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伐檀》譯文 詩經(jīng)伐檀的翻譯
《詩經(jīng)-伐檀》譯文:
叮叮當當砍檀樹, 把樹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紋。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貉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叮當砍樹做車輻,
把樹堆在河旁邊。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獸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叮當砍樹做車輪, 把樹堆放在河邊。
河水清清起環(huán)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鶴鴻?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伐檀原文:
作者: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擴展資料:
《詩經(jīng)-伐檀》賞析
詩中提出的問題(不勞而獲),應當說是一個尖端問題,即使是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專家,也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可以作出種種精辟的分析,提出各種解決方案,但絕不可能在根本上解決這個尖端問題。
即使是社會革命,推翻了舊的不勞而獲者, 同樣會產(chǎn)生新的不勞而獲者。中國歷史上的農(nóng)民革命,最初都是打著“平均”的旗號,到了最后,革命者首先變成了不勞而獲者。這樣的社會革命,如同賭博中的輪流坐莊,僅僅是一種利益關系的轉(zhuǎn)移。
當然,我們的興趣并不在這里,而在那些憑借自己的勞動既為自己的生存,也在為他人謀福利的普通勞動者的身上。從他們的角度看,大多數(shù)的人并無受壓迫、被剝削的意識,只關心自己的吃飽穿暖,安居樂業(yè),只感嘆身上的賦稅徭役太沉重。
但在客觀上,下層勞動者用自己的血汗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財富,而自己應當?shù)玫降幕貓髤s少得可憐。他們早出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把生命的全部價值都抵押在了永無止境的勞作之上,換來的僅僅是茍且度過一生。
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譯文:
砍伐檀樹聲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邊啊,
河水清清微波轉(zhuǎn)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不會白吃閑飯啊!
砍下檀樹做車輻啊,
放在河邊堆一處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取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獸懸柱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不會白吃飽腹啊!
砍下檀樹做車輪啊,
棵棵放倒河邊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紋啊。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吞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掛鵪鶉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葷啊!
教學要點
學習《伐檀》,重點體味古代奴隸們在對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強烈的責問和諷刺中所流露的憤懣不平的情緒。學習“興”的用法及重章復唱的章法。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高二時,我們學習過一個詩歌單元,從形式看,除了毛澤東同志的《詩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詩。新詩是現(xiàn)代詩歌的主流。新詩反映新生活,表現(xiàn)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話,打破了舊體格律的束縛,自由靈活,易學易懂。毛澤東同志在50年代初寫給《詩刊》主編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學好舊詩,因為新詩是從舊詩發(fā)展來的。我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星漢燦爛,《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豐碑。
現(xiàn)在,我們就從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jīng)》學起,先學第1首:《伐檀》(板書)
二、疏通課文。
1.《詩經(jīng)》簡介。
(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詩三百》。(板書)漢代以后儒家奉為經(jīng)典,才稱為《詩經(jīng)》。
(2)《詩經(jīng)》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即指當時15個王國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jīng)》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樂曲,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雅”和“頌”,都是統(tǒng)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
