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撸澜灾^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僻不當(dāng)?shù)勒撸圆患巴?br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fēng)雪啟程,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yuǎn),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xiàn)在我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yuǎn)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fēng)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jīng)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賞析/鑒賞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正文共五段。第一段先從地理環(huán)境落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著點出泰山最高點日觀峰,為后文埋下伏筆。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
第二段,寫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離京師,乘風(fēng)雪,歷經(jīng)數(shù)縣,抵達泰安的經(jīng)過,以及在這個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與朱子穎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氣狀況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他們從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瞪,其級七千有徐"。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人,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quot;,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巔,望座座青峰披著皚皚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漢水和祖徠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很少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fēng)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fēng)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這一切令作者心曠神怡,而作者的興奮和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2][6]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當(dāng)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夕即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風(fēng)雪交加,一與泰山道上迷霧冰滑"照應(yīng),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觀亭向東望去,山谷中云霧彌漫,即所謂云海"。太陽出來前是,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yīng)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xiàn),太陽的形體未現(xiàn),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這霞光的背景為欲出的太陽蓄了勢。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顏色赤紅,有紅光托著。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生氣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寫日出還不就此為止。作者回頭西望,日觀峰以西諸山,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效果。
作者寫觀日出之后,就寫了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而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gòu)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fēng)景圖。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第五段,綜述泰山的特點: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雜樹,多松,生石罐,皆平頂。"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病_@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又描繪了泰山嚴(yán)冬的景觀:冰雪,無瀑水,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多用兩三字短句,簡練峭勁。寫冰雪處,與前文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相回應(yīng),并以此結(jié)束正文。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生動地表現(xiàn)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fā)了作者贊美祖國河山的情懷。文章的基調(diào)積極、樂觀、豪邁,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藝術(shù)特點
緊扣題目,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本文卻發(fā)現(xiàn),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
語言精簡,用詞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fēng)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fēng)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fēng)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fēng)雪的巨大威力。自"、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lián)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fēng)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一字一圖,字精意工,并照應(yīng)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七句話就描繪了七個畫面,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修辭巧妙,手法得當(dāng)。這篇文章有多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比如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fù)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又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yuǎn)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yuǎn)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設(shè)喻新奇。再如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tài)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本文描寫景物多是直接描寫,但也有采用側(cè)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cè)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姚鼐泰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登泰山記原文和翻譯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姚鼐泰山記原文
[編輯本段]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fēng)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
登泰山記原文
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許。余與朱元思參以辛卯冬月之望登之。晝賞諸峰之奇峭,夜觀星月之皎潔。翌日拂曉,遂至峰頂,望四海奇觀,覽天地之間,皆泰山之壯觀也。其上多石少土,故草...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高山之間,皆丘陵也;諸丘陵之上,皆平原也。當(dāng)斯之時,泰山猶如天地之間一柱,高聳入云,氣勢磅礴。于是有登者留觀之心生焉。以下乃旅途中的記述。道路寬廣平坦可以驅(qū)車而行至南天門。余...
登泰山記原文及注音
登泰山記原文及注音如下:泰tài山shān之zhī陽yánɡ,汶wèn水shuǐ西xī流liú;其qí陰yīn,濟jǐ水shuǐ東dōnɡ流liú。陽yánɡ谷ɡǔ皆jiē入rù汶wèn,陰yīn谷ɡǔ皆jiē入rù濟jǐ。當(dāng)dānɡ其qí南nán北běi分fēn者zhě,古ɡǔ長chánɡ城chénɡ也yě。最zuì高ɡāo日rì觀...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與二友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風(fēng)雨乍晴之際,日在山中紅杏亂點繁星似出人間煙火。舉目四顧,登高望遠(yuǎn),何壯也!上至岱頂觀日出,云海蕩胸滌魂。自京師馳赴而來百數(shù)...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與友人登山觀日出,日出而曉,露霞熙和,氣甚舒暢。然山脈層疊回環(huán),林木茂密蓊蔚,徑道崎嶇險阻,攀登頗費力氣。至于日觀峰頂,俯瞰群山,始覺天地遼闊,...
