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文言文用法
1. "過"在古文中的意思
1、同本義
過,度也。——《說文》
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勝過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項羽本紀(jì)》
3、過去(過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志異·促織》
4、[婉詞]∶去世
陛下雖過世為神,豈假手于苻登而圖臣,忘前征時言邪?——《晉書·苻登載記》
5、給予;遞給
郵人之過書,門者之傳教也。——《論衡》
6、渡過
野市分獐鬧,官帆過渡遲。——宋· 蘇軾《荊州》
7、度過;過活
吾家后日當(dāng)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清· 林覺民《與妻書》
8、來訪;前往拜訪;探望
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戰(zhàn)國策·齊策四》
9、交往,相處
稍喜過從近,扶筇不駕車。——宋· 黃庭堅《次韻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10、錯,犯錯誤
微二人,寡人幾過。——《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具備》
人恒過,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11、怪罪,責(zé)難 [censure]
孔子曰:“ 求,無乃爾是過與?(這恐怕應(yīng)該責(zé)備你吧!)”——《論語·季氏》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得去,已至軍矣。——《史記·項羽本紀(jì)》
12、繼入、贅入或嫁人
孩兒也,他如今只待過門,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關(guān)漢卿《竇娥冤》
13、[語助]
〈名〉
1. 無意的犯法或作惡行為;錯誤
過,罪愆也。——《說文》
出入禁闥,補過拾遺。——《史記·汲黯列傳》
1、過分;過于;太甚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2. 文言文的用法
帶到具體語境里看一下,翻譯出來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轉(zhuǎn)折(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如果“而”連接兩個名詞或形容詞的,也就是相同詞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獸多)。如果“而”之前的詞用來修飾后面的詞語,就表示修飾(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釋為“接著”,像:余方心動欲還,而大水發(fā)于水上。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
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
帶到具體語境里看一下,翻譯出來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轉(zhuǎn)折(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如果“而”連接兩個名詞或形容詞的,也就是相同詞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獸多)。
如果“而”之前的詞用來修飾后面的詞語,就表示修飾(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釋為“接著”,像:余方心動欲還,而大水發(fā)于水上。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
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guān)系。
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
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biāo)志的,如判斷句“。
者。
也”、被動句的“為。
所。”
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dāng)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
矣、乎、哉、焉、耳等。 過去曾先以意義為標(biāo)準(zhǔn),意義實在的叫實詞,意義空虛的叫虛詞。
現(xiàn)在以功能為主要依據(jù),認(rèn)為:能夠充當(dāng)句子成分(當(dāng)然有詞匯意義、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就是虛詞。 實詞再細(xì)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區(qū)別詞、數(shù)詞、量詞、副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虛詞再細(xì)分為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列舉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詞、虛詞知識系統(tǒng)梳理 第一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于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 9,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
3. 文言文中 "的"的所有用法
在文言文中,“的”的讀音是“dí”,而不是“de”。它既可充當(dāng)名詞,又可充當(dāng)副詞,其所有用法如下:
一、當(dāng)“的”充當(dāng)名詞時
1) 本義:鮮明、明亮的樣子。例如:戰(zhàn)國楚·宋玉《神女賦》:朱唇的其若丹。
2) 箭靶的中心目標(biāo)。例如:《荀子·勸學(xué)》: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
二、當(dāng)“的”充當(dāng)副詞時
1) 確實;實在。例如:秦觀《淮海集》:不因霜葉辭林去,的當(dāng)山翁未覺秋。又如:五代 齊己《寄南岳諸道友》詩:“謾為楚客蹉跎過,郤是邊鴻的當(dāng)來。”
2) 必定;一定。例如:《金史·逆臣傳·紇石烈執(zhí)中》:“執(zhí)中怒,毆傷移剌保,詔的決五十。”又如:清·林覺民《與妻書》: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dān)憂,的的非吾所忍。
4. 中學(xué)學(xué)過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乃】 (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四)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5. 以 在古文中的所有用法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zhàn)》)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dāng)“之”用在動詞的后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xué)》)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動詞“之”的后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xiàn)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yīng)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fù)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xiàn)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xì)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關(guān)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zhàn)》)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dāng)“之”后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的”解。
2、“之”用于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dāng)“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并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于時間副詞后面,作用為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不譯。
