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過度學習的故事 急需一個“過度學習而適得其反”的故事
黃龍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蘇泰縣姜堰填人。據(jù)徐星友《兼山堂弈譜》等書記載,他生干清順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黃龍士天資過人,幼小時棋名已聞達四鄉(xiāng)鄰里。長大點后,父親就帶他到北京找名手對弈,從此黃龍士棋藝大進。康熙三年他在門寧初謁杜茶村時,他的棋藝距國手還差一截,第二次謁見杜的時候,他已一躍而為國手。他與在棋壇馳騁五十余年久負盛名的盛大有下過七局,獲得全勝。呂書艙說他下棋如"淮陰用兵,戰(zhàn)無不勝",在清初"群賢蔚起,競長爭雄"的狀況中,黃龍士鶴立雞群,"一切俯視之",奪得霸主地位。前輩大家周東侯,此時棋力亦在黃龍士之下了,其他棋手見了他更是退避三舍,不敢與之較量。人們將黃龍士尊為棋圣,他和思想家黃宗曦、顧炎武等人并稱為"十四圣人",可惜黃龍士"享年不永",剛到中年便撒手人寰了。
《清代軼聞》上記載:徐星友初遇黃龍士時,黃授徐四子,幾局后,授三子,待十局終了,徐星友遂成國弈。名家中“自三子進為國手,前此蓋未有也。”
但是,徐星友成名后,不但不感恩于黃龍士,反而對黃龍士忌恨得要命。因為在當時,放眼天下,只有黃龍士名氣高過徐星友,也只有黃龍士能勝他一著半勢。所以,徐星友做夢都想除掉黃龍士,獨霸棋壇。徐星友不是個笨人,更不想擔個忘恩負義的罪名。那樣的話,棋下的再好,也將不恥于天下了。思來想去,徐星友想到了玩物喪志上。三國時的劉備,是天下共仰的英雄、大豪杰,被周瑜施了“美人計”,還險些誤入歧途。只是因為有了諸葛亮,他才跳了錦繡坑。重生霸主心。黃龍士不是劉備,也沒有諸葛亮來救他,還怕他不上當?
據(jù)說,徐星友家業(yè)富足,金銀盈屋。于是,他為黃龍士蓋起了豪華的樓閣,恭恭敬敬地把恩師請到家中,每日錦衣玉食地供奉,前后宅遍置美女,夜以繼日絲竹管弦,游宴不停,或命家人陪黃龍士狎名妓,酗美酒,總之是搞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花樣百出。當時人都以為徐星友得名不忘本,善待恩師,無不嘖嘖稱贊。就這樣,黃龍士沉湎于聲色犬馬,三年之后,終于精力衰竭,一命嗚呼了。
另有一說,黃龍士素來以“弈圣”自負,爭強好勝,從不認負服輸。一日,徐星友請來三位弈林中的高手,每人棋力只稍遜黃龍士而已。然后請黃龍士到自己家中,指著早已擺好的三副棋說:“這三個人的棋也屬難得。我同時與三人對局,每次必負無疑。三人口出狂言,說是即使恩師到,以一對三也無勝算,不知您以為如何?” 果然請將不如激將,黃龍士當下請三人就坐,說是要“大殺三方“。結(jié)果,他東奔西走,輪流走子,這三人又都不是等閑之輩,直把黃龍士累得滿頭虛汗,殫精竭力,便出平生手段,才把這三盤棋贏了下來。不過,就在當夜,黃龍士終于因為勞累過度,吐血而死。徐星友遂為天下弈林第一手。
也有人說,上述故事,都是小說家言,茶余飯后看看也無不可,卻認不得真。《清代軼聞》在論徐、黃時就說,弈家積習,專好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但徐星友著《兼山堂弈譜》,對黃龍士推崇備到,沒有絲毫忌刻不敬的語言,不像能干出那些缺德事的人。也許因為黃龍士死后,徐星友以國手擅名弈林四十年,難免有人嫉妒,就造出這些謠言來詆毀他。細想起來,這種說法似也不無道理。
