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求張愛鈴《談音樂》 請幫忙 張愛玲《談音樂》的賞析該 500字

      談音樂
      張愛玲
      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為什么,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
      的。即使是所謂“輕性音樂”,那跳躍也像是浮面上的,有點假。譬如說顏色:夏天房
      里下著簾子,龍須草席上堆著一疊舊睡衣,折得很齊整,翠藍夏布杉,青綢褲,那翠藍
      與青在一起有一種森森細細的美,并不一定使人發(fā)生什么聯(lián)想,只是在房間的薄暗里挖
      空了一塊,悄沒聲地留出這塊地方來給喜悅。我坐在一邊,無心中看到了,也高興了好
      一會。
      還有一次,浴室里的燈新加了防空罩,青黑的燈光照在浴缸面盆上,一切都冷冷地,
      白里發(fā)青發(fā)黑,鍍上一層新的潤滑,而且變得簡單了,從門外望進去,完全像一張現(xiàn)代
      派的圖畫,有一種新的立體。我覺得是絕對不能夠走進去的,然而真的走進去了。仿佛
      做到了不可能的事,高興而又害怕,觸了電似地微微發(fā)麻,馬上就得出來。
      總之,顏色這樣東西,只有沒顏落色的時候是凄慘的;但凡讓人注意到,總是可喜
      的,使這世界顯得更真實。
      氣味也是這樣的。別人不喜歡的有許多氣味我都喜歡,霧的輕微的霉氣,雨打濕的
      灰塵,蔥蒜,廉價的香水。像汽油,有人聞見了要頭昏,我卻特意要坐在汽車夫旁邊,
      或是走到汽車后面,等它開動的時候,“布布布”放氣。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滿房都
      是那清剛明亮的氣息;我母親從來不要我?guī)兔Γ驗槲夜室獍咽帜_放慢了,盡著汽油大
      量蒸發(fā)。
      牛奶燒煙了,火柴燒黑了,那焦香我聞見了就覺得餓。油漆的氣味,因為嶄嶄新,
      所以是積極奮發(fā)的,仿佛在新房子里過新年,清冷、干凈,興旺。火腿咸肉花生油擱得
      日子久,變了昧,有一種“油哈”氣,那個我也喜歡,使油更油得厲害,爛熟,豐盈,
      如同古時候的“米爛陳倉”。香港打仗的時候我們吃的菜都是椰子油燒的,有強烈的肥
      皂味,起初吃不慣要嘔,后來發(fā)現(xiàn)肥皂也有一種寒香。戰(zhàn)爭期間沒有牙膏,用洗衣服的
      粗肥皂擦牙齒我也不介意。
      氣味總是暫時,偶爾的;長久嗅著,即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氣味到底是小趣昧。
      而顏色,有了個顏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顏色和氣味的愉快性也許和這有關(guān)系。
      不像音樂,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到哪里,似乎誰都不能確定,而且才
      到就已經(jīng)過去了,跟著又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我最怕的是凡啞林,水一般地流著,將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
      胡琴就好得多,雖然也蒼涼,到臨了總像是北方人的“話又說回來了”,遠兜遠轉(zhuǎn),依
      然回到人間。
      凡啞林上拉出的永遠是“絕調(diào)”,回腸九轉(zhuǎn),太顯明地賺人眼淚,是樂器中的悲旦。
      我認為戲里只能有正旦貼旦小旦之分而不應當有“悲旦”、“風騷潑旦”、“言論老生”
      (民國初年的文明戲里有專門發(fā)表政治性演說的“言論老生”)。
      凡啞林與鋼琴合奏,或是三四人的小樂隊,以鋼琴與凡啞林為主,我也討厭,零零
      落落,歷碌不安,很難打成一片,結(jié)果就像中國人合作的畫,畫一個美人,由另一個人
      補上花卉,又一個人補上背景的亭臺樓閣,往往沒有情調(diào)可言。
      大規(guī)模的交響樂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蕩蕩五四運動一般地沖了來,把每一個人的
      聲音都變了它的聲音,前后左右呼嘯嘁嚎的都是自己的聲音,人一開口就震驚于自己的
      聲音的深宏遠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時候聽見人向你說話,不大知道是自己說的還是人家
      說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然而交響樂,因為編起來太復雜,作曲者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訓練,以后往往就沉溺于
      訓練之中,不能自拔。所以交響樂常有這個毛病:格律的成份過多。為什么隔一陣子就
      要來這么一套?樂隊突然緊張起來,埋頭咬牙,進人決戰(zhàn)最后階段,一鼓作氣,再鼓三
      鼓,立志要把全場聽眾掃數(shù)肅清鏟除消滅,而觀眾只是默默抵抗著,都是上等人,有高
      級的音樂修養(yǎng),在無數(shù)的音樂會里坐過的;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他們知道這音樂是會完的。
      我是中國人,喜歡喧嘩吵鬧,中國的鑼鼓是不問情由,劈頭劈腦打下來的,再吵些
      我也能夠忍受,但是交響樂的攻勢是慢慢來的,需要不少的時間把大喇叭小喇叭鋼琴凡
      啞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這樣有計劃的陰謀我害怕。
      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是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和姑姑剛回中國來,站始每天練習鋼
      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緊匝著絨線衫的窄袖子,大紅絨線里絞著細銀絲。琴上的玻璃
      瓶里常常有花開著。琴彈出來的,另有一個世界,可是并不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墻上
      桂著一面大鏡子,使這房間看上去更大一點,然而還是同樣的斯文雅致的,裝著熱水汀
      的一個房間。
      有時候我母親也立在姑姑背后,手按在她肩上,“啦啦啦啦”吊嗓子。我母親學唱,
      純粹因為肺弱,醫(yī)生告訴她唱歌于肺有益。無論什么調(diào)子,由她唱出來都有點像吟詩
      (她常常用拖長了的湖南腔背誦唐詩),而且她的發(fā)音一來就比鋼琴低半個音階,但是她
      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時的淡赭,肩上垂著淡赭
      的花球,永遠有飄墮的姿勢。
      我總站在旁邊聽,其實我喜歡的并不是鋼琴而是那種空氣。我非常感動地說:“真
      羨慕呀!我要彈得這么好就好了!”于是大人們以為我是罕有的懂得音樂的小孩,不能
      埋沒了我的天才,立即送我去學琴。母親說:“既然是一生一世的事,第一要知道怎樣
      愛惜你的琴。”琴鍵一個個雪白,沒洗過手不能碰。每天用一塊鸚哥綠絨布親自揩去上
      面的灰塵。
      我被帶到音樂會里,預先我母親再三告誡:“絕對不可以出聲說話,不要讓人家罵
      中國人不守秩序。”果然我始終沉默著,坐在位于上動也不動,也沒有睡著。休息十分
      鐘的時候,母親和始妨竊竊議論一個紅頭發(fā)的女人:“紅頭發(fā)真是使人為難的事呀!穿
      衣服很受限制了,一切的紅色黃色都犯了沖,只有綠。紅頭發(fā)穿綠,那的確……”在那
      燈光黃暗的廣廳里,我找來找去看不見那紅頭發(fā)的女人,后來在汽車上一路想著,頭發(fā)
      難道真有大紅的么?很為困惑。
      以后我從來沒有自動地去聽過音樂會,就連在夏夜的公園里,遠遠坐著不買票,享
      受露天音樂廳的交響樂,我都不肯。
      教我琴的先生是俄國女人,寬大的面頰上生著茸茸的金汗毛,時常夸獎我,容易激
      動的藍色大眼睛里充滿了眼淚,抱著我的頭吻我。我客氣地微笑著,記著她吻在什么地
      方,隔了一會才用手綢子去擦擦。到她家去總是我那老女傭領(lǐng)著我,我還不會說英文,
      不知怎樣地和她話說得很多,連老女傭也常常參加談話。有一個星期尾她到高橋游泳了
      回來,驕傲快樂地把衣領(lǐng)解開給我們看,粉紅的背上曬塌了皮,雖然已經(jīng)隔了一天,還
      有興興轟轟的汗味太陽味。客室的墻壁上掛滿了暗沉沉的棕色舊地毯,安著綠漆紗門,
      每次出進都是她丈夫極有禮貌地替我們開門,我很矜持地,從來不向他看,因此幾年來
      始終不知道他長得是什么樣子,似乎是不見天日的陰白的臉,他太大教琴養(yǎng)家,他不做
      什么事。
      后來我進了學校,學校里的琴先生時常生氣,把琴譜往地下一摜,一掌打在手背上,
      把我的手橫掃到鋼琴蓋上去,砸得骨節(jié)震痛。越打我越偷懶,對于鋼琴完全失去了興趣,
      應當練琴的時候坐在琴背后的地板上看小說。琴先生結(jié)婚之后脾氣好了許多。她搽的粉
      不是浮在臉上——離著臉總有一寸遠。松松地包著一層白粉,她竟向我笑了,說:
      “早!”但是我還是害怕,每次上課之前立在琴間門口等著鈴響,總是渾身發(fā)抖,想到
      浴室里去一趟。
      因為已經(jīng)下了幾年的工夫,仿佛投資開店,拿不出來了,棄之可惜,所以一直學了
      下去,然而后來到底不得不停止了。可是一方面繼續(xù)在學校里住讀,常常要走過那座音
      樂館,許多小房間,許多人叮叮略略彈琴,紛紛的琴宇有搖落、寥落的感覺,仿佛是黎
      明,下著雨,天永遠亮不起來了,空空的雨點打在洋鐵棚上,空得人心里難受。彈琴的
      偶爾踩動下面的踏板,琴宇連在一起和成一片,也不過是大風把雨吹成了煙,風過處,
      又是滴滴嗒塔稀稀朗朗的了。
      彈著琴,又像在幾十層樓的大廈里,急急走上仆人苦力推
      銷員所用的后樓梯,灰色水泥樓梯,黑鐵欄桿,兩旁夾著灰色水泥墻壁,轉(zhuǎn)角處堆
      著紅洋鐵桶與冬天的沒有氣味的灰寒的垃圾。一路走上去,沒遇見一個人;在那陰風慘
      慘的高房子里,只是往上走。
      后來離鋼琴的苦難漸漸遠了,也還聽了一些交響樂(大都是留聲機上的,因為比較
      短),總嫌里面慷慨激昂的演說腔太重。倒是比較喜歡十八世紀的宮廷音樂,那些精致
      的Minuet,尖手尖腳怕碰壞了什么似的——的確那時候的歐洲人迷上了中國的瓷器,連
      房間家具都用瓷器來做,白地描金,非常細巧的椅子。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
      派的貝多漢或肖班,卻是較早的巴黑,巴黑的曲子并沒有宮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
      有英雄氣,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里,墻上的掛鐘滴塔搖擺;
      從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的牛羊與沒有思想的自云彩;
      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jié)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里所說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里,
      世間一切都好了。

