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什么意思 法律與文學(xué)是什么關(guān)系?
意思是: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
出處:《老子韓非列傳》是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
原文節(jié)選: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說的了。
擴展資料
這是一篇關(guān)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四人的合傳。因限于篇幅,司馬遷無法詳細(xì)論述道家的各個流派,故而只能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莊、申、韓為其立傳。
司馬遷以老子“深遠(yuǎn)”,說其所貴道“虛無,因應(yīng)變化于無為”,并將其與申、韓同傳,勾勒出道、法兩家嬗變傳承之關(guān)系。又附莊子,蓋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適己”的修身處世之道,還特意列舉楚威王聘莊子為相的故事。
代表了道家“ 刑名法術(shù)系統(tǒng)和養(yǎng)生神仙系統(tǒng)”這兩個系統(tǒng) 。司馬遷的安排選取頗有見地。司馬遷將他們合為一傳,代表了先秦漢初人們對道家與法家關(guān)系的重要看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子韓非列傳
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說的了。
====================
語出自《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原文如下: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wèi)君。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余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故有愛於主,則知當(dāng)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dāng)而加疏。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之矣。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
從前彌子瑕被衛(wèi)國君主寵愛。按照衛(wèi)國的法律,偷駕君車的人要判斷足的罪。不久,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主的命令駕著君主的車子出去了。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贊美他說:“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愿犯下斷足的懲罰!”彌子瑕和衛(wèi)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衛(wèi)君。衛(wèi)君說:“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著我!”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衛(wèi)君對他的寵愛也疏淡了,后來得罪了衛(wèi)君。衛(wèi)君說:“這個人曾經(jīng)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曾經(jīng)把咬剩下的桃子給我吃。”彌子瑕的德行和當(dāng)初一樣沒有改變,以前所以被認(rèn)為孝順而后來被治罪的原因,是由于衛(wèi)君對他的愛憎有了極大的改變。所以說,被君主寵愛時就認(rèn)為他聰明能干,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rèn)為他罪有應(yīng)得,就愈加疏遠(yuǎn)。因此,勸諫游說的人,不能不調(diào)查君主的愛憎態(tài)度之后再游說他。
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說的了。
那龍作為一種動物,其溫柔時可以親近而且可以騎著它玩;然而它的喉部下有倒著長的鱗片有一尺左右,如果有人觸犯了這鱗片,那么龍就會殺人。
下文:
譯 君主也有這樣的逆鱗,游說者如果能不觸犯君主那倒長的逆鱗,那就快要成功了。
【說明】本節(jié)是韓非用動物來舉例,那龍到底長得什么樣,有沒有逆鱗,這姑且不論。用現(xiàn)代話說,人都有隱私,或有痛處,或有軟肋,這些地方都是不允許別人、外人隨意侵犯的。所以游說者一定要弄清楚,否則便要倒霉。那么觸犯別人隱私、軟肋、痛處的是什么人呢?只能是那些罵街潑婦、黔驢技窮的人,一點辦法也沒有了,最后只好觸犯別人的隱私、軟肋、痛處了。
求采納
其他:出自《韓非子*說難》
韓非子·說難第十二
【原文】凡說1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2失3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dāng)之。
