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詩歌與古詩(古詩十九首)有什么不同?
問題描述:
從愛情的角度,與愛情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解析:
內容: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都表現(xiàn)追求人生享樂、及時行樂的生活觀;但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社會面貌,《古詩十九首》多關注人生,題材范圍寬窄不同。藝術:漢樂府民歌與《古詩十九首》的表現(xiàn)方法、詩體、風格、語言等各具特色。
從內容上看,漢樂府民歌出于社會下層群眾之口,題材范圍很廣泛。它“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班固《漢書·藝文志》),表達了人民自己的心聲,道出了人民自己的愛和憎,廣泛地反映了兩 *** 民的痛苦生活,像鏡子一樣照出了兩漢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面貌。
《古詩十九首》大約產(chǎn)生在東漢末年桓靈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矛盾極為尖銳,下層人民深受水深火熱的痛苦。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政治腐敗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強壟斷政治,彼此又爭斗不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中下層知識分子既無社會地位,又無政治前途,他們往往落魄江湖,背井離鄉(xiāng),辛苦輾轉,走投無路,失意彷徨。《古詩十九首》就是這個危機四伏的時代生活的病態(tài)反映,它的題材范圍比起漢樂府民歌來,就狹窄得多了。“它所反映的是處于動亂時代失意之士的羈旅愁懷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現(xiàn)這種羈旅愁懷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婦之詞,綜括起來,有這兩種不同題材的分別,但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面。”[1](P18)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說:“《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婦的感傷,正是東漢末年封建統(tǒng)治階級走向沒落時期的反映。”[2](P214)當然這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文學研究界比較流行的觀點。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點是封建下層文士從自身地位、利益、處境、遭遇出發(fā)充滿感傷哀怨,抒寫惆悵不滿,迸發(fā)氣憤不平。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們不得不放棄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謀取富貴,因而造成這一階層游子思婦的普遍離愁別緒的叢生。”[3](P264)葉嘉瑩認為:“《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讀者的共鳴,就在于它所寫的三類感情:離別、失意、憂慮人生無常,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4](P79)由此可見,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當時社會,選題范圍廣泛,而《古詩十九首》多關注人生,題材范圍比較狹小。當然其中也不乏共同關注的話題:
1.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
漢樂府詩中有大量的游子詩、思婦詩,如《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xiāng),郁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表達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們生離死別顛沛流離的畫面,這個家破人亡的游子,使我們聯(lián)想到《十五從軍征》中那個八十歲的復員老兵,可以想象,他的結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游子思鄉(xiāng)其實主要是思念著家中的妻子、親人,而家中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日夜思念著外出的游子,如《飲馬長城窟行》寫婦人對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夢寐:“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展轉不相見。”夢中固然甜蜜,但夢后更添一層相思。《古絕句》也寫了一位閨中思婦對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歸之情,揭示了當時兵役給千家萬戶帶來的家人離散之苦。