      歌劇這樣東西是貴重的,也止于貴重。歌劇的故事大都很幼稚,譬如像妒忌這樣的
      原始的感情,在歌劇里也就是最簡單的妒忌,一方面卻用最復雜最文明的音樂把它放大
      一千倍來奢侈地表現(xiàn)著,因為不調(diào)和,更顯得吃力。“大”不一定是偉大。而且那樣的
      隆重的熱情,那樣的捶胸脯打手勢的英雄,也討厭。可是也有它偉大的時候——歌者的
      金嗓子在高壓的音樂下從容上升,各種各樣的樂器一個個揣揣懾優(yōu)了;人在人生的風浪
      里突然站直了身子,原來他是很高很高的,眼色與歌聲便在星群里也放光。不看他站起
      來,不知道他平常是在地上爬的。
      外國的通俗音樂,我最不喜歡半新舊的,例如“一百零一支最好的歌”,帶有十九
      世紀會客室的氣息,黯淡、溫雅,透不過氣來——大約因為那時候時行柬腰,而且大家
      都吃得太多,所以有一種飽悶的感覺。那里的悲哀不是悲哀而是慘沮不舒。《在黃昏》
      是一支情歌:

      在黃昏,想起我的時候,不要記恨,親愛的……

      聽口氣是端方的女子,多年前拒絕了男人,為了他的好,也為了她的好。以為什么
      事都沒有發(fā)生,她一個人住著,一個人老了。雖然到現(xiàn)在還是理直氣壯,同時卻又抱歉
      著。這原是溫柔可愛的,只是當中隔了多少年的慢慢的死與腐爛,使我們對于她那些過
      了時的邏輯起了反感。
      蘇格蘭的民歌就沒有那些邏輯,例如《蘿門湖》,這支古老的歌前兩年曾經(jīng)被美國
      流行樂隊拿去爵士化了,大紅過一陣:

      你走高的路吧,
      我定低的路……
      我與我真心愛的永遠不會再相逢,
      在蘿門湖美麗,美麗的湖邊。

      可以想象多山多霧的蘇格蘭,遍山坡的heather(石楠屬植物),長長地像蓬籬,談
      紫的小花浮在上面像一層紫色的霧。空氣清揚寒冷。那種干凈,只有我們的《詩經(jīng)》里
      有。
      一般的爵士樂,聽多了使人覺得昏昏沉沉,像是起來得太晚了,太陽黃黃的,也不
      知是什么時候,沒有氣力,也沒有胃口,沒頭投腦。那顯著的搖擺的節(jié)拍,像給人捶腿
      似的,卻是非常舒服的。我最喜歡的一支歌是《本埠新聞里的姑娘》,在中國不甚流行,
      大約因為立意新穎了一點,沒有通常的“六月”、“月亮”、“藍天”、“你”:——

