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化有哪些 虎文化有哪些?
虎前額上的花紋構成中國的"王"字,事實上,中國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來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國人巧妙地以它前額上的花紋作為一個漢字,意思是統(tǒng)治者。如今,這個字已成為了百家姓中的一個了。虎是一種極具陽剛之氣的動物,它具備勇敢與威嚴,虎也被人們認為是山大王,傳說它能夠驅(qū)除一切邪惡。在戰(zhàn)爭年代,虎頭被繪制在戰(zhàn)士的盾牌上用以嚇阻敵人。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們相信虎是極其有力的動物,它們能驅(qū)除家庭的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惡。虎畫經(jīng)常被掛在墻上并正對著大門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乃至在當代中國,也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qū)邪,還有的人睡虎頭枕以使自己更加強壯。在虎年,孩子們的頭上都寫上了紅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強他們的精力與活力。在早期的中國,老虎是主要的動物神靈,人們認為它能驅(qū)除旱災,還有人相信一頭虎在500年后將變得雪白,然后還能再活1000年,當它們死后,它的靈魂將滲透入地下變?yōu)殓辏@便是"琥珀"一詞的由來,意思是"虎之魂"。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國法庭上能見到"回避"、"肅靜"的字樣。虎符:虎形的木塊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達的軍令的標志;古代的強盜首領也將虎皮鋪在自己的座位上以顯示自己的至高地位。帶虎字的中國成語: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diào)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diào)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 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民將自己的頭砍出血來,滴在紙錢上后,懸掛焚燒。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致必須請巫師驅(qū)趕“白虎”。驅(qū)趕時,要在戶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雞,由巫師在室內(nèi)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
陜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只,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jié)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長大后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
陜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將老虎饃掛在她頸上,進門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饃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貴子。
虎撐
在古時候,一些中國醫(yī)生到處采集并實驗各種藥物的功效,他們通常會手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huán),人們稱之為"虎撐"或"虎銜"。這是他們的護身符。
傳說藥王孫司邈在去山中采藥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藥王隨身帶著一條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條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這又談何容易。他一無所措,只是恐懼地盯著老虎。奇怪的是這只老虎并沒有向他撲來,正相反,它張大著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著藥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藥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頭龐然大物,他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扎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藥王想要幫它,替它去除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頭動物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他扁擔上的一個銅環(huán),他取下銅環(huán)并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huán)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并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藥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huán)后,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yī)生。從那以后,銅環(huán)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采藥的標志,所有的醫(yī)生出門采藥時都會帶上它,用于顯示他們都是藥王的弟子,只有藥王能夠為老虎看病并且不會受到它們的攻擊。
老虎學藝
在我國民間童話中,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老虎學藝》的故事:盡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為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fā)現(xiàn)了虎兇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當虎覺得自己已將貓的本領完全學會之后,便一反常態(tài),恩將仇報,竟然猛撲過來,要把貓一口吃掉。貓卻不慌不忙,敏捷而靈巧地縱身爬上了樹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樹下無計可施,便又央求貓把上樹的方法傳授給它。貓則不再上當,虎也就終于沒有學會上樹的本領。
虎符
我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在調(diào)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只老虎,稱為虎符。
