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按什么標準劃分的? 公、侯、伯、子、男到底是中國爵位還是西方爵位?
是按功績大小,政治權力的高低來劃分的。
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公侯伯子男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zhì)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jīng)濟權利。
擴展資料:
商制的爵位: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wèi)、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
殷邦邊境和邦境內(nèi)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公侯伯子男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中國古代爵位制度
[size=3]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zhì)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jīng)濟權利。
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于《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準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jié)難明,只有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wèi)、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nèi)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有的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稱,目前尚無定論。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王。在周王朝轄區(qū)內(nèi),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于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
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nèi)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于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
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1967年陜西長安縣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許)男所作銅鼎,證實許國國君的爵稱確為男爵。
戰(zhàn)國時期除楚國和越國早已稱王外,魏、齊、趙、韓、燕、中山等國也在戰(zhàn)國中期相繼稱王,突破了西周以來的諸侯爵稱。各國又先后進行變法,廢除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tǒng)治,并推行與之適應的爵制。三晉和燕、齊的爵秩等級,大體仍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執(zhí)■,情況較為特殊。秦則從商鞅變法以后,實行獎勵軍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nèi)侯、徹侯。秦二十等軍功爵,累積爵級至關內(nèi)侯(十九級)、徹侯(二十級),即可食租稅或食邑;自大庶長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則如吏職”。
兩漢漢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異姓、同姓為王。諸王封爵,帶有濃厚的分封制色彩,與中央集權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別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諸王權力,諸王遂不得領民親政,惟衣食租稅。同時,列侯(原名徹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也與二十等爵相分離,與王爵共同構成封爵制度。自關內(nèi)侯以下,為賜爵制度。封爵優(yōu)于賜爵的主要權益是:享有封國或食邑;置官屬;爵位世襲;衣食租稅;具備崇高的政治地位。
兩漢封爵的爵級主要是王、列侯兩等,此外還有公主湯沐食邑。王、列侯官屬數(shù)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權卻在中央。漢初定制,“非劉勿王”(后演變?yōu)榉腔首硬煌酰ⅰ胺枪Σ缓睢薄M醯姆馐趯ο笫腔首樱泻钪饕馐诋愋展Τ迹T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諸皇子王初以區(qū)域立國,跨州連城,形成尾大之勢。漢武帝推行推恩析國政策,諸王遂以郡立國。東漢初,漢光武帝劉秀曾廢王爵,封九皇子為國公,旋即復舊。兩漢除王莽、曹操以權臣稱王外,異姓功臣只能封為列侯。列侯,西漢時多以縣立國,也有食鄉(xiāng)亭者,但并無鄉(xiāng)侯、亭侯之稱。至東漢,列侯正式分為縣、鄉(xiāng)、亭侯。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xiāng)亭。東漢中期以后,政治腐敗,遂出現(xiàn)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澤侯,雖有悖于“非功不侯”的原則,但縣、鄉(xiāng)、亭侯的爵稱爵序并未因此發(fā)生變化。
封爵傳襲,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這就是所謂的“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yōu)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這就是所謂的“紹封繼絕”。紹封者權益低于正常襲爵,僅食國之半租。此外,公主湯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襲,但并不普遍。
漢代封爵制度,對后世影響頗大。諸如諸侯不與政事、惟得衣食租稅,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無子國除,紹封繼絕等重要原則,均在不同程度上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兩漢十九等賜爵,爵稱與秦同。凡賜爵皆可“有罪以減”,無爵者則為士伍。十九級爵中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為高爵,亦稱吏爵,具有免役特權。獲得吏爵的主要途徑是憑借軍功吏■。第八級(公乘)以下至第一級(公士)為低爵,又稱民爵,獲得民爵的主要途徑是因特典、災異而詔賜天下民爵。法制規(guī)定,民爵高于第八級時須轉(zhuǎn)讓親屬,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獲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徑是買爵。漢文帝劉恒實行入粟拜爵,開賣爵先例。漢武帝特設武功爵十一級,標價出售,以緩解財政困難。以后屢有賣爵詔令,賜爵趨于猥濫。東漢末年,賜爵已成“空設文書”,不再為時人所重。魏晉南北朝時期,賜爵制遂廢棄。
