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王陵園哪三部分組成 古代帝王陵園由哪三部分
據(jù)考證,我國早期的墓葬既無封土和墳丘,也無樹木或標志.大約從周代起,在墓上開始出現(xiàn)封土墳頭,到戰(zhàn)國時代,就普遍流行墳丘式的墓葬.在封建社會里都以墳墓大小、高低來顯示墓主的等級,國王是一國之主,其墓必定是最高大的.其高大之狀猶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君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
根據(jù)禮書的記載,在帝王陵園中,除陵以外,還筑有“寢”, “寢”乃是為死者的靈魂飲食起居而設,當時人們迷信死者靈魂就在墓室之中.作為祭祀祖先舉行典禮之用的“廟”,當時則在陵園之外的附近地方,而不在園中.
根據(jù)考古資料來看,這種陵側(cè)起 “寢”、“寢”旁立“廟”的陵寢制度至少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已經(jīng)實行.到了東漢,明帝對禮制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確立了以朝拜和祭祀為主要內(nèi)容的陵寢制度,對帝王陵園中的“寢”進行不斷的擴大和改造,而成為現(xiàn)今的寢殿,以適應由帝王率領(lǐng)公卿百官郡吏舉行隆重的“上陵禮”和“飲酣禮”之需,所以這時“寢”的性質(zhì)已異于戰(zhàn)國時期“寢”的性質(zhì),寢的功能由原來的供墓主靈魂日常生活之處而變?yōu)槌┖图漓胫?以后陵園附近的廟地逐漸為“太廟”所替代.
帝王陵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三種主要形式:
第一種叫“方上”.這是早期的一種陵墓封上形式,具體方法是挖坑筑石為墓,用黃土層層夯筑呈覆斗形而為墳,這時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與秦漢時以方形為貴有關(guān).認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取方形.陜西臨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漢陵都屬于“方上”,據(jù)說秦始皇陵是始皇親自參加設計的,含有永遠獨霸四方之意.河南鞏縣的宋陵,其陵臺亦為方形覆斗狀的土臺.
第二種是以山為陵.它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為陵墓的墳頭.像秦始皇陵那樣大型封土不僅費工,而且不安全,以山為陵則可以少花人力并可利用山岳雄偉的形勢來體現(xiàn)帝王的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和宏大的氣魄,而且還可以防止盜挖.唐代帝陵一開始就采用了這一形式,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位于陜西禮泉縣的九峻山為墳,在山腰開鑿石洞為玄宮,從挺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門,非常堅固.
第三種是寶城寶頂.帝王陵墓在秦、漢時期盛行“方上”封土,唐時“以山為陵”,北宋又恢復了秦漢舊制.元是不建陵寢.明清時對陵寢制度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首先陵墓的形制由秦漢兩宋時期的方形改為圓形;其次取消了秦漢兩宋陵園中供奉帝王靈魂日常起居生活的下宮建筑,保留和擴建了供謁拜和祭祀的上宮建筑,從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舉的上陵之禮;再次陵園的圍墻由唐宋時期的方形改為長方形,陵園由南向北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神廚、神庫等組成;第二個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個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設有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
首先,通過對已發(fā)現(xiàn)的陵墓的分析,我們看到唐代的陵墓無疑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筑群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唐代的陵墓,開始追逐“鑿山為穴,因山為陵”,這其中尤其以乾陵作為代表.乾陵位于乾縣梁山之上,分為三峰,以北峰居中為主.主峰四周為神墻,設有門獅一對,而其中,角樓的建筑也頗有特點.在神道上布置有實象生,各種雕像皆栩栩如生.其后,是朱雀門外的兩座著名的石碑,左邊是唐高宗李治的“七節(jié)碑”,右邊是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其中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更是引發(fā)了無數(shù)人的聯(lián)想.在乾陵的東南部,則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其中包括有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得太子墓等,這些陵墓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也均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唐以前的陵墓與唐代則有較大的不同.上古時期,人們并不講究墓葬,這可能與當時生產(chǎn)發(fā)展水平較為低下有關(guān),隨后,到了商周時期,隨著最近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商朝的遺址,一般認為,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墳,而僅僅在墓上建造祭祀性的建筑.而秦朝和漢代的陵墓,則大致上保持了一致的風格,傾向于建造大規(guī)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數(shù)萬人,工作數(shù)年,例如漢高祖的長陵有五萬戶之多,而漢武帝的茂陵則有六萬戶.這些陵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累土為方椎并去其上部,即所謂“方土”,最大的方土高約有二十多米.
