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什么特點 金文小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什么特點
1、甲骨文
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jié)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jié)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后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chǎn)生了影響。
從結(jié)構(gòu)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wěn)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xiàn)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shù)特色。“甲骨書法”現(xiàn)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shù)線條呈現(xiàn)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jié)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shù)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jié)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jié)合,開合輯讓的結(jié)構(gòu)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fā)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yīng)、前后呼應(yīng)的活潑局面。并且,字數(shù)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shù)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xiàn)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2、金文
金文的內(nèi)容是關(guān)于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zhàn)、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金文基本上屬于籀篆體。
3、小篆
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zhuǎn)圓活,富有奇趣。
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于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于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4、隸書
從篆書發(fā)展而來的,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筆蠶頭收筆燕尾,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變畫為點變連為斷,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5、楷書
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的特點在于規(guī)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xiàn)代。
6、草書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guī)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后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huán)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按一定規(guī)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jié)構(gòu)簡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
7、行書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xiàn)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yīng)。
收放結(jié)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cè)鋒為放;多數(shù)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zhuǎn)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nèi)密外疏。中宮緊結(jié),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yīng)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jié)合。墨色安排上應(yīng)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么草。
擴展資料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jīng)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nèi)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jié)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其形體結(jié)構(gòu)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guān)鍵形態(tài),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最早的甲骨文隨著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在周代成為書體的主流,因鑄刻于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jù)考察,商代銅器上便刻有近似圖畫之金文,其后繼續(xù)演進,至商末之金文亦與甲骨文一致。此種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但商代器物和銘文皆少,秦漢以已至末流,所以應(yīng)算周代為主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隸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草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行書
中國書法所用的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字,從它萌芽時期的仰韶文化算起,己有六、七千年的歷史;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將近四千年了。它們隨著時間由簡單轉(zhuǎn)為繁復、由方正而變圓滑、由端正而趨於流暢。自古以來,書寫中國文字就要求勻稱美觀,因此它已不單是用來記錄事物,而且成為一種藝術(shù)。