虎符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采用銅制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fā)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diào)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發(fā)給統(tǒng)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并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diào)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diào)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quot;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陜西博物館也藏有一枚從西安西郊發(fā)現(xiàn)的虎符,據(jù)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zhàn)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征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diào)兵對象和范圍,制作卻極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戰(zhàn)爭中曾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fā)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fā)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后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nèi)竊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選取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zhàn)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云奪城成功,并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詐調(diào)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diào)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diào)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shù)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zhì),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后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后世演變?yōu)殂~牌。
虎頭鞋的故事
今天,在中國的鄉(xiāng)村里仍然能夠看到小孩子們穿著虎頭鞋。虎頭鞋整個都是用布料制成的而鞋尖做成了虎頭的形狀。在中國,虎頭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在這歷史的背后,蘊藏著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揚州這座著名的古城內(nèi),住著一個船夫,他的名字叫大羊,他很慷慨也很大方而且很樂意幫助別人。不久,村里來了一位年邁的旅行者,她對大羊善良的品格大加贊賞。臨走時,她將一幅古畫送給了大羊,畫中是一個漂亮的姑娘正在用針線縫一雙虎頭鞋,船夫非常喜歡這幅畫,他一回到家,立即就將畫掛在了他床頭的墻上。
一天晚上,畫中的姑娘突然從畫中走了出來,與大羊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打那后,他們每晚都見面。一年以后,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為倆口子帶來了更多的歡樂。然而不幸的事發(fā)生了,村長耳聞了大羊家中有奇畫的事后,蠻橫地將這充滿神奇的圖畫搶走了。大羊?qū)憾镜拇彘L恨之入骨,然而卻無能為力。貪婪的村長像大羊那樣將畫掛在了床頭的墻上,每天都期待著畫中女子能夠下來,令他失望的是,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
大羊的孩子長大了,他總是不停地呼喚著自己的母親,大羊只得不停地哄騙他說他的母親已經(jīng)去了遙遠的西方不能回來了。大羊的話語絲毫無濟于事,那孩子堅持要尋找他的母親,最后,他踏上尋找母親的旅程。他夜以繼日地不停向西方航行,最終在森林中他找到他的母親正同許多仙女在一個水坑中洗澡。"噢,我的孩子,你怎么到那么遠來找媽媽了?quot;母親正說著,兩滴晶瑩的眼淚流下滴在孩子面頰上。"媽媽,要知道,我失去你太多了。""直到你穿著我為你縫的虎頭鞋走進村長的臥室時,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團聚。孩子,閉上你的眼睛,讓我先把你送回家吧。"
一陣旋風之后,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到家了,他告訴村長說他可以將畫中的婦子召喚下來。貪婪的村長,急不可耐地將這孩子帶入了自己的臥室。孩子看到自己的母親,就大聲地對著畫召喚道:"媽媽,我們走。"話音剛落,畫中女子應聲下地,摟起孩子就往外走。然而貪婪的村長已經(jīng)擋住了去路。他蠻橫地要那女子做他的妻子。遭到拒絕之后,村長憤怒地像母子倆撲過來。那孩子勇敢地沖上去與他搏斗。正當這時,那雙虎頭鞋從男孩的腳上松脫下來,立刻變?yōu)橐恢话邤堂突ⅲ灰娝杆俚負湎蚰切皭旱拇彘L。村長的呼救聲與猛虎的吼聲響徹整個村莊……虎頭鞋拯救了母子倆和他們的家庭。從那以后,人們開始為他們的孩子制作虎頭鞋,期望它能夠保佑孩子與家庭的安全。
2010年農(nóng)歷庚寅虎年,藏歷鐵虎年。都說虎年運氣好,虎年吉祥。看牛年冬天雪異常大,估計虎年年成不會差了。
聲聲爆竹迎虎歲,虎虎生氣共春光。虎行雪地梅花白,虎駕祥云瑞氣的揚。由虎年想到生肖虎,繼而想到生龍活虎的老虎。與虎有關的成語有許多,如:“虎視眈眈”、“龍騰虎躍”、“虎背熊腰”、“虎穴龍?zhí)丁薄ⅰ盎⑴饓櫋薄ⅰ盎㈩^虎腦”等等。
人類對虎的形象可謂既畏懼又崇拜。布衣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就為他們?nèi)∶盎⒆印被颉盎㈡ぁ保欢弁鮿t把愛將譽為“虎將”。民間,歷來都有喜歡給小孩戴虎帽、穿虎鞋;還有人家在廳堂中懸掛虎畫,以驅(qū)逐邪惡,趨吉避兇。總之,虎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威武、勇猛、雄健和生氣勃勃的象征。虎誠然威風凜凜,但卻忌將其頭與蛇之尾湊在一起。
上面所言,都是文字中的虎。其實現(xiàn)實中的虎,山中之大王也,百獸以山君拜之。那么,虎之威何在?想來想去,不外乎虎身器官與功能,至少包括:虎頭、虎皮、虎眼、虎牙、虎膽、虎嘯。
虎頭,最形象,兩眼上方,左右各一白色,中間數(shù)條黑紋被一豎紋貫通,呈“王”字。于是,每提到虎,便第一想到虎頭上的“王”字,大概因此才稱老虎為獸中之王吧!虎頭的威風往往體現(xiàn)在威風凜凜,有一對聯(lián)最為形象:威風凜凜可翻山倒海,氣勢洶洶可貫沖牛斗。這威風夠味吧!
