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和范仲淹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越多越好!! 急求!!!柳宗元,歐陽修,范仲淹生平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取之于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見兩人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相較可見,范仲淹更具政治家的氣魄,境界更高一些。心中的天下更大些。歐陽修略有文人失意后移情于物的情調(diào),但卻也能夠以民為本,但此處卻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500604.html】
歐陽修為什么不象范仲淹那樣憂愁?
【作者】孫紹振
宋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領(lǐng)導(dǎo)的新政失敗,被貶河南鄧州。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慨言上書”,一度下獄,后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時的心情和范仲淹應(yīng)該同樣是憂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進(jìn)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就是以憂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歡樂。而歐陽修卻沒有像范仲淹那樣“進(jìn)亦憂,退亦憂”,他在《晚泊岳陽》中這樣寫: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雖然有“云水蒼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歐陽修還是聽到了“清輝”中的歌聲,聽得很入迷,仍然享受著“輕舟”“如飛”的感覺。從這里,可以看到歐陽修和范仲淹在個性上的差異。到了《醉翁亭記》中,這種差異,就更明顯了。歐陽修大筆濃墨,渲染了一派歡樂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歡樂,而且與民同樂。這是不是說歐陽修沒有心憂天下的大氣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全面分析《醉翁亭記》。
第一句,“環(huán)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處是開門見山。但這種境界,就是在講究史家簡潔筆法的歐陽修手中,也不是輕而易舉地達(dá)到的,而是經(jīng)歷了反復(fù)。據(jù)《朱子語類輯略》卷八載:“歐公文亦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shù)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開門見山而后,徑直寫山水之美。先是寫西南的瑯琊山:“蔚然而深秀”,接著寫水(釀泉):“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山水都有了,跟著寫亭之美:“翼然臨于泉上。”三者應(yīng)該說都比較簡潔。“翼然”,把本來是名詞的“翼”化為副詞。雖然早在陶淵明就有過“有風(fēng)自南,翼彼新苖”(《時運》),但陶氏是把“翼”化為動詞,而這里則是化為副詞,用來形容飛檐,很有神韻。除此以外,并沒有刻意的修辭痕跡。但是這幾個短句卻構(gòu)成十分別致的感覺。別致感從何而來呢?有人把這一段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我們引用來作一比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著彎轉(zhuǎn),于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里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jì)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飲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lǐng)會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從詞語的意義來說,應(yīng)該說翻譯大致是確切的。但是讀起來,其意蘊卻可以說損失殆盡。這除了古今詞匯聯(lián)想意義的誤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譯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語氣全部閹割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來,僅僅是開門見山;實質(zhì)上,還在于為全文奠定了一個語氣的基調(diào)。如果要作吟誦,不能盡情直遂地讀成:環(huán)滁皆山也。而應(yīng)該是:
環(huán)滁……皆山也……。
