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于諸葛亮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于諸葛亮的故事情節(jié)還有成語有哪些?
第一個版本: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guān)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shù)日后,劉、關(guān)、張頂風(fēng)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guān)、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zhàn)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qū)崿F(xiàn),心里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tǒng),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dāng)?shù)匾晃幻浚驗槁牭絼湔谡姓埲瞬牛氐貋硗侗妓浜芨吲d,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dāng)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guān)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戰(zhàn)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fā)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一帶,已經(jīng)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xiàn)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lián)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lǐng)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內(nèi)整頓內(nèi)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yè)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fù)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境內(nèi),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后一個戰(zhàn)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fā),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mào)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zhàn),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zhàn),并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dāng)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后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jù)當(dāng)?shù)孛耖g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dāng)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諸葛田”。當(dāng)年諸葛亮設(shè)軍帳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墻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dāng)?shù)厝罕娊o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jù)說當(dāng)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nóng)田,游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zhàn)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nóng)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dāng)?shù)亟新湫菫常瑸持械拇遄咏新湫潜ぁ?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chuàng)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nèi)獻殿內(nèi)兩側(cè)墻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zhàn)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guī)矩”也是當(dāng)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nóng)來向他學(xué)種瓜的經(jīng)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nóng)。現(xiàn)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guī)矩。
神機妙算救后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0打下天下當(dāng)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fù)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tài)。據(jù)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xué),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xué)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xué)習(xí)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xué),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xùn)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xué)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jīng)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xué)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xué)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dāng)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了。諸葛亮求學(xué)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xué)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shù)欺蒙老師。這是心術(shù)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fù)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xué)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jīng)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xù)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xué),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guān)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guān)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xué)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jié)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NOTE: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諸葛亮《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拢囉弥谖羧眨鹊鄯Q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dāng)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fù)之言,則責(zé)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諸葛亮《后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wù)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guān),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qū)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fù)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dāng)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dāng)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蒸嘗!吊君幼學(xué),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yè),割據(jù)江南。吊君壯力,遠鎮(zhèn)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dāng)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zhì);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干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dāng)年,雄姿英發(fā);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jié);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yǎng)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xué)習(xí)。要學(xué)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xué)習(xí)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xué)習(xí)就 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xué)業(yè)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jié)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注:應(yīng)網(wǎng)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對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第二個版本: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dāng)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guān)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fēng)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閑游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yè),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guān)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并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yīng)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干出了一番事業(yè).「三顧茅廬」后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dāng)作老師,關(guān)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甚麼才學(xué) 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麼本事!」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 「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yè)發(fā)展的環(huán)境. 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
初出茅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領(lǐng)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guān)張二人 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 」 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麼可以推諉呢 」 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zhàn),孔明怕關(guān)張等人不聽從號令,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正掌握兵權(quán),違令者斬.孔明派兵遣將,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敦.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guān)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diào)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評議詩贊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權(quán)就打勝仗,后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jīng)驗.例如: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一股沖勁,又肯虛心學(xué)習(xí),很快就熟悉了業(yè)務(wù),作出了成績.
錦囊妙計
孫權(quán)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后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zhì),再派人去奪回荊州.劉備接見了孫權(quán)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并叫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yún)?應(yīng)該領(lǐng)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可以依照順序施行.」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quán)嫁妹弄假成真,后來又護衛(wèi)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錦囊妙計」現(xiàn)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法.
一時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劉備與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計謀卻一個一個地被諸葛亮破壞,《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窄,身上本來帶有箭瘡還末痊愈,氣怒之下,終於死去,他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個周瑜,為甚麼又還要再有個諸葛亮呢!」由這個故事引出「一時瑜亮」這個成語,指同時存在的才干能力相當(dāng)而又相抗衡對峙的兩個人.
七擒七縱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劉禪登上帝位,蜀國興盛起來.當(dāng)時南中地區(qū)(現(xiàn)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一帶)幾個郡卻作亂造反,諸葛亮親自率領(lǐng)大軍,前去討伐,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勝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長孟獲還繼續(xù)反抗.諸葛亮了解到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決定攻心為主,把孟獲爭取過來. 諸葛亮善用計謀,第一次交鋒就把孟獲活捉了.他游說孟獲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孔明也不勉強他,把他放了,讓他再來較量.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諸葛亮命令孟獲和各部族首領(lǐng)照舊管理原來的地區(qū),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jié)h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事,穩(wěn)定了蜀國后方,為北伐創(chuàng)造了「無后顧之憂」的條件.「擒」就是捉拿,「縱」就是放.「七擒七縱」比喻對戰(zhàn)勝對方穩(wěn)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對方.
