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 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談?wù)勛约旱目捶? 如何評價巜前赤壁賦》在賦史發(fā)展中的地位。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與量的實際界限。
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xiàn)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xiàn)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
《赤壁賦》【作者】蘇軾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白話釋義: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guān)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
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qū)懴隆逗葜x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jīng)重辟”,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作者穿梭時光憶古嘆今,但人類個體的生存時間與大地的恒古不變相比,人們一時的勝敗又算得了什么呢,唯有把握你現(xiàn)有的時間和生命,不計較太多身外之物的得失,正確理解人生、享受生活。足矣!
相關(guān)評說: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答案] 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借主之口表達瀟灑超脫、返歸自然的情懷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 作者剛剛開始對人生持悲觀態(tài)度(客的態(tài)度),但是后來以變和不變兩方面給自己說理,最終由憂愁、悲觀走向了歡喜、樂觀,是對人生看法的一次突破.全文表現(xiàn)的人生觀是樂觀豁達的,這也是我們認為蘇軾是兼容佛道兩種宗教優(yōu)點的有力依據(jù)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答案] 《赤壁賦》作者在主客問答之中濃縮了大文豪蘇軾傳奇般的經(jīng)歷和身處逆境時的曠達樂觀,闡述了其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真諦,是蘇軾精美散文的典范之作,不僅語言凝練雋永,音樂感強,而且極富人生哲理,給樂于探討人生者以...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 這周我讀了《赤壁賦》,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gòu)思巧妙,先寫了游之“樂甚”,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shù)谩疤K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chǎn)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wù)勌K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答案] 作者抒發(fā)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動地從消極、哀怨中解脫出來,從莊子的機械相對論中尋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xiàn)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積極進取、達觀超...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答案] 文中作者的思想由“樂”到“悲”,又以“樂”(曠)作結(jié)的演變過程,可以看作他黃州時期整個基本思想感情發(fā)展的縮影.因此,此時作品中盡管交織著悲苦和曠達、出世和人世、消沉和豪邁種種復雜情緒和態(tài)度,但“超然物外、...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 明確:作者積極入仕,抱負遠大,但卻人生失意,在激烈競爭中屢遭貶謫,又因“烏臺詩案”下獄,險遭殺身之禍.后謫居黃州,倍感苦悶,但對生活卻從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賞山水之機,力求排遣郁悶心情.在本文中,作者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自己的游賞之樂,后又借主客問答方式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xiàn)實的苦悶之悲,再通過哲理的審視一切后辯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表明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 從變的角度說,天地萬物和人也是瞬息萬變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萬物和人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從不變的角度,我和天地萬物都是永恒的:江水雖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嘗往也”,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而卒莫消長也”,作為個體的人,生命雖然短促,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該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 集中體現(xiàn)在問答部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 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
維揚區(qū)滾子: ______ 曠達樂觀,傲視獨立的處世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