(3)《詩經(jīng)》形式多為四言一句,隔句用韻,常以重章疊句加強抒情效果。它的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三種。(板書)“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先描寫他種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題。
2.教師范讀《伐檀》全詩。
3.字詞注音詮釋。
(1)坎坎kǎnkǎn兩個上聲連續(xù),前一上聲改讀陽平,即讀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這是形聲字的聲旁作通假字。“干”應讀“àn”,不讀“gàn”。
(3)稼(jià)穡(sè)稼,播種;穡,收獲。稼、穡,泛指農(nóng)業(yè)勞動。
(4)狩(shòu)獵(liè)都是打獵。但“狩”是書面語言,獵是口語;同時,“狩”又特指冬天打獵。
(5)漣(lián)、直、淪(lún) 這三個詞都是描寫水面狀態(tài)。是指風吹水面形成的波紋,即漣漪,較平靜;淪,細小的波紋,微波。“漣”和“淪”意思接近,但“漣”是書面語,“淪”是口語。這三個詞依次描寫了河面由風吹成紋,到水波不興,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內(nèi)心的不平心態(tài)。
(6)廛(chán)、億、囷(qūn)廛,本指一畝半地;億,指萬億的億;囷,指圓形的倉或囤。這里,都用來形容數(shù)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 意思相近,這里都是指吃。餐,吃(飯);食,吃,專指吃飯;飧,繁寫是飱,本義指晚飯,書面用語,引申為熟食、飯食,如杜甫《客至》詩:“盤飧市遠無兼味。”詩中名詞活用為動詞,作“吃”講。
4.學生齊讀一遍。
5.教師將第1段詩意譯一下。
三、課文研習。
1.“賦”的運用。
《伐檀》全詩3段,每一段的開頭兩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敘述,是采用賦的手法。
“坎坎”,象聲詞,仿佛是現(xiàn)場錄音,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伐木場面。我們仿佛聽到了砍木聲,呼號聲,倒樹聲,折枝聲,當然,我們也聽到了嘆息聲:多么繁重的勞動啊!不僅要砍下樹,而且要把樹運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邊上,以便通過水路運出去。這些艱苦的工作,全憑人力完成,這確實是多么艱辛啊!然而,艱辛的勞動沒有給奴隸們帶來任何好處,血汗換來的勞動成果全被奴隸主老爺霸占,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們似乎從“坎坎”的伐木聲中又聽到了奴隸們憤恨不平的心跳聲。
從全詩來看,“賦”表現(xiàn)在各段對于某一事物進行鋪陳,如伐木運木場面,“爾庭縣貆”情形,以及責問與諷刺等,都是從各個不同側(cè)面不同層次進行鋪陳。一是“直言”,一是“鋪陳”,是賦的兩個最主要的特點。
2.“興”的運用。
“河水清且漣猗”,這句表現(xiàn)上寫清清的河水,涼風吹過,卷起一層漣漪,實際上是暗示了奴隸們內(nèi)心的不平,這水面的漣漪正是他們心中的漣漪的寫照,因而有下面一連串的責問與諷刺。寫水是為了寫心,寫心先寫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興”的作用主要靠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兩種本來不相及的事物,通過聯(lián)想,由此及彼。這里的“河水”與“伐木者”本來是不相及的兩種事物,但在“伐木”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我們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聲。
“興”,在《詩經(jīng)》中運用得較多。如《關雎》中名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成對成對的關睢在河中的陸地上戲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鐘愛之情。
“興”,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興,興中有比,因此常常“比興”連稱。如《王貴與李香香》中有一節(jié)詩: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燒,
紅旗一展窮人都紅了。
這第1句詩,既是比,又是興。“落火星大火燒”,既是比喻窮人鬧革命,又是興,為“都紅了”創(chuàng)造氣氛。
3.句式研究。
(1)“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問句?
明確:不是設問句,因為沒有自問自答的形式,也不是啟發(fā)思考引起注意。也不是反問句,因為從意思看,不在于表達與字面相反的意思。那就是一般的疑問句嗎?也不是。因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問,它是在表示一種強烈的情感,在責問。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語,具有很強的諷刺性。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伐檀》全詩。
2.分析《伐檀》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復習《伐檀》。
二、講析《碩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辭格。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復習舊課。
(一)抽查學生背誦《伐檀》的情況。
(二)默寫《伐檀》的起興句。(各段第3句)
(三)口頭回答問題:
1.“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問句?