【注釋】1.說:(shuì稅)《史記·項羽本紀(jì)》:“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shù)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世說新語·自新》:“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這里用為游說、勸說之意。
2.橫:(heng恨)假借為“獷”。《孟子·滕文公下》:“處士橫議。”《荀子·修身》:“橫行天下。”揚雄《長楊賦》:“東夷橫畔。”《漢書·彭寵傳》注:“以威力相脅曰橫。”這里用為放縱之意。
3.失:通“佚”或“泆”。《國語·周語下》:“虞于湛樂,淫失其身。”《管子·立政》:“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淮南子·汜論》:“秦穆公出游而車敗,右服失,野人得之。”王念孫云:“失,同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這里用為淫泆、放蕩、放縱之意。
【譯文】凡是游說的難處:并不是我知道用來游說的難處是很難的,也并不是我能辨別事理就能表明我的意思的難處,也并不是我敢于放縱毫無顧忌把事理全部講出來的難處。凡是游說的難處,在于知道所游說對象的心思,是不是以我所游說的內(nèi)容相合。
【說明】游說,在戰(zhàn)國時期非常盛行,韓非自己曾無數(shù)次游說韓王而沒有成功。本章是他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游說教訓(xùn)和自己的切身體會所寫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所以本節(jié)首先提出,要知道對方的心理活動,是不是與自己的游說內(nèi)容相符,才能去游說:否則,所游說的必然不會成功。
【原文】所說出于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jié)而遇卑賤,必棄遠(yuǎn)矣。所說出于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yuǎn)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譯文】所游說的對象屬于追求高尚名聲的人,如果用利益去游說他,那么就會被看成是節(jié)操下賤的人而受到卑賤的待遇,必然被拋棄或疏遠(yuǎn)。所游說的對象屬于看重利益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譽去游說他,那么就會被看成是沒有頭腦而脫離實際,必然就會被不錄用了。所游說的對象心里追求厚利而表面上是追求高尚名聲的人,如果用高尚名譽去游說他,那么他表面上會錄用游說的人而實際上卻會疏遠(yuǎn);如果用厚重的利益去游說他,那么他暗地里會采用游說者的意見而表面上會拋棄游說者。這些情況不可以不明察。
【說明】本節(jié)還是針對游說對象而提出的,也就是說,首先要明確對方是一個什么人,才能根據(jù)這個人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游說內(nèi)容。千萬不要自己想什么就去說什么,即使有一個中心思想,也要想方設(shè)法用對方所喜愛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比如說對方喜好名聲,你所說的是利益,那么你就應(yīng)該將利說成是可以贏得名聲;假如對方喜好利益,你所說的是名聲,你就可以把名聲說成是可以換來利益。如此等等,總之,要摸清對方心思后才能去游說。
【原文】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guī)異事而當(dāng),知者揣1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2未渥3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4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5,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6己矣;與之論細(xì)人,則以為賣重。論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7己也。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8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9,則曰草野而倨侮10。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注釋】1.揣:《戰(zhàn)國策·秦策》:“簡練以為揣摩。”《鬼谷子·摩》:“內(nèi)符者,揣之主也。”《論衡·逢遇》:“淮主調(diào)說以取尊貴,是名為揣。”《漢書·陸賈傳》:“生揣我何念。”《漢書·翟方進傳》:“方進揣知其指。”這里用為猜想、推測、估量之意。
2.周澤:《莊子·大宗師》:“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孟子·公孫丑下》:“然且至,則是干澤也。”《荀子·非十二子》:“飾非而好,玩奸而澤,言辯而逆。”《史記·西門豹傳》:“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后世。”這里用為恩澤、恩惠之意。
3.渥:(wo窩)《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詩·邶風(fēng)·簡兮》:“赫如渥赭,公言錫爵。”《詩·小雅·信南山》:“既優(yōu)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說文·水部》:“渥,沾也。”《玉篇·水部》:“渥,沾濡貌。”《廣雅·釋詁二》:“渥,漬也。”這里用指為全身沾滿之意。
