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聲”和“音”的意思 “供”在文言文中的發(fā)音和意思
摘自http://www.gs.whu.edu.cn/journal/h&s/readarticle/onews.asp?id=109《論“大音希聲”》
大音無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所謂“大音希聲”之“希”,本字作“稀”,有禾苗稀疏之意。所謂“大音希聲”,即使把“音”、“聲”視做同等的范疇,也無非是深刻地道出了樂家如農家間苗一般,刻意安排樂音之間比音關系的實質性特點。這里之“希”字,象喻樂音之間,有常無之意,又有常有之用。真可謂一字入經,九牛之力不能移易。
參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5383.html
◎ 【聲】【shēng】〈名〉
(1) (形聲。從耳,殸( qìng)聲。“殸”是古樂器“磬”的本字,“耳”表示聽。本義:聲音;聲響)
(2) 同本義 [sound;voice]
聲,音也。——《說文》
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禮記·樂記》
聲依永律和聲。——《虞書》
凡聲陽也。——《禮記·郊特牲》
蒼蠅之聲。——《詩·齊風·雞鳴》
有聞無聲。——《詩·小雅·車攻》
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柳宗元《永州八記》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聲叉(聲音不正常);聲嘶(聲音破啞);聲如洪鐘(形容人語音響亮,有如大鐘的聲音);聲振林木(形容歌聲的高亢清遠,足以使林木搖動);聲動梁塵(形容歌聲洪亮動人)
(4) 音樂;詩歌 [music;poet]
不大聲以色。——《詩·大雅·皇矣》
趙王竊聞 秦王善為 秦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聲音不足聽于耳與?——《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聲色貨利(音樂、女色、貨物、財利。泛指舊時統(tǒng)治階級所追求的物質享受);聲詩(樂歌);聲塵(音樂)。又專指古代指揮作戰(zhàn)的鉦、鐃、鼓等樂器的聲音
變非聲章,弗能移也。——《國語》
(6) 聲望,聲名(名聲) [reputation]
文王有聲。——《詩·大雅·文王有聲》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臣聞古人有辭天下而無恨色者,臣聞其聲,于王而見其實。——《呂氏春秋·過理》
(7) 又如:聲氣(名聲;名氣);聲名煊赫(名聲顯赫);聲芳(美好的聲名);聲施(名聲流傳);聲烈(顯赫的名望);聲名人(有名望的人);聲位(聲望與地位)
(8) 口信;消息;傳說 [information;news]
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漢書·趙廣漢傳》
(9) 又如:聲傳(傳聞之事);聲論(猶輿論);聲聞(音訊,訊息)
(10) 聲威;聲勢 [renown;prestige]
聲威天下。——《戰(zhàn)國策·齊策》。注:“勢也。”
(11) 又如:聲教(聲威與教化);聲焰(聲勢氣焰);聲振寰宇(名聲威勢振動天下。形容聲威極盛);聲鄉(xiāng)(猶聲勢);聲張勢厲(聲勢煊赫);聲勢重灼(聲威氣勢逼人);聲勢赫奕(聲威氣勢盛大顯赫);聲勢洶洶(形容氣勢盛大的樣子。多含貶義)
(12) 漢字的聲調 [tone]。如:聲病(詩、詞、曲的聲調、平仄,不合于規(guī)定的律則、標準);聲顙(腔調);聲律(詩賦文章的聲韻與格律);聲比(音調相諧);聲文(泛指音調);聲曲(音聲曲調);聲度(猶聲調);聲客(猶言聲調)
(13) 言語,口音 [speech]
與人罕言,語類楚聲。—— 明· 魏禧《大鐵椎傳》
(14) 又如:聲嗽(言語)
(15) 指漢字的聲母。漢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個漢字音節(jié)開頭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如:聲旁(分析漢字形體的術語。指形聲字結構中表示讀音的部分,與形旁相對而言);聲紐(音韻學術語。即聲母。漢字音節(jié)開頭的輔音);聲符(即聲旁)
◎ 【聲】【shēng】〈動〉
(1) 發(fā)聲 [make a sound]。如:不聲不響;聲張(作聲;張揚);聲哄(哄鬧);聲咳(咳嗽聲);聲喚(呻吟,因痛苦而叫喊);聲屈(喊冤)
(2) 聲稱,宣揚 [claim]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又如:聲云(猶聲言);聲兵(宣布出兵);聲述(聲明陳述);聲敘(明白陳述)