6.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原發(fā)布者:donsonton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韓愈《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一:“紅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聞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問其所以,都是黃河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詞組成名詞性詞組,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wù)愛民。”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yǎng)德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fù)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宋蘇洵《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jié)天下強弱之勢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
7. 關(guān)于“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釋總結(jié)我是高二的學(xué)生請幫我找一
“其”的用法: (一)代詞. 1.他(們)的、它們的.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如: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3.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我(自己)、我的、你的. 4.指示代詞,那、那個、那里、這、這里、這些、其中的. 如: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于亂石中間擇其一二扣之. (二)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 如: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2.加強反問語氣,“難道”“怎么” 如: 其孰能譏之乎?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加強揣測語氣“恐怕”“或許”“大概” 其真不知馬耶?其真不知馬也!(三)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四)助詞,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可不譯. 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8. 文言文十八種虛詞用法
一、之 1、代詞: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報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稱之曰能 肉食者謀之 公與之乘 名之者誰 天下順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異之 故為之文以志 名之者誰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天下順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愿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這一類最多):如,宮中之事 以傷先帝之明 窮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勢 山間之四時也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三里之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覽物之情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2)用在主謂詞組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鏡之新開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學(xué)也不知日之入 (3)補充音節(jié)(這一類很少):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3、動詞(這一類初中課本中極少) 如:輟耕之壟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4、語法作用(這一類涉及到文言語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詞(這一類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遠指相當(dāng)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聞其賢 苦其心志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其鄉(xiāng)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蕩 今觀其文章 聽其議論之宏辯 日與其徒上高山 2、表語氣(這一類較少) 如,其真不知馬耶 其真不知馬也 三、以 1、作介詞,可解釋為:用、靠、憑、憑借、因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順(憑、憑借) 不以物喜(因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氣可以養(yǎng)而致(憑、憑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憑) 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jù)) 2、連詞 (1)表目的:譯為 來 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殺之以應(yīng)陳涉 以光先帝遺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靈 故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眾 以知天地之廣大 將以攻宋 (2)表結(jié)果:譯為 以致 例、以傷先帝之明 以塞忠諫之路也(此類較少) 3、其它 (1)以為:譯為 認(rèn)為 例,或以為死 (2)所以: a、用來之意,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所以動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相當(dāng)于“而”:如,醉則更相枕以臥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課本中只此一個) 四、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國可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詞尾(一般用在形容詞后):例,悠悠乎與灝氣俱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相當(dāng)于“……的樣子”) 五、雖 1、即使之意。
例,雖有千里之能 雖不能察 雖多何為 雖殺臣,不能絕也 2、雖然之意。例,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風(fēng)力雖尚勁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六、然 1、代詞:這樣的意思。
例,吳廣以為然 然,胡不已乎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2、作詞尾:表……的樣子。例,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滿目蕭然 3、連詞:表轉(zhuǎn)折。
例,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2、有時候:如,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八、為 1、介詞(相當(dāng)于“被”“替”):如,士卒多為用者 山巒為睛雪所洗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動詞:如,為壇而盟(筑) 釀泉為酒(釀造)。
文言文則的用法
1. 文言文 中則的用法 一、連詞 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與句,表示順承或轉(zhuǎn)折關(guān)系。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⑴位卑...
