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全文翻譯是什么? 文言文《管鮑之交》的翻譯是什么?
《管鮑之交》全文翻譯:
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jīng)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dāng)初貧困時,曾經(jīng)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里貧窮。我曾經(jīng)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于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jīng)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國君驅(qū)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jīng)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yǎng)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shù)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zhí)政為相之后,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jié);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yīng)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轉(zhuǎn)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quán)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zé)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shù)氐拿思s,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于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并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于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zé)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注釋:
1.管仲:名夷吾,春秋初期政治家。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仲父”,曾輔佐桓公成就霸業(yè)。潁上:潁水之濱。潁水源出今河南登封縣,流至今安徽壽縣入淮水。
2.鮑叔牙:齊國大夫。游:交游,來往。
3.欺:意謂占便宜。
4.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國。公子小白,齊襄公弟,即齊桓公。管仲事公子糾: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出奔魯國。公子糾,齊襄公弟。
5.“公子糾死”二句:魯國畏齊而殺公子糾,管仲請囚。事見《左傳·莊公九年》。
6.進:引薦。
7.九合諸侯:多次召集各國諸侯會盟。一匡天下:使天下歸正。當(dāng)時諸侯無視周天子,互相攻伐,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度制止混亂局面。匡,正。
8.走:逃走。
9.子孫世祿:子孫世世代代享受俸祿。
10.多:稱道,贊美。
11.上服度則六親固:如果當(dāng)權(quán)者服御之物有度,那么六親的關(guān)系自然穩(wěn)固。服,服御,使用。度,制度。六親,父、母、兄、弟、妻、子。
12.四維:指禮義廉恥。
13.“下令”二句:意謂下達政令要像流水的源頭一樣,順流而下,使政令合乎百姓心意。
14.論卑而易行:政令符合下情,容易為人們所執(zhí)行。
15.輕重:分清事情的輕重。一說,《管子·輕重》詳細論述關(guān)于調(diào)節(jié)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輕重指經(jīng)濟。權(quán)衡:衡量事情的得失。
16.“桓公實怒”二句:少姬即桓公夫人蔡姬,曾蕩舟戲弄桓公,桓公懼而變色,禁止不聽,于是發(fā)怒,遣其歸蔡,但未斷絕關(guān)系。蔡人卻將蔡姬改嫁,因此桓公發(fā)兵攻蔡。事見《左傳·僖公三年》。
17.擬:相比。三歸:說法不一。這里指收取民眾大量的市租。
18.反坫(diàn):周代諸侯宴會時,在正堂兩旁設(shè)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臺叫坫,諸侯互相敬酒后,將酒杯反置在坫上。
19.晏平仲嬰:晏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
20.萊:古國名,在今山東黃縣東南。
21.夷維:今山東高密縣。
22.順命:順著命令去做。
23.三世: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
24.越石父:齊國賢人。
25.縲紲(léi xiè):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囚禁。
26.涂:通“途”。驂:古代指駕在車兩旁的馬。
27.戄(jué)然:敬畏的樣子。攝:整理。謝:認錯,道歉。
28.感寤:受到感動而醒悟。寤,通“悟”。
29.延:聘進。
30.“志念”二句:志向和思想深遠,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自居人下的樣子。下,退讓,尊人屈己。
31.抑損:謙遜。
32.《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均為《管子》篇名。
33.《晏子春秋》:舊題春秋齊晏嬰撰,實際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綴晏子言行而作。
34.孔子小之:孔子輕視他。《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35.“將順其美”三句:意謂順勢助成其善事,糾正其過失,因此,君臣就能親密無間。所言引自《孝經(jīng)·事君》。
36.見義不為無勇:見到正義的事而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37.執(zhí)鞭:為人駕馭馬車,意謂給人服役,引申為景仰追隨。
38.忻慕:欣喜愛慕。忻,同“欣”。
賞析:
《管晏列傳》這篇文章的寫法比較奇特,它并不全面系統(tǒng)地寫兩人的生平政績,而是選取兩人的一兩件軼事來寫,就是這些小故事,作者在敘寫時也極力概括,反倒是抒情談話展現(xiàn)得很充分。司馬遷寫的這些事絕不是無關(guān)痛癢,恰恰表現(xiàn)了他的社會人生理想,有成“一家之言”的意義。
第一段,介紹管仲的出身。著重寫他因鮑叔牙的推薦而任齊桓公之相的事,為后文管仲詳談他和鮑叔的關(guān)系作發(fā)端;于管仲的煌煌相業(yè),則以“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幾句帶論斷性的、概括性極強的話了之。頭緒集中,筆力極勁健。
第二段,集中顯示了本文的特點。借管仲之口,盡量抒發(fā)存在于他與鮑叔之間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分財”多取而非“貪”,為人“謀事”陷于“窮困”而非“愚”,“三仕”都被逐而非“不肖”,作戰(zhàn)退走而非“怯”,被囚降事新主而非“無恥”,管仲的一連串不容易為人原諒、得人理解的行動,鮑叔都能原諒,都能理解,絲毫不動搖對管仲的信賴,其見事之明,知人之深,真是別無可求,不能有加。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計較利害、變換冷暖的情態(tài),文中寫鮑叔的對待管仲,真能使舊時一般缺乏援助、需要友誼的人,讀了都感極而下淚。鮑叔知人,可令一般人如此感動,則管仲之高呼“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自是出諸血誠,絲毫沒有過分,一樣令人共鳴,令人激動。文中這段抒情的談話,都用排比之筆,重疊、連貫地寫下來,惻愴悲涼,頓挫搖曳,情韻綿邈,一反上段的勁煉之概,使文章節(jié)奏變換,交錯多姿。鮑叔之賢,得管仲相業(yè)而彰;管仲之污,得鮑叔智慧而除。司馬遷在文中敘事那樣節(jié)約筆墨,而放手去載管仲的抒情之言,目的固然是為了在管晏傳中附寫鮑叔,起合傳中又有附傳的微妙作用,因而后文又連帶介紹鮑叔的子孫后世,并下一句抑管揚鮑、倒置歷史人物的通常地位的斷語:“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第三段,筆調(diào)又變化,以議論帶敘述,近于今人的所謂“以論帶史”。它用作者的評論及管仲自己的言論,帶來對于管仲相業(yè)成功原因的補敘。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提供帶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經(jīng)驗,供人借鑒。在史傳中注意提供有意義的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又是《史記》重大的思想價值之一。司馬遷有儒家思想,又善于汲取道家思想中的重自然、重順應(yīng)民心的合理因素。他在《貨殖列傳》中,曾發(fā)揮極具卓見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因勢利導(dǎo)”的思想;在本段中,又著重總結(jié)管仲相齊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的成功的政治經(jīng)驗。本段寫完管仲的事跡,帶出“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一句,顯示兩人的類同關(guān)系,為后面介紹晏嬰事跡作承轉(zhuǎn),也是《史記》的常用手法。