黃龍士具有獨特棋才,著子看似乎平淡無奇,但寓間極深,對手不易察覺,若敢于用強,他即隨機應變,出奇制勝,迫使對手相形見絀,反以自困。鄧元鏸推崇說:“龍士用思尤密,深入奧竅。當危急存亡之際,群已束手智窮,能于潛移默運之間,益見巧心妙用,空靈變化,出死入生。”又說:“龍士如天仙化人,絕無塵想。”時人甚至將他同黃宗羲、顧炎武等哲人大家人并稱為“十四圣人”,推為“棋圣”,足見其影響之大。
黃龍士對局實踐對圍棋發(fā)展的最大貢獻,在于他轉(zhuǎn)變了圍棋的風格。在他之前,棋風局面狹窄凝重。黃龍士使棋風大變,在其之后,局面開闊,輕靈多變,思路深遠。
對黃龍士的棋風特色,后人評價甚多。徐星友這樣概括黃龍士的棋:"寄纖濃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謂形人而我無形,庶幾空諸所有,故能無所不有也。""一氣清通,生枝生葉,不事別求,其枯滯無聊境界,使敵不得不受。脫然高蹈,不染一塵,臻上乘靈妙之境。"總的來說,黃龍土對局時考慮全面,判斷準確,力爭主動,變化多端,不以攻殺為主要取勝手段。
黃龍士的棋著有《弈括》和《黃龍士全圖》.此外,鄧元惠還將黃龍士的七十盤對局集成《黃龍士先生棋譜》一本,黃龍士對局中的精華大都收在其中了。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黃龍土為《黃龍士全圖》寫的《自序》。這是黃龍土自己豐富經(jīng)驗的寶貴總結(jié),較全面地論證了圍棋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見解獨到精辟,發(fā)人深省。如他談到布局和全盤戰(zhàn)略時說。"辟疆啟字,廓焉無外,傍險作都、扼要作塞,此起手之概。"談到攻守和戰(zhàn)術(shù)原則時說:"壤址相借,鋒刃連接。戰(zhàn)則羊師獨前,無堅不暇:守則一夫當關(guān),七雄自廢。此邊腹攻守之大勢。"談到對形勢判斷時說:"地均則得勢者強,力競則用智者勝,著鞭羨祖生之先,入關(guān)恥沛公之后,此圖失之要。"談到策略時說:"實實虛虛之同,正正奇奇之妙,此惟審于棄取之宜,明于彼此緩急之情,"這些都是黃龍士從對局實戰(zhàn)中總結(jié)出來的真知的見,也顯示出黃龍士自己的棋風。
至今日本棋界仍然欽佩他的高超棋藝。黃龍士對局輕靈多變,思路渾圓,局面開闊,氣魄雄大。他所著《弈括》一書中有篇自序,是他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見解精辟,發(fā)人深思,其中這樣寫道:“辟疆啟宇,廓焉無外,傍險作都,扼要作塞,此起手之概。”這是說起手布局,要占大場要點,“作都”,“作塞“,使棋有根據(jù)和攻守要塞;要從局部設想到全局,從起點考慮到今后的發(fā)展,以達到“上乘靈妙之境”。除《弈括》外,黃龍士還著有《黃龍士全圖》、《自擬譜十局》、《四大盤弈譜》等,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財富。
后人稱黃龍士為“棋圣”,于清一代當之無愧。
2范西屏(又作西坪)名世勛,浙江海寧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銘》和畢沉《秋學對弈歌序》等詩文中,對他的生平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范西屏的父親是個棋迷,直下到家道敗落仍未盡興。可惜棋藝始終不高,只把這一嗜好傳給了兒子,范西屏三歲時,看父親與人對弈,便在一旁呀呀說話,指手畫腳了。真可謂天生棋才!
