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由來的簡述 中國文字的由來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圣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xiàn),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書臺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jù)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xiàn)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后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造字圣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臺,史學家認為倉頡生于斯,葬于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huán)結。后又發(fā)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chuàng)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fā)明創(chuàng)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fā)明了養(yǎng)蠶,還發(fā)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xiàn)在陜西省雒南縣),臨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fā)現(xiàn)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guī)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fā)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后,倉頡愧而辭官云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后他回到故鄉(xiāng)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chuàng)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chuàng)文字的事后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谷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谷雨節(jié)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fā),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余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并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廟內現(xiàn)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筑,占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致;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lián)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筑雄偉壯觀
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tǒng),并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盡管漢語方言發(fā)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guī)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guī)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后,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xiàn)都是基于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畫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于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臺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lián)等文化,并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qū),大都使用兩種規(guī)范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前者用于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qū)。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tǒng)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于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后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并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xiàn)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yōu)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xù)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后,“漢字落后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shù)人拋棄。
“國”字的由來
“國”字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由代表武器的“戈”和代表地域的“囗”組成,即武力守衛(wèi)的一方地域。在周代晚期的金文中,“或”因借用為或然之,外面加了個“囗”,讀作guó。秦代便把“國”變成定型的方塊字。1、國之起源 商代時期,代表武器的“戈”和代表地域的“囗”結合,形成了“國”字。這一字...
國字的由來和演變過程
1. “國”字最早的形態(tài)是“或”,這一點可以通過商殷時代的甲骨文得到證實。在古代,“或”與“域”含義相同,都指的是某個地域。2. 漢字“國”是一級通用規(guī)范漢字,也是常用字。其字形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經歷了歷代的發(fā)展和演變,產生了眾多的異體字。據(jù)統(tǒng)計,國字的寫法超過40種。3. 在幾千年的...
簡化字“國”的由來
會意。從“囗”(wéi),表示疆域。從“或”(即“國”)。“或”亦兼表字音。本義:邦國。"古文字中,國(簡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余之日本學友后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后之...
中國的文字由來的簡述比如什么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之類的話,簡潔明了...
《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圣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xiàn),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書臺北...
“國”字的最早出處和最早的寫法
”邑就是國。 西周時期,人們要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后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從口從戈,一以戈,一為守,其義尚不明。蓋口為國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衛(wèi)之,則其一為表示領土之境界意,一為有時如亙之有二線,亦猶...
中國文字的起源
中國文字的起源是甲骨文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它已經比較復雜,已發(fā)現(xiàn)多達3000個以上字匯,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
中國文字的起源是什么?
傳說漢字起源于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jù)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chuàng)造了文字。從歷史的角度看,復雜的漢字系統(tǒng)不可能由一個人發(fā)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tǒng)一上作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
中國文字的起源是啥。。。急啊!!!
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經濟文化蓬勃發(fā)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時的文字趨向簡化,各諸侯國因不相統(tǒng)一而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情況,大體上秦國用大篆,六國用“六國古文”。六國古文也是一種“篆”。篆的意思就是把筆畫拉長,成為一種柔婉美化的長線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中國漢字的厲史由來
倉頡造字
漢字來歷的故事
漢字的由來小故事
相關評說:
合山市下隅: ______ 甲骨文啊
合山市下隅: ______[答案] 共有六種傳說: 一、文字始于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原始的記事方法.《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許慎《說文解字·敘》也有“接繩而治”的說法.鄭玄《周易》注:“事大,大結其繩;事小,...
合山市下隅: ______[答案]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chuàng) 造 的.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相 貌 奇 特,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創(chuàng) 造 了 文 字.有 的 古 書 說,倉 頡 創(chuàng) 造 出 文 字 后,由 于 泄 ...
合山市下隅: ______ 最初是甲骨文記錄生活,然后是饒舜禹時期的倉頡造字,之后慢慢演變. 比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有小篆,大篆. 還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楷書
合山市下隅: ______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經有3600年的歷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fā)生一定遠在3600年以前.漢字的發(fā)展可以劃分成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到現(xiàn)在是一個階段.
合山市下隅: ______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chuàng)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chuàng)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chuàng) 造 出 文 字 ...
合山市下隅: ______ 漢字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來自八卦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河圖洛書說,這是文字神賜的典型代表. ...
合山市下隅: ______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
合山市下隅: ______ 漢字的來歷:漢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發(fā)明于太極文化(異于自然產生說),創(chuàng)造于刻契、繪畫、結繩、編貝等.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fā)展,前后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半坡陶文→東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