4.德:《韓非子·二柄》:“二柄者,刑、德也。”《戰(zhàn)國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史記·項羽本紀(jì)》:“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這里用為恩惠、恩德、慶賞之意。
5.已:(yi擠)《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唐風(fēng)·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陳風(fēng)·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詩·小雅·南山有臺》:“德音不已。”《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6.間:《國語·晉語一》:“且夫間父之愛而嘉其貺,有不忠焉。”《論語·先進》:“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讒人間之。”這里用為挑拔、離間之意。
7.嘗:《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于晉,臣請嘗之,若何?”杜預(yù)注:“嘗,試其難易也。”《小爾雅·廣言》:“嘗,試也。”《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乃使五千人令張黡、陳澤先嘗秦軍,至皆沒。”《廣韻·陽韻》:“嘗,試也。”這里用為試探之意。
8.交:《莊子·天地》:“交臂厯指。”這里用為交錯、錯雜之意。
9.肆:《詩·小雅·楚茨》:“或剝或享,或肆或?qū)ⅰ!薄对姟ご笱拧ご竺鳌罚骸八练ゴ笊蹋瑫迕鳌!薄对姟ご笱拧ぞ偂罚骸八敛婚遑蕬C,亦不隕厥問。”《詩·大雅·思齊》:“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詩·大雅·皇矣》:“崇墉仡仡,是伐是肆。”《詩·大雅·行葦》:“肆筵設(shè)席,授幾有緝御。”《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孟子·盡心下》:“‘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文王也。”《說文》:“肆,極陳也。”朱駿聲曰:“此字本訓(xùn)長。”《廣韻》:“肆,陳也。”本義為陳列之意,這里引伸為展現(xiàn)之意。
10.倨侮:《禮記·曲禮》:“游毋倨。”《戰(zhàn)國策·秦策》:“嫂何前倨而后恭也。”《荀子·修身》:“體倨固而心執(zhí)詐。”《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與其倨也寧句。”《說文》:“倨,不遜也。”這里用為傲慢自大之意。
【譯文】事情要秘密才能成功,講話因為泄露才失敗。不一定就是游說者自己泄露的,而是因為談到了隱秘的事情,象這樣游說者就危險了。對方顯露出他想干什么事,但卻是為了用它來辦成另外的事,游說者如果不知道也就算了,如果明知道他這樣干,象這樣游說者就危險了。規(guī)劃非同尋常的事而且符合對方的心意,但聰明的人在外面猜測到這件事,并把它泄露在外,而對方卻以為是游說者泄露的,象這樣游說者就危險了。周到的恩惠還沒有沾滿全身,就說自己什么都知道,所說的得行而且有功效,那么慶賞就會被對方忘記;所說的不得行而且事情有失敗,那么就會被懷疑,象這樣游說者就會有危險。尊貴的人有了過錯,而游說者明白地談?wù)摱Y義來挑出他的惡行,象這樣游說者就危險了。尊貴的人得到計謀而且還想把這計謀作為自己的功績,但游說者參預(yù)并了解這些,象這樣游說者就危險了。強迫對方不能做到的事情非要去做,阻止對方所不能停下來的事情非要停止,象這樣游說者就危險了。所以和對方談?wù)摯蟪迹敲磳Ψ骄蜁J(rèn)為是在挑撥離間;和對方談?wù)撔∪耍敲磳Ψ骄蜁J(rèn)為游說者自己賣弄自己很重要。和對方談?wù)撍矏鄣模敲淳蜁徽J(rèn)為游說者想要找憑借和依靠;和對方談?wù)撍鲪旱模敲淳蜁徽J(rèn)為在試探自己。游說者所說的直截了當(dāng)簡明扼要,那么就會被認(rèn)為不聰明而被看成是笨拙;所游說的如果類似油鹽柴米瑣碎小事而又廣證搏引,那么就會被認(rèn)為太啰嗦太駁雜。所游說的如果簡單扼要只說大意,那么就會被認(rèn)為是膽小怕事而不把話說完;所游說的考慮事情太多而且廣泛地一一展現(xiàn),那么就會被認(rèn)為是農(nóng)民意識而且傲慢自大。這些游說的難處,不可不知道啊。
【說明】本節(jié)還是針對游說對象而提出的,韓非對游說者提出了種種可能性,還是意在說明,要想去游說,一定先要弄清對方,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
【原文】凡說之務(wù),在知飾所說之所矜1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2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nèi)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于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于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guī)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3之也;自勇之?dāng)啵瑒t無以其謫4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后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