游子思婦的離別和相思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到了《古詩十九首》,表現(xiàn)這種主題的作品更多,占了一半有余。其中既有游子之辭,也有思婦之辭,思婦之辭又占其中的多數(shù)。如《涉江采芙蓉》寫了一位漂流異鄉(xiāng)的失意者懷念妻子的愁苦之情。游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澤采蘭草,“采芙蓉”以遺“遠道”之人,可見游子對親人感情之深。由于路途遙遠,無法寄贈,惆悵感傷之情油然而生。“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直接寫出了游子與新人“同心”卻無法團聚的痛苦心情。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孤獨難耐、飄零無著,被強烈的鄉(xiāng)愁苦苦折磨的游子形象。再如《行行重行行》這樣寫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此詩抒情脈絡清晰,層層加深,突出表現(xiàn)了丈夫出行之遠,別離之久及妻子懷念之深。《冉冉孤生竹》寫了一個新婚女子與丈夫久別的怨情,不僅抒情濃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把女子的怨情表達得真摯而強烈。同為寫思婦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機盎然的春景,艷如春花的容顏,來反襯相思女子的孤獨凄涼;《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神話故事,來寫人間男女相愛而不能相會的痛苦離情,寫得委婉含蓄,生動感人。
2.都表現(xiàn)了追求人生的享樂和及時為樂的生活觀
由于生活動蕩不安、禍福難測,漢樂府很多詩歌在哀嘆生命短促的同時,希望通過及時行樂的方法來解脫自己。如《西門行》在“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的豪語之后,實際上卻流露出內心無可消解的苦悶。“在人生短暫的壓力下,及時行樂的宣言與其說是世俗生活的享樂,莫如說是急于把握生命的焦灼。”[5](P147)《古詩十九首》也同樣如此,詩人熱戀仕途追求富貴,抱怨同門友的不引薦,當這些文人不得不直面這短暫而虛幻的人生時,就迫切地為自己尋找慰藉和解脫之道,而其中之一就是及時行樂。“他們希望通過及時行樂來麻痹、充塞自己虛無的人生,希望以短暫的快樂來消釋人生的悲涼”。[5](P226)《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圣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這是來自下層文士們仕途幻滅后的真切的生存感受——對生命短暫的悲嘆。
除了以上共同表現(xiàn)的內容外,樂府民歌中余下的多是揭露統(tǒng)治階級,表達自己反抗情緒和歌頌愛情、 *** 封建禮教封建婚姻的作品。
1.訴說生活艱難,抨擊社會不公以及人民對統(tǒng)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反抗。
漢代在大一統(tǒng)帝國強盛外表的背后,隱藏著很多社會矛盾。剝削階級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而“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班固《漢書·食貨志》)。漢代民歌中的很多詩篇訴說了生活的艱難,對不公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憤慨的情緒。其中《相逢行》通過童子對主人豪富的夸耀,就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奢侈淫佚的生活:“ 黃金為 君門, 白玉為 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倡。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五日一來歸,道上自生光。黃金絡馬頭,觀者盈道傍。”這首詩把統(tǒng)治階級用黃金作屋,狎妓飲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無忌諱地反映出來。另一首《平陵東》則通過官吏敲詐良民,使無辜百姓傾家蕩產(chǎn)的描寫,控訴了貪官污吏的惡行:“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統(tǒng)治階級生活的越是奢華,勞動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他們的那種花天酒地的背面,隱藏著千千萬萬無衣無食的勞動人民的血淚。如《婦病行》中病重的婦人在臨終前放不下親兒的命運:“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饑且寒!”但是由于殘酷的剝削,做父親的最后還是違背了妻子的臨終囑托,狠心地拋棄了自己的孩子。著名的《孤兒行》就上演了一部封建制度下的家庭悲劇:一家父母死后,為了獨占家財,兄嫂用對待奴隸的辦法來虐待自己的親弟弟。不是令其外出行賈,便是令其在家挑水、燒飯、看馬、養(yǎng)蠶、種瓜,什么活都干。孤兒是“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在這樣非人般的折磨下,孤兒喊出了“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這既是孤兒對兄嫂虐待的血淚控訴,也是廣大人民對統(tǒng)治階級殘暴行為的譴責!
2.對愛情的歌頌及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的 *** 。
在質樸、自然的樂府民歌中,有許多反映愛情婚姻的作品。《上邪》通過誓詞表現(xiàn)了少女對幸福無所顧忌的追求:“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中列舉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事情,用它們來宣誓,表現(xiàn)了對愛情的堅貞專一。追求幸福美滿的愛情是人的天性,可在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和鉗制下,何談美滿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婦女們往往要面臨被拋棄的命運。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主人公劉蘭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雖好,卻敵不過代表封建權勢的婆婆,劉蘭芝被掃地出門,夫妻勞燕分飛,最后只能以死抗爭。《上山采蘼蕪》寫的是一個被休棄的婦女與故夫相遇,詢問新人情況的對話:“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流露出婦女對自己悲慘身世的幽怨和無奈之情。《有所思》一詩則抒寫了愛情受挫前后的情感,女主人公先是為愛人精心準備禮物,出現(xiàn)變故之后,則將禮物“拉雜摧燒之”,還要“當風揚其灰”。前后兩種態(tài)度的鮮明對比,形象地表達了愛之深與恨之切的強烈感情。《白頭吟》通過一個被休棄的婦女的命運,表達了天下婦女的殷切期望:“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而《古詩十九首》余下的則是大量反映中下層知識分子傷時失意,嘆息人生短促,知音難遇,要求建功立業(yè)的作品。
