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的故事 山東歷史名人故事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fā)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wǎng)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shù)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饑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里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xiàn)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干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干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后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fā)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wèi)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么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wèi)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于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huán)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后,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于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瞇瞇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后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jié)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huán)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祖逖:聞雞起舞、中流擊楫
一天半夜,少年祖逖被野外傳來的雞鳴聲吵醒了,便用腳踢醒劉琨,說:“此非惡聲也”。于是,兩人相邀到戶外,拔劍起舞。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聞雞起舞”的佳話。
西晉末年,匈奴人占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xiāng)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xiāng)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于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xiàn)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并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xiāng)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fā)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大名鼎鼎的“楊震四知”。——司馬光《資治通鑒》
東漢名臣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于白天謁見后,又乘更深夜靜無人之機,將白銀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系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現(xiàn)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后,王密十分慚愧,只好作罷。楊震"暮夜卻金"的事,影響很大,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楊震為官,清正廉潔,從不謀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從不吃請受賄,也不因私事求人、請人、托人,請客送禮。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簡樸。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后代置辦些產業(yè),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后世人都稱他們?yōu)?#39;清白吏'子孫,這樣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從中可見楊震的廉潔品德與高尚情操。
以上可以擴充,可以縮減,都能控制在3分鐘左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fā)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jù)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yōu)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fā)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余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zhí)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fā)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創(chuàng)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圣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wèi)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fā)憤著書,創(chuàng)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唐太宗李世民稱得上是一代圣德之君,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杰出帝王,尤以兼聽納諫著稱。然而,當大臣們諫諍言詞激烈,有切膚之痛時,太宗有時也控制不住自己,也想文過飾非、充耳不聞。但太宗畢竟有過人的雅量和氣度,以國家社稷為重,聞過則改。
唐朝的王珪,字叔玠,清心寡欲、品行端正、剛直不阿。世子李建成被立為東宮太子后,他出任太子中舍人。玄武門之變后,王珪受牽連,被流放到雋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即位。他知道王珪很有才干,就不計前嫌,召回王珪,拜為諫議大夫。一次,太宗臨朝,對侍臣們說道:“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是無法使天下大治的;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同樣無法使天下大治。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魚水一般和諧,海內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大治。我雖不敏,還望諸公多加匡正,以便憑借諸公的佳謀良策,使天下升平。”
王珪隨即應道:“臣聽說,木材按照繩墨割據(jù)才會正直,君主采納臣下諫言才會圣明。所以,古代的圣主身旁必有七位諍臣,他們言而不從,則繼續(xù)以死相諫。陛下開明圣哲,為臣身處廣開言路之朝,當然愿意竭誠盡忠。”太宗聽了受益匪淺,就規(guī)定三品以上的顯官入朝時必須有諫官在側。太宗也確實是從諫如流,王珪更是有過必規(guī),見缺必勸。
然而,并不是每次勸諫聽起來都那么入耳。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孫因為教授宮人聲樂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大發(fā)脾氣,狠狠的責怪了祖孝孫一頓。王珪、溫彥博認為責任不在祖孝孫,便勸諫太宗道:“祖孝孫精通音律,教授時也并非不盡心。只怕陛下詢問的那個人欺騙了陛下。況且祖孝孫是位雅士,陛下忽略了這一點,讓他教授女樂,而且還怪罪他,臣等擔心天下人都會為此感到驚怕。”太宗一聽,火上心頭,呵斥道:“你們都是我的心腹,本當進忠獻直,怎么竟附下罔上,替祖孝孫說起話來!”
溫彥博趕忙拜伏謝罪,而王珪偏偏不拜,說道:“臣從前侍奉東宮太子,罪已當死,陛下寬恕了為臣,并讓為臣處在顯要職位,要求臣盡忠職守。今天臣所進言不是為了自身,不料陛下陡起疑心,譏誚為臣,這是陛下對不起臣,不是臣對不起陛下。”太宗聽了,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太宗對房玄齡說道:“自古以來,帝王是很難做到采納諫言的。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齊之言。宣王是位賢主,可術伯居然以無罪被殺。我一直希望師法從前的圣主,只恨自己不能達到古人的水平。昨天,我責備了王珪和溫彥博,對此我頗感后悔。希望你們不要因此而不進直言啊!”