魏晉南北朝魏晉之際,設置五等封爵,東漢以來的王、列侯二等封爵,變?yōu)橥酢⑽宓确饩簟⒘泻钊髮哟畏饩簟1背∠泻睿酢⑽宓确饩舫蔀橹饕姆饩艟舴Q。
諸王封爵。西晉設國王、郡王(分大、次、小)、縣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戶數(shù)。東晉南朝,僅禪代前期的異姓篡代者封國王,如劉裕封宋王,蕭道成封齊王。一般情況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級)。北魏前期,異姓多封王,但襲爵者即降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并按親疏遠近分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設國王,封授對象是皇子。諸王政治權益,因王朝而異。西晉王國按大、次、小可分別置三軍、二軍、一軍,自選官屬。其他王朝,則無置軍和自選官屬權。但諸王可參政入仕、領兵出鎮(zhèn),卻是這一時期各王朝的普遍現(xiàn)象。骨肉相殘因此時有發(fā)生,構成諸王干政、亂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鄉(xiāng)公、亭伯等爵稱。咸熙元年(264),即將代魏的司馬氏設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禮》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每級封爵都有封疆里數(shù)和戶邑數(shù),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戶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于諸王,卻有高于列侯的“祿奉禮秩”,其中公、侯可置一軍。東晉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劃定封疆里數(shù),大、次兩級合二而一,皆以郡或縣立國,并在爵稱前冠以“開國”字樣。伯、子、男三級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別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后期,濫封無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設國公,以封柱國大將軍等重要功臣。時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
列侯。魏晉有縣、鄉(xiāng)、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東晉南朝,縣侯與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僅存鄉(xiāng)、亭侯。北朝無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屬于賜爵的關內(nèi)侯、關中侯、關外侯等爵。
就創(chuàng)新而言,這一時期有“分食制”和“虛封制”。“分食制”指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戶的租稅。如西晉諸侯三分食一;東晉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虛封制”,是指無封國食邑、不食租稅的封爵。它與賜爵制的區(qū)別就在于可以世襲。典型的虛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稅有限,開國封爵“雖錫以茅土,而未給租賦”。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詔令諸國公(邑萬戶),可寄食他縣,收其租賦。寄食戶數(shù)僅是原食邑戶數(shù)的十分之一。這種封戶為虛、寄食戶為實之例,為以后的虛實相結合的食租稅方式提供了借鑒。
隋唐之后請看
http://bbs.hefei.cc/archiver/?tid-441079.html
上古的“爵” 《通典.職官.封爵》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萬章篇》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但以上這種“爵”只是一種名號,與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qū)別。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jié)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
春秋戰(zhàn)國時的封爵
戰(zhàn)國以前,各諸侯國內(nèi)部的爵實際上有卿、大夫、士三級,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如《左傳》中載“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大,下當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標準,如《國語》中載“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傳》中也載趙簡子曾有“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之語。
戰(zhàn)國時,各國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國都曾有“上卿”、“亞卿”、“客卿”等,均為將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級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國大夫、五大夫等。戰(zhàn)國各大國出現(xiàn)了侯爵,如秦有徹侯、關內(nèi)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國均有侯。除侯外還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縣計,或以戶計,但僅能食其封地的租稅,無軍政司法獨立權,不世襲。除此以外,各國還有一些特別的爵稱,如楚國的封爵還有執(zhí)珪、執(zhí)帛。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創(chuàng)于商鞅變法時為獎勵軍功所設立的軍功爵制。漢承秦制,繼續(xù)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所調(diào)整。
曹魏末年,專權的晉王司馬昭為取代曹魏政權,“深覽經(jīng)遠之統(tǒng),思復先哲之軌,分土畫疆,建爵五等,或以進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禮》,設公、候、伯、子、男五個等級,把爵位封授給支持司馬氏的群臣。受封者獲得民戶數(shù)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孫承襲。“自騎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員的“五等爵”制確立。通過五等爵分封,司馬昭對曹魏朝廷中的大臣進行了一次比較徹底的區(qū)分,將那些傾向于司馬氏的大臣與其他曹魏大臣明確區(qū)別開來,成為司馬氏建立晉朝的前奏。
“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對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軍人;“五等器”主要授予官員。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祿制,激發(fā)了軍隊斗志,促成秦統(tǒng)一;“五等爵”制壯大了司馬氏力量,為晉朝建立奠定基礎。
中國爵位 為什么有時稱五種 ,有時稱五等?