第四段開始寫晏嬰,也以極簡練的筆墨概括其生平。段中著重揭示晏嬰的“節(jié)儉力行”與“危言危行”兩種行誼,由于有重點,故敘述雖簡而晏嬰為人的特點很分明。
第五段又不避瑣細,選擇兩個生動事例,寫晏嬰的知人和謙遜。其中“志念深矣”一句,借晏嬰駕車人妻子的口,表現(xiàn)晏嬰的大臣和思想家的重要品質(zhì),極為深刻。越石父與晏嬰的對答,駕車人與晏嬰的對照,著墨無多,生動且具有戲劇性。對史事本身的善于選擇和剪裁,此史筆之所以工;描寫的富有生動性,此文學(xué)價值之所以高。往往一事而兼具兩善如此段,則《史記》之多多過人也固宜。
最后一段為論贊,多用反問句跌宕生姿,此亦《史記》所擅長。“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一結(jié)以自卑口氣,備致對晏嬰的傾倒之情,牽扯自己,真是出人意外的神來之筆。然幽默之中,固含有無限的體會世味辛酸、渴望知人之賢的悲痛心情。了解司馬遷的為人和經(jīng)歷,才能領(lǐng)會這句話的嚴肅的思想與感情的分量。
文章濃墨重彩地描繪足以顯示人物思想和行動特點的軼事,突出管鮑交游、鮑叔謙讓、晏子贖回越石父和推薦御者等言行。這些描述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點的歷史人物,與《史記》多數(shù)人物傳記注重人物生平大事、補充生活逸事的寫法相比,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由于脈絡(luò)清晰、以傳抒情、敘事獨特、總分結(jié)合、敘議交融,文章活畫了人物形象,強調(diào)了識才舉賢的重要性,寄寓了作者世無知己的感慨。
創(chuàng)作背景:
太史遭受宮刑,不能贖罪,朋友沒有救援,所以寫這傳,寄意獨深,假如當(dāng)時有知道管仲的鮑叔牙知道的,有人可以鼓勵你解圍,有知道越石夫的晏子知道的,也可以援助法代贖。有鮑叔牙了解人,與駕車所欣慕,情感表現(xiàn)都推辭了。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
管鮑之交
司馬遷 〔兩漢〕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zé)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jīng)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dāng)初貧困時,曾經(jīng)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里貧窮。我曾經(jīng)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于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jīng)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國君驅(qū)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jīng)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yǎng)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shù)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zhí)政為相之后,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jié);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yīng)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轉(zhuǎn)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quán)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zé)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shù)氐拿思s,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于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并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于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注釋
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的政治家,潁上(潁水之濱)人。
潁(yǐng):潁河,發(fā)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游:交往。
欺:這里是錢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事:侍奉。
小白:齊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齊襄公被殺,他與他的另一個兄弟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囚:被拘禁。
進:薦進,推舉。
九:古漢語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實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見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匡:糾正,扶正。
賈:做生意,經(jīng)商。
不肖:不賢,無能。
遭:遇。
召忽:當(dāng)初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手下。
多:稱贊。
以:因為窮困:困厄,窘迫
走:跑
作品背景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前去探望,問誰可接替他為相。管仲先征求齊桓公的意見,齊桓公屬意鮑叔牙,但管仲并不贊同,他認為鮑叔牙清白廉正,不屑與不如自己的人為伍,得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故難以調(diào)和各方。因此,他向齊桓公推薦了謙虛厚道而又處事嚴謹?shù)内襞蟆倪@件事看,管仲對鮑叔牙也是有深刻了解的。管鮑二人作為好朋友,不但相知甚深,而且能成就對方,故而他們之間的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樊遲在向孔子請教什么是“知”時,孔子回答說“知人”。鮑叔牙就是一位“知者”,同時,他還將這種知人之“知”傳諸后代,獲得了“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的殊榮。
賞析
對于管鮑之交的故事,人們都非常熟知。唐朝的王梵志說:“結(jié)交須擇善,非識莫與心。若知管鮑志,還共不分金。”(《勸誡詩》)從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的自述看,鮑叔牙可以說是他真正的知己。因為鮑叔牙不僅能知管仲的“貧”“時有利不利”“不遭時”“有老母”“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而且對老朋友管仲能鼎力玉成,將自己的相位讓與管仲。管仲也沒有辜負老朋友鮑叔牙,在他的輔佐之下,齊桓公成就了自己的霸業(yè)。對管仲的功績,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當(dāng)子貢和子路質(zhì)疑管仲不能效死于公子糾是“不仁”時,孔子卻認為管仲具有仁德,他講:“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jīng)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后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dāng)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jīng)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jīng)替鮑叔出謀辦事,結(jié)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jīng)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dāng)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jīng)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guān)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jié)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注釋