淡泊明志
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進了草廬大門,到了中門,只見門上寫看一副對聯(lián):「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意思是用淡泊簡樸來顯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靜來遠離名利.這副對聯(lián)表現(xiàn)了諸葛亮品德修養(yǎng)的一個方面.諸葛亮《戒子書》則是用了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還是一樣.諸葛亮與武當(dāng)山諸葛亮,三國時人,出生於瑯邪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十四歲時,他姐弟三人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隨叔父到了襄陽投奔劉表.叔父逝世后,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一個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產(chǎn)定居下來.諸葛亮天資超凡,居於隆中之臥龍崗,躬耕之余,博覽諸子百家,顯示出很高的知識才華.據(jù)《諸葛亮集》載,諸葛亮當(dāng)時曾結(jié)交過許多荊州名士,謙恭請教,,知識愈加廣博.當(dāng)時著名的古文經(jīng)學(xué)家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他在襄陽一帶傳授道業(yè),收有很多門徒.據(jù)《仙鑒》記載,司馬徽因見諸葛亮有經(jīng)世之才,便向他說:「以你的才華,應(yīng)當(dāng)再訪名師,充實你的學(xué)問.汝南靈山萼公玖熟諳政治,軍事之雄韜大略,我常常向他請教,他的知識我們永遠也學(xué)不完,你可以向他虛心求之.」諸葛亮很高興,就隨司馬徽拜萼玖為師.諸葛亮在萼玖處住有一年, 萼玖卻什麼也不教,但諸葛亮仍舊恭恭敬敬奉侍老師,直到萼玖認定諸葛亮確實是個品學(xué)兼優(yōu)的學(xué)生時,終於將《三才秘篆》,《兵法陣圖》,《孤虛相旺》諸書一一傳授給他.這些書有道學(xué)的,有天文氣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學(xué)問,這使他受益頗大.數(shù)月之后,萼玖見他已能領(lǐng)會到所授著作的奧妙,就向他推薦說:「南郡有個武當(dāng)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巖,二十四澗,風(fēng)景奇異,該山天柱峰,紫宵峰為最高,這兩峰之間隱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北極教主,精於《瑯書》,《玉冊》,《靈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這里學(xué)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學(xué)道術(shù),這深顯不夠,長此下去會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將帶你拜北極教主為師,再深研道法.」於是,諸葛亮隨萼玖便上了武當(dāng)山.北極教主收諸葛亮為徒后,也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每日令他砍柴擔(dān)水,食以黃精.這樣住了很久,見其果有誠心,方授之以道術(shù).然后令其下山行世.這以后,諸葛亮也曾再訪萼玖及北極教主,但終無所獲,於是,繼續(xù)隱耕隆中.司馬徽因知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來劉備向司馬徽訪問世事時,司馬徽向他首先推薦的治世人才就是諸葛亮. 這以后就發(fā)生了劉備「三顧茅廬」以及諸葛亮拜為蜀相,終於顯示出政治,軍事天才的一系列動人經(jīng)歷.【按】后人考隆中,臥龍崗,似有南陽,襄陽之爭.據(jù)《諸葛亮集》「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所記,當(dāng)以今襄陽為確.原因有二:一,襄陽當(dāng)時歸南陽郡所轄,當(dāng)有南陽之稱;二,襄陽接壤今之宜城縣,宜城有地名曰鄧林,其名久遠,三國時可能以鄧林名鄧縣,隆中歸此鄧縣所轄極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隱修,治世之不同,漢之張子房,三國時諸葛亮可謂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從諸葛亮一生的事跡來看,他於萼玖和北極教主處學(xué)得的道門學(xué)問很多,其中廣博及政治,軍事,天文,歷法,醫(yī)藥,符篆等等,這在他輔助劉備打天下的生涯中,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但他唯一未能學(xué)得到的就是神仙煉養(yǎng)之術(shù),使他終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許這也是他道門師長看他是個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負,因而因材施教的結(jié)果吧!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zhàn),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dān)心,但馬謖表示愿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將軍隨行,并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后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yīng)。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zhí)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等到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yīng),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jù)點街亭失守。事后諸葛亮為維持軍紀而揮淚斬馬謖,并自請?zhí)幏纸德毴取?br />
空城計
一天,十余萬魏軍直奔西城而來,諸葛亮不慌不忙,雖然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兩千多文官,和一些老弱殘的軍人。他命令打開城門,讓一些老兵去掃地,魏軍見狀,司馬懿就說:“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比有埋伏。”然后他下令大家趕快撤退。
三國時期,周瑜和諸葛亮各司其主,因諸葛亮才學(xué)淵博,計高一籌,使周瑜十分嫉妒。周瑜總想找個借品殺掉他。
有一次在酒宴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得出,有賞;對不出,就心殺頭為罰。如何?”諸葛亮從容一笑:“君子無戲言,請都督先說。”
周瑜大喜,便開口念道:有水也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有佳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笑笑,開口吟道:有木也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有欠便是欺。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受犬欺。
周瑜聽罷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發(fā)作。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丑,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丑,萬難千選挑一妞。
諸葛亮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黃阿丑長得丑,便應(yīng)立刻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發(fā)沖冠,幾欲發(fā)作,辛好魯肅在一邊說了一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槽,當(dāng)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爭豈不糟。