而在這眾多的陵墓中,秦始皇陵無疑是扛鼎之作.所謂的“掘地為穴,堆土為陵”,秦始皇陵堪稱是陵墓中空前絕后的宏偉作品.
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十三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酈山開始營建陵墓.統(tǒng)一天下后,又從全國征發(fā)來七十多萬人參加修筑.直至秦始皇五十歲死葬時(公元前210年)還未峻工,秦二世時又接著進行了兩年,前后費時近四十年,真可謂工程浩大.” 就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陵墓遺址來看,兵馬俑無疑具有最大的研究價值.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園東側(cè)1500米處.目前已發(fā)現(xiàn)三座,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并出土仿真人真馬大小的陶制兵馬俑8000件.從各坑的形制結(jié)構(gòu)及其兵馬俑裝備情況判斷,一號坑象征由步兵和戰(zhàn)車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為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則是統(tǒng)領(lǐng)一號坑和二號坑的軍事指揮所.
在中國陵墓建筑發(fā)展史上,明十三陵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個陵墓群.其主要沿襲了唐代陵墓的一些特點.陵墓集中修建,注意風水和環(huán)境,每個陵都正對一個山峰,特別注重前導部分和序列處理,建筑整齊對稱,造型嚴謹,因此,具有相當?shù)拇硇?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guī)格的山區(qū),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zhèn),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yōu)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后尻坐黃花(指黃花鎮(zhèn)),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神道作為明十三陵的第一個建筑群,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威嚴地守衛(wèi)著十三陵的大門.而就目前已經(jīng)發(fā)掘的定陵來看,十三陵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依然相當完整,前殿、中殿、后殿以及左右配殿,總面積有1195平方米,就其規(guī)模來說,在帝王的陵墓中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陵墓建筑,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無論在建筑藝術(shù)上,文物價值上,考古研究上,都有著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探尋古代陵墓的秘密,研究古代陵墓的發(fā)展演變,對于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考古技術(shù)的成熟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在考古過程發(fā)揮的作用越發(fā)的巨大,相信我們定能通過對陵墓進一步的發(fā)掘和研究,在更廣程度和更深層次上,保護文化遺產(chǎn),用物質(zhì)文明來證明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高度,從而將真正的中國文明展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
中國帝王陵寢文化,如果從夏代的大禹算起,至少有近四千年的歷史.《史記夏本記》:“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禹當年的墓葬情況如何,考古發(fā)掘是找不到證據(jù)的.《吳越春秋》稱禹在逝世前曾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會稽之山.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下無及泉,墳高三尺,土階三等葬之”.《漢書地理志》“會稽郡縣二十六,山陰(會稽)山南,上有禹冢,禹井.”《帝王世紀》:禹“崩于會稽,因葬會稽山陰之南,會稽山上有禹冢、井、祠”.會稽山位于浙江紹興市東南6公里處,會稽山上的大禹陵已成為歷代祭奠大禹的重要場所.大禹陵由禹陵、禹祠和禹廟三大部分組成.如果我們將位于湖南省的炎帝陵、位于陜西省的黃帝陵也算在內(nèi)的話,那么,中國帝王陵寢文化發(fā)展史可以追朔到五千年左右.當然,無論是炎帝、黃帝,還是大禹,他們都不是后來意義上的“帝王”,他們的陵墓的真實性也只能是神話與史料“雜糅”了.炎帝陵、黃帝陵及大禹陵均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其現(xiàn)存陵墓建筑形制的變化較大,展現(xiàn)在今人面前的畢竟不是幾千年前的陵墓原狀,從這個角度看,炎帝陵、黃帝陵、大禹陵等只能算是中國帝王陵寢文化的濫觴期.而中國帝王陵寢文化的真正肇始,還應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始皇陵.
一、帝王陵墓與平頭百姓墓冢.