虎皮,值萬貫。虎皮有講究。畫家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畫不好只畫一張虎皮。虎皮色比較流行,其棕黃底色加上黑色斑紋,呈華美流暢線條,煞是好看。再觀其細軟的絨毛與直立的針毛,有如華文彪炳千年。至于與虎皮相聯(lián)的虎骨,更比虎皮堅固而頑強。此虎之威猛所在。
虎眼,更有神。虎視眈眈恰是虎眼神奇之所在。那兩虎眼圓睜透著閃閃劍光,獸中之狼狐狍兔,遇虎無不骨碎肉癱,呈哆嗦狀。李白《涇溪東亭寄鄭少府諤》詩:“欲往 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zhuǎn)。” 王琦注:“謂水波旋轉(zhuǎn),有光相映,若虎眼之光。” 劉禹錫《浪淘沙》詩之三:“汴水 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徐渭 《食虎眼》詩:“虎眼白琉璃,誰能隸虎皮。”原注:“虎眼,荔枝之佳品。”可見,虎眼倍受文人所欽賴。
虎牙,純福態(tài)。那頎長虎牙露出虎嘴,形如鋼鉤,極具尖銳兇狠之勢。大凡逃不脫的獵物被其鉗住,不僅皮肉破綻,骨頭必咬斷,血淋淋,想不說其兇猛恐都不成!虎牙之兇也有好處,遇險時,虎牙能力拔山而蓋世,使惡人聞之而膽寒。傳說中,西王母以豹尾虎齒為飾物,知其可生威風也。
虎膽,長豪氣。虎膽與虎尾相關。膽如虎與膽如貓不同,但虎與貓尾皆敏感。虎尾長遠超貓尾,幾乎與虎身相當,尾毛色呈黑環(huán)紋纏繞其間,不應看皮毛,其骨節(jié)滾圓,肌肉也結(jié)實。雖陷鐵龍,不向人前搖尾。與貓尾一樣,時不時地突然倒豎,頂天立地,但虎可鎮(zhèn)山動地,其勢當有橫掃鬼怪妖魔功能。堪笑那:膽小鬼,談虎色變;騙子手,狐假虎威。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詩,百世文壇和稱“繡虎”,漢董宣執(zhí)法嚴明,千秋臥虎永留芳。
虎嘯,動人威。嘯不是一般的聲吼,比吼更兇。猛虎一聲巨吼,恰如雷霆震怒八方。那韻味,那節(jié)奏,那聲色,令人膽寒。虎嘯長風吼萬里,偉岸之尊頓然面生。虎之戀林,越密越有利可圖,密林中有無數(shù)可食之物。踞居喜愛山高才是根本,其氣節(jié)最為如登泰山,又浮滄海以游志。
為人當有虎之氣,虎之威,這氣與威都在虎頭、虎皮、虎眼、虎牙、虎膽、虎嘯。然,不是泛泛對正,集中為真誠坦蕩豪爽大氣,抑或風度儒雅重情輕利,弘揚虎文化。謹祝祖國與百姓,東方醒獅在虎年更加精神抖擻,生氣勃勃,多交好運。
算短短人生,有幾虎歲春秋?看今朝虎歲,龍騰虎躍,大展宏圖。
虎年說虎
虎雖百獸之王,且萬物之靈的人也難免談虎色變,但虎卻并非最可怕的,因為不說別的,單這“苛政”就“猛于虎也”。此外,只聽說人言可畏,卻從未有人稱老虎可畏。當然話雖如是說,虎畢竟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否則悟空的兒孫除了花果山外,也可到其他山上稱大王了。再者,我們的語言中也就不會有如此多與虎有關的成語了,譬如:“虎穴龍?zhí)丁薄ⅰ盎⒁曧耥瘛薄ⅰ褒堯v虎躍”、“虎背熊腰”、“虎怒震墮”、“虎頭虎腦”等等。
人類對虎的形象可謂既畏懼又崇拜。布衣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就為他們?nèi)∶盎⒆印被颉盎㈡ぁ保欢弁鮿t把愛將譽為“虎將”。此外,民間有人喜歡給小孩戴虎帽、穿虎鞋;還有人家在廳堂中懸掛虎畫,以驅(qū)逐邪惡,趨吉避兇。總之,虎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威武、勇猛、雄健和生氣勃勃的象征。虎誠然威風凜凜,但卻忌將其頭與蛇之尾湊在一起。
據(jù)說虎起源于亞洲的東北部,所以亞洲人對虎有一種特殊感情,西方人未必盡然。有人甚至說虎年并非吉利,以致悲觀者認為,若不小心虎年會帶來厄運。有例為證:尼克松總統(tǒng)因“水門”泄漏而于虎年被沖下臺;眼下山姆大叔的另一位權力顯赫,但幾乎被其兒女們公認的菲蘭德(Philanderer)說不準也會因昔日曾墜入“色門”而可能在虎年迷失方向,找不到出口。不過,目前在賢內(nèi)助以及幕僚們指引下,他似乎已看到隧道終點的一絲亮光了。盡管如此,多少年后他若能見到孔圣人,也許會說:“區(qū)區(qū)苛政何足懼哉?桃色新聞及性騷擾指控猛于虎也”。
有一點可肯定的是,那位被人褒貶不一的世界級人物虎年的日子不會好過。即使不日夜提心吊膽,也會時常在夜深人靜時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成寢。誰能保證他那可憐的國家今后不再挨一頓狂轟濫炸?在強權即公理的年頭還是老虎的日子好過。至少不要擔心挨打的厄運臨頭。有朝一日他若有幸在陰間見到柳宗元老先生,他定會汪然出涕曰:“苛政之不幸未若禁運不幸之甚也,然核查小組之毒卻猛于虎百倍。小組之來吾國,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王宮不得寧焉。孰知禁運、核查之毒有甚于化武乎!”問題是他將來是否會有見到柳先生的殊榮,因為他的最終歸屬是地獄還是天堂,那還得由上帝決定。而上帝似乎還不止一個。
據(jù)亞洲人說,虎年象征著力量、生氣勃勃和好運。若真如此,那么在聯(lián)合國工作的職員應感到欣慰,因為據(jù)稱秘書長是虎年出生的,今年是他的本命年,希望經(jīng)過改革后的聯(lián)合國在虎年更具活力,好運頻頻,至少不再出現(xiàn)因山姆要挾,拒不解囊履行義務,而一再面臨捉襟見肘的窘?jīng)r。
遙望神州,炎黃子孫在九八年日子也應很美好。在此謹祝,東方醒獅在虎年更加精神抖擻,生氣勃勃,多交好運。
說成語
虎,被稱為百獸之王。自古以來,虎作為形象的“力量美”受到人類的贊美和推崇。作為威風和驅(qū)邪的代表,舉世公認。
成語是詞語中常見的一種“語言形式”,帶“虎”字的成語很多。你能說出幾個帶有“虎”字的成語呢?