只有這樣,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語調(diào)統(tǒng)一起來。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從句法來說,一連八九個句子,都是同樣結(jié)構(gòu)(……者,……也)的判斷句,都是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語氣二分式。這本是修辭之忌。景物描寫以豐富為上,不但詞語要多彩,而且句法上也要多變,這幾乎是基本的、潛在的規(guī)范。句法單調(diào)和詞語乏采同樣是大忌。而歐陽修在這里,卻出奇制勝,營造了以一種不僅僅在語義上、而且在語氣上一貫到底的語境。這種前后二分式為什么值得這么重復(fù),又能在重復(fù)中沒有重復(fù)的弊端呢?關(guān)鍵在于,這種前后二分式的句子,不是一般的連續(xù)式,而帶著一種提問和回答式的意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先看到景色之美,然后才回答,“瑯琊也”。
“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先是聽到了聲音,然后才解釋:“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先有奇異的視覺意象,然后才回答:“醉翁亭也”。
這種句法結(jié)構(gòu)所提示的,先是心理上的驚異、發(fā)現(xiàn),后是領(lǐng)會。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特點在于,第一,先有所感,次有所解;先有感覺的聳動,后有理念的闡釋。第二,這種句法的重重復(fù)復(fù),還提示了景觀的目不暇接和思緒的源源不斷。如果不用這樣提示回答的二分式句法,而用一般描寫的句法,也就是連續(xù)式的句法,就得先把景觀的名稱亮出來:
瑯琊山,蔚然而深秀;
釀泉,水聲潺潺而瀉出
醉翁亭,其亭翼然而臨泉上。
這就沒有心理的提示、驚異、發(fā)現(xiàn)和理解的過程,可真是有點流水帳了,太呆板了。歐陽修這篇文章的句法之奇妙,還得力于每句結(jié)尾,都用一個“也”字。這本是一個虛詞,沒有太多具體的意義,但在這里卻非常重要,重要到必須使用在整篇文章從頭到尾的每一句中。這是因為“也”字句,表示先是觀察之,繼而形成肯定的心態(tài)和語氣。這個“也”式的語氣,早在文章第一句,就定下了調(diào)子。如前面的引文把它翻譯成:
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
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
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
意思是差不多的,但讀起來為什么特別殺風(fēng)景呢?因為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語氣消失了。有這個語氣和沒這個語氣,有很大的不同。這不但是個語氣,而且有完成句子的作用。比如:《中庸》:義者,宜也。“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斷的肯定語氣。此外,它還有一點接近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呀”。不同的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啊”,”呀”,句子還是完整的;而在古代漢語中,沒有這個“也”字,就不能形成判斷的肯定語氣,情感色彩就消失了。比如:
“仁者,愛人。”這是一個理性的、或者說是中性的語氣,如果加上一個“也”字:“仁者,愛人也。”加上這個語氣詞,肯定的情感,就比較自信,比較確信了。《詩大序》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把最后這個“也”字省略掉,語氣中的那種情緒上確信的程度就差了許多。又如《左傳》,齊侯伐楚,楚王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如果把句尾上的“也”字去掉,變成“……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不但語氣消失了,而且情緒也淡然了。同樣,袁枚《黃生借書說》中“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如果把最后的“也”字刪除,變成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語氣就干巴了。不少賞析文章都注意到本文從頭到尾用了那么多“也“字,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個“也”字在語氣和情緒上的作用,一般都誤以為語氣詞本身并沒有意義。殊不知語氣詞雖然沒有詞匯意義,但是其情緒意義卻是具有抒情的生命的。特別是當(dāng)“也”字不是孤立地出現(xiàn),而是成套地組成一種結(jié)構(gòu)的時候,其功能是大大超出其數(shù)量之和的。