中國古代的爵位變化很多。爵位自商代就有,西周沿用了商代的爵位并略加變化,形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但是根據(jù)以前的文獻,好象這五等爵位制與西周的并不合,這只是春秋時期的爵位制度。在周代,只要是中央官員都可以稱公,如司徒、司馬等。如查地方諸侯充任此職,他也可以稱公,如鄭...
公侯伯子男 始于哪里,又是如何的等級?
始于周代,公、侯、伯、子、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一、公 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
春秋戰(zhàn)國時,國君以下等級排列順序是什么
國君以下等級排列順序是:王、公、候、伯、子、男。爵祿在古代往往連稱,受爵后必得祿。西周時,公、侯是封國內(nèi)的君主,封國內(nèi)的財政收入全歸其所有,但公、侯要對周天子承擔鎮(zhèn)守疆土、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等義務。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撥給。后來食邑變成了一種虛名,只有...
公侯伯子男是中國的爵位還是西方的爵位,各爵位之間怎樣劃分的呢?_百 ...
侯爵國:魯國、燕國、蔡國、衛(wèi)國、晉國、楊國、薛國、陳國、齊國、朝鮮國 伯爵國:秦國、杞國、畢國、霍國、郕國、曹國、鄭國 子爵國:吳國、楚國、邾國、莒國、巴國、耿國、越國 男爵國:許國(已知的唯一一個男爵國)(春秋初期諸侯國)到了秦漢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被廢除,秦漢兩朝...
請問古代的爵位是怎么定的?
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zhì)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jīng)濟權利。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于《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君主,為何有的稱為“公”有的卻稱為“王?
這個要追溯到周朝的封號制度。周朝給諸侯的封號有五個等級,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所以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種情況,有的諸侯國的國君叫公,有的叫侯,當然也有的叫伯。比如說秦孝公、齊桓公、鄭莊公等。這五個等級都是周天子分封出來的結果。但是王不可能是周天子封的,因為周天子他自己也只是一個王,能分封...
公侯伯子男哪個大?
一些戎狄首領也稱王,如邵王、呂王、豐王等,但同樣也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到了秦朝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去掉了王爵,廢除了封國制,改為郡縣制,只保留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漢朝時期,也沒有王爵,但是爵位增加到二十個等級。西漢時期雖然沒有王爵,但恢復了封國制,天子之下...
公、侯、伯、子、男 這五等爵位有什么含義?
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中的貴族等級制度,用于區(qū)分不同貴族的身份和地位。“公”是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等級,通常授予那些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貴族或皇室成員。公爵的地位非常崇高,他們往往擁有封地,可以世襲繼承,并掌握一定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例如,春秋時期的晉文公...
爵位的不同和區(qū)別
殷(商)朝爵位分為公、侯、伯三等,周朝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地位依次降低。這些爵位都有封地,可以世襲,號稱諸侯的指的就是這些人。例如,春秋時期的宋、晉、齊、魯、燕都是公國,其國君號稱某某公;鄭國國君為伯爵;山東這邊有些小國像莒、郯等都是子國,孔子在春秋中稱其國君為...
中國古代的爵位分為幾個等級呢?
1、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nèi)行使統(tǒng)治權。各諸侯國內(nèi),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zhí)圭、執(zhí)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tǒng)治權、唯受命于諸侯。2、秦朝: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
相關評說:
進賢縣軸肩: ______[答案] A 【解析】 試題分析:判斷文學常識的正誤,需要結合平日積累,逐項分析、判斷即可.A項,“足下”是對對方的尊稱,不是謙稱,“在下”是. 【考點定位】識...
進賢縣軸肩: ______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霸的公是一種爵位的稱呼. 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 侯、 伯、 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