      因為我想她,想那
      本埠新聞里的姑娘
      想那粉紅紙張的
      本埠新聞里的
      年輕美麗的黑頭發(fā)女人。

      完全是大城市的小市民。
      南美洲的曲子,如火如荼,是爛漫的春天的吵嚷。夏威夷音樂很單調(diào),永遠是吉他
      的琮爭。仿佛在夏末秋初,席子要收起來了,控在竹竿上曬著,花格子的臺灣席,黃草
      席,風卷起的邊緣上有一條金黃的日色。人坐在地下,把草帽合在臉上打瞌盹。不是一
      個人——靠在肩上的愛人的鼻息咻咻地像理發(fā)店的吹風。極單純的沉涵,如果不是非常
      非常愛著的話,恐怕要嫌煩,因為耗費時間的感覺太分明,使人發(fā)急。頭上是不知道倦
      怠的深藍的天,上下幾千年的風吹日照,而人生是不久長的,以此為永生的一切所激惱
      了。
      中國的通俗音樂里,大鼓書我嫌它太像賭氣,名手一口氣貫串奇長的句子,臉不紅,
      筋不爆,聽眾就專門要看他的臉紅不紅,筋爆不爆。《大西廂》費了大氣力描寫鶯鶯的
      思春,總覺得是京油子的耍貧嘴。
      彈詞我只聽見過一次,一個瘦長臉的年輕人唱《描金風》,每隔兩句,句尾就加上
      極其肯定的“嗯,嗯,嗯,”每“嗯”一下,把頭搖一搖,像是咬著人的肉不放似的。
      對于有些聽眾這大約是軟性刺激。
      比較還是申曲最為老實懇切。申曲里表現(xiàn)“急急忙忙向前奔”,有一種特殊的音樂,
      的確像是慌慌張張,腳不點地,耳際風生。最奇怪的是,表現(xiàn)死亡,也用類似的調(diào)子,
      氣氛卻不同了。唱的是:“三魂渺渺,三魂渺渺,七魄悠悠,七魄悠悠;閻王叫人三更
      死,并不留人,并不留人到五更!”成楞楞急雨樣的,平平的,重復又重復,倉皇,嘈
      雜,仿佛大事臨頭,旁邊的人都很緊張,自己反倒不知道心里有什么感覺——那樣的小
      戶人家的死,至死也還是有人間味的。
      中國的流行歌曲,從前因為大家有“小妹妹”狂,歌星都把喉嚨逼得尖而扁,無線
      電擴音機里的《桃花江》聽上去只是“價啊價,嘰價價嘰家啊價……”外國人常常駭異
      地問中國女人的聲音怎么是這樣的。現(xiàn)在好多了。然而中國的流行歌到底還是沒有底子,
      仿佛是決定了新時代應當有新的歌,硬給湊了出來的。所以聽到一兩個悅耳的調(diào)子像
      《薔薇處處開》,我就忍不住要疑心是從西洋或日本妙了來的。有一天深夜,遠處飄來
      跳舞廳的音樂,女人尖細的喉嚨唱著:“薔薇薔薇處處開!”諾大的上海,沒有幾家人
      家點著燈,更顯得夜的空曠。我房間里倒還沒熄燈,一長排窗戶,拉上了暗藍的舊絲絨
      簾子,像文藝濫調(diào)里的“沉沉夜幕”。絲絨敗了色的邊緣被燈光噴上了灰撲撲的談金色,
      簾子在大風里蓬飄,街上急急駛過一輛奇異的車,不知是不是捉強盜,“嘩!嘩!”銳
      叫,像輪船的汽笛,凄長地,“嘩!嘩!……嘩!嘩!”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別離,
      命運性的決裂,冷到人心里去。“嘩!嘩!”漸漸遠了。在這樣兇殘的,大而破的夜晚,
      給它到處開起薔薇花來,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這女人還是細聲細氣很樂觀地說是開著
      的。即使不過是綢絹的薔薇,綴在帳頂、燈罩、帽檐、袖口、鞋尖、陽傘上,那幼小的
      圓滿也有它的可愛可親。

      (原刊1944年11月《苦竹》月刊第1期)