明確:特殊的疑問句——激問。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反語。
二、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伐檀》,奴隸們對不勞而獲的奴隸主貴族的責問聲,仍縈繞在我們耳邊。恩格斯說,“憤怒出詩人”。這首詩有力地表現(xiàn)了被剝削的奴隸們內(nèi)心的憤恨不平。今天我們學習《碩鼠》,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它所表達的奴隸們對奴隸主的叛逆之情,對奴隸主的諷刺鞭撻,更有力度和深度。現(xiàn)在我們齊讀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碩鼠碩鼠 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勞而獲的統(tǒng)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動形象,直呼其名,極含蔑視嫌棄之意。
2.莫我肯顧 是賓語前置句,它正常的順序應是“莫肯顧我”。
文言中賓語前置(詳見高中語文第四冊325頁至336頁)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二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這種句式,介詞的賓語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誰與歸!”三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圖”。“莫我肯顧”是賓語前置的第一種情況。
3.“逝將去女”,逝,往,過去。從“辶”旁的一般同走路有關,如“造、適、進、追、達、過、遷、逃、返、巡、遁、逐”等,這“逝”也同“走路”有關。有人認為“逝”是通假字,通“誓”,“發(fā)誓”的意思,其實是似是而非,把“逝”譯作“往”,更能體現(xiàn)奴隸們追求理想樂園的意思。“女“,通“汝”。全句可譯為:“我們將要離開你們而到美好的地方去。”
4.“莫我肯德”,“德”本是恩惠,這里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施恩的意思。
5.“爰得我直”,爰,才、乃。直,公正的待遇。
6.“誰之永號”,之,助詞,不譯,主要是湊足音節(jié)。永,長。號,哭。
四、課堂練習一。
《伐檀》和《碩鼠》都采用了重章復唱的寫法,每章字句大體相同,只在每節(jié)相同的位置上換了少數(shù)幾個字。例如《伐檀》中每節(jié)第1句只是第四個字不同,分別是檀、輻、輪三個字,其他字都相同。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伐檀》和《碩鼠》兩首詩中替換的字找出來。
明確:
《伐檀》 檀 干 漣 廛 貆 餐
輻 側(cè) 直 億 特 食
輪 漘 淪 囷 鶉 飧
《碩鼠》 黍 顧 土 所
麥 德 囤 直
苗 勞 郊 口
《碩鼠》第三章最后1句與前二章情況不同,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這首詩仍是采用重章復唱的手法。重章復唱的作用是什么?我看,第一是為了換韻,如《伐檀》第一章是押an韻,第二章是押e韻,第三章是押en韻。第二是充實和擴展詩的內(nèi)容,如《碩鼠》三章分別用黍、麥、苗三個字,把統(tǒng)治階級的貪得無厭暴露無疑。
五、課堂練習二。
仔細朗讀《碩鼠》全詩,請指出哪些地方,反映了奴隸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反映了奴隸們的痛苦生活?
明確:
1.從“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我苗”這三句中,可看出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貪得無厭,魚肉奴隸,作威作福。
2.從“莫我肯顧”、“莫我肯德”、“莫我肯勞”這三句中,可看出奴隸主貴族根本不顧奴隸死活,無情無義無德,從中可看出銳的階級矛盾。
3.“誰之永號?”是個反問句,意思是誰還會長久地哭泣呢?隱含著這樣一個判斷——以前和現(xiàn)在是“永號”的。“號”是號啕大哭。古代出聲地哭叫“號”,不出聲地哭叫“泣”,“永號”,是多么痛苦啊!這正反映了奴隸們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正因為忍無可忍,不堪忍受,所以就“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六、課堂練習三。
奴隸們“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有人說這是對現(xiàn)實反叛,對理想的追求,是積極的。有人說,這是逃避現(xiàn)實,是消極的,你的意見如何呢?