秦王朝雖然祚短,秦始皇陵雖然陵墓本身并未發(fā)掘,但僅因兵馬俑坑的發(fā)現(xiàn),就已在秦漢以還的中國帝王陵墓中,獨占鰲頭,并有“世界八大奇跡”之譽.漢代以后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因封建世襲政治體制的相對發(fā)展,導致帝王陵墓文化也一直盛衍不衰,綿延發(fā)展.其間雖然有明君、昏君之別,治世、亂世之分,但只要是個皇帝,在死后,一定的墓葬形制、一定的禮儀形式還是要具備的.當然,其中不乏個別因改朝換代、兵荒馬亂之際而不得不草草歸土者(如隋煬帝).當我們來到陜西關(guān)中一帶,可以通過憑吊茂陵、乾陵而領(lǐng)略到漢唐帝王陵墓的氣象.漢代帝王陵墓一般是封土而作,而唐代的帝王陵墓如乾陵,卻是依山為陵,陵墓是通過鑿山開穴建成.除了帝王以外,一些諸侯王的墓葬也呈這種特點.如大家所知的徐州地區(qū)分布較廣的漢代楚王陵墓,大都就是依偎在獅子山、龜山等大小不等的山體懷抱之中.時代發(fā)展到明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也是走的一條依山而建的老路子.至今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一般老百姓的墓葬是采取“依山而建”的事例,或者說,縱然是將墓穴按放在山體內(nèi),但山體也非一己一姓之獨有,而只能視為是一處公共墓地.縱觀歷代帝王陵墓,其選址除了考慮風水等自然因素外,還需考慮到陵寢的安全與壯觀.建筑高大的封土堆,或者巧借山體作為墓冢,是帝王陵墓常用的兩種形式.帝王陵墓與平頭百姓墓葬的最大區(qū)別可能并不在于風水及入土地點的選擇,而在于墓葬的外在形制、尤其是墓穴導引部分的講究.
二、作為帝王陵寢的明孝陵形制特點.
明孝陵是明朝(1368-1644)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地處東徑118度51分,北緯32度4分,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的紫金山(又名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qū)的一道重要風景.明孝陵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從葬妃嬪46人,宮人10余人.朱元璋死后,設孝陵衛(wèi),有兵卒5600人參加警衛(wèi)陵園.永樂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因此,整個孝陵建設工程前后沿續(xù)了30多年時間才完成.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玄宮所在地寶城,縱深2.62公里.當年孝陵內(nèi)植松10萬株,養(yǎng)鹿千頭;內(nèi)設神宮監(jiān),負責定期維修和祭祀;同時,外設孝陵衛(wèi)以保護陵寢.明孝陵坐北朝南,謁陵路線是由南向北.從陵墓型制上看,又可分兩大部分.我們可以沿著謁陵線路,領(lǐng)略一下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風采.
第一部分為神道.自起點下馬坊至孝陵正門,包括下馬坊、神烈山碑、禁約碑、大金門、碑樓(四方城)、神功圣德碑、外御河橋、神道石刻(石像生群、石望柱).其中下馬坊為兩柱沖天式石牌坊,寬約5米,高為7.8米,坐西朝東,柱斷面作抹角方形,兩柱前、后及外側(cè)抱以砷石,柱端飾云板云罐,內(nèi)側(cè)雕梓框,鑲?cè)氪箢~坊.坊額正反兩面均刻有“諸司官員下馬”6個楷體大字.下馬坊西北距大金門約755米,是明孝陵的導引部分,位于神道的最前端,其建筑年代約在1400年左右.1980年,南京市中山園林管理局在維修下馬坊時,將已斷裂的下馬坊柱礎(chǔ)從寧杭公路上挖出,在向北位移了近20米的地方,將下馬坊重新樹立了起來.所以,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下馬坊已不是原來的位置了.在原下馬坊的東北側(cè),有兩塊后起的石碑,一塊是神烈山碑,一塊是禁約碑.明嘉靖十年(1531),明世宗下令改紫金山為神烈山,在原下馬坊東北側(cè)立“神烈山”碑.碑原有石質(zhì)碑亭,現(xiàn)碑及四石柱礎(chǔ)尚存.碑文額刻篆字“圣旨”二字,碑身中刻“神烈山”3個大字,東側(cè)刻有“嘉靖十年(1531)歲次辛卯秋九月吉旦”13字,西側(cè)刻有“南京工部尚書臣何詔侍郎臣張羽立”15字.碑為豎式,坐北朝南,高4米,寬1.46米,厚0.73米.禁約碑與神烈山碑并列,位在其東,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崇禎皇帝下詔在明孝陵立“禁約碑”,重申保護明孝陵,嚴禁破壞孝陵龍脈,違者從嚴懲治.碑為臥式,坐北朝南,碑身僅高1.41米,寬5.21米,厚0.43米;碑額高0.40米,寬5.31米,厚0.52米;碑須彌座高0.65米,寬5.52米,厚0.74米.大金門原為陵園的大門,門面朝南,為三孔券門,東西寬約26.66米,進深8米,高約5米.頂部結(jié)構(gòu)已毀.據(jù)康熙《江寧府志》記載,大金門原兩側(cè)有長達22.5公里的紅墻將整個陵園圍住,現(xiàn)墻已不存.