諸葛亮,“無論是朝中議事,還是行軍打仗,鵝毛扇總是攜帶在身邊,給諸葛亮立下汗馬功勞。
相傳,諸葛亮的祖祖輩輩都很勤儉,因此生活也過得去。有一年,來廠一個拄著拐杖腳有點跟、滿臉白胡子的老人,來他家要求施舍。諸葛亮的祖輩,把他盛情地領(lǐng)到客廳請他吃飯。可是.老人吃過飯,連謝字都沒有說一聲。諸葛亮的祖輩、都是淳樸的莊稼人,也就沒有十意。可以后,老人每隔一個月都要來他家吃飯。走時,總是一聲不響.事情過了幾十年,老頭還是隔一個月來一次。到了諸葛亮的爹當(dāng)家時,諸葛亮五歲,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看見這
個滿臉胡子的老人來時去時總是那樣神秘,總想搞清這個秘密。老人又來了。諸葛亮故意撒嬌地對老人說:‘爺爺,我要玩玩你的拐杖行嗎? ”老人說:“你們的祖輩都對我不錯,就拿去玩吧!”諸葛亮拿到拐杖,飛快地跑到后院,用刀子在拐杖底下挖了個洞,里面裝上廠石灰,只要往地L一點,就留下一點點石灰沫。他把拐杖還給廠老人,老人還象往常一樣走廠,背后清清楚楚地留下了一點一點的石灰印兒。
諸葛亮沿著留下的記號背后跟蹤而去,到村邊的老槐樹,石灰點不見了。樹上有一只老鷹,不時從嘴里噴出一縷縷青煙。諸葛亮知道了,原來老人是個老同精。他正呆呆地站在那里,忽然從樹上掉下一顆金丹,諸葛亮拾起一看,金光閃閃,用牙一咬“咕嚕”咽了下去。
這時,老鷹來尋金丹。它用翅膀一扇,爪一下地,變成了滿臉白胡子的老人,老人見自己煉I七七四十九天的金丹被一個孩子吞吃Z很是著急,一看是諸葛亮,便說:”‘你家祖輩都對我不錯,如今你吃了金丹,這也是天意,現(xiàn)在我就把這八根鵝毛送給你吧。’”說完,從背后取出八根鵝毛說:‘’回家制成鵝毛扇,希望你和八根鵝毛,為國為民,干一番事業(yè),使用時,用扇于在胸前扇幾下,然后用它點太陽穴,就人生出妙計千條,克敵制勝,轉(zhuǎn)危為安”從此,鵝毛扇隨諸葛亮南征北戰(zhàn),后來諸葛亮死I,鵝毛扇也做了陪葬品。
2009-4-26 16:33 回復(fù)
a151232
3位粉絲
2樓
神機妙算
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靈般的人物.到處都流傳著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時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說完后,諸葛亮便離開了人世。
諸葛亮死后,司馬懿打下天下當(dāng)了皇訪了。他知得: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靚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懿問這個將軍說:“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懿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皇帝,皇帝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皇帝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擦掉下開。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皇帝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fù)原職。
1.·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guān)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shù)日后,劉、關(guān)、張頂風(fēng)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guān)、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2.·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境內(nèi),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后一個戰(zhàn)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fā),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mào)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zhàn),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zhàn),并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dāng)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后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jù)當(dāng)?shù)孛耖g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dāng)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dāng)年諸葛亮設(shè)軍帳指揮作戰(zhàn)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墻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dāng)?shù)厝罕娊o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jù)說當(dāng)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nóng)田,游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zhàn)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nóng)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dāng)?shù)亟新湫菫常瑸持械拇遄咏新湫潜ぁ?br />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chuàng)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nèi)獻殿內(nèi)兩側(cè)墻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zhàn)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3.·出 山 打 賭 露 妙 算
三顧茅廬之后,張飛見劉備處處把諸葛亮當(dāng)成師父一樣敬奉,心里不樂意,暗自嘀咕: “大哥也是心中灌面筋——著實糊涂。你請軍師,請不到白胡子姜子牙,也該打聽著去請黑胡子孫武子似的人物,如今請來個乳毛未干的娃娃有啥用處?常言道: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你瞧那孔明一介書生,斯文得象個未出閣的大閨女,怎能調(diào)兵遣將?他轉(zhuǎn)念一 想:往常大哥看人入木三分,如今這么器重諸葛亮, 莫非他真有些本事?也罷,待我老張先從小事上試他一試。
張飛打定主意,便找劉備討個差使,然后去見諸葛亮。張—飛一見面就說:“我大哥讓俺明天一早到襄陽城內(nèi)辦件事兒,天黑之后才能回來。請軍師算算,明天俺老張在襄陽城內(nèi)三頓飯都吃些啥。若算準了,從今往后,你叫俺上東,俺不上西,你叫俺打狗,俺不攆雞,若算得不準嘛…”
諸葛亮笑著問: “那便怎樣?”
張飛哈哈笑道: “那就請你讓出軍師的位兒, 老老實實到我?guī)は庐?dāng)一名書吏。”
“說好便好!”諸葛亮微微一笑,兩人擊掌為 定。
二人擊掌后,諸葛亮又道:“待山人寫下帖兒, 明日三將軍從城內(nèi)回來當(dāng)眾宣讀。若我算得不對, 連到將軍帳下當(dāng)書吏也不配,立刻交出創(chuàng)印兵符, 再回隆中躬耕隴畝。”說完,提筆寫好帖兒,裝進 一個錦囊,遞給張飛。
張飛連連擺手說: “請軍師先放在這里。若讓俺拿著,路上偷看之后改變了主意,那就難分誰贏誰輸了。”
諸葛亮笑道:“三將軍最講信義.請你收好就是。”