明確:
“逝將去女”,包括一是反叛——“去女”,即離開奴隸主貴族,要求擺脫剝削;一是追求——逝,適彼樂土。二者是辯證的統(tǒng)一。在奴隸社會里,奴隸無人生自由,只不過是“會說話的畜生”,能大膽地提出“去女”,這體現(xiàn)了大無畏的斗爭精神;而追求理想是對現(xiàn)實的反叛的深化。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斗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階級斗爭的最初階段,不能用無產(chǎn)階級的斗爭目標、斗爭方式去苛求奴隸階級。奴隸們追求理想,正是一種斗爭的表現(xiàn)。
七、課堂練習四。
《詩經(jīng)》以四言詩為主,《碩鼠》是典型的四言詩,每句兩個停頓,節(jié)奏整齊。《伐檀》句式參差,節(jié)奏有一些變化。試誦讀《伐檀》第一章,劃分各句的節(jié)奏。
例:坎坎ㄧ伐檀兮
置之ㄧ河之ㄧ干兮
河水ㄧ清且ㄧ漣漪
不稼ㄧ不穡ㄧ,胡ㄧ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八、課堂練習五。
試分析比較《伐檀》與《碩鼠》在藝術(shù)手法上的異同處。
明確:
1.相同點:
(1)結(jié)構(gòu)相似。兩首詩都分三章,每章句數(shù)相同。每首詩各自的句式相同。
(2)都采用了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手法,既開拓了詩的意境,充實了詩的內(nèi)容,又加強了詩的音樂性和感染力。
2.不同點:
(1)句式不同。《伐檀》是長短不齊的雜言句式,《碩鼠》是四言體,排列整齊,《伐檀》大量運用“兮”字,而《碩鼠》一個“兮”也沒有。
(2)手法不同。《伐檀》采用了“賦”和“興”,每章第3句運用了“興”的手法,觸景生情,感情強烈。《碩鼠》通篇采用了“比”的手法,活畫出統(tǒng)治階級可憎可鄙的貪婪嘴臉,而且采用“呼告”手法,更顯出一種與統(tǒng)治階級決裂的斗爭精神。
九、總結(jié)課文。
通過這兩首詩的學習,我們對《詩經(jīng)》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歸納起來,藝術(shù)上有如下幾個特點:1.語言上,以四言為主,少數(shù)詩中用一“兮”字,而且句句用。2.結(jié)構(gòu)上。往往采用重章疊句。3.表現(xiàn)手法上,采用賦、比、興。
《詩經(jīng)》是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源頭,那么,《詩二首》是如何體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特色的?首先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擷取題材,如伐木是直接寫自己所從事的勞動;“莫我肯顧”,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被剝削、被壓迫);“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是直抒胸臆追求自由。總之,真正做到了像白居易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其次,語言上主要是“直言之”,質(zhì)樸而文,很少夸飾。
一○、布置作業(yè):
1.下列各句中的代詞類別一樣的兩項是:
A.彼君子兮 B.逝將去女 C.適彼樂土 D.莫我肯顧 E.胡瞻爾庭有懸鶉兮
(提示:應是A與B,都是人稱代詞;而C中“彼”是指示代詞,D中“莫”是無指代詞,E中“胡”是疑問代詞)
2.“坎坎”一詞讀時應怎么讀?請寫出拼音。
(提示:應讀“kánkǎn”)
3.“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問句?從下列各頂中挑選一種答案。
A.設問 B.反問 C.疑問 D.責問
(提示:責問)
4.寫出用“辶”、“足”、“彳”作偏旁表示與“走路”有關的字各三個。
(提示:辶旁:適 遷 逝 足旁:跑 跳 躍 彳旁:行 徠 徐)
5.寫出《伐檀》中因重章復唱需要而互相置換的18個字。
(提示略)
附:難句解析
伐檀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課本》注:“那些大人先生們呵,可不白吃飯啊!這是諷刺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反話。”這是根據(jù)鄭玄箋:“彼君子者,斥伐檀之人仕有功乃肯受祿。”現(xiàn)在看來這種說法有問題。首先,從魏風一組詩的總的情況來看。較多的是反映奴隸對奴隸主壓迫剝削的不滿,有的卻是反映奴隸想跑到另一個王國樂土去的,《碩鼠》就說“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因此,這里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奴隸所想象的“樂土”的君子。當然,這種追求怎么會實現(xiàn)呢?其次,《詩經(jīng)》里有關“君子”的詩篇,如《鄘風》的《君子偕老》,《王風》的《君子干役》、《君子揚揚》等,“君子”都是正面的形象,都是作為歌頌的對象,這里的“君子”也完全可能是正面形象。第三,從句式看,“不素餐兮”是一種純樸的敘述句,直抒所懷,哪里是什么諷刺!“素”,白,引申為“白白地”。
譯文:那些君子啊,不白白吃飯啊!
碩鼠
誰之永號?