    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為什么,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即使是所謂“輕性音樂”,那跳躍也像是浮面上的,有點假。譬如說顏色:夏天房里下著簾子,龍須草席上堆著一疊舊睡衣,折得很齊整,翠藍夏布杉,青綢褲,那翠藍與青在一起有一種森森細細的美,并不一定使人發(fā)生什么聯(lián)想,只是在房間的薄暗里挖空了一塊,悄沒聲地留出這塊地方來給喜悅。我坐在一邊,無心中看到了,也高興了好一會。
    還有一次,浴室里的燈新加了防空罩,青黑的燈光照在浴缸面盆上,一切都冷冷地,白里發(fā)青發(fā)黑,鍍上一層新的潤滑,而且變得簡單了,從門外望進去,完全像一張現(xiàn)代派的圖畫,有一種新的立體。我覺得是絕對不能夠走進去的,然而真的走進去了。仿佛做到了不可能的事,高興而又害怕,觸了電似地微微發(fā)麻,馬上就得出來。
    總之,顏色這樣東西,只有沒顏落色的時候是凄慘的;但凡讓人注意到,總是可喜的,使這世界顯得更真實。
    氣味也是這樣的。別人不喜歡的有許多氣味我都喜歡,霧的輕微的霉氣,雨打濕的灰塵,蔥蒜,廉價的香水。像汽油,有人聞見了要頭昏,我卻特意要坐在汽車夫旁邊,或是走到汽車后面,等它開動的時候,“布布布”放氣。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滿房都是那清剛明亮的氣息;我母親從來不要我?guī)兔Γ驗槲夜室獍咽帜_放慢了,盡著汽油大量蒸發(fā)。
    牛奶燒煙了,火柴燒黑了,那焦香我聞見了就覺得餓。油漆的氣味,因為嶄嶄新,所以是積極奮發(fā)的,仿佛在新房子里過新年,清冷、干凈,興旺。火腿咸肉花生油擱得日子久,變了昧,有一種“油哈”氣,那個我也喜歡,使油更油得厲害,爛熟,豐盈,如同古時候的“米爛陳倉”。香港打仗的時候我們吃的菜都是椰子油燒的,有強烈的肥皂味,起初吃不慣要嘔,后來發(fā)現(xiàn)肥皂也有一種寒香。戰(zhàn)爭期間沒有牙膏,用洗衣服的粗肥皂擦牙齒我也不介意。
    氣味總是暫時,偶爾的;長久嗅著,即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氣味到底是小趣昧。而顏色,有了個顏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顏色和氣味的愉快性也許和這有關(guān)系。不像音樂,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到哪里,似乎誰都不能確定,而且才到就已經(jīng)過去了,跟著又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我最怕的是凡啞林,水一般地流著,將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胡琴就好得多,雖然也蒼涼,到臨了總像是北方人的“話又說回來了”,遠兜遠轉(zhuǎn),依然回到人間。
    凡啞林上拉出的永遠是“絕調(diào)”,回腸九轉(zhuǎn),太顯明地賺人眼淚,是樂器中的悲旦。我認為戲里只能有正旦貼旦小旦之分而不應當有“悲旦”、“風騷潑旦”、“言論老生”(民國初年的文明戲里有專門發(fā)表政治性演說的“言論老生”)。
    凡啞林與鋼琴合奏,或是三四人的小樂隊,以鋼琴與凡啞林為主,我也討厭,零零落落,歷碌不安,很難打成一片,結(jié)果就像中國人合作的畫,畫一個美人,由另一個人補上花卉,又一個人補上背景的亭臺樓閣,往往沒有情調(diào)可言。
    大規(guī)模的交響樂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蕩蕩五四運動一般地沖了來,把每一個人的聲音都變了它的聲音,前后左右呼嘯嘁嚎的都是自己的聲音,人一開口就震驚于自己的聲音的深宏遠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時候聽見人向你說話,不大知道是自己說的還是人家說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然而交響樂,因為編起來太復雜,作曲者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訓練,以后往往就沉溺于訓練之中,不能自拔。所以交響樂常有這個毛病:格律的成份過多。為什么隔一陣子就要來這么一套?樂隊突然緊張起來,埋頭咬牙,進人決戰(zhàn)最后階段,一鼓作氣,再鼓三鼓,立志要把全場聽眾掃數(shù)肅清鏟除消滅,而觀眾只是默默抵抗著,都是上等人,有高級的音樂修養(yǎng),在無數(shù)的音樂會里坐過的;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他們知道這音樂是會完的。
    我是中國人,喜歡喧嘩吵鬧,中國的鑼鼓是不問情由,劈頭劈腦打下來的,再吵些我也能夠忍受,但是交響樂的攻勢是慢慢來的,需要不少的時間把大喇叭小喇叭鋼琴凡啞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這樣有計劃的陰謀我害怕。
    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是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和姑姑剛回中國來,站始每天練習鋼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緊匝著絨線衫的窄袖子,大紅絨線里絞著細銀絲。琴上的玻璃瓶里常常有花開著。琴彈出來的,另有一個世界,可是并不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墻上桂著一面大鏡子,使這房間看上去更大一點,然而還是同樣的斯文雅致的,裝著熱水汀的一個房間。
    有時候我母親也立在姑姑背后,手按在她肩上,“啦啦啦啦”吊嗓子。我母親學唱,純粹因為肺弱,醫(yī)生告訴她唱歌于肺有益。無論什么調(diào)子,由她唱出來都有點像吟詩(她常常用拖長了的湖南腔背誦唐詩),而且她的發(fā)音一來就比鋼琴低半個音階,但是她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時的淡赭,肩上垂著淡赭的花球,永遠有飄墮的姿勢。
    我總站在旁邊聽,其實我喜歡的并不是鋼琴而是那種空氣。我非常感動地說:“真羨慕呀!我要彈得這么好就好了!”于是大人們以為我是罕有的懂得音樂的小孩,不能埋沒了我的天才,立即送我去學琴。母親說:“既然是一生一世的事,第一要知道怎樣愛惜你的琴。”琴鍵一個個雪白,沒洗過手不能碰。每天用一塊鸚哥綠絨布親自揩去上面的灰塵。
    我被帶到音樂會里,預先我母親再三告誡:“絕對不可以出聲說話,不要讓人家罵中國人不守秩序。”果然我始終沉默著,坐在位于上動也不動,也沒有睡著。休息十分鐘的時候,母親和始妨竊竊議論一個紅頭發(fā)的女人:“紅頭發(fā)真是使人為難的事呀!穿衣服很受限制了,一切的紅色黃色都犯了沖,只有綠。紅頭發(fā)穿綠,那的確……”在那燈光黃暗的廣廳里,我找來找去看不見那紅頭發(fā)的女人,后來在汽車上一路想著,頭發(fā)難道真有大紅的么?很為困惑。
    以后我從來沒有自動地去聽過音樂會,就連在夏夜的公園里,遠遠坐著不買票,享受露天音樂廳的交響樂,我都不肯。
    教我琴的先生是俄國女人,寬大的面頰上生著茸茸的金汗毛,時常夸獎我,容易激動的藍色大眼睛里充滿了眼淚,抱著我的頭吻我。我客氣地微笑著,記著她吻在什么地方,隔了一會才用手綢子去擦擦。到她家去總是我那老女傭領(lǐng)著我,我還不會說英文,不知怎樣地和她話說得很多,連老女傭也常常參加談話。有一個星期尾她到高橋游泳了回來,驕傲快樂地把衣領(lǐng)解開給我們看,粉紅的背上曬塌了皮,雖然已經(jīng)隔了一天,還有興興轟轟的汗味太陽味。客室的墻壁上掛滿了暗沉沉的棕色舊地毯,安著綠漆紗門,每次出進都是她丈夫極有禮貌地替我們開門,我很矜持地,從來不向他看,因此幾年來始終不知道他長得是什么樣子,似乎是不見天日的陰白的臉,他太大教琴養(yǎng)家,他不做什么事。
    后來我進了學校,學校里的琴先生時常生氣,把琴譜往地下一摜,一掌打在手背上,把我的手橫掃到鋼琴蓋上去,砸得骨節(jié)震痛。越打我越偷懶,對于鋼琴完全失去了興趣,應當練琴的時候坐在琴背后的地板上看小說。琴先生結(jié)婚之后脾氣好了許多。她搽的粉不是浮在臉上——離著臉總有一寸遠。松松地包著一層白粉,她竟向我笑了,說:“早!”但是我還是害怕,每次上課之前立在琴間門口等著鈴響,總是渾身發(fā)抖,想到浴室里去一趟。
    因為已經(jīng)下了幾年的工夫,仿佛投資開店,拿不出來了,棄之可惜,所以一直學了下去,然而后來到底不得不停止了。可是一方面繼續(xù)在學校里住讀,常常要走過那座音樂館,許多小房間,許多人叮叮略略彈琴,紛紛的琴宇有搖落、寥落的感覺,仿佛是黎明,下著雨,天永遠亮不起來了,空空的雨點打在洋鐵棚上,空得人心里難受。彈琴的偶爾踩動下面的踏板,琴宇連在一起和成一片,也不過是大風把雨吹成了煙,風過處,又是滴滴嗒塔稀稀朗朗的了。
    彈著琴,又像在幾十層樓的大廈里,急急走上仆人苦力推
    銷員所用的后樓梯,灰色水泥樓梯,黑鐵欄桿,兩旁夾著灰色水泥墻壁,轉(zhuǎn)角處堆著紅洋鐵桶與冬天的沒有氣味的灰寒的垃圾。一路走上去,沒遇見一個人;在那陰風慘慘的高房子里,只是往上走。
    后來離鋼琴的苦難漸漸遠了,也還聽了一些交響樂(大都是留聲機上的,因為比較短),總嫌里面慷慨激昂的演說腔太重。倒是比較喜歡十八世紀的宮廷音樂,那些精致的Minuet,尖手尖腳怕碰壞了什么似的——的確那時候的歐洲人迷上了中國的瓷器,連房間家具都用瓷器來做,白地描金,非常細巧的椅子。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派的貝多漢或肖班,卻是較早的巴黑,巴黑的曲子并沒有宮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有英雄氣,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里,墻上的掛鐘滴塔搖擺;從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的牛羊與沒有思想的自云彩;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jié)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里所說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里,
    世間一切都好了。