張飛聽了,怪不好意思:雖說軍師初出茅廬, 年紀比自己小,但對俺如此實心,倒顯得俺老張有 點小家子氣了,想到這里,他接過錦囊貼身藏好, 向諸葛亮拱拱手,說回營房去了。 第二天天不亮,
張飛催馬來到襄陽城內(nèi)。到了吃早飯的時候,張飛心里暗暗想道: “軍師自出山后,常與我老張拉家常,對俺的脾氣摸得一清二楚. 他準料俺進城來要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今兒個俺 偏不按老規(guī)矩行事,找一家小飯鋪先填個底兒。張飛抬頭看見前面有個賣燒餅的,心想:當(dāng)年在老家, 自巳最愛吃大餅卷大蔥,今兒個俺就這般吃食,那軍師就是韓信再世,也難算出!張飛興沖沖地上前, 先買兩個燒餅,又買了兩棵大蔥,燒餅將大蔥一夾, 張開大口要吃。可是餅到嘴邊,又停住了:且住! 請軍師來的那天酒席上,他把俺人老八輩的事兒都問了個一清二楚,當(dāng)年俺愛吃大餅卷大蔥的事兒, 他一準記在心里。再說原先他住在隆中,出襄陽城不遠,一定對城內(nèi)賣的吃食摸得挺透徹。今兒個也許他能算到俺要吃燒餅夾大蔥哩!不行,我得變個古怪的吃法——用大蔥卷著燒餅下肚,來它個出其不意!張飛想好了點子,喜瞇瞇地往店里一坐,美美地吃起大蔥夾燒餅來。
張飛忙活了一上午,等到晌午的時候,又找到那個賣燒餅的,正待再吃大蔥夾燒餅,忽然又想到: 軍師常夸俺粗中有細,說不定他會猜到俺這個變著吃的法子,也罷,讓俺來個真真假假,隨機應(yīng)變, 讓他枉費心機。想到這里,他把燒餅一掰兩開,夾住大蔥吃進肚里。
當(dāng)天下午,等張飛忙乎完了,太陽也落山了, 直鬧得人困馬乏、口渴肚饑。他正要跨進“襄陽美味”店堂去猛吃痛飲一番,猛然想到:誰不知俺老張生性耿直,辦事圖快?軍師必然料定俺今天累成 這個樣子,準會吃個酒足飯飽回去。嘿嘿!偏不中他的計。緊緊腰帶趕回去,讓他的妙算全部落空兒! 好個張飛真的緊起腰帶,飛身上馬,旋風(fēng)般地趕回 去了。
張飛回到營中,只見中軍大帳燈火通明,桌案 上擺滿了酒菜。二哥關(guān)羽和眾家將俱已到齊,諸葛亮正和劉備說笑呢。一見張飛回來了,諸葛亮笑著迎上前,說:“三將軍一路辛勞,想必早已餓壞了。 主公和我正等你回來開宴哩!三將軍快請入座。” — 張飛一聽,驚得環(huán)眼瞪得銅鈴一般,嘴上卻說: “軍師您不必費心,俺老張在襄陽城內(nèi)早巳吃得酒 足飯飽了!” 。
諸葛亮慢慢搖著羽毛扇兒,緩緩說道: “三將軍休再言語。請你掏出錦囊,讓二將軍當(dāng)眾宣讀 吧!” 張飛心里好象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慌忙摸出那個錦囊,遞給關(guān)羽。關(guān)羽手捋美髯,就 著燈光大聲念道:
將軍早吃蔥夾餅,
午飯又吃餅夾蔥,
晚飯英雄把糧省,
餓著肚子回帳中。
關(guān)羽念完.張飛驚得好似泥塑的羅漢,愣在那里, 張著大嘴說不出話。 過了半天, 醒過神來, “撲通”拜倒在地,口中連連說道: “先生妙算, 神人一般,俺打賭輸了,請軍師恕罪!”
園結(jié)義
桃園三結(jié)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lián)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jié)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jié)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guān)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jié)義。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31.html?wtp=tt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nèi)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fù)命。周瑜一聽大喜,當(dāng)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nèi)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nèi)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后,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nèi)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xiàn)了。”魯肅雖然答應(yīng)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后,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并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dāng)。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fā)。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里,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zhàn)。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后,果然擔(dān)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zhàn)。他急調(diào)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lián)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后,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diào)轉(zhuǎn)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diào)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dāng)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jīng)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后,共得箭10余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zhàn)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后說:“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dāng)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后,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31.html?wtp=tt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xué)識,又有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著大風(fēng)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xué),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zé)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dān)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В那膯査骸斑@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44657.html?wtp=tt#5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后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zāi)惯h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后主劉禪投降后,司馬昭設(shè)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于前,蜀官傷感,獨有后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于前,蜀官盡皆墮淚,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后主曰:“頗思蜀否?”后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chǎn)生于三國時的洛陽。