父親見兒子與己同好,甚是歡喜,唯恐兒子和自己一樣不成氣候,當下帶兒子拜鄉(xiāng)里名手郭唐鎮(zhèn)和張良臣為師,棋藝日見長進。不久兩位老師的棋力都不及他了。父親又送他拜山陰著名棋手俞長侯為師,俞長侯棋居三品。有這位名師指點,范西屏長進更快,十二歲時就與俞長侯齊名了。三年后,西屏竟已受先與先生下了。他與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學生的凌厲攻勢,均敗在學生手下。從此,俞長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歲時,便成為聞名天下的國手。
范西屏學成時,正值雍正、乾隆年間。他和俞長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藝家錢長澤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訪松江,幫助錢長澤“晨夕參研”編成《殘局類選》。
范西屏出名之時,天下太平,大官們多閑聊無事,他們爭著拿銀子請強手與范西屏較量,以此為樂。當時棋林高手梁魏今、程蘭如、韓學之、黃及侶都紛紛敗在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稱“胡鐵頭”,棋力甚兇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敗將,在《海昌二妙集》中老胡常常是被讓二、三子的,但老卻是榜上有名的國手,可見范、施的卓爾不群。
當時能與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過,據(jù)各種史料記載來看,施襄夏是長考派,顯得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靈活,兩人對弈時,施襄夏常鎖眉沉思,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卻輕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應子之后便去睡覺。有一回對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觀棋的人,都認為他毫無得勝希望了,必輸無疑。范西屏仍不以為然,隔了一會兒,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死而復生,觀棋者無不驚嘆。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鄉(xiāng)、同學,年齡又相仿(范長一歲),未出名前,兩人常在一起下棋。后來他們相繼成為國手,便分道揚鐮,各奔前程,相聚時便不多了。據(jù)《國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話: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師對弈十局,可惜這十局棋的記錄現(xiàn)已無處找尋。以后,乾隆四年時,范、施二人受當湖(又名平湖)張永年邀請,前往授弈。張永年請二位名手對局以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當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現(xiàn)存十一局,施六比五領(lǐng)先。“當湖十局”下得諒心動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國古代對局中登峰造極之局。同代棋手對其評價很高。錢保塘說:“昔抱樸子言,善圍棋者,世謂之棋圣。若兩先生者,真無愧棋圣之名。雖寥寥十局,妙絕千古。”鄧元穗認為這十局是棋中“至當”。
在當湖,范、施除對弈外,主要是教張永年和他的兒子張世仁、張世昌下棋。張氏父子都能文工弈,棋達三品,有“三張”之稱。范、施教棋期間,與三張受子對局,后選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張弈譜》一書。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遠在眾多棋手之上,能與他們對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者如張氏父子,受子后方可開局。當時受棋者從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讓子者,均稱指導棋,是當時培養(yǎng)后進的一種較為實際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親自面授了不少門徒,為發(fā)展圍棋事業(yè)做了很大貢獻。
范西屏棋名已聞達四海,他的學生畢沅曾寫了一首長詩《秋學對弈歌》,其中有這樣一句:“君今海內(nèi)推棋圣”。那時,范西屏還不到四十歲。
