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俗文化
羌族婚俗文化是羌族文化中引人入勝的一部分。傳統(tǒng)的結婚儀式復雜而隆重。大致分為訂婚和結婚兩個階段。訂婚過程分為三步:“開口酒”(說親)、“小定酒”(備酒宴招待女方近親)、“大定酒”(商定結婚日期)。婚禮前后要操辦5天,包括“女花夜”、“正宴”(也作“正酒”)、“謝客”三個儀程。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少數(shù)民族,又稱“云朵上的民族”。主要以游牧為主。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zhàn),戰(zhàn)敗后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shù)赝林诤希纬刹刈濉⑶甲宓取?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其余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qū)、雅安地區(qū)、四川西南,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寶雞市鳳縣部分地區(qū),甘肅南部、云南、現(xiàn)有人口約309,576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部分傳統(tǒng)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統(tǒng)。
羌族婚俗文化是羌族文化中引人入勝的一部分。傳統(tǒng)的結婚儀式復雜而隆重。大致分為訂婚和結婚兩個階段。訂婚過程分為三步:“開口酒”(說親)、“小定酒”(備酒宴招待女方近親)、“大定酒”(商定結婚日期)。婚禮前后要操辦5天,包括“女花夜”、“正宴”(也作“正酒”)、“謝客”三個儀程。
羌族婚姻形式: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無戀愛自由,視自由戀愛為有損家風,婚姻不能自由,封建買賣婚姻盛行,兒女婚事均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羌族婚俗簡介:
過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沒有選擇配偶和自由戀愛的權利,因幼小時即由父母代訂婚約,甚至指腹為婚。擇婚時,講究門當戶對和親上加親。在結婚年齡上往往女大於男,因此,羌族地區(qū)流行著這樣一首民謠:“六月麥子正揚花,丈夫還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長大,落了葉子謝了花。”
訂婚時經(jīng)三道程序,首先“開口酒”,即許口酒。當男女還未成年時,男方請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說親,如同意則由家長提出一定時間,男方到女方家辦酒席宴請,名“開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數(shù)目,雙方議定,表示訂婚初步成功。數(shù)月后,男家去女家備酒席招待近親,稱“小定酒”,此時要送上些彩禮,置于神臺之上,以示莊重。“大訂酒”上,兩家具體商定結婚日期,男方要大宴賓客,款待女方親朋,此時男方根據(jù)議定交清聘禮,特別要備一分銀子奉送岳母,在整個訂婚過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內或親友家中。
結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謝客”三道儀式。“女花夜”,由女方備咂酒兩壇招待前來慶賀、送禮的客人,男女各一壇,大家跳舞、唱歌慶賀。“正宴”即娶媳婦,男方備三匹馬前來迎親,一匹新娘乘騎,另二匹伴娘騎,伴娘系內親閨女。新娘穿著特制的紅嫁衣,腳穿由家嫂做的紅繡花鞋,由其親兄弟背出大門上馬,新娘手蒙臉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僅是走走過場。父母將平日為新郎做的鞋、襪等塞進背兜,讓女兒帶到男家。拾掇停當,樂隊吹起嗩吶相送,送親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熱熱鬧鬧送新娘出嫁。