唐太宗酷好打獵,稱帝后仍然興趣不減,經常興師動眾、出城圍獵,不少大臣委言相勸,太宗認為這是練習騎射,有利于國,不聽勸諫。
有一天,太宗又準備去打獵,正要上馬時,猛然間,主薄孫伏伽跑過來,一把抓住馬韁,強行制止太宗出城。他嚴肅、莊重的告誡太宗說:“天子居則戒備森嚴、行則儀衛(wèi)扈從,并非為了講排場,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朝廷的尊嚴。走馬射獵、放鷹驅犬,那是年少紈褲子弟取樂之事。陛下為秦王時,偶而打獵,無關大局。但貴為天子,怎能經常這樣做呢?‘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陛下忘記老子這一警言,熱衷打獵,既不利于國家,又不是值得后世效法的好榜樣,臣以為陛下不當如此!”
太宗不聽孫伏伽的勸阻。一邊迫不及待的翻身上馬,一邊向孫伏伽解釋說:“如今天下雖然太平,但也不能放松武備。我外出圍獵,練武強身,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輕車簡從,不驚動百姓,又有哪點不恰當呢?你不要再多說話!”
孫伏伽抓住馬韁不放,厲聲說道:“今日陛下不聽微臣勸阻,定要出宮,就讓馬從我身上踏過去就行了。我縱然被踏成肉泥,也不會放掉韁繩,否則,陛下休想出宮!”唐太宗一再命他松手,左右侍從也來勸他,孫伏伽一概不理,死死抓住馬韁不放,激昂的對太宗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不愿看到陛下做天子不應當做的事情。”
太宗見孫伏伽這樣固執(zhí),怒火中燒,大聲喝道:“我貴為天子,萬乘之主,難道這點自由還沒有了嗎?還須看你的臉色行事!”于是立即命武士將孫伏伽推出午門斬首示眾。幾個武士應聲而至,抓著孫伏伽的衣領,扭著他的雙手就往外拖。孫伏伽面臨殺身之禍毫無懼色,大聲說道:“我寧肯直言進諫而死,與被夏桀殺害的關龍逢同游地下,也勝過茍活,看陛下犯過而不改。”
太宗見孫伏伽如此倔強,不顧性命,也為他大無畏的精神和一片忠心所感動,便從馬上滾鞍而下,笑著對孫伏伽說:“我不過試一試你的膽量罷了,你能冒死直諫,忠心貫日,我還能去打獵嗎?”馬上命令解散圍獵隊伍,同時表彰孫伏伽,并將他提拔為五品諫議大夫。
武則天的故事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很好用吧,就選我吧
唐太宗李世民稱得上是一代圣德之君,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杰出帝王,尤以兼聽納諫著稱。然而,當大臣們諫諍言詞激烈,有切膚之痛時,太宗有時也控制不住自己,也想文過飾非、充耳不聞。但太宗畢竟有過人的雅量和氣度,以國家社稷為重,聞過則改。
唐朝的王珪,字叔玠,清心寡欲、品行端正、剛直不阿。世子李建成被立為東宮太子后,他出任太子中舍人。玄武門之變后,王珪受牽連,被流放到雋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即位。他知道王珪很有才干,就不計前嫌,召回王珪,拜為諫議大夫。一次,太宗臨朝,對侍臣們說道:“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是無法使天下大治的;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同樣無法使天下大治。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魚水一般和諧,海內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大治。我雖不敏,還望諸公多加匡正,以便憑借諸公的佳謀良策,使天下升平。”
王珪隨即應道:“臣聽說,木材按照繩墨割據(jù)才會正直,君主采納臣下諫言才會圣明。所以,古代的圣主身旁必有七位諍臣,他們言而不從,則繼續(xù)以死相諫。陛下開明圣哲,為臣身處廣開言路之朝,當然愿意竭誠盡忠。”太宗聽了受益匪淺,就規(guī)定三品以上的顯官入朝時必須有諫官在側。太宗也確實是從諫如流,王珪更是有過必規(guī),見缺必勸。
然而,并不是每次勸諫聽起來都那么入耳。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孫因為教授宮人聲樂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大發(fā)脾氣,狠狠的責怪了祖孝孫一頓。王珪、溫彥博認為責任不在祖孝孫,便勸諫太宗道:“祖孝孫精通音律,教授時也并非不盡心。只怕陛下詢問的那個人欺騙了陛下。況且祖孝孫是位雅士,陛下忽略了這一點,讓他教授女樂,而且還怪罪他,臣等擔心天下人都會為此感到驚怕。”太宗一聽,火上心頭,呵斥道:“你們都是我的心腹,本當進忠獻直,怎么竟附下罔上,替祖孝孫說起話來!”