龍騰虎躍、龍爭虎斗、虎口拔牙、狐假虎威、虎踞龍盤、虎口余生、虎視眈眈、虎頭蛇尾、虎頭虎腦、如虎添翼、為虎作倀、龍?zhí)痘⒀āB(yǎng)虎為患、虎背熊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前怕狼后怕虎
虎文化作為古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內(nèi)容豐富多彩,反映了我國人民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內(nèi)涵極為鮮明的民族心理特征。我國虎文化的內(nèi)容也非常豐富,無論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小說、戲曲、民俗,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古老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在上古的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優(yōu)美可愛的象形虎。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一帶發(fā)掘出土了一對蚌塑龍虎,距今大約為6000年,伴于一位祖先遺骨的東西兩側(cè),依照方位,恰與后世盛行的“四方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被譽為“中華第一虎”。此后從殷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朝、漢朝的石雕、石刻和畫像石,以及青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瓷器中,以虎為原型的藝術品的紋飾、造型更加豐富。例如在青銅器中,商代的龍虎尊的主題紋是“虎口銜人”;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飾著一對虎紋,虎口相向,口中含著人頭;婦好墓出上的銅鉞上也有“虎釘銜人”紋;特別是一件名叫“虎食人鹵”的商代作品,鹵的三個支點是虎的兩條后腿和尾巴,虎的前爪抱持一人,張口欲啖人首,形象生動,撼人心魄。不過,這個造型反映的并不是虎吃人,而是古代人對虎的崇拜。被虎抱著的人是一個巫師,他與虎相抱,并且將頭放入虎口之中,是其獲得超自然力量的一個途徑。在我國歷史上,以虎為題的工筆畫、寫意畫、漆畫等更是不勝枚舉。在年畫、泥塑、皮影、剪紙、布玩具等民間美術作品中,虎的形象則有很多不再是兇猛的野獸或者權威的象征,而是一種可親可愛的動物,其中也不乏堪稱世界經(jīng)典的作品。漢朝時,人們都在除夕之夜在門上畫虎以驅(qū)鬼魅。因為《山海經(jīng)》中說道:在滄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有一株魁偉的桃樹,其枝葉盤曲舒張,覆蓋三千余里。可是在它的東北面卻有一處間隙,這就是供眾鬼出入的“鬼門”。山上還住著兩位神仙,一個名叫神荼,一個名叫郁壘,是專門負責監(jiān)管眾鬼的。凡是遇到為非作歹的惡鬼,二神就用繩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給老虎吃掉。所以在最正宗的門神畫上,除有神荼、郁壘二神外,都還繪有老虎。我國民間還認為“虎毒不食子”,因此為了兒童的安全、健康生長,還常把小孩的鞋帽上繡上虎頭等裝飾,稱為虎鞋、虎帽,以討吉利,驅(qū)邪避禍。著名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先生也寫過:“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兔。”的詩句贊美虎的愛子之心,這里的“小於兔”就是虎的幼仔。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國人民善良、達觀的心態(tài)和博大的胸懷。
虎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當作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虎在中國生肖中排位第三,并被認為是世上所有獸類的統(tǒng)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認為是英勇的、樂觀的,也是寬容的、慷慨的,他們能夠長壽而且善于領導而非服從。
虎前額上的花紋構成中國的"王"字,事實上,中國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來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國人巧妙地以它前額上的花紋作為一個漢字,意思是統(tǒng)治者。如今,這個字已成為了百家姓中的一個了。虎是一種極具陽剛之氣的動物,它具備勇敢與威嚴,虎也被人們認為是山大王,傳說它能夠驅(qū)除一切邪惡。在戰(zhàn)爭年代,虎頭被繪制在戰(zhàn)士的盾牌上用以嚇阻敵人。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們相信虎是極其有力的動物,它們能驅(qū)除家庭的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惡。虎畫經(jīng)常被掛在墻上并正對著大門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乃至在當代中國,也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qū)邪,還有的人睡虎頭枕以使自己更加強壯。在虎年,孩子們的頭上都寫上了紅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強他們的精力與活力。在早期的中國,老虎是主要的動物神靈,人們認為它能驅(qū)除旱災,還有人相信一頭虎在500年后將變得雪白,然后還能再活1000年,當它們死后,它的靈魂將滲透入地下變?yōu)殓辏@便是"琥珀"一詞的由來,意思是"虎之魂"。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國法庭上能見到"回避"、"肅靜"的字樣。虎符:虎形的木塊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達的軍令的標志;古代的強盜首領也將虎皮鋪在自己的座位上以顯示自己的至高地位。