碑樓位于大金門北約70米處,兩者之間原先氣脈是相通的,后被通往中山陵園的道路攔腰隔斷,呈“凹”字形.因此,現(xiàn)在人們?nèi)粢獜拇蠼痖T到碑樓,必須先下公路,再爬坡上去,才能看到碑樓內(nèi)放置的明成祖朱棣于永樂三年(1405)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為朱棣親撰,記朱元璋一生事跡,楷書陰刻,長達到746字,是南京附近明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快碑.碑樓呈正方形,四面各開有券門,原為黃瓦重檐,墻四角有石雕龍頭,飛檐滴水,惜頂部結(jié)構(gòu)已毀,四周圍墻尚存,形如堡壘,因此又俗稱“四方城”.
明孝陵設有三道御河,過了外御河橋就進入了神道.神道依山就勢,作蜿蜒曲折布置.全長865米,可分為兩段,一段方向西北,長615米,地勢略有起伏,方向?qū)覍腋淖?兩側(cè)布置神獸6種12對24只,均相對而置,兩臥兩立,依次為獅、獬豸、麒麟、駱駝、大象、馬,每列相距16丈2尺,每對相距8尺5寸.神道繞過梅花山南麓,折而向北,到欞星門為止,長250米,有石望柱二,白如玉,雕縷云龍紋,緊隨其后的是4對石人,分別為文臣、武將各兩對,武將身披介胄,手執(zhí)金吾,高一丈三尺;文臣頭戴朝冠,手秉朝笏,高一丈二尺.
走完神道,就進入明孝陵的第二部分,即陵寢主體建筑部分.這一部分自欞星門至寶頂,包括欞星門、內(nèi)御河及金水橋、文武方門、特別告示碑、御碑亭、碑殿、享殿、寶城前御河及升仙橋(大石橋)、方城、明樓、寶城、寶頂?shù)?方城為明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外部用大石條建成,中間為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34級臺階拾級而上,兩邊底部作須彌座狀.出隧道,正北即寶城南墻,上橫刻楷書“此山明太祖之墓”.在寶城前垣分左右兩路夾道,直通方城頂部的明樓.寶城位于陵宮的最后面,是朱元璋的陵寢所在,為一直徑325-400米、周長約1000米的的崇丘;寶城內(nèi)中部隆起的部分為墳頭,稱為“寶頂”,經(jīng)科學探測,證明內(nèi)建有玄宮,且未曾發(fā)掘過.