范西屏晚年客居揚州,當時,揚州是圍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間,學生卞文恒攜來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歸》,向范西屏請教。(卞也是施的學生),范據(jù)書中棋局,參以新意,寫成棋譜二卷。揚州鹽運史高恒,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書。這就是《桃花泉弈譜》。范西屏在揚州還寫了其它圍棋著作。
3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棄圍棋實踐,《墨余錄》記載:嘉慶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當時上海最優(yōu)秀的棋手是倪克讓,其次是宮加錄等人。倪克讓不屑與他人對弈,宮加錄等人則在豫園設棋局與四方棋手下棋賭錢。范西屏一日來到豫園,見有人對弈便站下了。看了一會見客方將輸,便給他出主意,旁邊人不高興了,對范說:“這是賭博,旁觀者不能多話。你既然會下棋,為什么不自己來決一勝負呢?”范西屏笑了笑,從懷里取出一大錠銀子,對眾人說:“這就是我的賭注。”看到這么多銀子,所有的人都眼紅了,紛紛爭著要和范對弈。范接著說:“我下棋于不怕別人說話,你們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對局。”棋沒下到一半,對手們已經(jīng)手足無措,一籌莫展了。于是有人趕緊去報告宮加錄。宮加錄趕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子與他下了一局,宮加錄輸了。范西屏再讓,宮加錄還是輸了。大家傻了眼。不得不去搬來最后的援兵倪克讓。倪克讓聞風而至,一見面,二活沒說,伸手弄亂了棋盤,告訴眾人:“這是范先生,你們哪是他的對手!”這消息很快就傳開了,上海的富豪們紛紛請他教棋。范西屏在西倉橋潘家受先四子與倪克讓下了棋,觀棋者把對局情況記錄下來,編成《四子譜》一書。
范西屏卒年不詳,大文學家袁玫曾寫過一篇《范西屏墓志銘》,其中卒年、歲數(shù)和葬處均未說明,只寫了“以某月日卒,葬”。袁玫亡故于1797年,事實上此后史料上還有范赴滬對弈一事的詳細記載。估計袁玫寫墓志銘時,范西屏并未去世,是所謂“生吊生祭”,當然這是推測而已。
范西屏為人耿直樸實,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財之道。有了錢財,也將一半分給同鄉(xiāng)中的困難人家。袁玫對他的為人盛贊不已,說:“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認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風,前人有不少總結(jié)。棋手李步青曾對任渭南說:“君等于弈只一面,余尚有兩面,若西屏先生則四面受敵者也。”這是說范西屏全局觀念特別強。李松石在《受子譜.序》中談得更為詳細,他說:范西屏“能以棄為取,以屈為伸,失西隅補以東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時時轉(zhuǎn)換,每出意表,蓋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從全局著眼。具體手法就是“時時轉(zhuǎn)換,每出意表”。這種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領(lǐng)教,評價甚高。施襄夏說:“范西屏以遒勁勝者也。”鄧元穗說:“西屏奇妙高遠,如神龍變化,莫測首尾”。“西屏崇山峻嶺,抱負高奇。”畢沅在《秋堂對弈歌》中,也這樣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風:“淮陰將兵信指揮,矩鹿破楚操神機。鏖戰(zhàn)昆陰雷雨擊,虎豹股粟瓦尾飛。烏道偏師方折挫,余子紛紛盡袒左。忽訝奇兵天上下,當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藝家李汝珍談到四大家時曾說:“此四子者,皆新奇獨造,高出往古。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對范西屏如此高的評價并非偶然,他不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經(jīng)驗,而且有所創(chuàng)見,有所發(fā)展。這從他寫的《桃花泉弈譜.序》中,可以看出,在這篇《序》里,他先談到下圍棋“實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愛習前賢之譜,罔不究心。”接著,他談到了明代棋壇的情況:“有明作者,皆渾而不舉,言先后,言虛實,言向背而已,”這是棋譜家的缺點,也是棋手的缺點。他又談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國初弈樂園諸公冥心孤詣,直造單微,于先后之中生先后,虛實之中生虛實,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極,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突過前人。”