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之爭,對荀子性本惡的誤讀
荀子“性惡論”誤讀原因
為什么會有荀子主張“性惡論”的說法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就叫《性惡》,人們由此認(rèn)為荀子的人性論就是“性惡論”。然而我們都知道,《荀子》的篇名往往只有兩個字,用兩個字概括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肯定是不全面的。《性惡》篇開篇第一句:“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是荀子對于人性一個基本的判斷,在全篇中反復(fù)出現(xiàn),共有八次。荀子沒有一次是說“人之性惡”,相反都是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關(guān)于人性的主張實際有二:一是說“性惡”,一是說“善偽”或“偽善”。一方面說惡來自性,另一方面又說善來自“偽”,解釋人為何有善,這才是荀子對于人性的完整表達(dá),或者說是他完整的思想。所以,僅僅用性惡概括《性惡》篇的主旨是不全面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需要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可是由于篇名的原因,人們往往只注意前半句、忽略了后半句,這就造成對荀子人性論的誤讀。
另一個誤讀的原因是,“其善者偽”比較費解,曾有學(xué)者注意到,荀子不僅談性惡,也談善偽,但善偽是什么意思呢?還是不清楚。“偽”的字面意思是虛偽、不真實,若按照字面理解,則“其善者偽”就是善是虛偽的。當(dāng)然很少有人這樣去理解,但也并不是完全沒有。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蜀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就是這樣理解的,他說按照荀子的說法,桀、紂是本性、性情的流露,而堯、舜反而是虛偽的,所以荀子的看法是不對的。一般人們是將“偽”理解成“為”,即作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是說,人的惡來自于本性,善則是作為的結(jié)果。這種解釋初看好像說得通,但是仔細(xì)一想,還是有問題。人的作為有各種形式,最多算是中性的,怎么能必然導(dǎo)致善呢?因此,作為并不能導(dǎo)致善。相反,作為以什么為動機(jī)反而決定了作為的結(jié)果,出于善的動機(jī)可能導(dǎo)致善,出于惡的動機(jī)則可能導(dǎo)致惡。所以說用作為來解釋善,也是說不通的。
如何理解“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1998年,我國公布了一批竹簡,這就是著名的“郭店竹簡”。它是個會意字,或者說會意形聲字。龐樸先生較早注意到這個字,他說“‘偽’字原作上為下心,它表示一種心態(tài),為的心態(tài)或心態(tài)的為,它不是行為而是心為”。也就是說它不只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心態(tài)的為。
郭店竹簡公布后,龐樸先生有個天才的猜測,他說《荀子·正名》篇“‘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句中的‘偽’字,本來大概寫作‘’,至少也是理解如‘’,即心中的有以為……只是由于后來‘’字消失了,抄書者不識‘’為何物,遂以‘偽’代之”。龐樸先生的這個看法非常重要,盡管只有短短幾十字,但卻是打開荀子人性論之謎的一把鑰匙。荀子“其善者偽”的“偽”確實應(yīng)當(dāng)從“”去理解。首先,荀子明確將“偽”定義為“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這個偽當(dāng)然不是一般的作為,而是心的思慮活動及其行為,是心為而不是行為。其次,在《荀子》一書中,“偽”用作“詐偽”,是負(fù)面的,需要禁絕的,與荀子正面主張的偽是根本對立的。所以荀子不可能用同一個字去表達(dá)兩個相反的概念,既表示虛偽、詐偽,又表示“其善者偽”。合理的解釋是,兩個概念是用不同的字來表示的,用“偽”表示虛偽、詐偽,用“”表示心經(jīng)過思慮后做出的選擇、行為。這不僅于文字有據(jù),也符合荀子“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的定義。故“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可理解為:人的性是惡的,善則來自心的思慮及行為。簡而言之,荀子的人性論便可稱為“性惡、心善”說。
荀子的“性惡、心善”說揭示了人生中的兩種力量
荀子的心首先是道德直覺心,在荀子看來,心好治惡亂,好善惡惡,具有道德判斷力,這是心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荀子對于心的一個重要規(guī)定。我們可以這樣說,正是憑借著這種心,人類才走出“從人之性,順人之情”而導(dǎo)致的“偏險悖亂”,走向由禮義法度之“正理平治”。人之所以為人,不同于禽獸的地方在哪里?荀子說“辨”也,即辨別是非善惡,也就是辨“禮義、辭讓、忠信”之是,辨“污漫、爭奪、貪利”之非,這顯然是心的作用和能力。這種“辨”是人的族類規(guī)定性,是“人之所為人為者”,所以應(yīng)該是與生俱來的。
如果說荀子通過“性惡”揭示了人性中的一股逆流的話,那么又通過“心”發(fā)現(xiàn)了人生的一座燈塔,引領(lǐng)人生的航船逆流而上,抵達(dá)善之彼岸。所以荀子的“性惡、心善”說實際揭示了人生中的兩種力量,一種是以性為代表的向下墮失的力量,一種則是以心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由于荀子主張性惡、心善,一方面性有惡端可以為惡,另一方面心好善、知善、為善,二者形成一種張力關(guān)系。因此當(dāng)人們“從人之性,順人之情”滑向惡時,由于心好治惡亂、好善惡惡開始發(fā)揮作用,“欲為善”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荀子提出“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這就好比,學(xué)生都是希望有好的成績,當(dāng)考試失誤,成績不理想時,必然會促使其發(fā)憤為學(xué);相反,當(dāng)成績較為優(yōu)異時,反而會有所滿足,不思進(jìn)取。
【非常非常急】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啊~~~
原話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辯論賽中我方認(rèn)為性本惡,該如何反駁對方?_百度...