送親途中,如經(jīng)過親戚家門口,便由親戚擺設茶席、備糕點水果等招待送親隊伍,炮手放三聲明火槍以示到達,男方親戚手捧面條上前敬獻,伴娘同送親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齊集寨頭,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給伴娘和牽馬人少量下馬錢,否則不下馬。下馬后新郎在門口撒把米于地下,廚師提只雄雞,宰殺后灑雞血于大門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進門搶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設在露天壩子的盛大宴會便開始了。貴客們邊吃邊喝、邊歌邊舞,先唱“贊新娘”的酒歌,歌詞內容是贊頌新娘的美貌,從頭唱到腳下,后唱“贊新郎”,稱頌新郎人品端莊、精明能干。人們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備兩席“謝客”,整個儀式才結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并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jié)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結婚的頭一天,由女方辦“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輩的親友、介紹人一齊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著花轎到女方家接親。這天晚上,新娘邀請全寨的姑娘“話夜”,通宵唱歌跳鍋莊舞。黎明時分,男方接親的人催新娘上轎,新娘與家人潤淚,并由兄長背上轎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進新房,隨后即拜堂。結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帶去酒肉等禮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當年的臘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歸夫家。
羌族婚嫁過程:
訂婚
羌族婚俗訂婚時經(jīng)三道程序,首先“開口酒”,即許口酒。當男女還未成年時,男方請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說親,如同意則由家長提出一定時間,男方到女方家辦酒席宴請,名“開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數(shù)目,雙方議定,表示訂婚初步成功。數(shù)月后,男家去女家備酒席招待近親,稱“小定酒”,此時要送上些彩禮,置于神臺之上,以示莊重。“大訂酒”上,兩家具體商定結婚日期,男方要大宴賓客,款待女方親朋,此時男方根據(jù)議定交清聘禮,特別要備一分銀子奉送岳母,在整個訂婚過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內或親友家中。
結婚
羌族婚俗結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謝客”三道儀式。
“女花夜”,由女方備咂酒兩壇招待前來慶賀、送禮的客人,男女各一壇,大家跳舞、唱歌慶賀。
“正宴”即娶媳婦,男方備三匹馬前來迎親,一匹新娘乘騎,另二匹伴娘騎,伴娘系內親閨女。新娘穿著特制的紅嫁衣,腳穿由家嫂做的紅繡花鞋,由其親兄弟背出大門上馬,新娘手蒙臉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僅是走走過場。父母將平日為新郎做的鞋、襪等塞進背兜,讓女兒帶到男家。拾掇停當,樂隊吹起嗩吶相送,送親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熱熱鬧鬧送新娘出嫁。送親途中,如經(jīng)過親戚家門口,便由親戚擺設茶席、備糕點水果等招待送親隊伍,炮手放三聲明火槍以示到達,男方親戚手捧面條上前敬獻,伴娘同送親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齊集寨頭,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給伴娘和牽馬人少量下馬錢,否則不下馬。下馬后新郎在門口撒把米于地下,廚師提只雄雞,宰殺后灑雞血于大門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進門搶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設在露天壩子的盛大宴會便開始了。貴客們邊吃邊喝、邊歌邊舞,先唱“贊新娘”的酒歌,歌詞內容是贊頌新娘的美貌,從頭唱到腳下,后唱“贊新郎”,稱頌新郎人品端莊、精明能干。人們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
第二天,主人再備兩席“謝客”,整個儀式才結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兩日,新娘得住數(shù)日甚至數(shù)月,也有的住l~3年后,才由丈夫接回。
羌族婚嫁特色:
搶婚