明孝陵的主體建筑坐落在紫金山南麓,從欞星門起到方城止,排列在南北縱軸線上,顯得莊嚴、方正,均衡、協(xié)調(diào),符合封建君權(quán)和神權(quán)思想.但損害最嚴重的也是這一部分建筑.明末清初,孝陵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地面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多毀于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zhàn).如:欞星門原有五道,現(xiàn)僅有大石柱礎(chǔ)6個.御河橋原有5道,現(xiàn)只有3個,且非明代構(gòu)件.文武方門原有五座,三大兩小,現(xiàn)僅有一個,為清同治年間以后建,門的左右兩邊還可以看到原來門斗的痕跡.過了文武方門,原來是中門,也有方門五座,門內(nèi)有神帛爐二,左右廡30間,門外有御廚二,其左為宰牲亭,右為具服殿,皇帝在此更衣,以便祭奠,但現(xiàn)在都已毀了,改建成一座碑亭,中間立有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謁陵時所題“治隆唐宋石碑”;后來乾隆兩次南巡,又在東西兩邊題詩立碑.孝陵的享殿原來規(guī)模很大,稱孝陵殿,東西九楹,南北五楹,一共45間,目前只能見到60多個大石柱礎(chǔ),大概毀于清初.詩人屈大均《孝陵恭謁記》載其謁陵時,嘗見“有牧馬一番兒(指滿州兵)方斫殿柱,柱上金龍鱗爪,半欲摧殘.臣大均予以多錢,拜之而求免.”魏世效《孝陵恭謁記》也說:“殿柱三十有六,去地二尺許皆為刀斫傷,或折柱三分之二.殿兩旁多貯馬糧,牧羊馬,若種蔬圃者交跡于殿外.”太平天國時,滿清江南大營設在孝陵衛(wèi),明孝陵一帶正是戰(zhàn)場,以致享殿盡毀,墻垣圯傾.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復時,僅建守陵房屋三間,規(guī)模縮小,舊貌已失,殿中僅供奉著朱元璋的畫像.再如,方城上面的明樓毀于清咸豐三年戰(zhàn)火,頂部已塌,現(xiàn)僅存墻體.
三、明孝陵對中國帝王陵寢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與中國其它帝王陵墓相比,明孝陵是我國現(xiàn)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陵址封土高76米,底徑495米到515米,雖屬中國帝王陵墓中之較大者,但我們在地表上看不到神道.漢惠帝劉盈的安陵屬于“方上”之制,起方形土臺兩層,底邊長166米,其神道也難以一睹其貌.唐代的帝王陵墓以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為最大,其神道從第一道門起至陵墓隧道,總長達3980米,如果減去朱雀門至隧道一段567米,還有3413米;乾陵的神道上布置的石刻包括華表、飛馬、朱雀、人、馬、獅、碑在內(nèi),計有21對,另外還有外國使者的石像60個.宋代陵墓中最大的是宋太宗趙炅的永熙陵,從神道起處的鵲臺到神壇底止,全長約586米.而我們南京的明孝陵,如果從下馬坊算起,到方城止,全長竟達2620米,并且神道石刻有16對,如果再將寶頂?shù)那闆r估計在內(nèi),其建制規(guī)模當在我國帝王陵墓中位居前列.如果不把后來的明十三陵包括在內(nèi)的話,之前可以和明孝陵相比擬的也只有唐代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了.至于明孝陵的紅墻,依《康熙江寧府志》記載,其長達22.5公里,從平面看,已將整個紫金山都范圍在內(nèi)了.
明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藝術(shù)最高成就,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帝王陵寢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更重要的是開創(chuàng)了明清皇家陵寢文化的先河.明孝陵對中國帝王陵寢文化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思想在陵墓布局中得到了形象再現(xiàn).明孝陵選址是經(jīng)過朱元璋、劉基、徐達、湯和等人親自選定的風水寶地,具體選定時間約在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強行牽走了原先位于玩珠峰下的千年古剎太平興國禪寺(即蔣山寺).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察,從空間上看,明孝陵從大金門開始,至碑樓、神道、石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享殿、寶城,其走勢呈“北斗星”狀:從大金門到金水橋部分為勺斗,從金水橋到寶城部分為勺柄.從玄宮所在地的寶城來看,其東有青龍象,西有白虎象,且“龍砂”高于“虎砂”;西南面的前湖為朱雀象(前湖又稱燕雀湖),寶城所依之玩珠峰呈玄武象.與此同時,正對陵宮的孫陵崗(孫權(quán)墓)與遠處江寧境內(nèi)的東山又構(gòu)成“近案”“遠朝”的風水形勢,而北斗星布局又正好處于“四象”之間.這種陵宮布局體現(xiàn)了中國歷代帝王的“君權(quán)神授”、“天人合一”思想,是人工與自然巧妙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45號大墓中的蚌殼龍虎圖和北斗天象、秦始皇及歷代不少帝王墓葬中的星象圖的設置等,都體現(xiàn)了這種人文情懷.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朱元璋通過自己的陵墓格局設計,來體現(xiàn)了這種人文情懷,從而使道家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封建禮治秩序?qū)崿F(xiàn)了完美統(tǒng)一.