然后,他又談到了他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來,國手則不然,較大小于毫厘,決存亡于官冥。交易變易,時時存一片靈機;隔二隔三,處處用通盤打算。數(shù)至此,盡心至此,”范西屏認為,圍棋之所以這樣不斷向前發(fā)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這充分說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李松石還說過這么句話:“范于弈道,如將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戰(zhàn)無不勝。”范西屏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他并不認為圍棋發(fā)展到自己這兒就停止了。他認為圍棋的發(fā)展是無極限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譜》二卷,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價值最大的古譜之一,這本書,“戛戛獨造,不襲前賢”,內(nèi)容異常豐富、全面,精辟地記載了范西屏對于圍棋的獨特見解。此書則一出版,便轟動棋壇,風行一時,以后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來影響了無數(shù)棋手。
4清代棋壇除黃、范外的另一座高峰當推施襄夏了。
施襄夏名紹暗,號定庵。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他也是浙江海寧人,與范西屏是同鄉(xiāng)。《揚州畫舫錄》上說,范、施二人系同母異父兄弟,此說未必真實。施襄夏在為《弈理指歸》寫的自序中較詳實地記載了他的生平。
施襄夏從小就讀于私塾,是個老實、文靜的孩子。他父親是位雅士,擅長詩文書法,也畫些蘭竹之類。晚年退隱家中,常焚香撫琴,或陪客下棋。施襄夏念完功課,便坐在父親身邊,看他撫琴下棋。漸漸地,他對這棋藝發(fā)生了興趣,開始向父詢問其中的道理。父親對他說:"學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學棋需要'靈益',而不能'沾滯'。你瘦弱多病,學琴好些。"于是施襄夏開始學琴了。不過沒過多久,父親發(fā)現(xiàn)兒子對圍棋的喜愛甚于琴。當時,比施襄夏年長一歲的范西屏從師俞長侯學棋,到十二歲時,已與老師齊名,這使施襄夏十分羨慕。父親便也把他送到了俞長侯門下。開始范西屏要讓施襄夏三子,一年以后兩人就可以分先對弈。
在俞長侯那兒被先生讓三子教了一年,施襄夏性格上爭強好勝、不甘久居人后的優(yōu)點在老師和天才師兄的激發(fā)下,成幾何級數(shù)的增長,很快便能與范西屏分先爭個高下了。其間,老棋手徐星友也曾讓三子與施襄夏下過指導棋。老國手慧眼識真珠,非常看重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譜》贈給他。施襄夏也果然不負厚望,對這本名著認真鉆研數(shù)年,受益很大。
施襄夏二十一歲時,在湖州遇見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蘭如,兩位長者都受先與他下了幾局棋,施襄夏從中又悟出不少道理。兩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他們同游硯山,見山下流水淙淙,都很興奮。梁魏今對施說:"你的棋已經(jīng)下得不錯了,但你真的領(lǐng)會了其中奧妙了嗎?下棋時該走的就得走,該停的就得停,要聽其自然而不要強行,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雖然刻意追求,然而有'過猶不及'的毛病,所以三年來你仍未脫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細細體會了這番深刻的議論,意識到自己以前好高騖遠,走了彎路。從此,施襄夏一變往日棋風,終于成為一代棋圣。
此后三十年間,他游歷吳楚各地,與眾多名手對弈,交流棋藝,五十歲以后,和范西屏一樣,也客居揚州,教授學生,為培養(yǎng)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學生很多,但他始終很謙遜。晚年在揚州,他還寫了不少圍棋著作,為后來棋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以自己獨特的面貌出現(xiàn)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歸·序》中,施襄夏對前輩和同輩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論述:"圣朝以來,名流輩出,卓越超賢。如周東侯之新穎,周懶予之綿密,汪漢年之超軼,黃龍士之幽遠,其以醇正勝者徐星友,清敏勝者婁子恩,細靜勝者吳來儀,奪巧勝者梁魏今,至程蘭如又以渾厚勝,而范西屏以遒勁勝者也。"正是基于對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施襄夏集各家之長,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顆閃爍異彩的明星。
