還有一段美麗傳說: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的仙女下凡后,到了這里,而天上群龍“憐香惜玉”,終日環(huán)繞在她的周圍,保護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后終于變成脈脈山崗。
傳說歸傳說,不過,這里山崗的形狀,倒真的極像巨龍伏臥,“龍崗”一名也是因此得來的。西邊的東莞,有一地名“鳳崗”,與龍崗遙相呼應,頗有龍鳳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龍崗屬于寶安縣轄地;民國時,龍崗變成惠陽縣轄地;1958年11月又歸為寶安縣管轄;1986年改稱龍崗鎮(zhèn),1993年1月1日,改為龍崗區(qū)。
大鵬古民煮“海”為鹽
“鹽田”是從行業(yè)經濟演化出來的地名。鹽田區(qū)的名稱,得于深圳東部沿海舊有的鹽田村。深圳位于南海之濱,先民“靠海吃海”,在寬廣的海邊開辟鹽田,以煮鹽為生。
古代深圳居民制作“熟鹽”,需用海鹵,海鹵的常用制法是這樣的:
先在海邊沙灘上挖一個深坑,坑底及四壁鋪設“特制”土磚———一種摻進草稈、經牛腳踩而成的“筋韌熟泥”,磚縫填實,以防泄漏,將竹木橫架在坑口,上鋪葦席,然后將鹽田內浸漬海水后經日曬泛出鹽霜的表層沙子掃攏起來,堆于坑口葦席上,用海水澆淋,濾入坑內富含鹽分的鹵水便可用于煮鹽。真是“誰知盤中鹽,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鹽產著稱,早在漢代,這里的鹽業(yè)生產就被納入國家管理。宋、元時期,鹽業(yè)生產達到了高峰,官收鹽利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的財政來源,以至當時有人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業(yè)在深圳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鹽民的辛勤勞動為官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鹽民的生活卻異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盤剝和壓榨激起了鹽民的反抗,煮、販私鹽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社會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間,因政府查禁鹽民煮、販私鹽,就引發(fā)了一場較大規(guī)模的鹽民武裝暴動,以高登為首的鹽民一度擊退官軍,并乘勝進攻廣州,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大鵬所城
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筑于明代的“大鵬所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倭患成災,太祖朱元璋遂下令開筑“大鵬千戶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wèi)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埋下第一塊磚頭,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xiàn)在大鵬嶺下。
當時,大鵬城內有上千名駐軍在開發(fā)海疆、屯田衛(wèi)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個演武城,俗稱東西教場。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在康熙年間靳文謨編撰的《新安縣志》中這樣得意地記載著。作為明清兩代嶺南海防軍事的要塞,大鵬城占地約11萬平方米。它抵御倭寇,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備戰(zhàn)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有著600多年抵御外侮的歷史。
歲月悠悠,就在大鵬所城逐漸廢圮的地方,鵬城深圳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
深圳———
帶有移民色彩的“墟”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qū),“深圳”一名,就來源于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jù)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shù)刂伟驳墓俑谎矙z司長官廖膺寵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xiāng)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fā)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匯。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后,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借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qū)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qū)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xiāng)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xiàn)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后,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后,產生的方言地名。
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于1410年(明永樂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當?shù)氐姆窖钥图以捤追Q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qū)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fā)。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于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qū)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并建縣治于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qū)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xiàn)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lián)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yè)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qū)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qū)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qū),現(xiàn)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準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并賦予其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guī)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深圳的來歷是什么?
深圳名字的由來?深圳市前身為寶安縣。1979年3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深圳”地名始見史籍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于清朝初年建墟。當?shù)氐姆窖钥图以捤追Q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因深圳河流經,河溝深浚得名。康熙《寶安縣志》卷3:惠民橋“...
深圳這個地方的由來
深圳這個名字背后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最初,這個地方被稱為白沙嶺,是一個小漁村,規(guī)模并不大。當時的深圳并不包括現(xiàn)在我們熟悉的福田、羅湖等區(qū)域,而是指一個更為具體的地方——東門街道。東門這個地方在90年代初期,不僅是深圳的一個重要地標,也是許多人生活的中心。90年代初,東門街道已經成為深圳的...
深圳叫什么都
深圳的正確名稱是深圳。深圳,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地級市,國家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以下是對深圳的詳細介紹:深圳的命名由來 深圳的名稱源于其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古時有“深廣”之稱,意為深水之處。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地域的發(fā)展,深圳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和經濟的騰飛,...
深圳名字的由來
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fā)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zhèn)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xiàn)代化城市,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于...
中國的深圳的由來
深圳———帶有移民色彩的“墟”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qū),“深圳”一名,就來源于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據(jù)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
為什么叫深圳市?深圳名字的由來有誰知道啊?
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fā)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zhèn)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xiàn)代化城市,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于...
