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什么意思?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什么意思?
1、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2、原文
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出處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
擴展資料
1、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首見于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明出唐詩,后依次見于《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jīng)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2、賞析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jīng)營造作之痕。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zhuǎn)”,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后人學習繼承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是: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紛紛:形容多。
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這句詩出自于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清明》,詩的全文如下: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白話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擴展資料:
《清明》一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清明 (唐代杜牧詩作)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清明節(jié)不見陽光,只是細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zhuǎn)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
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
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
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
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
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
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
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
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
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
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
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
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 牧
嚴冬過去,春風又綠江南。
清明時節(jié),楊柳綻芽,桃花綻開,
小草青青。大氣潔凈,“潔齊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來的氣候和物象特征。
�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什么“斷魂”呢?
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長,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
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吟詠清明的小詩,
今天讀來仍然那么哀怨,那么親切。
可見古往今來,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
下一代不斷成長,上一共不斷地老朽,
不斷地死亡,這是生物的規(guī)律,自然的規(guī)律。
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延續(xù)。�
在這里我們盡情道出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不再是生活的負擔。
在這里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lián)P起生活的風帆。
在這里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jīng)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于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清 明 祭 祖 古 今 談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
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jù)史書記載,秦漢時代,
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 . 嚴延年傳》載,
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
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fā)達和強固,
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
"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
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
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
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至于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稱"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單"日舉行;
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
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xiàn),
清明節(jié)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jié)日。