(4) 吟詠;樂歌 [sing]。如:聲伎(指歌舞等技藝)
(5) 聽 [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聲,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譚嗣同《仁學》
◎ 【聲】【shēng】〈量〉
(1) 表示聲音發(fā)出次數的單位 [time]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幾聲抽泣;幾聲鳥鳴
◎ 【音】【 yīn】〈名〉
(1) (指事。從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橫,表示所發(fā)之音。本義:聲音)
(2) 同本義 [sound;voice]
音,聲也。生于心,有節(jié)于外。謂之音。——《說文》
八音。一說笙、祝、鼓、簫、琴、塤、鐘、磬也。——《白虎通·禮樂》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聲成文,謂之音。——《禮記·樂記》
夫音,樂之輿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雞狗之音相聞。——《莊子》
北音清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鳥獸音跡。——清· 姚鼐《登泰山記》
(3) 又如:音顙(喉嚨);音強(指聲音的強弱。也叫響度或音勢。音的強弱,因發(fā)音體振動時之振幅大小而異,振幅大者則音強,振幅小者則音弱);音制(音調高下疾徐的節(jié)奏);音頻(人類耳朵能產生反應的聲音頻率范圍)
(4) 音樂 [music tone]
莫不中音。——《莊子·養(yǎng)生主》
趙王好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如:音律;音調
(6) 泛指語言、消息、訊息等 [news;message;information]。如:佳音;音訊(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讀 [pronunciation]
鄉(xiāng)音無改。——唐· 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蓋音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8) 又如:音韻(指“漢”字字音中的聲、韻、調)
《說文》:“聲,音也”解釋為二者同義。
而《禮記。樂記》:“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鄭玄注:“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
在應用實例中,聲與音的用法與意義差不多相同。
如可作名詞:“平、上、去、入為四聲。”--《南齊書。陸厥傳》,《淮南子地形》:“清水音小,濁水音大”。
也有作“言,言語”解,如“上用耳則下飾聲”--《韓非子。有度》。陸機文賦:“非常音之所緯。”
作動詞:“聲其罪也”--作“張揚”解。也作量詞,古今相同,這里不舉例了。
聲、音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通假”上了:
聲在古文中通假為“圣”:“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和不言之教。”音通假為“蔭”: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文言文現代文按照什么劃分
1. 文言文和現代文有什么不同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也叫做語體...
文言文節(jié)奏怎么劃分
例如: 夫\/環(huán)而攻之;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故\/有所覽輒省記2、文言文中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朗讀時必須分開,而不能讀成雙音合成詞。例如:可\/以一戰(zhàn);中\(zhòng)/間力拉崩倒之聲;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據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 例如:佳木\/秀而繁陰;問\/今是何世;刻...
什么是文言文實詞
擬聲詞等.而在古代漢語中,代詞一般歸到虛詞類中,判斷詞“是”則歸到虛詞中的副詞類中.(按理說,“是”在文言中的常用義是指示代詞“這”等,應歸到代詞類中) 另外,文言中還有一類詞表面上看是一個詞,實際上表示兩個詞的含義,這類詞稱為兼詞.如“焉(于是)”“諸(之于或之乎)”“盍(何不)”“叵(不...