深圳的拼音怎么寫
深圳名字的由來 深圳這一名稱的拼音為zhēn和shèn的組合。根據(jù)歷史記載,深圳的名字源自當?shù)氐牡匦蔚孛不蚴录T谶^去的歷史中,這片土地可能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繁榮的貿易活動或其他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名。對于具體命名的由來,需要進一步的歷史研究來確定。深圳的發(fā)展歷史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深圳 為什么叫紅山
深圳并不叫紅山。深圳,中國廣東省的一個經濟特區(qū),因其快速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面貌而著稱。至于“紅山”這個名字,可能是一些人對深圳的誤解或混淆。以下對深圳得名的由來進行解釋:深圳得名源于深圳河。古時有當?shù)睾恿髅麨樯顪匣蛏呛拥日f法,河流旁的地形被稱做深田。汕頭一詞亦是關于這條河流名演變而來的...
深圳的歷史來由?
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在當時填補了廣東考古編年的空白,提供了夔紋陶在廣東地區(qū)存在的下限時間,更重要的是出土4件鐵斧,為廣東地區(qū)早期鐵器的使用及來源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二、秦漢至隋唐時期 深圳的歷史在此時期有三大變化:一是至少從西漢中期開始,文化面貌已從土著文化變?yōu)榕c中原趨于一致,二是城市...
深圳以前叫什么
深圳地處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古代,深圳地區(qū)屬于南越部族聚居的地方,秦代時開始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范圍。漢代設立行政管理體系時,當?shù)亻_始正式建立行政區(qū)劃。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寶安縣”應運而生,為當?shù)刈钤绲墓潭ǖ孛弧jP于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該縣以...
相關評說:
建水縣圓柱: ______ 深圳歷史簡介,政府的與民間的存在著并不一致的地方. 政府:“深圳原來是一個小漁村”,是文化沙漠; 真實的歷史:深圳市的前身寶安縣在1979年的時候是一個具有31萬人口的邊防重鎮(zhèn),文化教育的水平比較高(甚至高于廣州市的天河區(qū)——本人的親身體驗). “20dhg02”說:“深圳沒有歷史”是一種無知的典型表現(xiàn).
建水縣圓柱: ______ 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筑于明代的“大鵬所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倭患成災,太祖朱元璋遂下令開筑“大鵬千戶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wèi)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埋下第一塊磚頭,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xiàn)在大鵬嶺下. 當時,大鵬城內有上千名駐軍在開發(fā)海疆、屯田衛(wèi)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個演武城,俗稱東西教場.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在康熙年間靳文謨編撰的《新安縣志》中這樣得意地記載著.作為明清兩代嶺南海防軍事的要塞,大鵬城占地約11萬平方米.它抵御倭寇,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備戰(zhàn)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有著600多年抵御外侮的歷史. 歲月悠悠,就在大鵬所城逐漸廢圮的地方,鵬城深圳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
建水縣圓柱: ______ 鹽田的名稱來源于“鹽田村”和“鹽田墟”.鹽田村、鹽田墟的最早歷史記錄,出現(xiàn)在清康熙《新安縣志》里,因在海邊造田曬鹽得名.清朝時期,在現(xiàn)在鹽田港東北角的海灘上,出現(xiàn)了一個交易墟市,許多人不走山路,而是從海路劃船、乘船而來,這就是鹽田墟.后來墟市越來越大,趕墟的人也在墟市邊搭棚逗留,露天的墟市逐漸演變成鹽田村.深圳歷史上形成的與鹽業(yè)生產有關的地名不少,除鹽田村、鹽田墟外,還有鹽灶村(現(xiàn)在大亞灣核電站北側)、鹽寮下村、鹽田田寮下村、鹽下灶村等.鹽田村位于梧桐山下,清代初年還在此設有鹽田汛,“汛”是明清時期基層軍事機構的名稱.
建水縣圓柱: ______ 廣東省(簡稱廣東)名字的由來 廣東省(簡稱廣東):以嶺南東道、廣南東路得名.簡稱“粵”.省會廣州.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
建水縣圓柱: ______ 深圳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于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深圳”地名于1410年(明永樂八年)始見于史籍,清朝初年建深圳墟.當?shù)氐姆窖运追Q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
建水縣圓柱: ______ 1、深圳和香港的分界線是中英街.2、中英街,位于深圳市鹽田區(qū)沙頭角鎮(zhèn),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成,原名鷺鶿徑.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3、因到特區(qū)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qū)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qū)中的特區(qū).因為里面有香港區(qū)域,入景區(qū)需要辦通行證,普通人辦藍證,每人十元,辦證工作時間為8:30~12:00和13:00~16:00,就在景區(qū)門口的辦證大廳.
建水縣圓柱: ______ 深圳的變化 記得爸爸跟我講過,深圳以前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地方,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寶安縣.那么它是怎樣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縣城變成繁榮昌盛的大城市的呢?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20年多年前這里仍是一片沼澤地,經過改革開放后的...
建水縣圓柱: ______ 一、重陽節(jié)的由來是什么1、重陽節(jié)的由來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易經》中九之陽數(shù)相重是重陽節(jié)的起源之一,在我國古代人的觀念里,雙九有壽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