鄧元穗說:"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遠","定庵邃密精嚴,如老驥馳騁,不失步驟。"深謀遠慮,穩(wěn)扎穩(wěn)打就是施襄夏棋風的主要特點。施襄夏自己也說過:"蓋窮向背之由于無形,而決勝負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題詩》中寫道:"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不向靜中參妙理,縱然穎悟也虛浮。"有人說這是當湖十局弈畢,后來居上的施襄夏批評范西屏的,其實應該說這是批評只學范西屏皮毛外在的那些后輩棋友的中懇之語。
施襄夏特別強調(diào)這個"靜",他在《凡遇要處總訣》中說:"靜能制動勞輸逸,實本攻虛柔克剛。"這和他說的"化機流行,無所跡向,百工造極,咸出自然","棋之止于中止",是一個意思。"靜"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當年梁魏今對施襄夏說的"行乎當行","止乎當止"。這并不是提倡被動。施襄夏一向重視爭取主動,他曾說:"逸勞互易忙須奪,彼此均先路必爭。"這與"靜"是不矛盾的。"行乎當行,止乎當止",關(guān)鍵還在"行"和"止"都必須是主動的,這樣才可能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實攻虛,以柔克剛,這正是施襄夏棋風的奧妙所在。
5
施襄夏在理論上貢獻很大,他是在認真總結(jié)了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寫出自己的著作的,他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譜》和《晚香亭弈譜》,但也大膽、尖銳地指出了它們的缺陷,他在自己的《弈理指歸·序》中說:"徐著《兼山堂弈譜》誠弈學大宗,所論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處,或有未盡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譜》惜語簡而少,凡評通當然之著,或收功于百十著之后,或較勝于千百變之間,義理深隱,總難斷詳,未人室者仍屬望洋猶嘆。二譜守經(jīng)之法未全,行權(quán)之義未析也。"這種科學態(tài)度是難能可貴的,這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較前人有了很大發(fā)展。他的《弈理指歸》二卷,是我國古棋譜的典范,是施襄夏一生心血的結(jié)晶,可與《桃花泉弈譜》媲美。因此書原文是文言口訣,字句深奧,圖勢較少,錢長澤為之增訂,配以圖勢,集成《弈理指歸圖》三卷。
施襄夏死后,他的學生李良為他出版了《弈理指歸續(xù)篇》,這本書的《凡遇要處總訣》部分,幾乎總結(jié)了當時圍棋的全部著法,是部全面論述圍棋戰(zhàn)術(shù)的著作,是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十分少見的精品。這些口訣,都是施襄夏平生實戰(zhàn)和研究的心得,句法精煉,內(nèi)容豐富。以范西屏、施襄夏為代表的康熙、乾隆時代的棋藝水準,是整個圍棋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圍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施襄夏之前,圍棋方面的理論除了《棋經(jīng)十三篇》外,再沒有任何人總結(jié)涉及,見到最多的是各種棋勢的匯編和實戰(zhàn)對局集冊。而《棋經(jīng)十三篇》對圍棋方面大而化之,一般來說可以有助于對圍棋規(guī)律的理解,但是起不到具體的指導作用。
施襄夏主要著作有《弈理指歸》和《弈理指歸續(xù)編》,《凡遇要處總訣》是后者書中的一部分。這兩部書和范西屏的名著《桃花泉譜》相映成輝,在歷史上齊名,同為古代棋書中的經(jīng)典。由于施襄夏不僅棋藝高超,且有相當文學修養(yǎng),他把自己對圍棋理論方面的探索和理解結(jié)合上實戰(zhàn),撰寫出的《凡遇要處總訣》更為世人傳頌,其中所述下圍棋的道理和規(guī)律,從深度上講,有些內(nèi)容已超過《棋經(jīng)十三篇》。他的《凡遇要處總訣》化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通俗、就蕪雜為精當,表現(xiàn)出了施襄夏對圍棋內(nèi)在規(guī)律達到了哲學意義上的認識。
《凡遇要處總訣》所涉及的圍棋理論大體分為三部分,
一.對全局的總覽。
“起手據(jù)邊隅,逸己攻人原在是。”大意是說:下圍棋先走角再占邊,占據(jù)了有利地形再攻擊對方是下圍棋根本的道理。兵法上講“以逸待勞”,圍棋上也是這個原則。
二.局部的戰(zhàn)略方針。