羌族還有搶婚的習俗。當男方求婚遭拒絕對,乘女子在外勞動或外出時將她搶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豬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飯,女方也就答應。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搶婚時可搶姑娘,也可搶寡婦。
女兒麻
“女兒麻”是羌族的獨特婚俗方式。在羌族無論多么美麗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愛情的土地上播種女兒麻,是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的。羌族男女青年相識相愛,而且雙方已經(jīng)正式吃過訂婚酒后,待嫁的姑娘就開始準備種植女兒麻了。姑娘在山坡上選定一塊荒地,進行開墾。開春后就在這塊土地上種下麻,待到秋季收獲后將麻織成布,縫成新衣或織成腰帶準備結婚使用。從開荒播種、施肥管理、收獲到把麻織成衣,整個過程不許任何人插手幫忙,全由姑娘親手完成。如有他人幫忙耕種就會被認為姑娘對愛情不忠誠。
因此羌族姑娘為了追求美好的愛情,為了能和心愛的小伙子結成美滿的婚緣,從種到收都是一人悄悄地進行。她們早出晚歸,避免與他人交談答話,不向任何人及親朋好友提及種植女兒麻的事,保持姑娘出嫁前的羞澀之情,免得讓人背地笑話或議論。凡種有女兒麻的地方,任何人不得隨意到那里去,以示對姑娘的尊重。新婚之前羌族姑娘親手將女兒麻織成七根腰帶,結婚時系于自己身上,洞房花燭夜由新郎親手解開。女兒麻織成衣服,作為姑娘結婚時的嫁妝。然后夫妻雙方都把這件衣服留為永久的紀念,一般不再繼續(xù)穿,而是傳給兒孫,以教育后代要保持羌族的勤勞樸實節(jié)儉的傳統(tǒng)美德。
羌族現(xiàn)代婚嫁習俗: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羌族人民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他們拋棄了婚俗中陳腐、落后的方面,保留了優(yōu)秀的方面。特別是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使年輕一代的思想有了很大改變,自由戀愛流行,當?shù)厝朔Q為“耍朋友”,父母一般不加干涉,一旦男女青年相好后,就請家長拜托“紅爺”出面作形式上的說合,但古老的儀式還是要照樣舉行的,因此,古老的婚俗還是較為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一)說親(開口酒)
當子女成人時,家長就開始為他們物色對象了,也有男女自由戀愛后告訴父母的。若是某男方看上某女方時,男方父母就找時機通過閑聊從側面向女方試探有無結親之意,若女方?jīng)]有表示異議就有結親的可能,男方就請“紅爺”帶上酒、掛面等作為“手情”去女方說親,若女方?jīng)]有退回禮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
(二)“吃小酒”,定婚
送完第一道“手情”后過一段時間,男方就叫“紅爺”帶第二道“手情”(較豐盛,有豬肉、掛面、酒、餅子、點心等)去女方說親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的父母請端公占卜,一旦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就可定親。此時女方不請外人,只有本家和“紅爺”商量“吃小酒”(訂婚)的日子。到了“吃小酒”這一天,男方要按女方房族的多少備禮,送給女方的老輩子,男方一般派“紅爺”、母親帶兒子去。“紅爺”要在吃酒前親自燒香、敬神、祭祖,向女方、祖先稟告兩家結為親家之事,并致古規(guī)“說親詞”,以后逢年過節(jié)男方要去女方探望并送禮。
(三)“吃大酒”,定婚期
若男方認為男女雙方的年齡足夠大,男方已經(jīng)做好了一切物質上的準備,該辦喜事了,就請“紅爺”帶上禮物去轉告女方,商定婚期,叫“吃大酒”。屆時男方拿一定數(shù)額的酒、肉、米和女方穿戴之物,如頭飾、耳墜、手鐲、金箍子、銀墜子、衣服、褲子、鞋襪等,全要雙份。財禮視各地規(guī)矩而定,反正要讓女方滿意才行。以前從“吃大酒”到接親要間隔幾個月到幾年才能完成。
(四)成親
一旦婚期定好,就要準備成親,在舉行婚禮的前幾天,男女雙方各自請寨中的家門、房族、鄰居喝“開籠酒”,即正式邀請各家?guī)兔ΑI潭總€人負責的事項,并給自家神龕換新衣,徹底清掃房屋。接親這天,男方由紅爺、新郎的老輩子(叔輩)、同輩的小伙子及兄弟姐妹和嗩吶手等近20人組成接親隊伍,背上喜蠟、喜酒、鞭炮、娶親帖子、喜錢等,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人會竭力阻止接親隊伍進女方家門,男方要給女方的姑娘們發(fā)紅包,一次一次地給,等女方滿意了才打開門請男方的接親隊伍進去。進門后女方唱歡喜歌,男方給錢,再唱再給,滿意為止。