(二)
從風格和創(chuàng)作特點上看,由于樂府詩采自民間,正如十五《國風》也采自民間一樣,這些“街巷謠謳”便上承《詩經(jīng)》“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tǒng),形成“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特點。這一特點,“使?jié)h樂府的題材、思想、藝術、形式都有一股活躍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詩經(jīng)》開創(chuà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新源頭。”[9](P37)
《古詩十九首》以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風格,被譽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這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加上運用的是當時新興的五言詩形式,使《古詩十九首》自《詩經(jīng)》、《楚辭》以來,成為一種新經(jīng)典。
可以說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迥異,各具風采,在中國詩歌史上都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1.表現(xiàn)方法:敘事與抒情
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特點,使得詩歌具有敘事性與抒情性的雙重特征,但“漢樂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志著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fā)展階段。”[2](P193)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占絕對的優(yōu)勢。《詩經(jīng)》中僅有少數(shù)幾篇不成熟的敘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直到漢樂府民歌的出現(xiàn),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占主流的局面,但已能夠宣告敘事詩的正式成立。現(xiàn)存的漢樂府民歌,約有三分之一為敘事性的作品,這個比例不算低。與《詩經(jīng)》、《楚辭》相比,漢樂府的敘事成分大大增加,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和場景。如《孤兒行》敘寫孤兒遭受兄嫂虐待、辛苦勞役的經(jīng)歷,選取了“行賈”、“汲水”、“收瓜”幾件事進行描述。《平陵東》、《孔雀東南飛》等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有些詩則突出一定的場景或片段,如《婦病行》敘寫病婦臨終囑托、丈夫孤苦無助兩個畫面;《東門行》截取平民男子欲鋌而走險,妻子加以阻攔的片段;《上山采蘼蕪》選取棄婦與前夫相遇的場景等等。在生動的情節(jié)中,人物形象也得到了鮮活、生動的表現(xiàn)。《孤兒行》中孤兒的委屈與苦楚,《東門行》中丈夫的惆悵與悲憤,《陌上桑》中羅敷的美麗勤勞、機智勇敢,都從字里行間表現(xiàn)了出來。
《古詩十九首》則都是抒情詩,它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漢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抒發(fā)了深摯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悲嘆。這一點幾乎貫注在所有的作品中,或隱或顯地得到體現(xiàn)。如《冉冉孤生竹》寫的是新婚久別后的妻子對遠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同時也隱含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感傷,使得這首詩具有更深的內蘊,它啟發(fā)讀者不但要珍惜愛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氣蓬勃的生命。
2.詩體:多樣化與單一化
漢樂府詩的形式多變,自由靈活,具有一種飛動之勢和流動之美。其句式完整的五言體已經(jīng)很多,還有少量的四言體,但主要是雜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都有,呈參差錯落、不拘一格之態(tài),顯輾轉流動、奔逸飛動之勢。如《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 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相思與 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唏!秋風肅肅晨風思,東方須臾高知之。”其它如《孤兒行》、《烏生》等詩都是雜言體。樂府古辭的這種雜言體,是自由靈活的,愛怎么寫就怎么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字的都有。這主要是由于樂府民歌來自民間,保留著很多民間的口語。它形式上錯落參差的美感和藝術上的靈活生動,逐漸被文壇上的文人所發(fā)現(xiàn),而成為后世五言、七言古體詩賴以產(chǎn)生的土壤。漢樂府詩中七言體的詩并不多,但整齊的五言詩卻不少,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梁甫吟》、《傷歌行》、《怨歌行》等全都是五言體的。“兩漢時的五言樂府新詩形式,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古典詩歌五言詩的基礎,甚至在二千多年的漫長時間里一直發(fā)揮著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0](P260)