余冠英《詩經(jīng)選》訓“之”為“其”,《課本》訓“之”為助詞。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都是訓“之”為“其”,看來,余冠英是宗王、馬之說。王引之又訓《詩經(jīng)》“旄邱之葛兮”的“之”為“句中助也”(《經(jīng)傳釋詞》)。馬瑞辰說:“‘誰之永號’猶云‘誰其永號’,箋訓‘之’為‘往’,失之。”(《毛詩傳箋通釋》卷十)我以為課本注釋“之”為助詞是正確的。古人說話時發(fā)音器官不太靈便時暫且拖的一個齒音。清陳《捫燭脞存》卷三:“古人聲緩,多用語助。”現(xiàn)在略舉幾例:“庚公之斯”(《孟子·離婁下》),朱熹《孟子集注》:“之,語助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大學》),清張文炳《虛字注解》:“‘之’作語助詞。”“介之推不言祿(《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杜預注:“之,語助。”還有一句之末用個“之”字的,如《詩經(jīng)·苤苢》:“薄言有之。”清陳奐《毛詩傳疏》:“凡詁義不盡,則用‘之’字以足之。”助什么語氣?又為什么要助?為什么句末無義又用上“之”?《詩經(jīng)》里還有不少“思”字“只”字等,也是古人拖的一個齒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fā)音器官逐漸發(fā)達起來,齒音的這種用法逐漸減少乃至消失了。“永號”,長歌,熟語有“長歌當哭”。
譯文:“誰人哭泣呢?”“之”并不等于“其”,更不等于“還”。“其”也是拖的音,或者說它的作用近似“啊”。至若“還”,那是譯成現(xiàn)代文時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加上去的一個表頻率的副詞,不能把“之”解釋為“還”。
一,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huán)境等的形態(tài),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fā)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tài)度.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jīng)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shù)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shù)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nèi)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shù)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
4,對比手法.
5,賦比興手法.
6,用典.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以上內(nèi)容詳看附錄)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并能分析他們的藝術(shù)效果.
(以上內(nèi)容詳看附錄)
附:藝術(shù)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總結(jié).其后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態(tài)度.如《詩經(jīng)?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制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lián)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jīng)?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jīng)?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于"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lián)系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如張可久《[雙調(diào)]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lián)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tǒng)一起來.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砍伐檀樹響叮當,放在河邊兩岸上,河水清清起波浪。不種田又不拿鐮,為啥糧倉三百間?不出狩又不打獵,為啥獵獾掛你院?那些大人老爺們,不是白白吃閑飯!
叮叮當當砍檀樹,放在河邊做車輻,河水清清波浪舒。不種田又不拿鐮,為啥聚谷百億萬?不出狩又不打獵,為啥大獸掛你院?那些大人老爺們,不是白白吃閑飯!
砍伐檀樹響聲震,放在河邊做車輪,河水清清起波紋。不種田又不拿鐮,為啥糧倉間間滿?不出狩又不打獵,為啥鵪鶉掛你院?那些大人老爺們,不是白白吃閑飯!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的翻譯
“輻”是車輪中的直木,伐檀就是為了做車輻,車輪。“特”是指三歲的野獸,“漘“是指水邊。《詩經(jīng)》中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辭尖銳,敘述直截了當?shù)囊黄R驗樵谶@些歌唱的勞動者看來,勞動果實應該由勞動者所享有,不勞者不獲食,而眼前的社會現(xiàn)象卻完全相反,不勞者“取禾...
《詩經(jīng)》——《伐檀》原文和譯文
原文: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
詩經(jīng)伐檀的翻譯
砍伐檀樹叮叮當當,把它放在河岸上,河水清清泛起皺紋。你們既不播種田又不收割,為什么拿走三百畝的莊稼?一年到頭不打獵,為什么院子里掛滿獾豬?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飯哪!砍伐車輻叮叮當當,把它放在河邊上。河水清清不見波瀾。你們既不播種田又不收割,為什么拿走三百畝的莊稼?一年到頭不打...
魏風伐檀的全文翻譯
10、輻:車輪中的直木。伐輻:是說伐取制輻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下章“伐輪”仿此。11、直: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蘇氏轍曰:水平則流直。”12、億:“繶”的假借,猶“纏”。13、特:三歲之獸。一說獸四歲為特。14、漘(唇chún):水邊。15、淪:水紋有倫理。即小波浪。16、囷(...