中國文字的字體可歸納為七大類,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龜甲獸骨卜卦而刻於上面的卜辭,是殷商時候的文字。甲骨文字的排列自由,不像後來書法字的嚴謹,但筆畫的分布卻十分均勻、架構(gòu)平衡,保留有象形繪畫的型態(tài),卻又經(jīng)過重新安排筆畫而成的文字。
《征討卜辭》,龜腹甲,殷商武丁早期
金文:金文是指鑄造或刻鑿在鐘鼎彝器等金屬器具上的銘文,又稱為鐘鼎文,或吉金文。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在東周時期的銅器上,也有少數(shù)在商代和西周的銅器上出現(xiàn)。隨著時代及鑄造刻字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型態(tài)粗細的金文出現(xiàn)。現(xiàn)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及「散氏盤」是這類銅器之中的寶器。
年代:西周晚期毛公鼎
小篆:篆書包括大篆及小篆。大篆是指秦以前的石鼓文。石鼓文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始皇時為一統(tǒng)天下,下令「書同文、車同軌」,由當時的宰相李斯詔令文字,就是我們所知的「小篆」小篆結(jié)體較為對稱統(tǒng)一,有一股均衡之美,大篆變化較多,結(jié)構(gòu)大小錯落自由多變。習寫篆書可體會古文字典正淳厚的特殊意趣,并了解字形演化的源流。一般來說,篆書重視淳厚,因此下筆皆以逆入為主,結(jié)體亦以平正為宗。熟習篆書之後對於隸書的練習有直接的助益,也可矯正若干書體軟滑柔靡的習慣。為使篆書的學習有明顯的進階,可先選擇嚴謹平正的法帖,如楊沂孫、吳大澄等清代的篆書家法帖,進而可習寫吳昌碩、趙之謙、徐三庚等變化較多的法帖。
吳昌碩《臨石鼓文》,清
隸書:秦人程邈為求書寫上更為快捷,改變篆字的圓滑均勻的筆劃而求平正,就產(chǎn)生了隸書。
隸書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橫畫中的起筆有如蠶頭、收筆有如鳳尾,相較於篆書,有著輕松飄灑的意趣。到漢代時公文書信上幾乎都用隸書書寫,東漢刻碑也是多用隸書,但是字的體態(tài)不完全相似,著名的碑體有《禮器碑》、《張遷碑》、《乙瑛碑》。練習隸書的材料中,可概分為漢碑的碑帖,漢簡的材料,及清代以來隸書家的法帖。漢碑中,可先取曹全碑習寫,以充分感受隸書扁闊秀逸的基本特質(zhì),再次臨寫乙瑛碑、、張遷碑、史晨碑等諸碑,深刻體會漢碑中樸拙沈厚的特殊風味。然後習寫漢簡墨跡材料,讓用筆自然流暢,可略去造作習氣。最後須臨寫清代諸家,如鄭簠、金農(nóng)、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等名家之作。
《禮器碑》,東漢
楷書:楷書又稱「正書」、「真書」。是指端整的字體,它是由隸書漸漸演化而成的正規(guī)字體,它沒有隸書挑起的波磔,形體較為方正。開始萌芽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唐代時最為鼎盛,這種字體一直通行到現(xiàn)在,在學習書法時經(jīng)常成為基礎(chǔ)練習的開始,因為它的形體最為熟悉,而且一筆一劃練習端整之後,以後再學其他字體時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曾將楷書分成唐楷及魏碑兩大體系,主要是其間風格有著很大的不同,唐楷象徵了楷書在文字發(fā)展上的成熟階段,因此結(jié)構(gòu)謹嚴,用筆也較重視一定的法度,這種特徵與魏碑自由變化的風格差異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諸多唐楷中的書寫規(guī)律較易領(lǐng)受,因此初學楷書的人常先習得唐楷的法度之後,再次轉(zhuǎn)攻魏碑變化多端的樣貌,使楷書能達到平正而不板滯,變化又能統(tǒng)一的高妙境界。楷書名家與名作有許多,如:東漢鍾繇《宣示表》、北魏《張猛龍碑》、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大唐三藏圣教序》、顏真卿《大唐中興頌》、柳公權(quán)《神策軍記圣德碑》等。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
草書:草書相較於行書更為便捷,幾乎成為簡單的字符,於漢初的竹木簡中即可發(fā)現(xiàn)草書的雛形,而到東漢時,在民間已十分通行了。草書姿態(tài)千變?nèi)f化, 狂放自由,但又必須顧及書寫時前後文字的連貫、筆法及轉(zhuǎn)折,因此是十分需要基礎(chǔ)的一種書體。由於草書的簡化造形,使線條更自由地顯現(xiàn)其動感,這種線性的律動感,是欣賞草書時很重要的審美要素。練習草書時,對於范帖的選擇可從法度較清楚的入手,如孫過庭的《書譜》或王羲之、王獻之的尺牘,漸次再臨習用筆變化較大或較率性的書帖,如懷素的《自敘帖》、黃公望、祝枝山、王鐸、徐渭等的草書作品。
行書:行書即行體書,亦名行押書。它的起源,是由隸書逐漸演化而來的,東漢末年即已流行,至東晉時代,可謂極盛時期。由於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它比工整的楷書流暢,比率性的草書易學易認,成為當代實用性最強的書體,書法愛好者十之八九都重視行書的習寫,原因在此。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快雪時晴帖》是行書的代表之作。唐太宗十分欣賞王羲之的作品而大肆蒐集保留,甚至要他的真跡陪葬,也因為它的私心,所以我們現(xiàn)在只能欣賞到臨摹的作品,像《蘭亭序》。其他著名的行書作品有宋蘇軾《寒食詩帖》、米芾《菬溪詩》。行書之練習在法帖的選擇上,可先臨習清晰,且技巧單純的墨跡法帖,如文徵明、趙孟頫、王羲之等,至基本技巧與基礎(chǔ)結(jié)體較趨熟練時,便可進階至技巧變化較多的法帖上,如蘇東坡、黃山谷、米南宮等。待更趨熟稔時,則可體會表現(xiàn)性較強的書家作品,如王鐸、傅山、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等。
清王鐸《見花遲詩卷》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甲骨文 其書體風格雄偉壯麗,精勁宏放,結(jié)密得體,鐫刻剛勁有力,單刀側(cè)鋒,筆勢婉轉(zhuǎn),好書大字,亦作肥筆,起筆多圓,收筆多尖,曲直相錯,富有變化,開拓舒暢,錯落有致,書意達一,莊重威嚴
金文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zhuǎn)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小篆 方正,結(jié)字多為長方形,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
書的特點:
(1)、“方勁古拙”,隸書是從篆書簡化演變而成。把篆書的圓轉(zhuǎn)筆畫改革為方折,所以有“篆圓隸方”的說法,而隸書是比較古老的書體,“方勁古拙”道出了隸書的概貌。
(2)、“蠶頭雁尾,筆必三折”指的是隸書特有的橫畫——波橫(即帶有挑腳的橫畫)的形狀與隸書筆畫的寫法步驟。寫波橫時先用力向左“藏鋒逆入”,然后轉(zhuǎn)筆往右。形狀就像蠶蟲的頭;隨即筆稍為提起,使筆毫至中鋒向右運筆,這是“平出”;最后寫挑腳時,筆鋒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狀就像大雁的尾巴,一般是露鋒收筆,亦有尚未露鋒即緩緩的收住的處理。寫挑橫時要注意,采用“提引”的寫法。這樣,筆勢才舒展自然。“筆必三折”是說寫隸書筆畫要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亦稱“三折法”,不要橫掃直抹一滑而過、“藏鋒逆入,中鋒行筆”是隸書用筆的基本方法。