當(dāng)然,重復(fù)使用“也”字,也是有風(fēng)險的,這種風(fēng)險就是單調(diào):句法的單調(diào)導(dǎo)致語氣和情緒的單調(diào)。但是,這種情況在《醉翁亭記》沒有發(fā)生,相反,是情緒的積累遞增。因為句法和語氣反復(fù),被句法的微調(diào)所消解了。文章并沒有停留在絕對統(tǒng)一的句法上,而是在統(tǒng)一的句式中,不斷穿插著微小的變化。例如,“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都打破了并列的 “者……也”型的句子結(jié)構(gòu)。這種微妙的變化,還是只是形式上的。更主要的變化,是內(nèi)涵上的。在同樣是“者……也”型句子結(jié)構(gòu)的排列中,情思在演進(jìn),在深化:開頭是遠(yuǎn)視,大全景(瑯琊),接著是近觀的中景(釀泉),再下來,是身臨其境的近景(醉翁亭)。如果這樣的層次還是客觀景色的描述的話,接下來就轉(zhuǎn)入了主體的判斷和說明:先是亭名的由來(太守自謂),再是為何如此命名(太守飲少而輒醉,年事最高)。這樣的句子,表面上看來是說明,但是其中滲透著某種特殊的情趣。情趣何來?因為這里說明的是自己,本來是第一人稱的表白,卻用了第三人稱的說明。設(shè)想,如果不是這樣,而是用一人稱來寫自己如何為亭子命名,甚至可以帶點抒情的語氣,而情感和趣味則大為不同。而現(xiàn)在這樣,先是像局外人似的說到有這么一個太守,明明喝得很少,卻又很容易醉。明明年紀(jì)不太大(才四十歲左右),卻是自稱為“翁”。這個自稱“醉翁”的太守來到這里喝酒,卻宣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幾個方面:其一,號稱醉翁,卻不以酒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襯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這就不是在說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這里,手法已經(jīng)遞升了三個層次:第一個是開頭的描寫,第二個是說明,第三個是抒情。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為什么又自稱“醉翁”,還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這不是無理嗎?是的,的確無理。理和情就是一對矛盾。純粹講理就是無情;而不講理,就可能在抒情。但是,歐陽修在后一句,對抒情又作了說明:“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里對于山水是有情的,不過是寄托在酒上而已。這是一個智性的說明,使得抒情的無理又滲透著有理。這已經(jīng)是文章的第四個層次了。
文章的開頭,目的不過是為了提出最為關(guān)鍵的是山水之樂。這種樂的實質(zhì)是什么呢?接下去的幾段文章就是對于山水之樂的一步步地展開。
首先,當(dāng)然是自然景觀之美:從日出到云歸,從陰晦到晴朗,從野芳發(fā)的春季,到佳木秀的夏日,再到風(fēng)霜高潔的秋天,到水落石出的冬令,四時之景不同,而歡樂卻是相同的。(這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陰晴不同情感不同有多么明顯的區(qū)別)山水之樂在于四時自然景觀的美好,這是中國山水游記的傳統(tǒng)主題,早在酈道元的《三峽》中,已經(jīng)達(dá)到了相當(dāng)?shù)母叨取W陽修這么幾句話,文字很精練,但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充其量不過是為他下面的新發(fā)現(xiàn)提供了山水畫幅的背景而已。下面這一段,就超越了自然景觀,進(jìn)入了人文景觀,逐漸展開歐陽修的新境界了。
山水之樂更高的境界,不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樂。往來不絕的人們,不管是負(fù)者、行者,彎腰曲背者,臨溪而漁者,釀泉為酒者,一概都很歡樂。歡樂在哪里?沒有負(fù)擔(dān)。沒有什么負(fù)擔(dān)?沒有物質(zhì)負(fù)擔(dān),生活沒有壓力。這實在有點像陶淵明的桃花源理想境界。但如果完全等同于桃花源,歐陽修還有什么特殊的創(chuàng)造?歐陽修山水之樂的境界,在于各方人士和太守一起歡宴。歐陽修反反復(fù)復(fù)提醒讀者“太守”與游人之別,一共提了九次。但是和文字的一再提醒相反,在飲宴時,卻強調(diào)沒有等級的分別:打了魚,釀了酒,收了疏菜,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來共享。歐陽修所營造的歡樂的特點是,人們在這里,不但物質(zhì)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沒有等級,因而特別寫了一句,宴飲之樂,沒有絲竹之聲,無須高雅的音樂,只有游戲時自發(fā)的喧嘩。最能說明歡樂的性質(zhì)的,是反復(fù)自稱太守的人,沒有太守的架子,不在乎人們的喧嘩,更不在乎自己的姿態(tài),不拘形跡,不拘禮法,在自己醉醺醺、歪歪倒倒的時候享受歡樂。和太守在一起,人們進(jìn)入了一個沒有世俗等級的世界,賓客們忘卻等級,太守享受著賓客們忘卻等級,人與人達(dá)到了高度的和諧。這一切正是歐陽修不同于陶淵明的桃花源的地方。這不是空想的、去了一次就不可能再找到的世界,而是他自己營造的。
這還僅僅是歐陽修境界特點的第一個方面。歐陽修的境界和陶淵明不相同的第二個方面是,不但人與人是歡樂的,而且山林和禽鳥,也就是大自然也是歡樂的。如果僅僅限于此,這種歡樂還是比較世俗的。歐陽修營造的歡樂,不但是現(xiàn)實的,而且是有哲學(xué)意味的: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之樂,而不知太守樂其樂也。