    歌劇這樣東西是貴重的,也止于貴重。歌劇的故事大都很幼稚,譬如像妒忌這樣的原始的感情,在歌劇里也就是最簡單的妒忌,一方面卻用最復雜最文明的音樂把它放大一千倍來奢侈地表現(xiàn)著,因為不調(diào)和,更顯得吃力。“大”不一定是偉大。而且那樣的隆重的熱情,那樣的捶胸脯打手勢的英雄,也討厭。可是也有它偉大的時候——歌者的金嗓子在高壓的音樂下從容上升,各種各樣的樂器一個個揣揣懾優(yōu)了;人在人生的風浪里突然站直了身子,原來他是很高很高的,眼色與歌聲便在星群里也放光。不看他站起來,不知道他平常是在地上爬的。
    外國的通俗音樂,我最不喜歡半新舊的,例如“一百零一支最好的歌”,帶有十九世紀會客室的氣息,黯淡、溫雅,透不過氣來——大約因為那時候時行柬腰,而且大家都吃得太多,所以有一種飽悶的感覺。那里的悲哀不是悲哀而是慘沮不舒。《在黃昏》是一支情歌:

    在黃昏,想起我的時候,不要記恨,親愛的……

    聽口氣是端方的女子,多年前拒絕了男人,為了他的好,也為了她的好。以為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她一個人住著,一個人老了。雖然到現(xiàn)在還是理直氣壯,同時卻又抱歉著。這原是溫柔可愛的,只是當中隔了多少年的慢慢的死與腐爛,使我們對于她那些過了時的邏輯起了反感。
    蘇格蘭的民歌就沒有那些邏輯,例如《蘿門湖》,這支古老的歌前兩年曾經(jīng)被美國流行樂隊拿去爵士化了,大紅過一陣:

    你走高的路吧,
    我定低的路……
    我與我真心愛的永遠不會再相逢,
    在蘿門湖美麗,美麗的湖邊。

    可以想象多山多霧的蘇格蘭,遍山坡的heather(石楠屬植物),長長地像蓬籬,談紫的小花浮在上面像一層紫色的霧。空氣清揚寒冷。那種干凈,只有我們的《詩經(jīng)》里有。
    一般的爵士樂,聽多了使人覺得昏昏沉沉,像是起來得太晚了,太陽黃黃的,也不知是什么時候,沒有氣力,也沒有胃口,沒頭投腦。那顯著的搖擺的節(jié)拍,像給人捶腿似的,卻是非常舒服的。我最喜歡的一支歌是《本埠新聞里的姑娘》,在中國不甚流行,大約因為立意新穎了一點,沒有通常的“六月”、“月亮”、“藍天”、“你”:——

    因為我想她,想那
    本埠新聞里的姑娘
    想那粉紅紙張的
    本埠新聞里的
    年輕美麗的黑頭發(fā)女人。

    完全是大城市的小市民。
    南美洲的曲子,如火如荼,是爛漫的春天的吵嚷。夏威夷音樂很單調(diào),永遠是吉他的琮爭。仿佛在夏末秋初,席子要收起來了,控在竹竿上曬著,花格子的臺灣席,黃草席,風卷起的邊緣上有一條金黃的日色。人坐在地下,把草帽合在臉上打瞌盹。不是一個人——靠在肩上的愛人的鼻息咻咻地像理發(fā)店的吹風。極單純的沉涵,如果不是非常非常愛著的話,恐怕要嫌煩,因為耗費時間的感覺太分明,使人發(fā)急。頭上是不知道倦怠的深藍的天,上下幾千年的風吹日照,而人生是不久長的,以此為永生的一切所激惱了。
    中國的通俗音樂里,大鼓書我嫌它太像賭氣,名手一口氣貫串奇長的句子,臉不紅,筋不爆,聽眾就專門要看他的臉紅不紅,筋爆不爆。《大西廂》費了大氣力描寫鶯鶯的思春,總覺得是京油子的耍貧嘴。
    彈詞我只聽見過一次,一個瘦長臉的年輕人唱《描金風》,每隔兩句,句尾就加上極其肯定的“嗯,嗯,嗯,”每“嗯”一下,把頭搖一搖,像是咬著人的肉不放似的。對于有些聽眾這大約是軟性刺激。
    比較還是申曲最為老實懇切。申曲里表現(xiàn)“急急忙忙向前奔”,有一種特殊的音樂,的確像是慌慌張張,腳不點地,耳際風生。最奇怪的是,表現(xiàn)死亡,也用類似的調(diào)子,氣氛卻不同了。唱的是:“三魂渺渺,三魂渺渺,七魄悠悠,七魄悠悠;閻王叫人三更死,并不留人,并不留人到五更!”成楞楞急雨樣的,平平的,重復又重復,倉皇,嘈雜,仿佛大事臨頭,旁邊的人都很緊張,自己反倒不知道心里有什么感覺——那樣的小戶人家的死,至死也還是有人間味的。
    中國的流行歌曲,從前因為大家有“小妹妹”狂,歌星都把喉嚨逼得尖而扁,無線電擴音機里的《桃花江》聽上去只是“價啊價,嘰價價嘰家啊價……”外國人常常駭異地問中國女人的聲音怎么是這樣的。現(xiàn)在好多了。然而中國的流行歌到底還是沒有底子,仿佛是決定了新時代應當有新的歌,硬給湊了出來的。所以聽到一兩個悅耳的調(diào)子像《薔薇處處開》,我就忍不住要疑心是從西洋或日本妙了來的。有一天深夜,遠處飄來跳舞廳的音樂,女人尖細的喉嚨唱著:“薔薇薔薇處處開!”諾大的上海,沒有幾家人家點著燈,更顯得夜的空曠。我房間里倒還沒熄燈,一長排窗戶,拉上了暗藍的舊絲絨簾子,像文藝濫調(diào)里的“沉沉夜幕”。絲絨敗了色的邊緣被燈光噴上了灰撲撲的談金色,簾子在大風里蓬飄,街上急急駛過一輛奇異的車,不知是不是捉強盜,“嘩!嘩!”銳叫,像輪船的汽笛,凄長地,“嘩!嘩!……嘩!嘩!”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別離,命運性的決裂,冷到人心里去。“嘩!嘩!”漸漸遠了。在這樣兇殘的,大而破的夜晚,給它到處開起薔薇花來,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這女人還是細聲細氣很樂觀地說是開著的。即使不過是綢絹的薔薇,綴在帳頂、燈罩、帽檐、袖口、鞋尖、陽傘上,那幼小的圓滿也有它的可愛可親。