【注釋】1.矜:《禮記·表禮》:“不矜而莊。”《公羊傳·僖公九年》:“矜之者何?猶曰莫我若也。”《韓非子·說疑》:“不敢矜其善。”《戰(zhàn)國策·齊策》:“矜功不立。”《廣雅》:“矜,大也。”這里用為自夸、自恃之意。
2.強:《周禮·司諫》:“強之。”注:“猶勸也。”《孟子·梁惠王下》:“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這里用為勸勉之意。
3.概:古代量米粟時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時,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過滿。《楚辭·惜誓》:“同權(quán)槩而就衡。”《禮記·月令》:“斛甬,正權(quán)概。”《荀子·宥坐》:“夫水,徧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盈不求概,似正。”《韓非子·外儲說》:“槩者,平量者也。”《史記·范雎傳》:“而不概于王心邪。”本意為刮平,不使過量之意。這里引申為折服之意。
4.謫:(zhé哲)《詩·邶風(fēng)·北門》:“室人交遍謫我。”《左傳·成公十七年》:“國子謫我。”《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列子·力命》:“窮年不相謫發(fā)。”《說文》:“謫,罰也。”這里用為有意指摘、責(zé)備之意。
【譯文】凡是游說的要領(lǐng),在于知道粉飾對方所說的而值得夸耀的地方而不游說對方所認(rèn)為恥辱的地方。對方有私下里急切的需要,必然要以公眾行為方式來勸勉他。對方思想中有下賤的念頭,而且自己停不下來,游說者就應(yīng)該粉飾他美好的而勸他盡量少去做下賤的。對方思想中有高尚的念頭,然而卻做不到,游說者就應(yīng)該舉出這種念頭中的缺點而且讓他見到這其中的壞處,而稱贊他不去做。對方有的想自夸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那么就為他舉出同類的其它事情,而且盡量多地舉例,使他能從我這里取得更多的資料,而我卻假裝不知道我?guī)退鎏砹酥腔邸O胍寣Ψ絻?nèi)心保存下我的話,那么就必須用美好的名義來闡明,而又暗示他從中看到符合他的私利。想要陳述有危害的事情,那么就應(yīng)該說明這個事情所帶來的詆毀和非議,而又暗示他從中看到帶給他的禍患。贊譽別人有同樣的行為,就要規(guī)范非同尋常的事和同樣計謀的人。如果有人與對方有同樣的污點,那么就必須盡量粉飾他而不傷害他;如果有人與對方有同樣的失敗,那么就必須用明白的話來粉飾他并沒有失敗。對方自認(rèn)為很有能力,那就不要用他難以辦到的事來折服他;對方自認(rèn)為很勇敢能決斷,那就不要用他的過失來責(zé)備他使他惱怒;對方自認(rèn)為有智慧有計謀,那就不要用他過去的失敗來追問他使他難堪。游說的基本內(nèi)容不拂逆對方的醒悟,言辭沒有與對方產(chǎn)生摩擦,然后就可以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了。這種方法所得到的結(jié)果,能使對方親近而且不懷疑從而能夠暢所欲言把話說完。
【說明】本節(jié)是韓非論述游說的要領(lǐng),摸清對方的所思所想后,還要知道該說什么以及說些什么。總之,是要迎合對方的心理,挑選他愛聽的、想聽的,粉飾他的過錯,不挑他的毛病,使對方能聽得下去,才能達到游說者的目的。如果一開始就挑毛病、指責(zé)、責(zé)備,那么肯定就會引起抵抗情緒、抵觸情緒,那么對方一句話都聽不進去,你的游說也就會以失敗告終。
【原文】伊尹1為宰,百里奚2為虜,皆所以干3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未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4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注釋】1.伊尹:尹是官名。傳說伊尹出身奴隸,生于伊水邊,原為有莘之君的近身奴仆,聽說商湯“賢德仁義”,而心向往之。商湯與有莘結(jié)親,他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來到商湯手下,成為湯的“小臣”。
2.百里奚:人名,虞國大夫,虞滅后被轉(zhuǎn)賣到楚國,秦穆公聽說他有賢才,遂以五張羊皮的代價將他贖出,任命他為秦國大夫。在他的輔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業(yè)。
3.干:《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詩·王風(fēng)·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詩·鄘風(fēng)·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詩·小雅·采芑》:“師干之試。”《詩·大雅·旱麓》:“豈弟君子,干祿豈弟。”《詩·大雅·假樂》:“干祿百福,子孫千億。”《論語·為政》:“子張學(xué)干祿。”《莊子·徐無鬼》:“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孟子·公孫丑下》:“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荀子·議兵》:“皆干賞蹈利之兵也。”這里用為求取之意。