而《古詩十九首》全都是五言,這是文人們受樂府詩的影響并向樂府詩學習的結果。把漢樂府民歌中的五言詩和漢末文人們的五言詩相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文人五言詩處處有著脫胎于樂府民歌的明顯印跡。體制如前面所述,漢末文人五言詩就是直接導源于樂府歌辭五言體。只是文人們畢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詩經(jīng)》、《楚辭》及其它文化遺產(chǎn)對他們的浸潤不斷,再加上他們是在民歌五言體走過漫長曲折的發(fā)展歷程后日趨成熟時,才開始五言詩創(chuàng)作的,因而他們能從民歌中充分吸取經(jīng)驗,在民歌五言體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得這種遠勝此前詩歌史上其它形式的詩體更加煥發(fā)光彩,既有民歌的活潑與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詩特有的工致與精美。從而樹立起五言詩的新典范——這就是《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3.風格:明朗與含蓄
樂府詩大多采用第一人稱,直抒胸臆,以引起讀者的共鳴。由于這些民歌唱的是自己心中事,抒的是自己心中情,飽含著自己的血淚或洋溢著自己的歡樂,感情基調是明朗的。如《上邪》,熾烈的感情獨白式的語言,一個敢愛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其它如《滿歌行》慨嘆“伶仃荼毒,愁苦難為”,《西門行》感傷“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表達了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憂慮。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典型。
《古詩十九首》卻情思深沉,抒寫蘊藉委婉。《孟冬寒氣至》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寫孟冬季節(jié)的凜冽寒氣,寫寒空星星的清冷孤寂,寫月亮圓缺給人們無情的暗示,目的都在表現(xiàn)女子深閨寂寞的生活、懷人念遠的離思,情景的渲染烘托了詩歌的抒情效果,并使之具有委婉含蓄、余味無窮的意蘊。《凜凜歲云暮》則主要是在結構的曲折上表達婉轉之情,寫思婦的念夫,因思之切、愛之深而產(chǎn)生“錦衾遺洛浦”的懷疑,因思而不眠,終于“夢想見容輝”,由現(xiàn)實轉入夢境。夢中的描寫也是極盡曲折,既寫迎娶時的歡欣,又寫相聚之須臾,最后寫尋夢之悲哀,曲折地表達了思婦的婉轉不盡的情意。
4.語言:口語的直白與文人詩語的工致精煉
漢樂府民歌語言質樸直白,多用口語,清新自然,表現(xiàn)力強,富有生活氣息。如《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幾句全無雕琢,但卻生動地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畫面。樂府民歌中的人物語言,更是富有生活氣息和口語色彩,如《婦病行》、《陌上桑》中的人物語言。
《古詩十九首》語言洗煉,詞彩自然生動。可以說這是學習樂府民歌,保持民歌語言樸素自然、平易流暢的特色的結果。但又含意深遠,耐人尋味,又加之這些文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比起民歌作者,他們在語言運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方。樂府歌辭之外,漢賦特有的華麗與揮灑,雅頌體的典雅與精致,都是他們語言的營養(yǎng)源。他們還可以吸收和運用前代典籍中許多詞、成語、典故,把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融入簡約精煉的語言形式里。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上各放異彩、獨具特色,但從中仍可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詩十九首》中體式及風格上的特點,或多或少的是在不斷學習樂府五言歌辭,吸取其精華的基礎上發(fā)展提高而來。
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詩歌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它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留給后代子孫的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我們有責任去發(fā)掘它的博大精深,去研究它的文學價值,以便加深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提高文化修養(yǎng)。
漢樂府詩歌與古詩(古詩十九首)有什么不同?
2、創(chuàng)作主體不同 ?《古詩十九首》的創(chuàng)作者大都是充滿羈旅情懷的游子。這和當時的游宦制度有很大關系。漢樂府詩則是由朝廷樂府系統(tǒng)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樂府詩歌有兩大類;一類是專供朝廷祀祖燕享用的郊廟歌辭,歌功頌德,華麗典雅,如司司馬相如...
漢樂府與古詩十九首風格和內容的異同
兩者在詩體上也有所不同,漢樂府民歌形式多變,而《古詩十九首》全都是五言。在風格上,樂府民歌明朗直白,而《古詩十九首》則含蓄委婉。在語言上,樂府民歌多用口語,清新自然,而《古詩十九首》語言洗煉,詞彩自然生動。這些不同點體現(xiàn)了兩者的獨特魅力,也展現(xiàn)了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詩19首和漢樂府的異同
(一)創(chuàng)作主體不同 (二)在內容上存在差別 (三)敘事和抒情的側重不同 (四)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 樂府詩和《古詩十九首》的相似性 若要說明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本質上的相似性,則要通過具體的作品進行對比。漢樂府作品《飲馬長城窟行》和《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很大的相似性...