帶虎字的中國成語: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虎的形象和稱謂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歷代的歌舞和戲劇中,如元朝雜劇《虎頭牌》,清朝傳奇《虎囊彈》、昆曲《虎囊彈》、京劇《虎牢關》、《臥虎溝》、《胭脂虎》等,不勝枚舉。其中兩個表現(xiàn)人與搏斗場面的最為激動人心。一個叫做《東海黃公》,是在漢代長安附近流行的一種"角抵戲"。晉朝葛洪在《西京雜記》里對此有頗為詳細的記載:"東梅人黃公,少時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fā),立興云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功羸憊,飲酒過度不能復得其術。秦末有白虎見于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遂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戲馬。"看來這里對虎的威力還是誠惶誠恐的,因為象東海黃公那樣有武功、有法術的人仍然沒有斗過虎,終于枉送了性命。由古典小說《水滸傳》改編的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武松打虎",也是表現(xiàn)人虎搏斗的,但結(jié)果恰與《東海黃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為打虎英雄。在我國有關虎的語匯中也有不少含有貶意的,如"為虎作倀"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驅(qū)使去害別人的勢利小人的丑惡品質(zhì);"狐假虎威"則勾畫出了一幅仗勢欺人的奴才嘴臉。在我國民間童話中,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老虎學藝》的故事:盡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為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fā)現(xiàn)了虎兇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當虎覺得自己已將貓的本領完全學會之后,便一反常態(tài),恩將仇報,竟然猛撲過來,要把貓一口吃掉。貓卻不慌不忙,敏捷而靈巧地縱身爬上了樹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樹下無計可施,便又央求貓把上樹的方法傳授給它。貓則不再上當,虎也就終于沒有學會上樹的本領。宋朝大詩人陸游在《劍南詩稿·嘲畜貓》自注中寫道:"俗言貓為虎舅,教虎百為惟不教上樹。"這個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至于以虎為地名、人名,繼而演繹出的故事傳說、趣聞逸事,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而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則是每隔12年就要到來的歡樂節(jié)日。由于我國是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國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隨著人口的不斷遷移,幾乎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找到華人的身影。他們所到之處,也必將或多或少地帶去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絕大多數(shù)遠離故鄉(xiāng)的海外華人所難以丟棄的,同時也逐漸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來這種以十二種動物命名年的習俗,不僅在亞洲各國和俄羅斯等的影響越來越大,也悄然傳到了歐美各國,尤其是有關虎年的來歷和各種傳說,各種媒體都樂于廣泛地進行宣傳,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實的"本命年"。
虎的形象在我國幾千年來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占居頗為顯著的地位,常常與龍并稱,在許多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從龍,風從虎”的說法。因為龍飛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與龍結(jié)合一起成為雄偉強盛的象征和美化權威的典型形態(tài),是人崇拜并畏懼的對象,有時也充當逐妖、怯邪、鎮(zhèn)宅的角色,構成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風俗文化特質(zhì)。自古以來,人們也習慣用“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虎背熊腰”、“藏龍臥虎”、“如虎添翼”、“虎頭虎腦”、“虎背熊腰”、“將門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氣”等詞語,贊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達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識,并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虎文化。