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齊國潁上人,春秋前期齊相,曾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②鮑叔牙: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③事:侍奉。④進:推薦。⑤任政:執(zhí)政。⑥賈:ɡǔ,做買賣。⑦見逐:被罷免。⑧多:贊揚。
資料拓展
1.據(jù)《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和鮑叔牙從小便相識,鮑叔牙更是知道管仲的才能。
2.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齊國國君之位,最終公子小白勝出,公子糾失敗而死,管仲曾拿弓箭射過公子小白,因此他也被公子小白一 此時的齊桓公利用外交關(guān)系,在魯國把管仲囚禁了起來。
3.當(dāng)時齊桓公想報管仲的一箭之仇,但是鮑叔牙勸說齊桓公,如果齊桓公想稱霸群雄,非用管仲不可。于是齊桓公盡釋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便是對管仲最高的評價。
4.鮑叔牙推薦管仲之后,自己的身份地位卻在管仲之下。天下之人沒有怎么表揚管仲的賢能,更多的卻是夸贊鮑叔牙有知人之明。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jīng)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牙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dāng)初貧困的時候,曾經(jīng)和鮑叔牙經(jīng)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jīng)為鮑叔牙辦事,結(jié)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jīng)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zhàn),多次戰(zhàn)敗逃跑,但鮑叔牙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為我而死,我被關(guān)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鮑叔牙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會為小節(jié)而羞,卻會因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相關(guān)人物介紹: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哲學(xué)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dān)任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對內(nèi)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尊稱為“仲父”。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qū)”“圣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管鮑之交》全文翻譯:
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jīng)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dāng)初貧困時,曾經(jīng)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里貧窮。我曾經(jīng)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于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jīng)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國君驅(qū)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jīng)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yǎng)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shù)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zhí)政為相之后,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jié);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yīng)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轉(zhuǎn)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quán)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zé)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shù)氐拿思s,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于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并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于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管鮑之交》原文
管鮑之交
司馬遷 〔兩漢〕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zé)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注釋:
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的政治家,潁上(潁水之濱)人。
潁(yǐng):潁河,發(fā)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游:交往。
欺:這里是錢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事:侍奉。
小白:齊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齊襄公被殺,他與他的另一個兄弟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囚:被拘禁。
進:薦進,推舉。
九:古漢語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實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見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匡:糾正,扶正。
賈:做生意,經(jīng)商。
不肖:不賢,無能。
遭:遇。
召忽:當(dāng)初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手下。
多:稱贊。
以:因為 窮困:困厄,窘迫
走:跑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管鮑之交》翻譯
穎上人管仲,名夷吾,年輕時與鮑叔牙交好,鮑叔深知他的才智與賢德。管仲家道貧寒,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待他很好,從未因這些事而有所怨言。后來,鮑叔牙服侍齊國公子小白,而管仲則輔佐公子糾。當(dāng)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時,桓公命令魯國處決公子糾,管仲被囚禁。在這種情況下,鮑叔牙向齊桓公...