漢樂府與古詩十九首風格和內容的異同
2、漢樂府的第二個成就是標志著我國古典詩歌中敘事詩的成熟。 我國的敘事詩萌芽于《詩經(jīng)》,但其成熟是漢樂府民歌的敘事詩,《詩經(jīng)》中稱得上敘事詩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劉》等被稱為周族史詩的作品。其中雖有不少生動的描寫,但總的來說還缺少完整的情節(jié)和細致的敘述。...
漢魏樂府與古詩十九首異同
漢樂府語言直白,風格明朗,直抒胸臆,大多有故事情節(jié),形式多樣,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詩》,都屬于敘事長詩。古詩十九首重抒情,風格含蓄深沉,形式整齊劃一,文人的口吻重一些。
結合具體作品比較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的不同藝術特色
內容上,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都表現(xiàn)追求人生享樂、及時行樂的生活觀;但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社會面貌,《古詩十九首》多關注人生,題材范圍寬窄不同。除了以上共同表現(xiàn)的內容外,樂府民歌中余下的多是揭露統(tǒng)治階級,表達自己反抗情緒和歌頌愛情、...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詩嗎
樂府詩在唐代達到了巔峰,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長恨歌》、《千秋歲》等。而古詩十九首則是唐代陳子昂所編選的一部樂府詩集,收錄了一些當時受歡迎的民間歌曲和古老傳說。這部詩集的特點是內容淺顯易懂、語言樸實,且多以民間生活為主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深刻地再現(xiàn)了文人化...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嗎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深刻地再現(xiàn)了文人化的顯著標志。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fā)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xiàn)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為“五言之...
古詩十九首屬于樂府詩么?
但以群體出現(xiàn)的《古詩十九首》,又是眾多的漢代無名氏詩歌中一個有自身特點的類型。與一般漢樂府民歌比較,在風格上有以下異同:1.感性方面二者均一事一詩,情事交融。民歌較多鋪敘,敘事以見情;古詩則重于抒情,以情融事。2.結構方面二者均結構渾成,無斧鑿之痕。 民歌多以事情之自然順序為線索;...
古詩十九首與漢樂府 是一回事嗎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專門搜集和管理民間音樂的機構,被其整理而得的詩文叫做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而古詩十九首是漢末出現(xiàn)的樂府詩,具有樂府詩文人化的標志,因其成就很高,且都是五言,所以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相關評說: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作品選自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tǒng)從傳世《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jīng)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古代詩歌按體裁分成兩部分: 古體詩(古風、古詩)和格律詩(五七律、絕,排律,又稱新詩). 古風以時代劃分為:先秦古詩(《詩經(jīng)》)、騷體詩(《離騷》)、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五七言詩(《古詩十九首》)及后人以古風體寫的古詩(《將進酒》)、古體律絕(除了不要求格律且韻寬外,基本和律絕一樣)等.新詩以字數(shù)和格律劃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排律.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古詩十九首》 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詩.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一個有機構成的組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大風歌(漢·劉邦) 北方有佳人(漢·李延年) 江南(漢樂府) 孤兒行(漢樂府) 十五從軍征(漢樂府) 有所思(漢樂府) 上邪(漢樂府) 白頭吟(漢樂府) 陌上桑(漢樂府) 羽林郎(漢·辛延年) 長歌行(漢樂府) 飲馬長城窟行(漢樂府) 四愁詩(漢·張衡)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古詩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樓 古詩十九首之孟冬寒氣至 短歌行(漢·曹操) 觀滄海(漢·曹 操) 龜雖壽(漢·曹操)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lián)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lián)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藝術成就: 1.特別善于抒情,善于把寫景和抒情融為一體.如《迢迢牽牛星》(教材209頁),通篇寫景,而情在其中. 2.善于運用比興手法,表情含蓄,言近旨遠,語短情長.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答案] 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體裁.近體詩是發(fā)端于南北朝興盛于唐代,相對于這之前的詩歌而言的.但唐代詩人也寫古體詩. 古體詩從字數(shù)上分可分為四言詩(如《詩經(jīng)》和曹操的《短歌行》等)、五言詩(如《古詩十九首》《孔雀東南飛》等)、...
江城區(qū)軸承: ______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2.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唐.賈島《戲贈友人》 3.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難摹——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金.王若虛《論詩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