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蚌相爭,漁人得利. 什么意思?
“蚌相爭,漁翁得利.”字面意思是鷸(鳥綱、鸻形目鷸科鳥類的通稱)要吃蚌(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種軟體動物,介殼長圓形,表面黑褐色,殼內(nèi)有珍珠層,有的可以產(chǎn)出珍珠),而蚌把它的嘴給夾住了,后來漁翁來了把他們?nèi)o拿回去煮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 -
尼瑪縣等效: ______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又作“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這是戰(zhàn)國時代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蘇代在和趙惠文王談話中講的一段寓言故事. 有一次,蘇代聽說趙國準備攻打燕國,便替燕國當說客去勸阻趙王不要出兵...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什么 -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兩方爭持不下,讓第三者獲利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卻使第三著得利.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什么意思?它告訴我們了一個怎么樣的道理? -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雙方爭執(zhí)不下,兩敗俱傷,第三者占了便宜. 它告訴我們:處理事情要注意外部情況.否則,只顧與對手爭強好勝,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典故的溯源和意思分別是怎樣的?
尼瑪縣等效: ______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典故的溯源:《戰(zhàn)國策·燕策二》中記載,趙國要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游說趙惠王:“今天我渡過易水時,看到一只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蚌馬上合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干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鷸和蚌都不肯互相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xiàn)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擔心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認為蘇代言之有理,便停止迸軍燕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由此而來.意思為: 現(xiàn)形容雙方爭斗兩敗俱傷,第三方坐享其成.
佐融13871827179: 《蚌鶴相爭,魚翁得利》的解釋一定要準確 -
尼瑪縣等效: ______[答案]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 弊——弊病,害處,這里是疲弊的意思. 評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我明白了什么意思, -
尼瑪縣等效: ______ 說得簡單點就是有兩方在爭斗,而第三方暫時旁觀,不予插手,等到他們兩敗俱傷時再出手收拾殘局,以便得利,且不費力
佐融13871827179: 漁人得力是什么意思 -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漁人得力,應該是“漁人得利”.成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意思,兩者相爭,而由第三人獲得利益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含義 -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佐融13871827179: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j 是什么意思?
尼瑪縣等效: ______ 鷸蚌相持: 解釋:比喻雙方爭執(zhí)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戰(zhàn)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后把兩個都捉住. 漁人得利: 解釋:趁著雙方爭執(zhí)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相關評說:
尼瑪縣等效: ______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又作“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這是戰(zhàn)國時代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蘇代在和趙惠文王談話中講的一段寓言故事. 有一次,蘇代聽說趙國準備攻打燕國,便替燕國當說客去勸阻趙王不要出兵...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兩方爭持不下,讓第三者獲利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卻使第三著得利.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雙方爭執(zhí)不下,兩敗俱傷,第三者占了便宜. 它告訴我們:處理事情要注意外部情況.否則,只顧與對手爭強好勝,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尼瑪縣等效: ______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典故的溯源:《戰(zhàn)國策·燕策二》中記載,趙國要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游說趙惠王:“今天我渡過易水時,看到一只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蚌馬上合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干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鷸和蚌都不肯互相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xiàn)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擔心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認為蘇代言之有理,便停止迸軍燕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由此而來.意思為: 現(xiàn)形容雙方爭斗兩敗俱傷,第三方坐享其成.
尼瑪縣等效: ______[答案]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 弊——弊病,害處,這里是疲弊的意思. 評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
尼瑪縣等效: ______ 說得簡單點就是有兩方在爭斗,而第三方暫時旁觀,不予插手,等到他們兩敗俱傷時再出手收拾殘局,以便得利,且不費力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漁人得力,應該是“漁人得利”.成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意思,兩者相爭,而由第三人獲得利益
尼瑪縣等效: ______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尼瑪縣等效: ______ 鷸蚌相持: 解釋:比喻雙方爭執(zhí)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戰(zhàn)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后把兩個都捉住. 漁人得利: 解釋:趁著雙方爭執(zhí)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