不少海外僑胞、華裔,也都有清明回鄉(xiāng)掃墓的習慣,
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自古以來,
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
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
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清 明 節(jié) 習 俗
清明節(jié)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
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jié)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
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jié)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
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jié)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
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
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 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nèi)用毛塞緊。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 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 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
春陽照臨,春雨飛灑,
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jié)。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 風 箏
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
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
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 明 心 景 說 古 今
夢 思
清明,其本意是指天氣清徹澄凈,透明度高。
后來,它又引伸到政治和思維領域。
清明又指政治有法度,社會有條理,社會公正,賞罰分明,
用人唯才唯德,不唯親,官員不腐敗,不受賄,
不買官賣官,不收受紅包,等等,這種政治狀況稱之為清明。
《詩經(jīng)》上說,“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意思是說,商朝腐敗,周朝伐紂,使社會清明。
清明的另一個含義是指思維清晰,推理嚴密。
古人認為,靜則生慧,虛壹而靜,則思路清楚,
這種思維狀態(tài)謂之清明。
清明,也是指春天的一個節(jié)氣。
一般在4月5日左右。此時正巧黃經(jīng)15度。
清明得名,是因為此時草木萌動,大地泛青,
大氣潔凈,因此稱為清明。
古人說,清明“三月節(jié),物至此時,
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時節(jié),地溫升高,草木萌動,
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
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
農(nóng)民們開始忙碌起來。
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前后種的樹成活率很高。
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jié)。
農(nóng)諺又云“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總之,清明是大地復蘇、萬物萌生的季節(jié),
也是農(nóng)業(yè)上播種耕耘的季節(jié)。
賞 花 時 節(jié) 在 清 明
清明時節(jié),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
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
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
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
因此,清明歷來是郊游、踏青的季節(jié)。
古往今來,有許多清明詩描寫了人們郊游賞花的情景。
宋朝有一位詩人陳與義所寫的《清明》詩,就洋溢著春的氣息。
清 明 詩 之 一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詩里說的,春風吹來一陣陣游春人的喧鬧聲。
詩人也許是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
是坐在家里度過清明這一天的。
他看著春天明媚的陽光,
直到落日收盡了它最后的一沫晚霞,
他感到春天太美了,微風中楊柳裊娜多姿,
百花盛開,一切都是那么地美麗姣好。
清 明 二 絕 之 二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jié),天遍來禽一樹花。
這首詩寫的也是清明節(jié)人們戶外游樂的情景。
少女們頭上的髻,就像黑黑的烏鴉。
她們趕蝴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得真痛快。
東風像是春天的使者,把一株株樹都裝點得花團錦簇。
清明是人們賞春、游春的大好時節(jié)。
宋朝詩人文彥博的《清明后同秦帥明會飲李氏園池》一詩
寫盡了人們在清明賞花的愉快心情:
洛浦林塘春暮時,暫同游賞莫相違。
風光不要人傳語,一任花前盡醉歸。
李氏園林位于洛水之濱。
全詩意思是說,清明后就要暮春了,
快快游賞,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愿。
如此美好的風光,我們可以盡情地觀賞,
這是不需要大自然批準的,不必傳話給它。
自然萬物,如天上明月,山間清風,耳得之為聲,目遇之為色,
無論窮人富人得意人失意人,大自然一樣暢開胸懷,
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無盡貢獻。每個人都有欣賞的權利。
讓我們在花前盡情地喝酒,盡情地賞花,讓我們盡醉而歸吧。
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賞心樂事。
清 明 時 節(jié) 思 人 生
黃庭堅的《清明》詩則別有一格,
它從清明想到人們的各種活法,
想到了人生的不同價值。
它寫的不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詩是這樣的:
清 明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jié),春雷萬鈞,
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
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里,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
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介子推,