溫彥博趕忙拜伏謝罪,而王珪偏偏不拜,說道:“臣從前侍奉東宮太子,罪已當死,陛下寬恕了為臣,并讓為臣處在顯要職位,要求臣盡忠職守。今天臣所進言不是為了自身,不料陛下陡起疑心,譏誚為臣,這是陛下對不起臣,不是臣對不起陛下。”太宗聽了,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太宗對房玄齡說道:“自古以來,帝王是很難做到采納諫言的。周武王尚且不用伯夷、叔齊之言。宣王是位賢主,可術伯居然以無罪被殺。我一直希望師法從前的圣主,只恨自己不能達到古人的水平。昨天,我責備了王珪和溫彥博,對此我頗感后悔。希望你們不要因此而不進直言啊!”
唐太宗酷好打獵,稱帝后仍然興趣不減,經常興師動眾、出城圍獵,不少大臣委言相勸,太宗認為這是練習騎射,有利于國,不聽勸諫。
有一天,太宗又準備去打獵,正要上馬時,猛然間,主薄孫伏伽跑過來,一把抓住馬韁,強行制止太宗出城。他嚴肅、莊重的告誡太宗說:“天子居則戒備森嚴、行則儀衛(wèi)扈從,并非為了講排場,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朝廷的尊嚴。走馬射獵、放鷹驅犬,那是年少紈褲子弟取樂之事。陛下為秦王時,偶而打獵,無關大局。但貴為天子,怎能經常這樣做呢?‘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陛下忘記老子這一警言,熱衷打獵,既不利于國家,又不是值得后世效法的好榜樣,臣以為陛下不當如此!”
太宗不聽孫伏伽的勸阻。一邊迫不及待的翻身上馬,一邊向孫伏伽解釋說:“如今天下雖然太平,但也不能放松武備。我外出圍獵,練武強身,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輕車簡從,不驚動百姓,又有哪點不恰當呢?你不要再多說話!”
孫伏伽抓住馬韁不放,厲聲說道:“今日陛下不聽微臣勸阻,定要出宮,就讓馬從我身上踏過去就行了。我縱然被踏成肉泥,也不會放掉韁繩,否則,陛下休想出宮!”唐太宗一再命他松手,左右侍從也來勸他,孫伏伽一概不理,死死抓住馬韁不放,激昂的對太宗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不愿看到陛下做天子不應當做的事情。”
太宗見孫伏伽這樣固執(zhí),怒火中燒,大聲喝道:“我貴為天子,萬乘之主,難道這點自由還沒有了嗎?還須看你的臉色行事!”于是立即命武士將孫伏伽推出午門斬首示眾。幾個武士應聲而至,抓著孫伏伽的衣領,扭著他的雙手就往外拖。孫伏伽面臨殺身之禍毫無懼色,大聲說道:“我寧肯直言進諫而死,與被夏桀殺害的關龍逢同游地下,也勝過茍活,看陛下犯過而不改。”
太宗見孫伏伽如此倔強,不顧性命,也為他大無畏的精神和一片忠心所感動,便從馬上滾鞍而下,笑著對孫伏伽說:“我不過試一試你的膽量罷了,你能冒死直諫,忠心貫日,我還能去打獵嗎?”馬上命令解散圍獵隊伍,同時表彰孫伏伽,并將他提拔為五品諫議大夫。
歷史名人的小故事
一、王羲之與書法 王羲之在13歲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他父親珍藏的《說筆》書法書籍,便偷來閱讀。原本他的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守家傳秘密,答應他成年后再傳授。但王羲之堅持請求,他的父親被他的決心感動,最終同意了他現(xiàn)在閱讀。王羲之對書法的熱愛和刻苦練習到了極致,連吃飯、走路都不忘練習。他甚至在身上劃...