或者這樣說,爭辯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你覺得人本善那你麻煩讓讓位,你不需要坐在這與我爭。我們來到這里不是為的爭功名,爭利祿,拿出你的善來,讓開爭辯臺。你說有的人克服了自己的惡性,克服了貪,那我問你,貪生怕死么?不貪生怕死,得病看醫(yī)生是為啥,還是想活 好吧!現(xiàn)在用科學(xué)的方法來從新...
什么是常識道德的根源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 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guī)范不是后來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xué)家費爾巴哈認(rèn)為,道德根源于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 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
人之初 應(yīng)該是性本惡吧!!?
我在想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喜歡荀子,因為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其實荀子所說的惡不是指兇惡,荀子在其性惡篇里說: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依順這種人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chǎn)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殘殺陷害...
請問荀子<<性惡篇>> 中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表達(dá)什 ...
雖然荀子認(rèn)為這是“矯飾”與“擾化”的結(jié)果。荀子認(rèn)為要達(dá)到善,方法是人人可為的“積偽”,也就是積善。性善性惡之外,尚有性無善惡說。然持性無善惡說者,并非絕然否定善惡是非,而也主張人心向善。如莊子便不討論性善性惡,王陽明也談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于氣,...
辯論人性是惡的材料。
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經(jīng)驗論者,是由后果論看人性惡的。他說要從人為的方法去改變惡的結(jié)果。孟子性善論的性是取本質(zhì)義,即人與動物的分別,人內(nèi)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內(nèi)在的價值根源。而孟子也應(yīng)該不反對人有自然之性,因為這明顯在經(jīng)驗裏觀察到。性惡論的定義是如果人順從自然本性而行...
05 | 荀子:為什么說兩千年來,皆荀學(xué)也?
我說了,孟子主要繼承了孔子的仁,荀子繼承的是孔子的禮。荀子和孟子的本質(zhì)區(qū)別,就在于他們對人性的理解是相反的。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荀子卻認(rèn)為人性是惡的。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的意思不是說天下的人都是壞人,而是說,人生來就有各種欲望。而善呢,是后天培養(yǎng)起來的,“偽”在這里不是虛偽,...
荀子和孟子是不是儒家對立的兩派
不是,只是他們對人性的看法不同,孟子認(rèn)為性本善,荀子認(rèn)為性本惡,(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觀的立論不同 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性善論中“性”主要指人的社會屬性,他認(rèn)為人具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經(jīng)過發(fā)展壯大又會成為“四性”,即“仁、義、禮...
辯論賽性本惡哪四個人
雖然大家對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都有自己的評判和思想,但歸根到底惡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無節(jié)制地擴(kuò)張,而善則是對本能的合理節(jié)制。我們說人性本惡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傾向的無限擴(kuò)張的趨勢。早在兩千年前,所謂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東方荀子的性惡論與西方原罪說便遙相呼應(yīng)。而到近代,從馬基雅維里到弗洛伊德再到魯迅...
相關(guān)評說:
祁縣連接: ______ 人之初,性本善乃孔夫子的儒家思想,稱為本善論,而人之初,性本惡是荀子的思想.他認(rèn)為,人生下來就是不和規(guī)矩的,長大成人后才因為社會的周圍環(huán)境,加以束縛才不會出現(xiàn)惡的本質(zhì),而沒有約束好的則為惡世間,所以荀子更注重人的后天道德教育.
祁縣連接: ______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jìn)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zhì)...
祁縣連接: ______ 幾千年前,荀子一語道破: 人性本惡! 自私、懶惰、暴力、虛榮、僭妄、 執(zhí)拗、空想、自滿、奢侈、妒忌 這種說法太偏激了. 應(yīng)該說人開始還是善良的 往往是為了爭奪,妒忌
祁縣連接: ______ 人類最初是善的還是惡的???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揚雄主張人性是善惡混合,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究竟哪一個的主張較對?大致上,后人喜歡靠在孟子的一邊,因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 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是主...
祁縣連接: ______ 儒家思想的根本“仁愛”思想,共同表現(xiàn)形式“禮樂制度”.三個人都是一致的,其實只要是儒家最根本的思想,這三位的觀點都是一致的,要不然怎么會成為儒家最著名的三位大師呢? 討論這三位,重要的應(yīng)該是不同點,我個人認(rèn)為: 孔子:更關(guān)注貴族,士人以上級別的階級利益,這是儒家思想有等級的“仁愛”思想的體現(xiàn),本來儒家的政治主張就是維護(hù)貴族階級利益的. 孟子:最關(guān)注民生,老百姓的利益,可以說孟子是最關(guān)注民生的先秦思想家,甚至超過了以“兼愛”為思想的墨子. 荀子:是比較有爭議的,甚至有人認(rèn)為他是法家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比較切合社會實際.荀子有“人性本惡”之說,其實應(yīng)該是“人性向惡”,兩個的差別是,前者是本性是惡,后者說的是有可能向惡.
祁縣連接: ______ “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能行,能止,能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偽,不舍于性而求有為,性與為既是有區(qū)別而對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雖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樣惡,不加以節(jié)制才亂,才惡.所以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祁縣連接: ______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 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