“攻虛宜緊緊宜寬。”這句話講的是攻擊孤棋的原則。大意是,在攻擊對方孤棋的時候,如果對方還處于弱小、松散、沒有反擊能力的情況,那么要逼的緊一些,不要留給它可以就地活棋的余地。相反,緊逼之后,對方的孤棋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有了一定的反擊能力,那時攻擊就要離它遠一點,只是保持牽制就可以了。
類似經(jīng)典的話還有:“兩處有情方可斷。三方無應莫存孤。”這兩句話講的是“切斷”和對待自己的孤棋原則。大意是,對方的棋如果被“切斷”為兩部分以后,兩處的棋都需要照顧處理,那么你的切斷就是有意義的,否則你去“切斷”就是無謂之舉。從效率角度看就是無效行為,而圍棋是非常要求效率的。
三.具體的情況下的應對方法。《凡遇要處總訣》還講了許多具體情況下的應對方法,主要是圍棋實戰(zhàn)中技術(shù),關(guān)于這方面的分析需要借助許多具體的圍棋實戰(zhàn)中的事例,配以圍棋的技術(shù)圖譜,如此超出了本書“漫談圍棋“的寫作意圖。只好割愛剩略。
施襄夏另外的一個特殊貢獻是對前輩和同輩棋手的棋藝作了研究,對他們有十分精粹的論述,他在《弈理指歸》中說:“圣朝以來,名流輩出,卓越超賢。如周東侯之新穎,周懶予之綿密,汪漢年之超軼,黃龍士之幽遠,其以醇正勝者徐星友,清敏勝者婁子恩,細靜勝者吳來儀,奪巧勝者梁魏今,至程蘭如又以渾厚勝,而范西屏以遭勁勝者也。” 這些精到的評論不僅讓我們能了解到歷史人物的棋藝水平,也對我們學習他們的棋藝指點了要訣。
施襄夏特別強調(diào)這個“靜”,不能浮躁,不能在乎一時一事的得失勝敗,要忍得住寂寞,到了“靜”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把圍棋的妙理參到。施襄夏在《自題詩》中寫道:“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不向靜中參妙理,縱然穎悟也虛浮。”
在施襄夏的那個時代沒有正規(guī)的圍棋比賽,他和范西屏對弈的“當湖十局”是他棋藝水平的最高體現(xiàn),也是后人學習圍棋棋藝的典范,在中外圍棋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理論更對無數(shù)的學習圍棋的人起了永不磨滅的作用。
附錄:施襄夏詩作九首(這是《弈理指歸續(xù)編》前面的《題辭九首》)
紋楸數(shù)閏按周天,著自神堯啟后賢。
畢竟璇璣循造化,個中元妙惜無傳。
十三篇內(nèi)皆真訣,大意包羅最可師。
諸譜醇疵何所適,別裁心印問來茲。
弈宗邊角樹根基,逸己攻人道在斯。
鎮(zhèn)靜中權(quán)推正面,自然不戰(zhàn)屈人師。
已拚坐隱躁心捐,儒雅風流勝算全。
不似孫吳多詭詐,堂堂正正自天然。
一枰角智關(guān)成敗,黑白爭雄見是非。
熟讀指歸諸總訣,源流萬派得先幾。
九宮變化指歸篇,弈理淵源已盡鉆。
復恐中途迷一本,更將常法細重宣。
布置無形推動靜,行機有象貫虛靈。
須知中道原無異,莫誤旁門失典型。
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
不向靜中參妙理,縱使穎悟也虛浮。
移形變幻孰探微,未測端倪昧所歸。
參透陰陽知向背,正奇妙用本天機。
過度學習效應古代故事
他現(xiàn)場表演,將油從油桶中一滴不漏地倒入蓋有銅錢的葫蘆中,油線細如發(fā)絲,滴水不漏。圍觀者驚嘆不已,老者笑道:“這沒什么,只是熟練而已。”這個故事揭示了過度學習的效應,無論多么艱難的任務,只要勤加練習,日積月累,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境地。
過度學習效應的古代故事
宋朝有個叫陳康肅的人,十分擅長射箭。他能夠在百步開外射中楊樹的葉子,這樣的射技舉世無雙,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陳康肅對自己的本領(lǐng)很是自負。有一次,陳康肅在自家后花園的場地上練習射箭,引來很多人圍觀。有一位賣油的老頭兒挑著擔子經(jīng)過,也停下來,放下?lián)樱敝劬搓惪得C射箭,很...
古代過度學習的故事
施襄夏在《自題詩》中寫道:“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不向靜中參妙理,縱然穎悟也虛浮。”在施襄夏的那個時代沒有正規(guī)的圍棋比賽,他和范西屏對弈的“當湖十局”是他棋藝水平的最高體現(xiàn),也是后人學習圍棋棋藝的典范,在中外圍棋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理論更對無數(shù)的學習圍棋的人起了永不磨滅的作用。...
類似于鑿壁偷光的苦中作樂的名人故事
這兩個故事被后人總結(jié)為“懸梁刺股”,寓意著發(fā)憤忘食、刻苦學習的精神。它們提醒我們,勤奮學習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身體。學習固然重要,但過度勞累也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要學會適當?shù)匕才艑W習和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懸梁刺股”的成語,不僅體現(xiàn)了古代人們對于學習的重...