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
順便說一下,同樣的清明節(jié),詩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有個叫高菊卿的詩人得到的結(jié)論是及時行樂。他寫道:
……
日落狐貍眠家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由人的死想到應該及時行樂,活著時吃到的才是真實的,
死以后的祭奠,“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下的人是怎么也喝不到酒的。
這話固然不錯,但是,這種想法,比起黃庭堅來,境界畢竟不高。
繁 華 盡 處 是 蕭 瑟
與清明相關的節(jié)日是寒食。
從冬至經(jīng)105天,就是寒食節(jié)。
寒節(jié)時不燒火,不舉火而食,
這一天,人們要到水邊祓除不祥,
掃祭祖先墳塋。陳與義的寒食詩:
草草隨時事,蕭蕭傍水門。�
濃陰花照野,寒食柳圍村。�
客袂空佳節(jié),鶯聲忽故園。
不知何處笛,吹恨滿清樽。
這首詩中充滿著蕭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
鮮花紛紛開放,裝扮著田野,村邊柳樹綻芽了。
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肅瑟,正是這個原因,
它寫詩說,說“客居空佳節(jié),鶯宛轉(zhuǎn)啼唱”,
過節(jié)是草草了事,(草草隨時事)詩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陽的故園。
但是,遠處傳來凄涼的笛聲,詩人的心頭充滿了人生無奈的悵恨。
另一個和尚詩人仲殊寫的一首寒食詞
則透露出一種看透人生的頓悟之心:
訴 衷 情·寒 食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
這首詞的前半闕,極寫杭州西湖寒食節(jié)的熱烈場面:
紅花酒地,紅船滿湖,紅男綠女,游人如熾,一派歌舞景象。
但是,下半闕在濃艷的背后,卻透露出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冷峻的道理。
世界上樂極易生悲,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云,
繁華盡頭處,悲哀暗暗來。
舞榭歌臺,最后都變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全詩讀來觸目驚心。
清 明 詩 句 名 篇
《途 中 寒 食》(唐)宋 之 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 食》(唐)韓 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 門 即 事》(唐)張 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 明》(宋)王 禹 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 惟 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 食 上 冢》(宋)楊 萬 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
《郊 行 即 事》(宋)程 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 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 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葬 祭 名 篇
十年生死兩茫茫
-----蘇東坡悼愛妻詞賞析
江 城 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
蘇東坡做了一個遇見亡妻的夢,
醒來感慨系之,寫這首詞,來表達對妻子的懷念。
此詞開了悼亡詞之先河,被行家視作悼亡詞中絕唱。
上片一開始,
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寫景、寫情起頭之手法,
而是直接進入敘事主題。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
蘇妻王井病逝汴京(今開封),
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離已久,茫然不知對方這些年如何渡過。
因此,“十年生死兩茫茫”。
這不僅抒出生者的深哀至痛,也為后面的相逢應識打下了伏筆。
“不思量,自難忘”出句貌似平淡,
卻流露出夫妻間那種深摯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潛作者的腦際,
不去想她,她也不會在心中抹掉。
下面點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指其墳葬在眉州彭山,
相距作者當時所在的密州(今山東諸城)已逾千里。
遙遠的孤墳,即使寂寞,有貼心話想傾訴,
亦無法立刻趕到密州,豈不更添“凄涼”。
所以,用“十年”和“千里”,
將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
再加上夫妻間生死界限,
以此來強調(diào)作者對夫妻不能相見的無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夢中溝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繼續(xù)寫夢,而是先宕開一筆,
用設想“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因為在這十年中,蘇東坡仕途失意,
生活顛簸不定,神情疲憊不堪,
再加上年化而容顏哀老,
面貌自然變得使亡妻認不得了。
這上片的最后一句,
又將詞推向作者隱痛的高潮,那悲涼的心境催人淚下。
下片進入昨夜的夢境,
然而作者下筆未將凄涼、傷慷的氣氛繼續(xù)下去,
而是忽地還鄉(xiāng)回到新婚燕爾之情景,
“小軒窗,正梳妝”。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實美妙的畫面,嬌妻在窗前,
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對著銅鏡梳妝打扮。
緊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這句與上片“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相呼應。
夢境雖不受時間、空間和生死界限的限制,
但即使真能相遇,也會因夫妻分離久遠,
還由于情感波動,思緒如麻,話不知從何說起,
只有淌不盡的淚水。這里寫的不是夢境,而是人間真情。
最后三句是作者從夢中回到了現(xiàn)實,
作者料想在異地短松崗的墓地,
亡妻伴著明月,長年孤獨悲傷地思念著丈夫。
作者以亡妻的斷腸柔情,來表示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
作者寫此詞的高明手法是先敘事,再言情,
最后以寫景結(jié)束,讓人無一不為之動情。
這首詞結(jié)構嚴密,直抒胸臆,淋漓酣暢,一氣呵成。
在技巧上極盡曲折跌宕,起伏突變,
寫夢前懷念感情深邃,含意豐富;
寫夢中相逢情感執(zhí)著,動人心弦;
寫夢中相逢情感執(zhí)著,動人心弦;
寫夢后傷感用詞樸質(zhì),寓情于景,一瀉其妙。
這首詞語言純用白描,自然真切,
毫無斧鑿之痕,用詞凝煉深沉,音響凄歷。
全詞句句有聲,與悼亡之情十分契合,
感染力非一般哀愁之作可相比。
清明.掃墓
(一)
如果真有靈魂
那么這里
一定比人間
熱鬧!
(二)
墓地中
走過
我活過了千百回
清明詩1
清明時節(jié),四野俱晦。
悲風陣陣,愁雨霏霏。
鳥雀側(cè)視,草木竦立。
舉燭燒天,叩腦捶地。
既予人生,何置人死?