另外,男方要給女方送1個太陽饃,饃上掛有1條白布、1條紅布、1根羊毛線、鑲有1顆珊瑚珠。男方把禮品放在堂屋的神龕前的桌子上,紅爺致“接親詞”,用羌語說:“世間萬事有來由,羌人婚配從頭說。理不講來人不知,須將此事曉眾人。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姐(羌族女始祖神木姐珠)興,所有規(guī)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減。一代一代傳下來,羌人古規(guī)須遵守……”。女方答詞:“貴客辛苦到我家,迎親之日上門來。開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定……此次婚事按古規(guī),女家東西很齊備。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請貴客多原諒。”答謝完畢后,女方家人用規(guī)模最大的宴席宴請眾人。稱之為“正席”。當天晚上,新娘要邀集全寨的姑娘們到家里來“花夜”。
(五)舉辦男女“花夜”
羌族結婚,“花夜”最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就是為新人開個娛樂晚會,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女花夜”時,新娘堂屋里燈火通明,中間擺著2張并攏的八仙桌,周圍擺設條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氣。另外還有一些菜肴,十分豐盛。晚上七、八點鐘,花夜開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們依次入席,男方接親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時要哭,傾訴父母養(yǎng)育之恩。
姐妹們開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種:1、“花兒納吉”,如:今晚姐妹坐得全(喲,花兒納吉),齊家一首唱起來(喲,吉吉兒來),唱歌不要銀錢買(喲,花兒納吉),只要心中有肚才(喲,吉吉兒來)。2、“盤歌”,如:女方伴娘問:這首盤歌你來解(喲,花兒納吉),什么彎彎(兒吉來,喲唉)天邊轉(喲,吉吉兒來)?接親姑娘答:這首盤歌我來解(喲,花兒納吉),月亮彎彎(兒吉來,喲唉)天邊轉(喲,吉吉兒來)……3、“格妹喲呀”,如:女方伴娘問:(格妹喲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喲呀)?接親姑娘答:(格妹喲呀)新人包的呀鋼青帕呀(格妹喲呀)。問:(格妹喲呀)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喲呀)?答:(格妹喲呀)新人穿的是蔥白衫呀(格妹喲呀)……接親的人也要演唱“花兒納吉”助興,一直要唱到午夜待湊熱鬧的人逐漸散去后,花夜才告終。男方也辦花夜,內容與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來升冠,掛紅。4、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紅穗圓形雙層帽,上面插一對紅色喜牌。舅舅給新郎升冠,賦予新郎以新的社會角色,預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業(yè)、另立門戶了。接著給新郎掛第一道紅,并致辭:“一對金花亮堂堂,今天拿來賀新郎,左插一支生貴子,右插一支狀元郎,兒子兒孫入朝堂。”接著母舅家人依長幼排序依次給新郎掛紅,然后由新郎家門房族中的人依長幼排序給新郎掛紅,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掛紅,即“收拜”。每人都要說一段祝福的話,祝新郎娶回一個如意娘子,日子和美。
(六)出嫁和迎娶
女家正席、“花夜”的第二天是出嫁的日子,女方做一對太陽、月亮饃,裝在一個新竹簍里,選派一個父母雙全的男童隨新娘背到男方家去,饃上刻有松柏圖案,象征一對新人與日月同壽,似松柏常青。發(fā)親時間一到,嗩吶響起“留念調”,新娘在閨房里哭,母親、姑嫂也陪著哭,男方接親隊里的女人勸其停止哭泣,一對父母雙全的姑娘扶新娘到神龕前,邊哭邊拜祖先、父母、長輩、哥嫂,拜畢轉向大門,這時年老的婦女就反復叮嚀新娘:“千萬不要回頭看,規(guī)規(guī)矩矩走出去”。
同時,釋比高舉一個插有白色小旗的饃站在門邊,新娘從饃下走出門,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迎親和送親的隊伍快到男家時,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在大門外等候,她們一手執(zhí)香,一手端酒,給送親的人敬酒,緊接著釋比做法事,口云:“天地開張,新人到此,大吉大昌……”,“東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開,兩朵騰云接成彩,新人下轎迎進來”。新郎在樓上或大門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兩名姑娘扶著踩爛一個倒扣在門檻上的碗后進門,以示退煞。一對新人在男方神龕前一拜祖宗創(chuàng)業(yè)恩,二拜父母養(yǎng)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來客,幫眾,最后夫妻對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紅蓋頭,雙雙進入洞房。