4.飾:通“飭”(chì翅)。《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管子·權(quán)修》:“欲民之有恥,則小恥不可不飾也。”《谷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荀子·榮辱》:“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荀子·王制》:“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賈誼《過秦論》:“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這里用為整飭、整治之意。
【譯文】伊尹當(dāng)廚師,百里奚做奴隸,他們都是求取上進的人。這兩個人,都是圣人啊;然而他們還是不能不成為供人役使的人才能獲得進用,這樣他們就有污點了。但如今把我的言論當(dāng)做廚師、奴隸的言論,而這些言論被聽被用可以振興時世,那就決不是能進仕途的人所感到恥辱的。如果花費了很長時間,能得到周密的恩惠沾滿全身,很深入的計謀策劃不被懷疑,引起爭論也不會被加罪,那就可以明白地決斷事情的利害得失來造就功業(yè),直截了當(dāng)?shù)刂赋鍪欠乔眮碚唽Ψ饺似罚苓@樣與對方互相對待,便是游說的成功。
【說明】本節(jié)是論述游說的另一種方法,即屈身為奴。屈身為奴即可以迅速接近君主,能接近君主也就可以想辦法進言游說了。這種辦法歷代都有,只是沒有人統(tǒng)計出來而已。
【原文】昔者鄭武公1欲伐胡2,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于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guān)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dāng)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3之言當(dāng)矣,其為圣人于晉,而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注釋】1.鄭武公:人名。春秋時期鄭國君主,公元前770——744年在位。
2.胡:古地名。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為胡。《詩·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伊于胡底。”《左傳》:“二月,楚滅胡。”《淮南子·人間訓(xùn)》:“亡而入胡。”《樂府詩集·木蘭詩》:“燕山胡騎。”
3.繞朝:人名。春秋時期秦國大夫。
【譯文】從前鄭武公想征伐胡地,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心里高興。接著他詢問群臣:“我想用兵,哪一個國家可以征伐?”大夫關(guān)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征伐。”鄭武公大怒之下把他殺了,說:“胡國,是我們兄弟之國。你說可以征伐,為什么呢?”胡國君主聽說這件事后,就把鄭國當(dāng)成是親近自己,于是就不防備鄭國了。結(jié)果鄭國人偷襲了胡國,奇取了它。宋國有一個富裕人家,天下大雨墻被毀壞。他們家兒子說:“墻如果不修好,必然會有強盜光臨。”他們家鄰居的老人也這樣說。當(dāng)天晚上果然丟失了許多財物。他們家都認(rèn)為兒子很聰明,而懷疑鄰居家老人。關(guān)其思與鄰居老人這兩個人說的話都是很恰當(dāng)?shù)模氐谋粴⒌簦p的被懷疑,那么這不是認(rèn)識道理有困難,而是處理這種認(rèn)識有困難。所以繞朝勸說秦康公的話是恰當(dāng)?shù)模亲鳛槭ト嗽跁x國的,然而在秦國卻被殺掉了,這是不可以不明察的啊。
【說明】本節(jié)是韓非為上面的論述所舉的例子,前一則故事說明,你即使猜到領(lǐng)導(dǎo)人的心思,也不要把它講出來,因為公開地討論征伐問題,其討論結(jié)果是會被泄露出去的,領(lǐng)導(dǎo)人如果表態(tài)同意,那么對方就會提高警惕,加強戒備,從而使計謀不能實現(xiàn)。后一則故事說明,你如果看到問題,你就必須要幫助他,如果不幫助他,問題發(fā)生后你就會被懷疑。所以游說之事不可以不慎重。我們現(xiàn)代很多人“好為人師”,動不動就幫人出主意、出點子,結(jié)果嚴(yán)重地得罪了人還不知道。
【原文】昔者彌子瑕1有寵于衛(wèi)君2。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3。”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余桃。”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于主,則智當(dāng)而加親;有憎于主,則智不當(dāng)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wù)撝浚豢刹徊鞇墼髦鞫笳f焉。
【注釋】1.彌子瑕:人名。春秋時期衛(wèi)國君主衛(wèi)靈公的嬖臣。《孟子·萬章上》:“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2.衛(wèi)君:即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春秋時期衛(wèi)國君主,名元。公元前534——493年在位。《韓非子·十過》:“昔者衛(wèi)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