人們和太守一起歡樂,禽鳥和山林一樣歡樂。在歡樂這一點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歡樂是統(tǒng)一的;但是,人們的歡樂和太守的歡樂,太守的歡樂和禽鳥山林的歡樂又是不同的,不相通的。這里很明顯,有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子非魚”的典故的味道。盡管如此,不同的歡樂卻又在另一種意義上和諧地相通:在這歡樂的境界中,最為核心的當(dāng)然是太守。人們沉浸在自己的歡樂之中,太守也沉浸在自己的歡樂之中,人們并不知道太守的快樂只是為人們的快樂而快樂。這里的“樂之樂”,和范仲淹的“樂而樂”,在句法模式的相近上也許是巧合,但也可能是歐陽修借此與他的朋友范仲淹對話:要“后天下之樂而樂”,那可要等到什么時候啊?只要眼前與民同樂,也就很精彩了:
醉能同樂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前面說“樂之樂”,后面說“樂其樂”,與民同樂其樂,樂些什么呢?集中到一點上,就是樂民之樂。這種境界是一種“醉”的境界。“醉”之樂就是超越現(xiàn)實,忘卻等級、忘卻禮法之樂。而等到醒了,怎么樣呢?是不是浮生若夢呢?不是。而是用文章把它記載下來,當(dāng)作一種理想。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到文章最后,也就是到了理想境界,一直藏在第三人稱背后的“太守”,一直化裝成“蒼顏白發(fā)”、“頹然”于眾人之間的自我,終于亮相了。不但亮相,而且把自己的名字都完整地寫了出來。這個人居然是只有四十歲的歐陽修,還要把自己的籍貫都寫出來,以顯示其真實。在這個名字之后,加上一個“也”,在這最后一個肯定的判斷句中,這個“也”字所蘊含的自豪、自得、自在、自由之情之趣,實在是令人驚嘆。
到這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回答開頭的問題。什么是“醉翁之意”?為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這是因為山水之間,沒有人世的等級,沒有人世的禮法。為什么要把醉翁之意和“酒”聯(lián)系在一起呢?因為酒,有一種“醉”的功能,有這個“醉”,才能超越現(xiàn)實。“醉翁之意”在現(xiàn)實中是很難實現(xiàn)的,故范仲淹要等到后天下人之樂而樂。歐陽修只要進(jìn)入超越現(xiàn)實的、想像的、理想的與民同樂的境界,這種“醉翁之意”是很容易實現(xiàn)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讓自己有一點醉意就成了。這里的醉,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計較現(xiàn)實與想像的分別;第二重,是陶醉,擺脫現(xiàn)實的政治壓力,進(jìn)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范仲淹與孟子的處世態(tài)度。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范仲淹和孟子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的處世態(tài)度有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強調(diào)道德倫理:范仲淹和孟子都強調(diào)人的道德倫理和修養(yǎng),認(rèn)為這是做人做事的基礎(chǔ)。他們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反對自私自利的行為。關(guān)注民生:范仲淹和孟子都關(guān)注民生,認(rèn)為君主應(yīng)該以人民利益為重,...
文言文在寫作中的運用
4.采用寫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可以引導(dǎo)學(xué)生寫“文言文”.給學(xué)生一定的材料,讓學(xué)生用文言文的形式來表達(dá),不講究寫法多么巧妙,只要求盡量用上學(xué)過的文言詞.再如:要求學(xué)生用現(xiàn)代的語言把古文的意境嫁接到我們熟知的現(xiàn)實中,把古文與現(xiàn)代文有機地聯(lián)接,實現(xiàn)其生命。 4. 文言文寫作 雖然...
關(guān)于歐陽修或范仲淹的論文
在與西夏發(fā)生戰(zhàn)事的西北前線,他為了搞好與地方酋豪的關(guān)系,減弱西夏政權(quán)和軍隊在民眾中的基礎(chǔ),花去了大量的錢財,大大越出了預(yù)算,被檢舉擅自動用公使錢,一直鬧到皇帝那里,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大力營救,對方韌勁十足,事情久拖不決,滕宗諒最后終于得罪,被貶到了岳州。到了岳州以后,滕宗諒勤于公務(wù),僅一年多時間便政通...
歐陽修和范仲淹是什么關(guān)系?
若訥上呈了這封信,修連帶被貶做夷陵令。后來范仲淹出使陜西,舉薦修做書記。修笑著推辭說:“以前的舉動難道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嗎?可以一同被貶,但不可以一同升遷。”歐陽修論事切直了當(dāng),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敵一樣,唯兒仁宗勉勵他敢于說話,當(dāng)面賜他五品官的服飾,對侍臣說:“像歐陽修這樣的...
西山和柳宗元的相似之處
歐陽修因追隨范仲淹,要求改革時弊,富國利民,因此被貶滁州,滁州任上寫下這篇令一時紙貴的《醉翁亭記》。文中有六個“醉”字,陽修又自號為“醉翁”,他究竟因何而醉呢?從文中韻味看,歐陽修創(chuàng)造性地用了21個“也”字,25個“而”字,形成從容流轉(zhuǎn)、優(yōu)游自得的情調(diào),從內(nèi)容看,文章具體描繪...