    一次,浴室里的燈新加了防空罩,青黑的燈光照在浴缸面盆上,一切都冷冷地,
    白里發(fā)青發(fā)黑,鍍上一層新的潤滑,而且變得簡單了,從門外望進去,完全像一張現(xiàn)代
    派的圖畫,有一種新的立體。我覺得是絕對不能夠走進去的,然而真的走進去了。仿佛
    做到了不可能的事,高興而又害怕,觸了電似地微微發(fā)麻,馬上就得出來。
    總之,顏色這樣東西,只有沒顏落色的時候是凄慘的;但凡讓人注意到,總是可喜
    的,使這世界顯得更真實。
    氣味也是這樣的。別人不喜歡的有許多氣味我都喜歡,霧的輕微的霉氣,雨打濕的
    灰塵,蔥蒜,廉價的香水。像汽油,有人聞見了要頭昏,我卻特意要坐在汽車夫旁邊,
    或是走到汽車后面,等它開動的時候,“布布布”放氣。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滿房都
    是那清剛明亮的氣息;我母親從來不要我?guī)兔Γ驗槲夜室獍咽帜_放慢了,盡著汽油大
    量蒸發(fā)。
    牛奶燒煙了,火柴燒黑了,那焦香我聞見了就覺得餓。油漆的氣味,因為嶄嶄新,
    所以是積極奮發(fā)的,仿佛在新房子里過新年,清冷、干凈,興旺。火腿咸肉花生油擱得
    日子久,變了昧,有一種“油哈”氣,那個我也喜歡,使油更油得厲害,爛熟,豐盈,
    如同古時候的“米爛陳倉”。香港打仗的時候我們吃的菜都是椰子油燒的,有強烈的肥
    皂味,起初吃不慣要嘔,后來發(fā)現(xiàn)肥皂也有一種寒香。戰(zhàn)爭期間沒有牙膏,用洗衣服的
    粗肥皂擦牙齒我也不介意。
    氣味總是暫時,偶爾的;長久嗅著,即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氣味到底是小趣昧。
    而顏色,有了個顏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顏色和氣味的愉快性也許和這有關(guān)系。
    不像音樂,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到哪里,似乎誰都不能確定,而且才
    到就已經(jīng)過去了,跟著又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我最怕的是凡啞林,水一般地流著,將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
    胡琴就好得多,雖然也蒼涼,到臨了總像是北方人的“話又說回來了”,遠兜遠轉(zhuǎn),依
    然回到人間。
    凡啞林上拉出的永遠是“絕調(diào)”,回腸九轉(zhuǎn),太顯明地賺人眼淚,是樂器中的悲旦。
    我認為戲里只能有正旦貼旦小旦之分而不應當有“悲旦”、“風騷潑旦”、“言論老生”
    (民國初年的文明戲里有專門發(fā)表政治性演說的“言論老生”)。
    凡啞林與鋼琴合奏,或是三四人的小樂隊,以鋼琴與凡啞林為主,我也討厭,零零
    落落,歷碌不安,很難打成一片,結(jié)果就像中國人合作的畫,畫一個美人,由另一個人
    補上花卉,又一個人補上背景的亭臺樓閣,往往沒有情調(diào)可言。
    大規(guī)模的交響樂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蕩蕩五四運動一般地沖了來,把每一個人的
    聲音都變了它的聲音,前后左右呼嘯嘁嚎的都是自己的聲音,人一開口就震驚于自己的
    聲音的深宏遠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時候聽見人向你說話,不大知道是自己說的還是人家
    說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然而交響樂,因為編起來太復雜,作曲者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訓練,以后往往就沉溺于
    訓練之中,不能自拔。所以交響樂常有這個毛病:格律的成份過多。為什么隔一陣子就
    要來這么一套?樂隊突然緊張起來,埋頭咬牙,進人決戰(zhàn)最后階段,一鼓作氣,再鼓三
    鼓,立志要把全場聽眾掃數(shù)肅清鏟除消滅,而觀眾只是默默抵抗著,都是上等人,有高
    級的音樂修養(yǎng),在無數(shù)的音樂會里坐過的;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他們知道這音樂是會完的。
    我是中國人,喜歡喧嘩吵鬧,中國的鑼鼓是不問情由,劈頭劈腦打下來的,再吵些
    我也能夠忍受,但是交響樂的攻勢是慢慢來的,需要不少的時間把大喇叭小喇叭鋼琴凡
    啞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這樣有計劃的陰謀我害怕。
    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是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和姑姑剛回中國來,站始每天練習鋼
    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緊匝著絨線衫的窄袖子,大紅絨線里絞著細銀絲。琴上的玻璃
    瓶里常常有花開著。琴彈出來的,另有一個世界,可是并不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墻上
    桂著一面大鏡子,使這房間看上去更大一點,然而還是同樣的斯文雅致的,裝著熱水汀
    的一個房間。
    有時候我母親也立在姑姑背后,手按在她肩上,“啦啦啦啦”吊嗓子。我母親學唱,
    純粹因為肺弱,醫(yī)生告訴她唱歌于肺有益。無論什么調(diào)子,由她唱出來都有點像吟詩
    (她常常用拖長了的湖南腔背誦唐詩),而且她的發(fā)音一來就比鋼琴低半個音階,但是她
    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時的淡赭,肩上垂著淡赭
    的花球,永遠有飄墮的姿勢。
    我總站在旁邊聽,其實我喜歡的并不是鋼琴而是那種空氣。我非常感動地說:“真
    羨慕呀!我要彈得這么好就好了!”于是大人們以為我是罕有的懂得音樂的小孩,不能
    埋沒了我的天才,立即送我去學琴。母親說:“既然是一生一世的事,第一要知道怎樣
    愛惜你的琴。”琴鍵一個個雪白,沒洗過手不能碰。每天用一塊鸚哥綠絨布親自揩去上
    面的灰塵。
    我被帶到音樂會里,預先我母親再三告誡:“絕對不可以出聲說話,不要讓人家罵
    中國人不守秩序。”果然我始終沉默著,坐在位于上動也不動,也沒有睡著。休息十分
    鐘的時候,母親和始妨竊竊議論一個紅頭發(fā)的女人:“紅頭發(fā)真是使人為難的事呀!穿
    衣服很受限制了,一切的紅色黃色都犯了沖,只有綠。紅頭發(fā)穿綠,那的確……”在那
    燈光黃暗的廣廳里,我找來找去看不見那紅頭發(fā)的女人,后來在汽車上一路想著,頭發(fā)
    難道真有大紅的么?很為困惑。
    以后我從來沒有自動地去聽過音樂會,就連在夏夜的公園里,遠遠坐著不買票,享
    受露天音樂廳的交響樂,我都不肯。
    教我琴的先生是俄國女人,寬大的面頰上生著茸茸的金汗毛,時常夸獎我,容易激
    動的藍色大眼睛里充滿了眼淚,抱著我的頭吻我。我客氣地微笑著,記著她吻在什么地
    方,隔了一會才用手綢子去擦擦。到她家去總是我那老女傭領(lǐng)著我,我還不會說英文,
    不知怎樣地和她話說得很多,連老女傭也常常參加談話。有一個星期尾她到高橋游泳了
    回來,驕傲快樂地把衣領(lǐng)解開給我們看,粉紅的背上曬塌了皮,雖然已經(jīng)隔了一天,還
    有興興轟轟的汗味太陽味。客室的墻壁上掛滿了暗沉沉的棕色舊地毯,安著綠漆紗門,
    每次出進都是她丈夫極有禮貌地替我們開門,我很矜持地,從來不向他看,因此幾年來
    始終不知道他長得是什么樣子,似乎是不見天日的陰白的臉,他太大教琴養(yǎng)家,他不做
    什么事。
    后來我進了學校,學校里的琴先生時常生氣,把琴譜往地下一摜,一掌打在手背上,
    把我的手橫掃到鋼琴蓋上去,砸得骨節(jié)震痛。越打我越偷懶,對于鋼琴完全失去了興趣,
    應當練琴的時候坐在琴背后的地板上看小說。琴先生結(jié)婚之后脾氣好了許多。她搽的粉
    不是浮在臉上——離著臉總有一寸遠。松松地包著一層白粉,她竟向我笑了,說:
    “早!”但是我還是害怕,每次上課之前立在琴間門口等著鈴響,總是渾身發(fā)抖,想到
    浴室里去一趟。
    因為已經(jīng)下了幾年的工夫,仿佛投資開店,拿不出來了,棄之可惜,所以一直學了
    下去,然而后來到底不得不停止了。可是一方面繼續(xù)在學校里住讀,常常要走過那座音
    樂館,許多小房間,許多人叮叮略略彈琴,紛紛的琴宇有搖落、寥落的感覺,仿佛是黎
    明,下著雨,天永遠亮不起來了,空空的雨點打在洋鐵棚上,空得人心里難受。彈琴的
    偶爾踩動下面的踏板,琴宇連在一起和成一片,也不過是大風把雨吹成了煙,風過處,
    又是滴滴嗒塔稀稀朗朗的了。
    彈著琴,又像在幾十層樓的大廈里,急急走上仆人苦力推
    銷員所用的后樓梯,灰色水泥樓梯,黑鐵欄桿,兩旁夾著灰色水泥墻壁,轉(zhuǎn)角處堆
    著紅洋鐵桶與冬天的沒有氣味的灰寒的垃圾。一路走上去,沒遇見一個人;在那陰風慘
    慘的高房子里,只是往上走。
    后來離鋼琴的苦難漸漸遠了,也還聽了一些交響樂(大都是留聲機上的,因為比較
    短),總嫌里面慷慨激昂的演說腔太重。倒是比較喜歡十八世紀的宮廷音樂,那些精致
    的Minuet,尖手尖腳怕碰壞了什么似的——的確那時候的歐洲人迷上了中國的瓷器,連
    房間家具都用瓷器來做,白地描金,非常細巧的椅子。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不是浪漫
    派的貝多漢或肖班,卻是較早的巴黑,巴黑的曲子并沒有宮樣的纖巧,沒有廟堂氣也沒
    有英雄氣,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小木屋里,墻上的掛鐘滴塔搖擺;
    從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牽著裙子請安;綠草原上有思想著的牛羊與沒有思想的自云彩;
    沉甸甸的喜悅大聲敲動像金色的結(jié)婚的鐘。如同勃朗寧的詩里所說的:

    上帝在他的天庭里,
    世間一切都好了。

    歌劇這樣東西是貴重的,也止于貴重。歌劇的故事大都很幼稚,譬如像妒忌這樣的
    原始的感情,在歌劇里也就是最簡單的妒忌,一方面卻用最復雜最文明的音樂把它放大
    一千倍來奢侈地表現(xiàn)著,因為不調(diào)和,更顯得吃力。“大”不一定是偉大。而且那樣的
    隆重的熱情,那樣的捶胸脯打手勢的英雄,也討厭。可是也有它偉大的時候——歌者的
    金嗓子在高壓的音樂下從容上升,各種各樣的樂器一個個揣揣懾優(yōu)了;人在人生的風浪
    里突然站直了身子,原來他是很高很高的,眼色與歌聲便在星群里也放光。不看他站起
    來,不知道他平常是在地上爬的。
    外國的通俗音樂,我最不喜歡半新舊的,例如“一百零一支最好的歌”,帶有十九
    世紀會客室的氣息,黯淡、溫雅,透不過氣來——大約因為那時候時行柬腰,而且大家
    都吃得太多,所以有一種飽悶的感覺。那里的悲哀不是悲哀而是慘沮不舒。《在黃昏》
    是一支情歌:

    在黃昏,想起我的時候,不要記恨,親愛的……

    聽口氣是端方的女子,多年前拒絕了男人,為了他的好,也為了她的好。以為什么
    事都沒有發(fā)生,她一個人住著,一個人老了。雖然到現(xiàn)在還是理直氣壯,同時卻又抱歉
    著。這原是溫柔可愛的,只是當中隔了多少年的慢慢的死與腐爛,使我們對于她那些過
    了時的邏輯起了反感。
    蘇格蘭的民歌就沒有那些邏輯,例如《蘿門湖》,這支古老的歌前兩年曾經(jīng)被美國
    流行樂隊拿去爵士化了,大紅過一陣:

    你走高的路吧,
    我定低的路……
    我與我真心愛的永遠不會再相逢,
    在蘿門湖美麗,美麗的湖邊。

    可以想象多山多霧的蘇格蘭,遍山坡的heather(石楠屬植物),長長地像蓬籬,談
    紫的小花浮在上面像一層紫色的霧。空氣清揚寒冷。那種干凈,只有我們的《詩經(jīng)》里
    有。
    一般的爵士樂,聽多了使人覺得昏昏沉沉,像是起來得太晚了,太陽黃黃的,也不
    知是什么時候,沒有氣力,也沒有胃口,沒頭投腦。那顯著的搖擺的節(jié)拍,像給人捶腿
    似的,卻是非常舒服的。我最喜歡的一支歌是《本埠新聞里的姑娘》,在中國不甚流行,
    大約因為立意新穎了一點,沒有通常的“六月”、“月亮”、“藍天”、“你”:——