虎文化作為古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內(nèi)容豐富多彩,反映了我國人民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內(nèi)涵極為鮮明的民族心理特征。我國虎文化的內(nèi)容也非常豐富,無論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小說、戲曲、民俗,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古老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在上古的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優(yōu)美可愛的象形虎。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一帶發(fā)掘出土了一對蚌塑龍虎,距今大約為6000年,伴于一位祖先遺骨的東西兩側(cè),依照方位,恰與后世盛行的“四方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被譽為“中華第一虎”。此后從殷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朝、漢朝的石雕、石刻和畫像石,以及青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瓷器中,以虎為原型的藝術品的紋飾、造型更加豐富。例如在青銅器中,商代的龍虎尊的主題紋是“虎口銜人”;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飾著一對虎紋,虎口相向,口中含著人頭;婦好墓出上的銅鉞上也有“虎釘銜人”紋;特別是一件名叫“虎食人鹵”的商代作品,鹵的三個支點是虎的兩條后腿和尾巴,虎的前爪抱持一人,張口欲啖人首,形象生動,撼人心魄。不過,這個造型反映的并不是虎吃人,而是古代人對虎的崇拜。被虎抱著的人是一個巫師,他與虎相抱,并且將頭放入虎口之中,是其獲得超自然力量的一個途徑。在我國歷史上,以虎為題的工筆畫、寫意畫、漆畫等更是不勝枚舉。在年畫、泥塑、皮影、剪紙、布玩具等民間美術作品中,虎的形象則有很多不再是兇猛的野獸或者權威的象征,而是一種可親可愛的動物,其中也不乏堪稱世界經(jīng)典的作品。漢朝時,人們都在除夕之夜在門上畫虎以驅(qū)鬼魅。因為《山海經(jīng)》中說道:在滄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有一株魁偉的桃樹,其枝葉盤曲舒張,覆蓋三千余里。可是在它的東北面卻有一處間隙,這就是供眾鬼出入的“鬼門”。山上還住著兩位神仙,一個名叫神荼,一個名叫郁壘,是專門負責監(jiān)管眾鬼的。凡是遇到為非作歹的惡鬼,二神就用繩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給老虎吃掉。所以在最正宗的門神畫上,除有神荼、郁壘二神外,都還繪有老虎。我國民間還認為“虎毒不食子”,因此為了兒童的安全、健康生長,還常把小孩的鞋帽上繡上虎頭等裝飾,稱為虎鞋、虎帽,以討吉利,驅(qū)邪避禍。著名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先生也寫過:“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兔。”的詩句贊美虎的愛子之心,這里的“小於兔”就是虎的幼仔。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國人民善良、達觀的心態(tài)和博大的胸懷。
都知道,老虎是吃人的猛獸,“談虎色變”這一成語就是對人們懼怕老虎的具體寫照。可是,在我們山西省,人們對老虎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民間素有崇尚虎文化的習俗,買年畫,要選張畫虎的;搞窗花,要剪只老虎;孩子生日,要送虎頭枕、虎頭鞋、虎頭帽;取名字要取虎奎、虎娃、虎英等,這都是為啥呢?�
傳說,從前,臨汾河西土門澗北岔口河后面的山上不知從哪兒來了一對老虎,它們從來都不傷害人畜,反而還幫助人驅(qū)趕和捕獵其它的野獸。由于它們就住在半山腰上的一個山洞里,又因為那只雄老虎毛色比較黑,人們便叫那兒“黑虎”。后來,在和一只獅子搏斗中,黑虎失足跌到石崖下,就給摔死了。母老虎一氣之下,就接著和那只獅子斗開了,獅子本來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在母老虎的奮力攻擊下,終于灰溜溜地敗了下來。并且直向母老虎求饒。于是母老虎便命令它去為人家看大門,據(jù)說大門口那對石獅子就是真獅子變的。�
為了表示對那只老虎的感謝,人們就在半山腰里蓋了一座黑虎廟。可這并不能抹去母老虎心中的痛苦。�
這一年,有個上京趕考的書生路過此處,見天色已晚,就到黑虎廟里去投宿。剛把蠟燭點上,忽聽門外狂風四起,燭光立刻息掉,老書童去閉廟門時,見來了一只老虎,嚇得臉上的成色都變了。只見他哆嗦得渾身如篩糠,口中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不好!老老老……老虎……”�
鄭公子一聽說來了老虎,慌忙拉著老書童就躲到神像背后。到這時,鄭公子才發(fā)現(xiàn)這尊神像竟然是虎頭人身。二人正不知如何是好,就見一只老虎從門口進來,然后就地一滾,虎皮中站起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她點起蠟燭,把虎皮放到神臺前,就轉(zhuǎn)身到墻根前,對著鏡子梳妝打扮起來。�
鄭公子看了非常好奇,那女子的容貌與身段已深深將他迷住。他平時膽子就大,這時由不得就從神像后頭伸手悄悄把那張虎皮拿了過來,然后從神像后頭溜出后門,把那張虎皮就藏到一棵枯樹洞里,然后又悄悄溜回神像背后。�
那女子梳妝完畢側(cè)身一邁步,一下碰在了鄭公子的書箱上,她一看,驚叫道:“誰!誰人在此?”鄭公子從神像后站出來,落落大方地說道:“敝公子不知此處有你,多有冒犯,還望大姐海涵,小生這里有禮啦。”說著便拱手相拜。�
“你!為何擅自闖到這里?”�
“小生上京趕考,路過此地,見一山野小廟,故前來投宿。”�
“我……一個女流之輩,怎好與你……”說著就要去拿虎皮,這時才發(fā)現(xiàn)虎皮不見了。
“啊呀,實在對不起,我不過與你開個玩笑,大姐孤單一人,確實不便留宿,待小生取來虎皮給你,馬上起程就是。”說著就要往外走。�
不料,那女子一下將他攔住:“不!月黑星暗的,怎好讓你離開這里?”說著送過來一個眼波,就羞答答地捂上了顏面。�
鄭公子的心一緊,接著就“嘣嘣嘣”地跳起來,可嘴里還是由不得問道:“那你為何孤單單一人住在這里?”�
那女子說:“原來我們也是兩個人,本打算在這里住上一段時日就回去結(jié)婚,可他……他卻……在與那害人的獅子搏斗中,失足摔死了。”說著還特意指了指那尊神像。這時,公子才明白了這個虎頭人身神像的來歷,于是,對那女子更加同情和愛憐。�
老書童見這女子如此善良,也不害怕了,走出來說道:“小姐你 好。”�
那女子一驚,正要發(fā)問,公子介紹說:“自家人,此乃我的老家人、老書童啊。”�
老書童接腔道:“正是。小姐,我家公子滿腹經(jīng)綸,才學過人,而且尚未婚配,你如此美貌端莊,通情達理,你們倒是天生的一對佳人,公子要走,你又不肯,如若不嫌,倒不如……”那女子一聽,更是滿面羞色,同時抬頭看著神像,像是問他同意不同意似的。公子他們也不由地抬頭去看,奇怪地是這神像竟然點了幾下頭。�
于是,以老書童為媒,黑虎神為證,當下就結(jié)為夫妻。�
兩天之后,鄭公子辭別了虎女子,就與老書童一塊向京城趕去。臨走時,雙方一直戀戀不舍。鄭公子這一走,連去帶回,加上在京城耽擱了些時日,辦了另外一些事,得中后又趕著先去上任,一晃八九個月就過去了。一切安頓好以后,才回來接妻子。�
回來后,發(fā)現(xiàn)妻子已經(jīng)給他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二人見了面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親熱了。夜里睡下后,妻子就問起那張虎皮的事,鄭公子知道妻子是不會變心的,所以便告訴了她在什么地方。�
正好第二天,從周圍山村里來了不少人到廟里燒香祈禱(這些人當然不知道住在廟里的這女人就是原來那只母老虎),說最近這里又來了一只奇怪的猛獸,豺不是豺,狼不是狼,熊不算熊,獾不算獾,經(jīng)常來吃小娃娃,希望黑虎神快去把它除掉。那女人聽了立刻就想出動,可又怕驚動了鄭公子。�
半夜間,鄭公子睡醒后,不見了身旁的妻子,看了看孩子依然睡得安安穩(wěn)穩(wěn),于是便出門去找妻子,可是,找了半天,哪兒也不見,喊了幾聲,也無人答應。這時,他又趕快去看虎皮,虎皮不見了。�
這時,聽得山上吼聲震顫,顯然,她己變成老虎不知在與什么野獸搏斗。他急忙趕去看,只見一只怪獸嚇得正向北逃去,母老虎窮追不舍,鄭公子哪里趕得上它們。�
據(jù)有人說,那只母老虎一直追到現(xiàn)在的昔陽縣以后,一下子撲過去,就變成了一座虎頭山,死死地將那只怪獸壓在了山下。�
怪獸壓住了,可她再也回不來了。�
從此以后,虎能鎮(zhèn)邪、虎能保護孩子長大成人的說法便在民間傳開了。于是,那些虎頭枕、虎頭鞋等等東西就出現(xiàn)了,并且世世代代一直流傳到如今。
中國文化有哪些?
二、書法文化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早在古代就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書法藝術不僅包含了文字的表達,更是藝術家情感的流露和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楷、行、草、隸、篆五種書體各具特色,每一種書體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書法作品的筆畫結(jié)構、章法布局等,都...
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有以下內(nèi)容:1.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diào)的是仁愛、禮制和中庸之道。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倫理道德觀念,至今仍然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著深遠影響。2. 道家思想 道家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無為而治。其代表人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一、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莊子。其核心思想為“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和內(nèi)心的平靜。主要經(jīng)典有《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等。二、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以孔子思想為基礎,強調(diào)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儒家經(jīng)典有《論語》、《...
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3. 宗教信仰與儀式: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宗教傳統(tǒng),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它們的教義、儀式和節(jié)日活動構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特色。4. 習俗與禮儀:不同的民族和地區(qū)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禮節(jié),如中國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日本的茶道、花道,印度的瑜伽、印度教節(jié)日等。5. 手工藝與建筑:許多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文化有哪些文化
二、書法文化 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中國書法源遠流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中國書法注重筆墨紙硯的運用,強調(diào)個人的情感和修養(yǎng),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三、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茶文化涵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二、道家思想與文化 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另一重要流派,主張道法自然,追求無為而治。道家文化強調(diào)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與自由。其代表性著作如《道德經(jīng)》等,體現(xiàn)了對宇宙和人生的獨特見解,對藝術創(chuàng)作和哲學思考有著深遠的影響。三、中華武術與武學文化 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不僅...