二是開創(chuàng)了“前朝后寢”的帝王陵宮制度和“前圓后方”的陵墓格局.明孝陵繼承了中國帝王陵墓“依山為陵”的制度,但一改漢、唐、宋以來帝陵方上、靈臺、方垣、上下宮的制度,合上下宮為一區(qū),新創(chuàng)了方城、明樓、享殿、圜丘(改方墳為圓丘)及寶城、長方形陵宮的制度.在陵寢建筑平面布局上,開創(chuàng)了“前方后圓”的基本格局;在陵宮建筑內(nèi)容上,首次仿皇帝生前宮殿分前朝后寢的格局,建立“前朝后寢”的陵宮制度.這種格局既繼承了漢、唐、宋的帝陵形制中的優(yōu)秀成分,又創(chuàng)建了新的帝陵制度,并規(guī)范著此后明清兩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制,在中國帝王陵墓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三是獨特的神道設計理念和精美的神道石刻藝術(shù)交相輝映.神道是帝王陵墓的必備內(nèi)容.我國漢、唐、宋以來的歷代帝陵大都采用中軸對稱式的神道設計,明孝陵的神道卻是蜿蜒曲折,不拘一格.明孝陵神道為何是彎曲的,與明孝陵的陵墓正對面梅花山有關(guān).梅花山古稱孫陵崗,是東吳大帝孫權(quán)墓所在.傳在朱元璋動用“十萬軍工”修陵時,有人主張將梅花山搬走,以伸直神道.但朱元璋崇拜孫權(quán)是一條好漢,將孫權(quán)的墓留著,也好讓孫權(quán)為其把守門戶.就這樣,明孝陵神道成了彎曲的了.這一方面顯示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做事不拘成法,勇于創(chuàng)新,同時也使陵墓神道增添了深邃澳妙之感.孝陵神道的彎曲固然與孝陵陵宮對面的梅花山孫權(quán)墓有關(guān),但更多體現(xiàn)的是巧借地勢,營造“北斗七星”陵墓格局、以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設計者在每段視線的終點,適當布置石刻雕像來控制每一段空間,石獸或蹲或立,姿態(tài)交替變化,配以蒼山遠樹,創(chuàng)造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使人極易籠罩在謁陵的氛圍中.可以說,如果沒有那蜿蜒曲折的神道存在,明孝陵“北斗七星”說將是永遠不能成立的.明孝陵神道石象生形體高大,莊嚴肅穆,栩栩如生,題材、造型、雕琢技巧具有鮮明特色,代表了14世紀晚期到15世紀初葉我國石雕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如石象高達3.47米,長4.21米,寬2.16米,所用石材重達80多噸;白石望柱高6.25米;《神功圣德碑》通高達8.78米.石刻造型厚重簡樸,線條圓潤流暢,但細部雕鐫精致,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整體的宏大與局部的細膩融為一體的創(chuàng)作效果.
四是開創(chuàng)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神道作為后世子孫(世子或繼位皇帝)共用神道的制度.在孝陵陵域內(nèi),其東部就有與之相隔僅60米的皇太子朱標的東陵.考古勘探表明,東陵沒有自己的單獨神道和御河及御河橋,而是與孝陵共用一個神道及御河橋.這一制度被后來的明十三陵所使用.北京明十三陵受孝陵影響,共用一個神道,從石牌坊到長陵,總長達7000米,從而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宏偉的陵墓建筑群.
五是大量使用磚石結(jié)構(gòu),并具備了體系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明孝陵地面建筑較多,設計者主要突出了大金門、碑樓、孝陵殿、方城、明樓.這些大型單體建筑物普遍使用磚石起券,用石須彌座做基礎(chǔ),中部墻身以巨石或巨磚疊砌作拱頂,挑檐作石制,建筑物頂部依尊卑級別高低覆蓋不同釉色的琉璃瓦構(gòu)件.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木結(jié)構(gòu)轉(zhuǎn)化為磚石結(jié)構(gòu),這是從明代開始的,具體說是從明初南京宮墻和陵墓建筑開始.用磚來起拱券,從而出現(xiàn)了無梁殿建筑,這是我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shù)的一個大發(fā)展,從而奠定了明清帝陵建筑技法的基本格調(diào).這種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使明孝陵具有了相當?shù)姆阑鸸δ?與此同時,明孝陵的排水系統(tǒng)與建筑空間分割達到了和諧有序.南方雨水充沛,帝王陵墓排水系統(tǒng)必須完善,但又不能破壞整個陵域的風水.明孝陵利用天然的水系,設置外御河、內(nèi)御河及寶城御河三道由東向西的水系,通過御橋在空間上實現(xiàn)聯(lián)接,使整個陵區(qū)和諧完美,富有生命的活力.