還我至親,神明不理。
痛哉惜哉!歌以悼之。
清明2
雨疏風清柳婆娑,飛花不解行人色;
當時輕狂笑來世,如今黯然悲奈何。
冢前松柏相拂拭,新碑雜塵自銷磨;
帖法右軍成喪亂,始知人間有蓼莪。
清明
農(nóng)歷上的一棵青果
朦朧在細雨之中
她的情緒在萌生 鮮嫩的
忽一個早晨
竄進她的情感世界的人
不是濕透衣袖
也便沾滿憂郁
翻過這頁無言
小跑 艷陽高照
濃抹重彩的是熱太陽下
老樟樹和知了
還有漁塘還有小溪
耐著性子溫和地守著
蒸發(fā)的午間
頓生厭倦藍天白云
這是清明的高度
生命和憧憬逝去
季節(jié)輪回
唯一要做的是
在時下深紋的額頭
去摘那棵青果
在這里我們?yōu)槭サ挠H人找一塊永久的空間,
讓世界每一個角落的親友都可以隨時憑吊祭奠。
在這里我們慶祝每一個生命特有的璀燦,
讓生命的故事作為時代的縮影在世間永遠流傳。
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這句詩出自杜牧《清明》。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
1、釋義
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2、原文
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譯文
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4、簡析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什么意思
1.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是:在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落,行人在路上感到十分悲傷,仿佛靈魂都要斷裂一般。2. 這首詩出自杜牧的《清明》,全文為:“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3. 清明節(jié)的習俗包括:秋千、蹴鞠、踏青和植樹。秋千是古代...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全詩意思是什么?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描繪了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的景象,以及行人在這樣的天氣中心情沉重、神情凄迷的情景。紛紛:形容雨細密地下著。斷魂:形容人的心情非常低落,仿佛靈魂要與身體分離一般。這句詩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清明》,整首詩如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是什么
每年臨近清明節(jié)之后,我們總能聽到一句話,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很多人聽了很多年了,那么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是什么呢?1、“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是: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神情凄迷,煩悶不樂。2、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全詩意思是什么?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是: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紛紛:形容多。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這句詩出自于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清明》,詩的全文如下: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是什么意思?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是什么意思?分析如下:詩的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jié)為唐代的大節(jié)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jié)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第二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全句是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意思是什么...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賞析 首句中的“紛紛”表明那一天的雨很細,是春天的特色。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次句中的“行人”說的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
清明時間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是:清明時這天,細雨紛紛飄灑著,路上的行人一個個像丟了魂魄一樣向前趕路。1、“雨紛紛”指的是像牛毛一樣的細雨,連綿不斷的下,一般形容春天清明節(jié)前后下的小雨。“欲斷魂”意思是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2、該句出自《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什么含義?
3. 該句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清明》一詩,而非“《清明》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4. 原詩全文的引用格式正確,但應注意“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后應有逗號。5. “清明這個節(jié)知散日” 中的“知散日” 應改為 “知識散日”。6. “扒鍵” 顯然是輸入錯誤,應刪除,并在相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什么含義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文:清明這天,細雨紛紛,路上行人神情沮喪,仿佛靈魂要被割斷。他詢問何處能找到酒店,以解愁緒。牧童笑著指向遠方:那便是杏花村。【詩文賞析】山西杏花村的酒,歷史悠久,口感醇厚。考古學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許多漢代釀酒的工具和酒器...
清明雨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清明雨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該句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清明》。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全詩色彩清淡,心境凄冷,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歷來廣為傳誦。《清明》原文 清明時節(jié)雨...
相關評說:
宿州市限期: ______[答案] 就是大家都很惆悵啦,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的行人在這個節(jié)日里離家在外,又逢雨天,所以這里的斷魂只是指心情凄涼了
宿州市限期: ______[答案]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什么“斷魂”呢? 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長,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
宿州市限期: ______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寫的是清明節(jié),習俗是祭祖.
宿州市限期: ______ 《清明》古詩拼音版全文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qīng míng shí jiē yǔ fēn fēn),路上行人欲斷魂(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借問酒家何處有(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
宿州市限期: ______[答案]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2.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3.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些詩句的共同文化內(nèi)涵是什么? 答案: 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分別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
宿州市限期: ______ 1. 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著. [簡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特征,抒發(fā)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jié),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
宿州市限期: ______[答案] 第一是春節(jié)、第二是中秋節(jié)、第三是重陽節(jié)、第四是清明節(jié)
宿州市限期: ______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寫的是清明節(jié),習俗是祭祖.
宿州市限期: ______ 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