接著開始宴請賓客,依次請送親的女方近親、男方母舅、家門長輩、遠客、鄰居、新郎家中近親,一輪一輪往下吃。飯畢跳“莎朗”,唱“贊新郎新娘歌”如:“我家妹子十八歲,她本天仙女下凡。人品好來又能干,內外料理都周全。頭發(fā)烏黑巧梳妝,穿戴樣樣好上好。銀牌耳環(huán)已備足,圈子簪子也齊全。”贊美新人,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圍腰,眾人撒米、麥、青稞、花生、紅棗,祝福新人。筆者認為,男女雙方的“贊美歌”中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充分顯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們向往真、善、美,期盼每個家庭美滿幸福,同時也是對本民族青年男女的關心、愛護、頌揚,體現(xiàn)了羌族人民的謙虛、坦誠的民族性格。
羌族婚禮的程序十分復雜,婚禮的過程很長,往往要持續(xù)半年到幾年不等,男女雙方家族為了達到婚姻關系的認同感,展開了漫長繁瑣的渲染和接觸過程。從女方父母的認可,到女方親族的贊同,可見這種婚姻宣傳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在雙方親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這對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礎,這充分顯示出羌族對血緣傳承的重視。
另外,在整個訂婚過程中,男方始終處于主動地位,要多次到女方家送禮,顯示了女方家族的身價和在婚姻關系中的社會地位。“女花夜”是女方家族主持的最隆重的一次盛會,是給新嫁娘掙面子的最好機會。表現(xiàn)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視母親家族的血緣和素質。這一方面說明羌族對婚禮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羌族對人生禮儀的投入之大和受民族宗教的影響之深。通過婚禮儀式,使羌族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提煉、升華、發(fā)展,從而傳承下來。
少數(shù)民族結婚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 蒙古族的傳統(tǒng)婚俗充滿特色,新郎在迎親時會接受掰羊脖子的挑戰(zhàn),這不僅是對體力的考驗,也是表達敬意的方式。有時,陪娘們會故意增加難度,但聰明的 新郎能夠識破并取得勝利,這一習俗充滿了樂趣和智慧。此外,蒙古族婚禮中還有娶親路上巧爭先、不拜天地拜爐火等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民族的智慧和情感。2. ...
布依族結婚有什么習俗
布依族婚俗主要有接親、發(fā)親、拜堂、坐家四個部分組成。布依族婚俗當屬貞豐的布依族風情,其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布依族婚俗的重要代表。接親 男方家準備五馬三轎,豬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擔(表示六六大順之意)。大小開合12封,糖果、點心若干。接親隊伍數(shù)十人,在嗩吶聲聲、敲鑼...
你所不知的中國漢族婚俗文化
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一、看親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經(jīng)媒人說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這種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訪問的活動,稱之為“看親”。雅稱“相親”。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并通知男女雙方...
羌族婚俗中體現(xiàn)了啥民族文化?
1. 女兒麻是羌族特有的婚姻習俗。2. 羌族女孩必須在愛情的土地上親手種植女兒麻,否則即使再美麗,也不會有美滿的婚姻。3. 當羌族青年男女相愛并正式訂婚后,女孩便開始準備種植女兒麻。4. 她會選擇山坡上的荒地,獨自開墾并種植麻。5. 秋天收獲后,女孩會用這些麻織成布,制作新衣或腰帶,用于婚禮...