讀懂文言文需要做到兩點
二、朗讀吟誦法 我國有誦讀詩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文言文也離不了誦讀的方法。誦讀分吟讀和朗讀兩種。 前者是聲音較輕有節(jié)秦地讀,后者也稱朗讀,是放開聲音去誦讀。我國的優(yōu)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語言精美,音調鏗鏘,聲韻和諧,其有很強的音樂性,適合于吟讀。 誦讀有利于思索,誦讀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文言文劃分節(jié)奏的口訣
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一氣貫通.文言文語句節(jié)奏劃分三條規(guī)律: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jié)奏(主、謂、賓).二、根據發(fā)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lián)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jié)奏.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
文言文閱讀理解方法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 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 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
在考試中如何作好文言文
1. 在考試中如何做好文言文閱讀這道題 首先將句子分出“主謂賓”語,再理解詞義,最后匯成一段話.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
衍聲的意思是什么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語言的變化,衍形文字系統(tǒng)逐漸與語音脫節(jié)。在這些系統(tǒng)中,文字的形狀不再直接反映其發(fā)音,而是更多地反映了語言的歷史演變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衍形文字系統(tǒng)中,即使語音發(fā)生了變化,文字依然保持不變,這可能導致言文之間的差距逐漸增大。綜上所述,衍聲和衍形是語言文字演變過程...
關于文言文的方法及作用
1. 學習文言文的最有效方法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 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
知音文言文翻譯
以下是我整理的知音文言文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段 【原文】 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①,千載其一乎。夫古來知音,多賤同而思古,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昔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②;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至于班固傅毅,文...
相關評說:
天津市副斜: ______ (一)從*,*聲 比如“釘”字,《說文解字》有“從金,丁聲”的解釋.“從金”,是說“釘”的字義和“金”的字義有關系.“丁聲”,是說“釘”的讀音和“丁”的讀音有關系.(二)從*,*省聲 比如“赴”字,《說文解字》有“從走,仆省...
天津市副斜: ______ 〔譯文〕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顆大樹,人家都叫它為'樗'.它的樹干上木瘤盤結,不能合乎繩墨,它的小枝彎彎曲曲,不能合乎'規(guī)矩'.長在大路,經過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你的言論,大而無用,大家都不肯相從.” 莊子說:“你不...
天津市副斜: ______[答案] 數(數)shuò⒈屢次,經常:.見不鮮.犯邊境.數(數) shù⒈指數目,數量:...太多,這屋容納不了.⒉幾,幾個(指不確定的數目):個.年.百種.⒊迷信者所謂的"天運"、"命運":、氣~、劫~等都是胡編瞎說.在詩詞古文里要...
天津市副斜: ______ 文言文中“比”的讀音,只有一種,就是bǐ. 1、它可以作動詞,會意字,從二匕,匕亦聲.本義是并列、并排.例如: (1)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zhàn)國策·燕策》 (2)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2、它可以作形容詞,意思是親密.例如:其比如櫛.——《詩·周頌·良耜》是與比周.——《左傳·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它可以作副詞,意思是皆、都.例如:再戰(zhàn)比勝.——《戰(zhàn)國策·齊策》 4、它可以作介詞,意思是比起.例如: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曹操比于袁紹.——《三國志·諸葛亮傳》 盡管有這么多的詞性和詞義,但它的讀音都是bǐ,沒有另讀.
天津市副斜: ______ 端方正直的人,雖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卻似一大中至正之圓,無棱無角,不傷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無不經受長期磨煉,艱苦奮斗.姜尚直至八十余歲才輔佐文王滅紂興周,大展宏圖,功勛卓著.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老子對“道”的闡釋,解釋為“最大的樂聲反而聽起來無聲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行跡” “無聲”、“無形”本來是虛空的東西,談不上“大音”、“大象”.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應是大音若無聲,大象若無形.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
天津市副斜: ______ 鄭 人 買 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
天津市副斜: ______ 與朱元思書(1)《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本文為作者寫給朱元思講述... (27)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8)蟬則...
天津市副斜: ______ 漢字 然 釋義 rán ①<動>燃燒.后來寫作“燃”.賈誼《陳政事疏》:“火未及~,因謂之安.” ②<代>這樣;那樣.《鴻門宴》:“不~,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對的.《齊桓晉文之事》:“王曰:'~,誠有百姓者.'”【又】<形意...
天津市副斜: ______ 曷,讀音he,漢語拼音,陽平聲,音同”和“一樣 字義:(常見在文言文中)?”怎么“的意思;?”什么時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