管鮑之交原文,翻譯,賞析,英語,解釋
譯文:齊桓公與管仲商討伐莒,計劃尚未發(fā)布卻已舉國皆知.桓公覺得奇怪,就問管仲.管仲說:“國內(nèi)必定有圣人.”桓公嘆息說:“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著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來工作,而且不可找人頂替.不久,東郭垂到來.管仲說:“一定是這個人了.”管仲說:“是你說...
七年級上冊管鮑之交的譯文是什么?
白話翻譯: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jīng)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牙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
管鮑之交全文翻譯
管仲,又稱夷吾,來自潁上。年少時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牙深知他的賢能。管仲家境貧困,時常向鮑叔牙討取財物,鮑叔牙卻從不因此而責(zé)怪他,反而一直善待他,不將此事張揚出去。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而管仲則侍奉公子糾。待到公子小白登基成為齊桓公后,公子糾不幸被殺,管仲也因此被囚禁。鮑叔...
管鮑之交翻譯成現(xiàn)代文
管鮑之交翻譯成現(xiàn)代文: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jīng)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1、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2、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
《管鮑之交》文言文和翻譯是什么?
1. 管仲,字仲,是潁上人。他年輕時,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牙深知他的賢明和才干。2. 管仲家道貧寒,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此有什么怨言。3. 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而管仲則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4. ...
管鮑之交文言文翻譯
管仲說:“我當(dāng)初貧困的時候,曾經(jīng)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時,往往自己多分,鮑叔卻并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家里窮。我曾經(jīng)為鮑叔謀劃事情,結(jié)果卻弄得更加困窘,鮑叔卻并不認為我愚笨,因為他知道時運有順利和不順利的時候。我曾經(jīng)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免職,鮑叔卻并不認為我沒才干,因為他...
管鮑之交文言文翻譯
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被后人稱為千古流傳的佳話,他們之間的友誼被稱作“管鮑之交”。管仲,名夷吾,與鮑叔牙年輕時交往甚篤,盡管管仲家境貧寒,常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以誠相待,不計得失。當(dāng)鮑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時,管仲因公子糾失敗而入獄,鮑叔牙卻極力向齊桓公推薦他,這...
管鮑之交翻譯 管鮑之交翻譯完整版
12、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并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于諸侯之中。13、太史公說:我讀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們說的都很詳細。讀過他們的書,想考察他們的事跡,所以...
管鮑之交文言文和翻譯
當(dāng)時,鮑叔牙服務(wù)于齊國的公子小白,而管仲則輔佐公子糾。后來,小白成為齊桓公,糾卻死了,管仲被囚禁。鮑叔牙便向桓公推薦了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齊國執(zhí)掌政務(wù),齊桓公因此成就霸業(yè),多次會盟諸侯,統(tǒng)一天下,這全是管仲的計謀。這段文字出自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的《史記·管晏列傳》。
相關(guān)評說:
如皋市凸輪: ______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精銳五角場)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如皋市凸輪: ______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出處:《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鮑叔也.”
如皋市凸輪: ______[答案]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
如皋市凸輪: ______ 季札掛劍墓樹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不說出來.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后來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國,徐君已...
如皋市凸輪: ______ 翻譯 分財利時)他時常欺負鮑叔牙 主旨說明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交朋友要重情義
如皋市凸輪: ______[答案]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
如皋市凸輪: ______ 管鮑之交指的是齊國賢臣鮑叔牙與相國管仲之間深厚的友誼. 管仲窮困時和鮑叔合伙經(jīng)商,每次分利時都是他分的多,而鮑叔并不認為他貪財;他做生意虧本時,鮑叔并不認為他愚蠢,而是說他時運不佳; 管仲三次出仕,三次被逐,鮑叔并不...
如皋市凸輪: ______ 管鮑之交指的是齊國賢臣鮑叔牙與相國管仲之間深厚的友誼. 管仲窮困時和鮑叔合伙經(jīng)商,每次分利時都是他分的多,而鮑叔并不認為他貪財;他做生意虧本時,鮑叔并不認為他愚蠢,而是說他時運不佳; 管仲三次出仕,三次被逐,鮑叔并不...
如皋市凸輪: ______ 鮑叔牙可以說是管仲的知音,他們兩個從小就是最好的朋友,長大之后他們又一起參了軍,鮑叔牙還大力向齊桓公舉薦他做丞相,后來人們稱為管鮑之交,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guān)系
如皋市凸輪: ______ (50字以內(nèi))?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春秋時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兩人友情深厚,成為佳話.人們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好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guā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