四、要進一步加強對明孝陵“原生形態(tài)”的保護.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我國“明清皇家陵寢”中的明顯陵(湖北鐘祥)、清東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縣)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北京時間2003年7月3日23時56分(巴黎時間7月3日17時56分),第27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傳來喜訊,“南京明孝陵”作為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被大會順利通過,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明孝陵,已突破了人們心目中的僅僅是朱元璋陵墓的空間概念,而是一個以朱元璋陵墓為主體的、占地約297公頃的文化遺存,其保護范圍達31平方千里,其內(nèi)容可分作三大塊,第一塊為明孝陵,第二塊為明東陵,第三塊為明功臣陪葬墓.明太子朱標的東陵遺址,據(jù)考古調(diào)查,位于孝陵陵宮東垣以東約60米處,與孝陵毗鄰.現(xiàn)作為一處遺址公園而成為孝陵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另據(jù)史料記載,在明代,整個紫金山(鐘山)都是明孝陵的陵域范圍.王煥鑣《明孝陵志》云:“鐘山之陰,明功臣陪葬者十余人.”在這個區(qū)域中,尤其是在鐘山西部和北部,分布著與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明代十幾位開國功臣陪葬墓,這些功臣墓是明孝陵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朱元璋的孝陵起著重要的護衛(wèi)作用.根據(jù)《康熙江寧府志》和胡祥翰《金陵勝跡》等書記載可知,這些功臣墓分別是:中山王徐達墓,開平王常遇春墓,岐陽王李文忠墓,東鷗王湯和墓,皖國公仇成墓,江國公吳良墓,海國公吳楨墓,滕國公顧時墓,許國公王志墓,燕山侯孫興祖墓,安陸侯吳復墓、汝南侯梅思祖墓等.這些功臣墓有的保存完好,如徐達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等,環(huán)境已得到有效整治,并且對游人開放;但有的需進一步整治,有的墓葬甚至至今還未被發(fā)現(xiàn),只是見諸史書記載而已.
中國的古建筑有哪些
2、布達拉宮。布達拉宮,號稱世界屋脊的明珠。集宮殿、城堡、寺院于一體,聳立在西藏拉薩市紅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是當今世上海拔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筑群,頗有俯視天下的氣概。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古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園,在中國近百...
我國現(xiàn)存占地面積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是?
占地560余萬平方米,建筑物達110余處,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分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兩部分,周圍環(huán)繞長10公里的石砌宮墻。宮殿區(qū)分正宮、東宮、松鶴齋、萬壑松風等四組建筑。正宮的澹泊敬誠殿全為楠木結(jié)構(gòu),各種大典均在此舉行。是我國現(xiàn)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中國的古代建筑主要分為哪幾類
4.陵墓建筑:如石闕、石坊、崖墓、祭臺、以及帝 王陵寢宮殿等。陵墓建筑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建筑群之一。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數(shù)建造在平原上。中國陵園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墻,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5.苑囿建筑:如御園、宮囿、花園、別墅等。中國是...
靖江王陵的墓群等級
未能葬入靖江王陵。我們現(xiàn)在將要參觀的是1987年修復的第三代靖江王——莊簡王朱佐敬與王妃沈氏的合葬墓。該墓位于桂林市東北,距離市中心約10公里的堯山腳下。堯山是一處集自然風光和古代陵墓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自從靖江王在桂林封藩后,這座山便被選為王室陵園。靖江王陵規(guī)模宏大,序列完整,等級分明...
中國古代建筑有哪些代表作?
1、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 2、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 3、慈禧太后的寢宮——頤和園 4、道教宮殿式建筑——永樂宮 5、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秦始皇陵 6、唐陵中的杰作——乾陵 7、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8、天下絕景——黃鶴樓 9、江南名樓——岳陽樓 10、中國第一塔——嵩岳寺塔 ...