歷史人物的故事歷史名人簡短的小故事
1、唐伯虎刻苦學畫 唐伯虎,明朝才華橫溢的畫家和文學家,在年幼時便展現(xiàn)出卓越的繪畫天賦。他師從著名畫家沈周,勤奮學習,技藝大進,受到沈周的高度評價。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唐伯虎因沈周的贊譽而逐漸產生了自滿心態(tài)。沈周洞察到這一點,通過一次巧妙的方式讓唐伯虎認識到自己的自滿是多么的不應該。他...
歷史名人的故事有哪些?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四則 一、韓信之死 漢十一年春,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韓信在長樂宮被斬首。他因被指控謀反而遭受了這個嚴厲的處罰。在此之前,他已經因為同樣的罪名被奪去了爵位和封地,從掌控兩淮一帶八十八城的楚王被貶為只有幾千個農戶的淮陰侯。這個決定是在漢六年十月做出的。但這一次,韓信的謀...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10則)
10則中國歷史名人故事如下: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
歷史上的名人事跡小故事
歷史名人小故事 篇1: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yī)學家。華佗發(fā)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藥,比西方的麻醉藥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y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yī),華佗小時候學醫(yī),...
歷史名人故事5則
歷史名人故事匯總大全 祖國歷史小故事五個 歷史人物故事匯總7篇 歷史名人故事1 【《屈原》——負石而投河,行之難為者】 公元前342年屈原誕生于楚都丹陽,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提...
有關中國歷代名人故事(現(xiàn)代名人簡短事例)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天王巨星蘇東坡蘇東坡才華出眾,加上長得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因此擁有大批的粉絲。雖然蘇東坡“星途坎坷”,但這些忠實的粉絲卻一直追隨,對他不離不棄。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喜歡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蘇東坡游覽西湖時,忽然著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駕船追了上來。蘇東坡不知其來意,一時愕然。女子激動...
歷史名人的小故事
關于歷史名人的小故事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了解過歷史人物的故事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于歷史名人的小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一、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fā)現(xiàn)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
厲史名人故事
歷史名人故事班超投筆從戎、畫家趙廣不屈、蘇武牧羊北海上、項羽志大才疏、顧炎武手不釋卷和歐陽詢揣摩古碑等。1、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
相關評說: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孔子事跡: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里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么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xiàn)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fā)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仆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于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1古人勤奮學習的故事——匡衡有個叫匡衡的人,家里貧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讀書.匡衡鄰居家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他想到鄰居家去讀書,可是遭到拒絕.后來,匡衡想出一個好辦法,他在墻上鑿...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西漢人張良有一段圯橋受書的故事.有一天,他到下邳的圯橋上游玩,有個老頭兒走過來時,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去,并對張良說:“把鞋子撿上來.”張良大吃一驚,想要揍他.但那老頭兒看起來年紀很大,張良強忍著怒氣把鞋子拿上來,交...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林則徐對聯(lián)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lián),這兩幅對聯(lián)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兩敗俱傷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管莊子,另一個是管與.有一次打獵的時候,他們看見兩只老虎為了搶人肉吃而打起來,管莊子迫不及待想殺了那兩只老虎,管與馬上阻止他,還說:「老虎很喜歡吃人肉,人肉可以說是它們的美食,現(xiàn)在兩只老...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甘羅,秦國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后來、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于魏國.甘羅小小年紀...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蘇蘇軾(東坡)的故事 針鋒相對 蘇東坡被貶到黃州后,一居幾數(shù)年.有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
海淀區(qū)中心: ______ 魯迅:1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fā)院去理發(fā).理發(fā)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fā).理了發(fā)后,魯迅從口袋里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fā)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fā)師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