(3)、“雁不雙飛,蠶無二色”,說的是在隸書的一個字里面,筆畫的挑腳不要重復。如一個字有兩筆或兩筆以上的橫面,只能把一筆寫成波橫,其佘寫成平橫,這就叫“雁不雙飛”;而“蠶無二色”是指起筆蠶頭的寫法基本相同,但蠶頭的形狀可以有微小的變化。
(4)、由于隸書字形方扁取橫勢,很多筆對稱展開,尤其撇、捺的組合,有明顯的橫勢增加了生動的感覺。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于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wěn),近于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zhuǎn),在點畫的各種形態(tài)上都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jīng)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fā)現(xiàn)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草書 結(jié)構(gòu)簡省、筆畫連綿
差距好大。
A C D B E n
c F p E D M y
p p r E D m L
P M d C Y
七種字體的發(fā)展順序
4、隸書 篆書敗鬧筆畫圓轉(zhuǎn)。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guī)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5、楷書 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yōu)榭瑫W中谓Y(jié)沒有什么變化,書寫更為簡便。6、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碰鎮(zhèn)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7、草書 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
篆書、隸書、行書、正楷、狂草的特點是什么
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書寫特點: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甲骨文鐫刻或?qū)懺邶敿缀瞳F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期的成體系的古漢語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guī)范。小篆是李斯按照秦國的...
中國古代漢字有什么特點
中國古代漢字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形態(tài)演變:漢字的形態(tài)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的演變,從線條細瘦、拐彎方正參差不齊的甲骨文,到筆畫豐滿粗肥、外形方正勻稱的金文,再到字形勻稱整齊、筆畫圓轉(zhuǎn)簡化的隸書和楷書,漢字的形態(tài)在不斷演變。2. 象形性:漢字最初是由象形文字演...
中國書法字體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書法字體演變過程大致就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演變過程。1、甲骨文 具有對稱、穩(wěn)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jié)字、章法。從字體的數(shù)量和結(jié)構(gòu)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jīng)是發(fā)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tǒng)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xiàn)。但是原始...
書法有幾種字體那種最易學
全面的說,漢字書法有七種字體:1、甲骨文 2、金文 3、小篆 4、隸書 5、楷書 6、行書 7、草書 哪種最易學?隸書比較易學:筆法簡單,比較正規(guī)易識,體型偏扁。楷書也可以,相對隸書,筆畫復雜了些,顏、柳、歐、趙、褚都比較成熟規(guī)范,可選一種,作為規(guī)范,加以訓練。行書最具才情,看起來容易...
從古到今中國的文字的變化是什么?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于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zhuǎn)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1...
漢字大致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6、草書。漢初至唐代,漢字先后出現(xiàn)了“章草”、“今草”、“狂草”等草體。草書的特點是書寫快捷,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shù)感染力。7、行書。從晉代開始,出現(xiàn)了一種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漢字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guī)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yōu)雅歡暢的運筆,...
各種書法特點
1、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
漢字有怎樣的演變過程
漢字有的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七種字體被稱為“漢字七體”。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也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最早由...
相關(guān)評說:
張掖市環(huán)形: ______[答案]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于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
張掖市環(huán)形: ______[答案] 漢字經(jīng)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張掖市環(huán)形: ______[答案] 錯.少了隸書.而且它是比較重要的階段,有“漢隸唐楷”之說. 漢字的演變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幾個階段.
張掖市環(huán)形: ______[答案] 依次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張掖市環(huán)形: ______[答案] 漢字七體
張掖市環(huán)形: ______ 漢字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八種字體(其中有的已簡化,另加簡化字楷書,共九種字體).金文的少數(shù)字用籀文或戰(zhàn)國文字等字體代替.
張掖市環(huán)形: ______[答案] 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