求 現(xiàn)代名人刻苦學習的短故事(100字)
現(xiàn)代名人刻苦學習的短故事:一、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zhì)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qū)寒...
刻苦練劍的成語故事
孫敬懸梁的故事廣為人知,孫敬是西漢時期的一位青年才俊。他自幼喪父,家境貧困,但他矢志不渝地發(fā)奮讀書,爭分奪秒地學習。有一次,他夜以繼日地攻讀,由于過度疲勞,常常在讀書時打瞌睡。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孫敬便用一根繩子將頭發(fā)吊在梁上。每當他因困倦而頭垂下時,繩子就會將頭發(fā)緊緊拉起,...
過度學習法如何能產(chǎn)生熟練的效應?
竟無一滴外溢。在眾人驚嘆聲中,賣油翁笑道:“這只是熟能生巧,沒什么了不起。”這個故事揭示了過度學習的力量,即使是最復雜的技藝,只要經(jīng)過反復練習,時間久了也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就是過度學習效應的生動例證。任何技藝,無論看似多么高深,只要我們不斷磨礪,都能達到新的高度。
...錐刺股”曲解,誤導中國學子1800年,宅男成了學習典范
"錐刺股"故事中的蘇秦,則在打瞌睡時用錐子刺激自己來維持清醒,這與學習效率提高無關(guān),反而傷害健康。這兩則故事強調(diào)的熬夜學習方式,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無法提高學習效率。真正的"勤奮刻苦"應該體現(xiàn)在勤奮學習和技藝上的刻苦努力,而非過度犧牲身體健康。在身心愉悅、精力充沛的狀態(tài)下學習,效率更高。...
竺可楨讀書很用功,他睡覺時公雞開始喔喔叫。母親見了可能要說:_百度知 ...
竺可楨與胡適賭壽命是兩位名人之間的一則小故事,當時竺可楨和胡適都在上海的一所中學念書,倆人是同窗同學,但是胡適在背后評論竺可楨說他學習用功過度,肯定活不過20歲,而竺可楨無意中從別人口中聽到了這句話嚇出了一身冷汗,從此發(fā)誓開始鍛煉身體,以后每天早上即使下雨下雪也要到校園中去跑步練劍,最后...
有沒有陪讀母親高考成功的案例?
1. 現(xiàn)實中確實存在陪讀母親幫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故事。2. 許多學生傾向于獨立,不愿意家長過度參與他們的學習生活,擔心被同學嘲笑依賴性強。3.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習慣于父母的陪伴,尤其是母親,他們可能希望家長能夠在身邊。4. 家長是否選擇陪讀應該基于孩子的意愿和需求,而不是單方面決定。5. ...
相關(guān)評說: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懸梁刺股 頭懸梁講的是蘇秦.蘇秦,戰(zhàn)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游說術(shù)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懸梁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 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囊螢映雪 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囊螢映雪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釋譯:晉朝車胤恭謹勤苦,學習不知疲倦.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由于家里窮,不能經(jīng)常弄到油點燈,夏天他就用...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古代名人勤學的故事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fā)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仆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懸梁刺股” 漢朝人孫敬,字文寶,非常好學,從早到晚地讀書.有時疲倦了,想睡覺,就用一根繩子系住頭發(fā),另一頭拴在房梁上拉直.這時候如果再打瞌睡,就會被繩子拉醒.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西漢時候,有個十分好學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貧寒無錢點燈,一到夜晚他家屋內(nèi)一片漆黑,沒法讀書.怎么辦呢?一天晚上,他見隔壁人家點著蠟燭,就在墻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微微透過洞口的燭光映在書上,就這樣,他每天晚上...
大連市內(nèi)齒: ______ 1、鑿壁偷光 西漢匡衡,借用壁縫里透過來的鄰居的燈光讀書. 2、囊螢映雪 晉代車胤,沒錢買燈油,便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 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3、懸梁刺股 東漢孫敬,用繩子把頭發(fā)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 戰(zhàn)國蘇秦,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4、韋編三絕 孔丘讀《易》,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 5、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 6、隨月讀書 江泌就拿著書隨著月光一邊移動一邊看書,直到月光不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