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南北分界線,乃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自京師出發(fā),乘風(fēng)雪,經(jīng)過齊河、長清,穿越泰山西北谷,越過長城之限,抵達泰安。是月丁未日,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開始登山。山路崎嶇,石階七千有余。...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泰山之南,汶水西流,其北,則濟水東注。南谷之水盡歸汶,北谷之流盡入濟,古長城橫亙其間。最高日觀峰,南距長城十五里。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泰安。丁未月,余與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石砌之徑,級七千余。泰山正南三谷...
相關(guān)評說: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答案] 登上山巔年到的景色: 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日出過程的兔子: 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數(shù)十立者,山也....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紹泰山及日觀峰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第二段):寫登泰山的經(jīng)過.這部分先敘述從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著寫登山過程,再寫到達山頂時所見的景色.第三部分(第三段):寫觀日出的情景.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紹泰山的古跡(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見泰山的冬季景色..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登泰山記》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蝴蝶泉 徐霞客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游了兩天:丁未日從南邊的山腳登山(原文: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一天, 戊申日(原文:戊申晦)觀日又一天. 丁未日之后便是戊申日,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文中后來便沒記錄日期了,所以我推測是2天.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泰山的南面,從山頂?shù)缴侥_,只有山石,沒有泥土,山中有的草木就松柏,沒有其他的樹木,石洞中往往有泉水流出,小的滴滴而出,大的噴發(fā)傾瀉出來,圍繞各大小山峰的成為溪澗.這是泰山的奇景,并非是泰山所獨有,凡是山的奇物,都因石頭、泉水、樹木的奇特而出名.泰山所獨特的地方,有到達天頂?shù)奶扉T,寬一丈多,矗立在七千多級石階的登山道的最頂端處.我在辛亥年六月十三日將近中午時到達泰安城外,就叫來轎子,不過幾里,就到了泰山的山麓,已經(jīng)看見了所謂的天門了,在數(shù)千丈高的山上,夾在兩座山峰的山頂上,山峰就象兩只向上排列的巨大牙齒.中間微微凹陷,天門像古代鏟形的錢幣一樣豎立,上面看到貫通的小孔,再往上再沒有東西了,有的只是藍藍的天空罷了.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意思是“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 相關(guān)介紹: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出自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 作者從地理環(huán)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山谷而...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登泰山記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泰山的南面,從山頂?shù)缴侥_,只有山石,沒有泥土,山中有的草木就松柏,沒有其他的樹木,石洞中往往有泉水流出,小的滴滴而出,大的噴發(fā)傾瀉出來,圍繞各大小山峰的成為溪澗.這是泰山的奇景,并非是泰山所獨有,凡是山的奇物,都因石頭、泉水、樹木的奇特而出名.泰山所獨特的地方,有到達天頂?shù)奶扉T,寬一丈多,矗立在七千多級石階的登山道的最頂端處.我在辛亥年六月十三日將近中午時到達泰安城外,就叫來轎子,不過幾里,就到了泰山的山麓,已經(jīng)看見了所謂的天門了,在數(shù)千丈高的山上,夾在兩座山峰的山頂上,山峰就象兩只向上排列的巨大牙齒.中間微微凹陷,天門像古代鏟形的錢幣一樣豎立,上面看到貫通的小孔,再往上再沒有東西了,有的只是藍藍的天空罷了.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chuàng)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并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梅江區(qū)從動: ______ 泰山的南面,從山頂?shù)缴侥_,只有山石,沒有泥土,山中有的草木就松柏,沒有其他的樹木,石洞中往往有泉水流出,小的滴滴而出,大的噴發(fā)傾瀉出來,圍繞各大小山峰的成為溪澗.這是泰山的奇景,并非是泰山所獨有,凡是山的奇物,都因石頭、泉水、樹木的奇特而出名.泰山所獨特的地方,有到達天頂?shù)奶扉T,寬一丈多,矗立在七千多級石階的登山道的最頂端處.我在辛亥年六月十三日將近中午時到達泰安城外,就叫來轎子,不過幾里,就到了泰山的山麓,已經(jīng)看見了所謂的天門了,在數(shù)千丈高的山上,夾在兩座山峰的山頂上,山峰就象兩只向上排列的巨大牙齒.中間微微凹陷,天門像古代鏟形的錢幣一樣豎立,上面看到貫通的小孔,再往上再沒有東西了,有的只是藍藍的天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