獨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
京族婚俗體現(xiàn)了京族人民的倫理觀念和人生價值觀,同時又帶有濃重的時代印記,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婚俗與現(xiàn)代婚姻交織混融、多姿多彩的京族文化風貌。京族的婚姻禮俗相當完備,從擇親選偶、訂婚迎娶,到婚后習俗,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現(xiàn)在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一、擇偶 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多由父母包辦。也...
苗族婚俗的社會文化蘊意
9. 苗族婚禮苗族婚俗,一般在族內異姓通婚,不和其他民族通婚。建國后,已發(fā)展為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成婚為主。婚姻有戀愛、提親、定婚和舉行婚禮等儀式。10. 苗族青年男女通過參加節(jié)日、喜慶活動,在歡歌狂舞中尋找自己的心上人。雙方確定關系后,請媒人向雙方父母求親,協(xié)商聘禮數(shù)目。然后擇吉日舉行婚禮。11...
你所不知道的土族婚俗文化
結婚是人生大事,而一個民族的婚俗最能體現(xiàn)當?shù)氐奈幕M磷寤槎Y習俗是土族人民通過與自然界的斗爭和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土族的婚婚俗非常有趣,儀式隆重,如果你想要了解土族文化就趕緊來了解土族的婚俗文化吧。土族的婚禮,一般分提親、定親、送禮、婚禮儀式、謝宴等程序。儀式...
解惑:土家族婚俗文化
結婚是人生最重要的是之一,而在少數(shù)民族中,他們舉行的婚禮很是特別。不同民族的婚禮習俗都不一樣,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有著悠久文化歷史土家族,至今仍保持著原有的婚禮習俗,那么接下來揭秘土家族文化中的婚俗文化。關于土家族的婚嫁習俗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婚嫁前奏曲,第二則是婚禮...
歷史悠久的柯爾克孜族婚俗文化
柯爾克孜族一般實行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直系親屬五至七代內禁止通婚。解放前柯爾克孜族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從訂婚到結婚,男方要送給女方一定數(shù)量的牲畜作為聘禮。寡婦不能自由改嫁,哥哥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也可以由婆家作主嫁給他人,但要索回聘禮。柯爾克孜人很重視婚禮,儀式隆重也比較繁瑣。柯爾克孜族的...
苗族結婚文化禮儀
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qū)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游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chǎn)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找到合適的戀人后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青年...
相關評說: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只要是中國 就是一夫一妻 您就別想多的了..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北川羌民崇拜神靈.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種,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自然界諸神,即太陽神、山神、樹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歷代祖先),有的地方還有媳婦神(主持家務勞動、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jié)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部分經(jīng)商,...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1、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shù)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三個數(shù)字就是數(shù)字997.九九歸期這個詞語中就有三個數(shù)字,兩個數(shù)字9,一個數(shù)字7.我們直接取上這三個數(shù)字好了,因此九九歸七就是數(shù)字997.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春節(jié)過年習俗就如同一張名國家明信片,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傳統(tǒng)佳節(jié)的深厚風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那么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小編在此告訴你南方是怎...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彝族婚姻有相好、說親、合婚、定婚、娶親、結婚等幾個過程. 彝族是個愛歌舞的民族,青年男女喜歡通過唱歌跳舞來談戀愛,唱得跳得合心 合意,就通過歌舞互相定下...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彝族人世代在云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chǎn)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yǎng)育了一代代的彝...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北川縣志》載:羌族“民無告訐之習,工無淫巧之技,女無艷冶之妝,士無世. 非之智.”羌民純厚豪爽,重禮貌,尊老愛幼,對親戚朋友重信義.對來自遠方之人, 待之以禮,同時也考察對方是否可信、可交.有客人來,一般是敬咂酒,再敬三杯白 酒..若對方干脆利落,一飲而盡,即請進屋交談;否則,閉門謝客.近年,此習已有 變通,對真正不能喝酒者,可免飲白酒.
新市區(qū)鏈輪: ______ 春節(jié)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傳統(tǒng)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fā)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xiāng)村舞獅.民間的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