3.刖:(yue月)《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周禮·司刑》:“刖五百。”《左傳·莊公十六年》:“刖強鉏。”《說文·刀部》:“刖,絕也。”《廣雅·釋詁一》:“刖,危也。”這里用來借指為古代削足之刑。
【譯文】從前彌子瑕受到衛(wèi)靈公的寵愛。那時衛(wèi)國的法律規(guī)定:“偷著駕駛君主車輛的人處以砍腳的刑罰。”彌子瑕母親生病,有人連夜來告訴彌子瑕,彌子瑕假托君命駕駛君主車輛出去。衛(wèi)靈公聽說后認(rèn)為他很賢惠,說:“真孝順啊!為母親的緣故,忘記了砍腳的刑罰。”又有一天,彌子瑕和衛(wèi)靈公在果園游玩,吃了一只桃子覺得不甜,吃不下去,就拿這吃剩下的半只桃子給衛(wèi)靈公吃。衛(wèi)靈公說:“你真愛我呀!忘了這桃子的口味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臉色衰老寵愛減退時,得罪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說:“這個人本來就假托我的命令駕駛我的車輛,又曾經(jīng)拿他吃剩下的半只桃子給我吃。”所以說彌子瑕當(dāng)初的行為并沒有改變,但在從前被看作是賢惠而后來卻是罪名,這是因為君主的愛憎態(tài)度有了變化。所以臣子如果受到領(lǐng)導(dǎo)寵愛,那么智謀就被認(rèn)為很恰當(dāng)而更加受到親近;如果受到領(lǐng)導(dǎo)憎惡,那么智謀就會被認(rèn)為不恰當(dāng)而且會被加罪被疏遠(yuǎn)。所以專門勸諫游說的讀書人,不可以不審察領(lǐng)導(dǎo)對自己的愛憎態(tài)度然后再進行游說。
【說明】本節(jié)仍是舉例,這則故事說明,領(lǐng)導(dǎo)人的愛憎態(tài)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所以專門勸諫游說的人,以及專門討好領(lǐng)導(dǎo)人、拍馬屁的人都要當(dāng)心,一旦領(lǐng)導(dǎo)人的愛憎態(tài)度改變了,你也就完蛋了。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規(guī)規(guī)矩矩做自己份內(nèi)的事,安守本份、各司其職就是“和諧社會”。
【原文】夫龍之為蟲1也,柔可狎2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3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4矣。
【注釋】1.蟲:(chóng崇)古代泛指所有的動物。《呂氏春秋·覽冥》:“蛟蟲死。”《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
2.狎:《書·秦誓》:“今商王受狎五常,荒怠無敬。”《老子·七十二章》:“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論語·鄉(xiāng)黨》:“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論語·季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荀子·不茍》:“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韓非子·南面》:“狎習(xí)于亂而容于治,故鄭人不能歸。”這里用為親近、接近之意。
3.嬰:通“攖”。《荀子·議兵》:“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荀子·強國》:“教誨之,調(diào)一之,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荀子·樂論》:“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這里用為觸犯之意。
4.幾:《易·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禮記·樂記》:“知樂則幾于禮矣。”《爾雅》:“幾,近也。”《莊子·天地》:“意幾乎后言。”《荀子·解蔽》:“類是而幾,君子也。”《漢語大字典·幾部》:“幾,接近于。”這里用為“就要”、“快要”之意。
“龍有逆鱗,觸之即死”出自哪里?
出自《韓非子·說難》,原文:“夫龍之為蟲也,可擾押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攖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攖人主之逆鱗,則幾矣。”。\\x0d\\x0a\\x0d\\x0a拓展資料:\\x0d\\x0a譯文:\\x0d\\x0a\\x0d\\x0a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
知道周杰倫的《逆鱗》歌詞是什么嗎?
逆鱗 作詞:黃俊郎 作曲:周杰倫 編曲:鐘興民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而生命 對每個人都不公平也沒道理 只能撲向泥濘迎向那陣驟雨由不得你 突來的驟雨 這條街一路泥濘 就像人生 不過是一場即興 整個世界 正在對我們挑釁 就算如此 還是得無...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龍屬于蟲一類,雖然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但是他的喉嚨下面有一尺長的逆行之鱗,人如果要觸動它的倒鱗,必然會被它所傷害。
夫龍之為蟲也,可猶鉀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文則必殺人...