當(dāng)時魏軍入川,蜀后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shè)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當(dāng)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zāi)梗h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fā)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xué)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75.html?wtp=tt#8
路人皆知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髦傳》“高貴鄉(xiāng)公卒”裴松之注引 晉習(xí)鑿齒《漢晉春秋》:“帝見威權(quán)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dāng)與卿等自出討之。’”后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隱私等為人所共知。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24.html?wtp=tt
鞠躬盡瘁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jù)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xiàn)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后主”。諸葛亮繼續(xù)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xiāng)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quán),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lián)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jié)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習(xí)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后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fā)動了第二次北伐,當(dāng)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dāng)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后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后兩次出師表,所表現(xiàn)的忠貞氣節(jié),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http://baike.baidu.com/view/85309.htm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guī)矩”也是當(dāng)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nóng)來向他學(xué)種瓜的經(jīng)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nóng)。現(xiàn)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guī)矩。
神機妙算救后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0打下天下當(dāng)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fù)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tài)。據(jù)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xué),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xué)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xué)習(xí)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xué),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xùn)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xué)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jīng)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xué)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xué)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dāng)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了。諸葛亮求學(xué)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xué)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shù)欺蒙老師。這是心術(shù)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fù)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xué)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jīng)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xù)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xué),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guān)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guān)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xué)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jié)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guān)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shù)日后,劉、關(guān)、張頂風(fēng)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guān)、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取勝的事有哪些?
一、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取勝的事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空城計、天水關(guān)等等。二、簡介(節(jié)選):1、《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zhàn)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
《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有關(guān)的故事有哪些?