    因為我想她,想那
    本埠新聞里的姑娘
    想那粉紅紙張的
    本埠新聞里的
    年輕美麗的黑頭發(fā)女人。

    完全是大城市的小市民。
    南美洲的曲子,如火如荼,是爛漫的春天的吵嚷。夏威夷音樂很單調(diào),永遠是吉他
    的琮爭。仿佛在夏末秋初,席子要收起來了,控在竹竿上曬著,花格子的臺灣席,黃草
    席,風卷起的邊緣上有一條金黃的日色。人坐在地下,把草帽合在臉上打瞌盹。不是一
    個人——靠在肩上的愛人的鼻息咻咻地像理發(fā)店的吹風。極單純的沉涵,如果不是非常
    非常愛著的話,恐怕要嫌煩,因為耗費時間的感覺太分明,使人發(fā)急。頭上是不知道倦
    怠的深藍的天,上下幾千年的風吹日照,而人生是不久長的,以此為永生的一切所激惱
    了。
    中國的通俗音樂里,大鼓書我嫌它太像賭氣,名手一口氣貫串奇長的句子,臉不紅,
    筋不爆,聽眾就專門要看他的臉紅不紅,筋爆不爆。《大西廂》費了大氣力描寫鶯鶯的
    思春,總覺得是京油子的耍貧嘴。
    彈詞我只聽見過一次,一個瘦長臉的年輕人唱《描金風》,每隔兩句,句尾就加上
    極其肯定的“嗯,嗯,嗯,”每“嗯”一下,把頭搖一搖,像是咬著人的肉不放似的。
    對于有些聽眾這大約是軟性刺激。
    比較還是申曲最為老實懇切。申曲里表現(xiàn)“急急忙忙向前奔”,有一種特殊的音樂,
    的確像是慌慌張張,腳不點地,耳際風生。最奇怪的是,表現(xiàn)死亡,也用類似的調(diào)子,
    氣氛卻不同了。唱的是:“三魂渺渺,三魂渺渺,七魄悠悠,七魄悠悠;閻王叫人三更
    死,并不留人,并不留人到五更!”成楞楞急雨樣的,平平的,重復又重復,倉皇,嘈
    雜,仿佛大事臨頭,旁邊的人都很緊張,自己反倒不知道心里有什么感覺——那樣的小
    戶人家的死,至死也還是有人間味的。
    中國的流行歌曲,從前因為大家有“小妹妹”狂,歌星都把喉嚨逼得尖而扁,無線
    電擴音機里的《桃花江》聽上去只是“價啊價,嘰價價嘰家啊價……”外國人常常駭異
    地問中國女人的聲音怎么是這樣的。現(xiàn)在好多了。然而中國的流行歌到底還是沒有底子,
    仿佛是決定了新時代應當有新的歌,硬給湊了出來的。所以聽到一兩個悅耳的調(diào)子像
    《薔薇處處開》,我就忍不住要疑心是從西洋或日本妙了來的。有一天深夜,遠處飄來
    跳舞廳的音樂,女人尖細的喉嚨唱著:“薔薇薔薇處處開!”諾大的上海,沒有幾家人
    家點著燈,更顯得夜的空曠。我房間里倒還沒熄燈,一長排窗戶,拉上了暗藍的舊絲絨
    簾子,像文藝濫調(diào)里的“沉沉夜幕”。絲絨敗了色的邊緣被燈光噴上了灰撲撲的談金色,
    簾子在大風里蓬飄,街上急急駛過一輛奇異的車,不知是不是捉強盜,“嘩!嘩!”銳
    叫,像輪船的汽笛,凄長地,“嘩!嘩!……嘩!嘩!”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別離,
    命運性的決裂,冷到人心里去。“嘩!嘩!”漸漸遠了。在這樣兇殘的,大而破的夜晚,
    給它到處開起薔薇花來,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這女人還是細聲細氣很樂觀地說是開著
    的。即使不過是綢絹的薔薇,綴在帳頂、燈罩、帽檐、袖口、鞋尖、陽傘上,那幼小的
    圓滿也有它的可愛可親!

    --------------------------------------------------------------------------------

    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為什么,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即

    張愛玲的《談音樂》發(fā)表在哪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五年前編訂《張愛玲集·流言》(2006年10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初版),查考張愛玲第一部散文集《流言》(1944年12月上海五洲書報社發(fā)行)所收二十九篇作品的出處,只有《談畫》和《雨傘下》一長一短兩篇不明最初發(fā)表于什么刊物。“張學”已如此發(fā)達,這個遺憾卻...

    張愛玲散文:談音樂
    中國的通俗音樂里,大鼓書我嫌它太像賭氣,名手一口氣貫串奇長的句子,臉不紅,筋不爆,聽眾就專門要看他的臉紅不紅,筋爆不爆。《大西廂》費了大氣力描寫鶯鶯的思春,總覺得是京油子的耍貧嘴。彈詞我只聽見過一次,一個瘦長臉的年輕人唱《描金風》,每隔兩句,句尾就加上極其肯定的“嗯,嗯,嗯,”每“嗯”一下,...

    有關(guān)張愛玲的生平介紹
    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fā)表。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fā)表散文《秋雨》。1937年,張愛玲在圣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fā)表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fā)表《論卡通畫之前途》。后與后母因一點小事...

    張愛玲的經(jīng)典散文集
    張愛玲經(jīng)典散文集:《半生緣》《赤地之戀》《童言無忌》《自己的文章》《到底是上海人》《道路以目》《更衣記》《愛》《談女人》《說胡蘿卜》《寫什么》《忘不了的畫》《談音樂》《談跳舞》《夜營的喇叭》《必也正名乎》《雨傘下》《自序》《中國的日夜》《羅蘭觀感》等。

    張愛玲在《談音樂》一文中寫到自己喜歡顏色和氣味而不喜歡音樂,緣故是...
    我覺得是前者能直接感觸到

    通過張愛玲談音樂你體會到了她怎樣的人生感受?《談音樂》
    音樂,似乎只有用它抒發(fā)悲傷更動人,唱贊歌總感覺有些假,要不就是輕音樂,讓人心情放松。悲傷的音樂最好聽,也更雋永。參考資料:暮春水月

    簡述張愛玲文學態(tài)度
    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diào)悲涼。2、喜用比喻反諷等手法。張愛玲小說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3、作品主題多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張愛玲的作品如《談音樂》、《談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寫的是關(guān)于某種事情的看法。

    張愛玲經(jīng)典語錄摘抄(張愛玲扎心名言)
    2、 這點愛別的不夠,結(jié)婚時夠了。 ——張愛玲 3、 在我死去的時候,她將會在我的血液里再死一次。 ——張愛玲 4、 人在人生的風浪里突然站直了身子,原來他是很高很高的,眼色與歌聲便在星群里也放光。不看他站起來,不知道他平常是在地上爬的。 ——張愛玲 《談音樂》5、 坐在電車上,...

    求張愛玲《談音樂》中提及的《蘿門湖》音樂?
    歌名:Loch Loman 有不同的版本,loch即蘇格蘭語里面“湖”的意思。書中出現(xiàn)的歌詞:你走高的路吧,我走低的路……我與我心愛的永遠不會再相逢,在蘿門湖美麗美麗的湖邊。對應的歌詞為:O ye'll take the high road and I'll take the low...For me and my true love will never meet ...

    張愛玲有什么作品
    ,《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夜營的喇叭》《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fā)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相關(guān)評說:

  • 簡策18375658898: 小作家張蒙蒙現(xiàn)在幾歲了?
    思茅區(qū)頂升: ______ 19 張蒙蒙(Wendy Zhang 1989年11月30日-)生于中國重慶,中國兒童文學小作家,4歲隨父母移居廣州.母親為張世君,現(xiàn)讀于暨南大學附屬小學和廣州市第113中學....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蜜桃| 中文字字幕人妻中文| 美女直播全婐app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日本人与黑人VIDEOS系列|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