文言文題目中 “意義”與“用法”分別指什么?(急)
文言文題目中 “意義”指的是這個詞在古代時的意思和在現(xiàn)代的意思。“用法”指的是這個詞的使用方法,如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形容詞、名詞使動、形容詞使動、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狀、語動詞使動等等。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詳解
八、“之”用法小結(jié):1. 作代詞,代指前面的名詞或代詞。2. 作介詞,表示方向。3. 作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4. 作形容詞,表示屬于某個范疇的。5. 作副詞,表示強調(diào)。6. 作助詞,表示發(fā)生的結(jié)果。7. 作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強調(diào)。綜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異常豐富,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
,意思就是我寫這篇《師說》是為了贈送給黃生。連詞,表并列或遞進:“以”也可用作連詞,連接前后兩個分句,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通“已”,表已經(jīng):在某些情況下,“以”還可以通“已”,表示已經(jīng)的意思。總的來說,“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廣泛且靈活,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具體判斷其含義。
“之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哪些?
)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例如:(1)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崤之戰(zhàn)》譯為“從這時”作狀語)(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譯為“在這職業(yè)上”作補語)
初中文言文使動用法整理
1、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guān)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一般說來,被活用為使動的動詞,多數(shù)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后,后面就帶有賓語。翻譯時要采用兼語式的形式。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懷:使...
文言文詞語的用法,主要指哪些
文言文詞語的用法,主要指常規(guī)用法和特殊用法兩個方面。常規(guī)用法主要是指虛詞的用法,比如文言中的介詞、副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的用法。特殊用法主要是指實詞的詞類活用,比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的使動詞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
文言之的用法
文言之的用法:“之”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常見的虛詞,其用法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的”或“得”有些相似,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在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作為代詞:“之”可以作為代詞,用來代替人、事、物等。例如: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購,買也;之,它們(病梅)。(...
文言文重點詞匯的意義與用法
要能夠高效地掌握文言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首先要抓它們的特點,總結(jié)規(guī)律,分類整理,化繁蕪為簡單,化零散為集中,化艱難為容易,加強理解和記憶,突破文言文虛詞理解這個難點。 為了便于理解和記憶,我們按照文言文虛詞的作用把它們分為四組。一是起指代作用的:之其、何、焉、然、斯、安、者、所;二是起連接和組合...
文言文所以的用法
1.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原發(fā)布者:donsonton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
相關(guān)評說:
許昌縣交叉: ______[答案] ◎ 之 zhī 〈動〉 (1) (會意.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2) 同本義 [grow]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說文》 如語焉而未之然.——《禮記》.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
許昌縣交叉: ______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詞.如: ①“之二蟲又何知?”“之”表示“這”,意為“這兩條魚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之”表示“這樣”,意為“(他)是我的老師,像這樣(我)又怎么(可以)詆毀...
許昌縣交叉: ______[答案]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字面意: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聽覺,沒有繁忙的公務(wù)催勞傷神. 在此「絲竹」暗指官場上聚會、酬宴時助興的音樂 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唐· 杜牧《阿房宮賦》 “管弦”意義用法同“絲竹”,指音樂. 勞:如“...
許昌縣交叉: ______[答案] 衣在這里做動詞,是穿的意思 朝服衣冠
許昌縣交叉: ______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之:我...
許昌縣交叉: ______[答案] 1-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通...
許昌縣交叉: ______[答案] 1.若:假如、如果 例: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你 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2.是:動詞,表判斷. 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3.斯...
許昌縣交叉: ______ 若:①像,好像 :大智若愚.②假如,如果:公子若反晉國 ③你:若毒之乎 是:①代詞,這:是吾劍之所從墜. ②動詞,表判斷:此必是豫讓也. 斯:①副詞,則,就: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代詞,此:微斯人,吾誰與歸? 之:①助詞,的:上古之人 ②代詞,這,此:之二蟲又何知? ③助詞,用在主語與謂語間,無實義: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特:①形容詞,獨特,獨:特立獨行. ②副詞,只: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修:①長:茂林修竹. ②修飾 :不修邊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