琳瑯故事會
關(guān)于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的小故事300字。
諸葛亮的故事,是《三國演義》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他個人魅力的最好體現(xiàn)。他的智慧、勇氣和策略,使他成為了無數(shù)讀者心中的英雄。這些故事,不僅是戰(zhàn)爭的記錄,更是人性的展現(xiàn)。諸葛亮的每一次出謀劃策,每一次臨危不亂,都讓人嘆為觀止。他的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軍事上,更體現(xiàn)在他對人性的理解和把握...
三國演義中有關(guān)諸葛亮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篇一: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xiàn)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zé)趕造十...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二 妙對周瑜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xiàn)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zé)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
天蒙蒙亮了,船上插滿了箭。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丞相的箭。”曹操這時才知道上了當(dāng)。但諸葛亮的船順風(fēng)順?biāo)芬瞾聿患傲恕6畻l船靠岸了,周瑜叫人搬箭,大約有十萬多支,魯肅對周瑜說了他們借箭的經(jīng)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真比不上諸葛亮。五: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還有哪些關(guān)于諸葛亮的故事
這副對聯(lián)表現(xiàn)了諸葛亮品德修養(yǎng)的一個方面。諸葛亮《戒子書》則是用了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5、一時瑜亮 周瑜一向要置劉備與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計謀卻一個一個地被諸葛亮破壞,《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窄...
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于諸葛亮的故事_三國演義中有關(guān)諸葛亮的故事
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于諸葛亮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關(guān)于諸葛亮的故事1:諸葛亮的丑妻 諸葛亮不僅有才,而且相貌俊偉,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猶如松柏”。但他卻選了一位“瘦黑矮小,一頭黃發(fā)”的丑女阿丑為妻,諸葛亮為何要娶丑女呢?傳統(tǒng)觀點認為,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
三國演義歷史人物諸葛亮的傳奇故事
整理一下《演義》里的故事。 > 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yīng)出山相助。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對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zhàn)之際,二人態(tài)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diào)將,令、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diào)回來擔(dān)任前部誘敵,劉封、關(guān)平帶人埋伏負責(zé)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dāng),不聽部將勸告,...
三國演義中的關(guān)于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2. 空城計 諸葛亮屯兵于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shù)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tài)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
相關(guān)評說:
石臺縣鑄造: ______ 三顧茅廬,火燒博望,舌戰(zhàn)群儒,巧借東風(fēng),草船借箭,赤壁大戰(zhàn),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故事自己百度下,我就不粘貼了.
石臺縣鑄造: ______[答案]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前往襄陽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諸葛亮首戰(zhàn)告捷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
石臺縣鑄造: ______ 三顧茅廬、火燒博望
石臺縣鑄造: ______ 空城計》,當(dāng)時司馬懿帶領(lǐng)二十萬大軍來到城下氣勢磅礴,諸葛亮只有2500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文官.諸葛亮急中生智,坐在樓上,彈著琴,大開城門,用了空城計.結(jié)果司馬懿帶了那么多兵,卻一個人也為抓到.
石臺縣鑄造: ______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個人認為這個不算丞相的故事,不過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是}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火燒葫蘆谷,七岀祁山,就這些了,全部按時間排序,如有遺漏,還望指出.
石臺縣鑄造: ______ 三顧茅廬、空城計、斬馬謖、借東風(fēng)……
石臺縣鑄造: ______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guān)羽...
石臺縣鑄造: ______ 1,三顧茅廬,2,火燒博望,3,火燒新野,4,巧騙荊州,5,舌戰(zhàn)群儒,6,草船借箭,7,大破南蠻,8,七擒孟獲,8,火燒藤甲兵,9,空城計,10,六出祁山,11,七星燈延命,12,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石臺縣鑄造: ______ 劉玄德三顧茅廬 定三分隆中決策 荊州城公子求計 博望坡諸葛用兵 諸葛亮火燒新野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孔明用智激周瑜 諸葛亮草船借箭 七星壇諸葛祭風(fēng) 諸葛亮智算華容 諸葛亮一氣周瑜 諸葛亮智辭魯肅 諸葛亮二氣周瑜 諸葛亮三氣周瑜 諸葛亮柴桑吊孝 孔明定計捉張任 諸葛亮智取漢中 孔明巧布八陣圖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收服姜維 諸葛亮罵死王郎 諸葛亮空城退兵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武侯斗陣辱仲達 出隴上諸葛妝神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五丈原諸葛禳星 死諸葛走生仲達 諸葛亮計斬魏延
石臺縣鑄造: ______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前往襄陽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諸葛亮首戰(zhàn)告捷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