課外文言文的類別
2.戰(zhàn)爭篇:課內(nèi)的如《唐雎不辱使命》《公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劌論戰(zhàn)》,課外選擇的也是這樣。 文體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輸》《曹劌論戰(zhàn)》是記敘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議論文。 三篇記敘文主要是以記言為主,通過人物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及主張。但寫作特色還是各不一樣:《唐雎不辱使命》...
范仲淹以言事貶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學(xué),家貧,至以荻畫地學(xué)書。舉進(jìn)士,調(diào)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dāng)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當(dāng)黜。修貽書責(zé)之,謂其不...
君子是什么樣的人(結(jié)合愛蓮說和詩經(jīng))
(《論語·里仁》)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個人他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樣能夠多買一套房,我怎么樣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
寫范仲淹的憂患意識
而《岳》則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jìn)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對自己遭到排擠而仍然樂觀豁達(dá)的心境。 關(guān)鍵是,前者失望,后者樂觀。望采納。 3.孟子思想中關(guān)于...
昨非庵日纂(范仲淹讀書)閱讀答案
”在此酬和的情詩中讓我們解讀到一個不同當(dāng)前的范仲淹,他亦是醉心于雪月風(fēng)華,他是真風(fēng)流才子。 范仲淹常年羈旅在外,和心愛之人兩地分別,此首即言相思之苦。紛紛墜葉應(yīng)是秋來,晏殊在《清平樂》中詞云:“金風(fēng)細(xì)細(xì),葉葉梧桐墜”,金風(fēng)即是秋風(fēng),萬籟俱寂,細(xì)碎寒聲,真珠簾乃極奢侈之飾物,溫庭筠有詩云:“水晶簾里頗...
相關(guān)評說: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范仲淹與歐陽修寫《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時的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兩文均無抑郁之感.范仲淹想到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而歐陽修卻是能夠在滁洲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富足,“與民同樂”.可以說兩人同樣是豁達(dá)向上,樂觀進(jìn)取.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取之于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見兩人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相較可見,范仲淹更具政治家的氣魄,境界更高一些.心中的天下更大些.歐陽修略有文人失意后移情于物的情調(diào),但卻也能夠以民為本,但此處卻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了.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歐陽修的"樂"指是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范仲淹的"樂"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抱負(fù)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歐陽修是“與民同樂”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兩文在思想感情與寫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與不同之處,下面就讓我們來對兩文進(jìn)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較,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從思想感情上進(jìn)行比較: 相同點:兩文作者歐陽修與范仲淹...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孟子是站在君主的角度闡述的.樂者,誰樂,憂者,誰憂. 范仲淹是一個文人,他的角度是從臣子出發(fā),對憂樂有新的個人觀點.未雨綢繆. 歐陽修的樂是真正的樂,政府應(yīng)當(dāng)為百姓服務(wù),民樂而君樂也. 孟子范仲淹歐陽修都是一個愛國之人,他們對所處的國家治理有不同的見解.我們看到的都是代表作,體現(xiàn)樂這樣的高深情操.民與君應(yīng)是和諧的關(guān)系,如果對立,則無長治久安.誰樂,樂誰,憂什么.歷代君主如果是愛子民的君主,那么他的國家是讓百姓稱道的.我們現(xiàn)在也更要明白什么是執(zhí)政為民,什么透明政府.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都表現(xiàn)了作者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樂觀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 把自己的心情和抱負(fù)寄托在美麗的景色之中!讓讀者在文章中可感受到他們意志堅定的精神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醉》文中歐陽修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表明他對政治的失望,轉(zhuǎn)而寄情于山水.而《岳》則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jìn)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對自己遭到排擠而仍然樂觀豁達(dá)的心境. 關(guān)鍵是,前者失望,后者樂觀.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陽樓記》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抒發(fā)了與山水同樂的思想感情.這兩篇都表達(dá)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的是:《岳陽樓記》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規(guī)勸友人并勉勵自己,表現(xiàn)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記》的作者含有政治失意寄情山水來排遣謫居苦悶的情懷.
坊子區(qū)位置: ______ 岳陽樓記中的遷客騷人立足于個人的榮辱得失,因此他們的“覽物之情”會因景物不同而異.歐陽修的立足點是“民”,他與民同樂,把老百姓的快樂當(dāng)做自己的快樂,這是他們的根本區(qū)別.歐陽修的思想感情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異曲同工之處. 小石潭記主演表達(dá)出作者被貶官后內(nèi)心的冷寂、孤獨、凄涼. 這三篇文言文都運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寫,運用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讓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景物中得以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