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如下:1、琴棋書畫: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中國象棋、中國圍棋;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等。2、傳統(tǒng)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jīng)》、《楚辭》。如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3...
中國有哪些傳統(tǒng)文化
2. 道家文化:道家由老子創(chuàng)立,以“道”為核心,主張無為而治,追求自然和諧。道家哲學強調(diào)順應自然,崇尚清靜無為,代表作品有《道德經(jīng)》。道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與儒家并稱為“儒道互補”。3. 書法藝術: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無言之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
1. 思想與文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體系為核心,這些思想至今仍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古代文學作品,如《詩經(jīng)》、《楚辭》、唐詩和宋詞,構成了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2. 藝術形式:中國傳統(tǒng)藝術包括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和戲曲等。國畫、書法、剪紙、風箏、織繡和結(jié)藝等,都是文化精粹的...
中國文化有哪些?
1. 書法:書法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字藝術,它通過優(yōu)美的筆觸展現(xiàn)文字的美感。書法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了周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2. 京劇:京劇,也曾被稱為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它以西皮、二黃腔調(diào)為主,結(jié)合胡琴和鑼鼓等樂器進行伴奏。京劇的表演注重寫意,場景布置簡潔而富有意境。它...
相關評說:
疏附縣回火: ______[答案] ①在民間,屬“虎”的人被認為具有富貴之相、剛猛之力、王者霸氣.②戴虎帽、穿虎鞋等習俗表達了老百姓借虎的威猛達到趨利避邪、保平安健康的愿望.③“虎”常被作為力量、勇猛和權威的象征.④“虎”往往被作為不畏艱險、堅忍不拔的英雄人...
疏附縣回火: ______ 早上八點辰虎是上山虎. 前半夜(夜幕降臨至午夜12點之間)出生的,謂之“上山虎”;后半夜(午夜十二點以后至天亮/黎明前)出生的,謂之“下山虎”. 時間分段以早七點到晚七點為上,晚七點到早七點為下.老虎是晝伏夜出:下山虎兇,意為饑餓找食.上山虎安寧,意為飽食返山. 虎文化的衍生意義: 虎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虎長期以來一直被當作是權利和力量的象征,為人們所敬畏.國人深愛老虎的勇猛和力量,尊稱其百獸之王.因此,虎在中華民族文化之中是英雄、權利、辟邪、吉祥的象征.
疏附縣回火: ______ 老虎自100萬年前從中國起源,逐漸分化出八個亞種.其中華南虎只產(chǎn)于我國,所以又名中國虎.中國虎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虎”就是指華南虎.它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虎的形象自古以來就象征勇敢和堅強,用中國虎形象作奧運會吉祥物可以體現(xiàn)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奧運會的體育精神,同時使人們了解中國虎的瀕危現(xiàn)狀. 落選原因 據(jù)介紹,雖然老虎的形象不錯,但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吉祥物就是一只小老虎.如果北京奧運會再使用老虎,感覺很重復.
疏附縣回火: ______ 2021年虛歲71歲屬什么生肖:屬虎、屬兔.2021年周歲71歲屬什么生肖:屬牛、屬虎. 一、51年虛歲71歲的人生日:(即出生于公歷1951年1月1日-1951年12月31日). 1951年1月1日-1951年2月5日:農(nóng)歷庚寅年【虎年】. 1951年2月6日-...
疏附縣回火: ______ 虎二牛六蛇合八碼是指生肖虎.生肖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被譽為獸中之王,... 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化與發(fā)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觀念.十...
疏附縣回火: ______ 虎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虎長期以來一直被當作是權利和力量的象征,為人們所敬畏.國人深愛老虎的勇猛和力量,尊稱其百獸之王.因此,虎在中華民族文化之中是英雄、權利、辟邪、吉祥的象征.中國人自古就喜...
疏附縣回火: ______ 虎文化有豐厚、深遠的積淀,滲透到審美與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虎踞龍盤”,這些詞語不僅象征著生氣與活力,非凡的風范與氣度,還表征著一種宏觀氣象.
疏附縣回火: ______ 虎的崇拜應源自楚文化中對虎的圖騰崇拜.虎一直受到漢民族的崇拜,是正義、勇猛無適度、威嚴的象征.據(jù)考證,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現(xiàn),但在我國西南地區(qū)最為流行.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獸面和殷商青銅器上的獸面都與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國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稱虎是其祖先.漢代人把虎看作是百獸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變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鎮(zhèn)西之獸.自漢代以后虎一直成為勞動人民喜愛的保護神,而沒有成為帝王的象征,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化與發(fā)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觀念.
疏附縣回火: ______ 老虎的形象與性格,有威武、勇猛的一面,也有兇悍、殘暴的一面.人類的虎文化中,便往往取前棄后,稱揚前者而貶抑后者,有時,還對老虎加予改造,在其自然特性之外,更讓它具有憨厚、糊涂、講義氣等等人的社會特性,借以諷喻某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