“西夏王陵”位于哪
西夏王陵景區(qū)由西夏陵園、西夏碑林、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shù)館等景點組成。其中,西夏陵園是核心景區(qū),分布著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西夏碑林收藏了豐富的西夏碑刻文獻和文物。西夏博物館則展示了西夏王朝的歷史和文化。申遺情況 2024年3月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西夏陵符合世界遺產(chǎn)提名...
清朝皇帝陵寢都有哪些?
清朝 皇家陵寢詳 表清東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是清朝皇嘉陵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順治皇帝的陵寢為中心,依次排開。清朝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同治皇帝的陵墓都在這里。孝莊文皇后的陵墓位于陵區(qū)大紅門之外,是由于它的輩分高于順治皇帝。清東陵還有皇后陵墓3座,妃園寢5座。孝 陵 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陵寢...
關(guān)于秦始皇皇陵和兵馬俑的資料!
開古代帝王陵寢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對先王的祭巳不在墓地進行,秦始皇首次將祭巳用的寢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園內(nèi)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內(nèi)城垣中偏南側(cè)。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寢殿,現(xiàn)可見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他建筑遺址。在寢殿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祖。這種陵寢制度對...
中國十大最著名古建筑上?
靈塔高近15米,方基圓頂,分塔座、塔瓶、塔頂三部分,五世達賴的尸骸用香料、紅花等保存在塔瓶內(nèi)。塔身用金箔包裹,共用黃金3724公斤,并鑲嵌著15000多顆各種珍貴的金剛鉆石、紅綠寶石、翠玉、珍珠、瑪瑙等,塔座陳設各式法器、祭器。西大殿為五世達賴靈塔殿的享堂,是紅宮中最大的宮殿,由48根大木柱組成,高6米多。
占據(jù)中國古代史半壁江山的陜西,到底有多少帝王陵墓?
關(guān)中平原的地理位置 按照“陵隨都移”的規(guī)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城在陜西,帝王們自然會把自己的歸宿地陵墓修在陜西。帝王陵墓屬于國家重點工程,一般由當朝重臣主持,由最優(yōu)秀的建筑師、禮儀專家、藝術(shù)家等共同完成,其中選址是優(yōu)先考慮的重中之重的項目。包括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
相關(guān)評說: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中國古代園林的構(gòu)成要素:山、水、花木、建筑四個重要部分組成. (一)山 為表現(xiàn)自然,筑山是造園最主要的構(gòu)景要素之一.秦漢的上林苑開創(chuàng)了人工造山的先例.東漢梁翼開創(chuàng)了從神仙世界的向往轉(zhuǎn)向?qū)ψ匀簧剿7碌南壤?標志著造園...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記載,秦國陵園的特點是規(guī)模宏大,造型奇特,有關(guān)解釋如下: 在今陜西風翔縣南關(guān)外雍城遺址南10公里的南指揮鄉(xiāng)三峙原,與雍城遺址隔雍水相望,俗稱西陵.秦國王陵于1976年1月開始進行鉆探發(fā)掘,現(xiàn)探明陵區(qū)平面呈長方...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陵墓建筑.是專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遺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說,漢代以后,帝...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鐘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 雄偉壯觀,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墻孤品,陵園由內(nèi)外邏城,前后...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羅盤和指南針很像,所以很多人誤稱羅盤為指南針.當然,羅盤的出現(xiàn)是在指南針的... 指南針的發(fā)明由司南、羅盤和磁針三部分組成,均屬于中國的發(fā)明.據(jù)《古礦記錄》...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蔡邕《獨斷》中說:“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cè),又因而不改,故今陵 ... 這組建筑由主殿、側(cè)殿、回 廊、門道幾部分組成.從建筑材料和結(jié)構(gòu)上可以看出是非...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中國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上.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地處鄭州、洛陽之間,隴海鐵路穿境而過,開洛高速貫穿東西,南有嵩山,北有黃河,依山傍水,風景優(yōu)美,被人譽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寶地...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志.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fā)現(xiàn)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
江夏區(qū)焊角: ______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組成 (一)臺基 一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筑單體建筑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臺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筑而成,約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