龍這種動物本是大蟲,也可以被玩弄而騎在它的身上,然而它的喉嚨下面有從反方向長出來的直徑一尺的鱗甲,人有觸犯它的,它一定殺了那人.參考資料:http:\/\/www.xici.net\/b6545\/d32067205.htm
“龍有逆鱗 觸之必死”的全句是什么?
《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可擾押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攖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攖人主之逆鱗,則幾矣。”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
周董逆鱗的歌詞
逆鱗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而生命 對每個人都不公平也沒道理 只能撲向泥濘迎向那陣驟雨由不得你 突來的驟雨 這條街一路泥濘 就像人生 不過是一場即興 整個世界 正在對我們挑釁 就算如此 還是得無懼前進 手中的郵報 封面的人在微笑 下個...
逆鱗比喻什么意思
逆鱗比喻觸犯人主或強權(quán)之怒,出自《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相傳巨龍脖子下都有巴掌大小的一塊白色鱗片,呈月牙狀,即俗稱逆鱗。脾氣再好的巨龍一旦被觸及逆鱗,立刻就會像...
誰知道逆鱗是什么意思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意思是: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
敢嬰人主之逆鱗的意思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意思是: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
人有嬰之,則必殺人。是什么意思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譯文: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
相關(guān)評說: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龍有逆鱗 觸之即死; 人也有禁裔,如同龍的逆鱗一樣不能碰.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白話文大概是:龍都是有逆鱗的,碰了一定會生氣,我雖然不是性格狂暴的龍,但是我生氣起來也是很厲害的.大概意思可能是:你不要看我好欺負(fù),我能忍你,但是如果你碰了不該碰的東西,我也是可以讓你見識到我的厲害的.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就我十年的學(xué)生生涯來講,我沒有聽過這個詩名. 《逆鱗》 南疆兵鋒東指,草原鐵蹄南踏. 蠱影閃爍,萬千生命即將被收割? 怒海爭鋒,惡蛟船隊背后隱藏什么? 守護與隱忍,誰以一死成就半生大愛? 這首算不算?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逆鱗,古代是指龍的鱗片.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觸摸.更何況是逆向觸摸. 大概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傷心往事或者憎恨的事/隱私.是最忌諱被說出來的.而別人知道并且說了,還用各種語氣去散布的話.那么你就觸動了他或她的逆鱗了. 但希望有機會彌補他/她.加油!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龍首有須,龍身有鱗.而在緊挨龍須的喉頸下,長有一尺長的逆鱗,這可是龍身上觸摸不得的禁區(qū),誰膽敢觸動了它,龍就會傷人.誠如《韓非子》中所稱:“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有人嬰之者,則必殺人.” 古代說逆龍鱗,指的是忤逆皇上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語出自《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原文如下: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wèi)君.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語出自《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并沒有明確的這么說:“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解釋是這樣的:龍屬于蟲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說的了. 龍有逆鱗,觸之必死,是后人總結(jié)出來的!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就是不能觸碰的東西.就人而言,也可以說是弱點,有事情、有人、有秘密,一點接觸到底線,會起到強烈的保護意識,就好像龍的逆鱗似的,一旦觸及,龍會因需要保護自己而傷害所有對她有威脅的人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巨龍脖子下都有巴掌大小的一塊白色鱗片,呈月牙狀,即俗稱逆鱗.從解剖學(xué)角度來看,血液從巨龍心臟的主血管涌出在白色鱗片這里分散到各支血管.脾氣再好的巨龍一旦被觸及逆鱗,立刻就會象火山爆發(fā)一樣散發(fā)出無限龍威.每個人或許也...
老邊區(qū)齒寬: ______ 昵本義:親近,親昵 不狎:不可親近 應(yīng)該是指親近但又很莊重,很有禮貌,一下一段為參考文字: 蓋那悟空雖本性頑劣,卻只對男子冷漠無情,見 了女子便斯文有禮,最是憐香惜玉之人,且心性清明,昵而不狎,愛而敬之, 并非那淫亂好色之人,因此一眾女子也均對他青眼有加,認(rèn)他是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