詩經(jīng)里面的詩歌《伐檀》怎么理解?如何解析這首詩歌?
按照詩人情感發(fā)展的脈絡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頭兩句直陳其事,第三句描寫抒情,這在《詩經(jīng)》中是少見的。當伐木者把親手砍下的檀樹運到河邊的時候,面對微波蕩漾的河水,不由得對大自然的美贊嘆不已,伐木者體會到了暫時的輕松與歡愉。但是由于他們身負沉重壓迫與剝削的枷鎖,...
伐檀解釋
無功而食,素餐之說,源自《孟子》,指那些不勞而獲者。車輪的輻條,直波的水流,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古代計量單位中,億并非實數(shù),而是夸張的描述。瞻望遠方,小獸特,三歲的成年期象征著成長與獨立。伐檀木為輪,可見其用途廣泛。漘水之畔,小波紋蕩漾,如同生活的瑣碎。囷倉儲糧,寓意豐收...
伐檀的意思
因此,《伐檀》這首詩的意思是:砍伐檀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但是,如果一個人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潍@取了本不屬于他的東西,那么他就像那個砍伐檀樹的人一樣,失去了真正的價值。白話譯文 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邊啊,河水清清微波轉(zhuǎn)喲。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往...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翻譯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出自國風·魏風·伐檀,《伐檀》一詩出自《詩經(jīng)》,為《國風·魏風》的一首,是魏國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較多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tǒng)治者的不滿,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全詩強烈地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tǒng)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剝削者...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怎么翻譯?
翻譯: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閑飯啊!出自:《伐檀》原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漣漪, 不嫁不穡, 胡取禾三百廛兮...
《伐檀》是《詩經(jīng)》中的一首民歌,它生動地反映了魏國奴隸社會中奴隸們的生活狀況。這首詩強烈地表達了奴隸們對剝削者的不滿和怨恨,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全詩采用反復詠唱的手法,三章都以敘述伐檀木的情景起頭,展現(xiàn)了奴隸們繁重的勞動。"坎坎"是砍伐檀木的聲音,"寘"即堆放,"干"指河岸,"清"...
相關評說: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蕩起心中的漣漪的意思是:內(nèi)心有些波動. “漣漪”形容被風吹起的水面波紋.出處《詩經(jīng)·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邊啊,河水清清微波轉(zhuǎn)喲) “漣漪”常用作比...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賦是《詩經(jīng)》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這種直接敘寫的例子多不勝舉,《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jié)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nóng)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棄婦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黃昏時分農(nóng)家小院的情...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1、賦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是《詩經(jīng)》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三百篇中大多數(shù)都用了賦的手法.《魏風·伐檀》一唱三嘆地描寫奴隸們在河邊砍伐樹木的勞動場景,表達他們對王公貴族不勞而獲的剝...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1、作動詞,砍伐. 例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作動詞,敲打. 例如: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 3、作動詞,討伐;攻打. 例如:《曹劌論戰(zhàn)》:“十年春,齊師伐我.” 4、作動詞,攻破;破壞. 例如:《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5、作名詞,功勞;功業(yè). 例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6、作動詞,夸耀,自夸. 例如:《屈原列傳》:“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答案] 一首成功的好詩一定有獨到的藝術(shù)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和技巧,這一考點既是古詩... 其后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態(tài)度.如《詩經(jīng)?伐檀》中,"砍砍伐...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你這個問題問得有點雜,《詩經(jīng).碩鼠》是諷刺當權(quán)者,如果說《碩鼠》的理想世界的話,那就是沒有剝削和壓迫.《禮記禮運》主要是大同世界,或者說就是追求類似今天的社會和諧吧.老子、莊子、陶淵明的思想同中有差異,如果說相同的話,他們的理想世界是享受自然之趣,天人合一,清靜無為.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答案] 答案:1.(1)播種、收獲,泛指農(nóng)業(yè)勞動 (2)看見 (3)代“伐木” (4)平,這里形容水波不興2.你從來就不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憑什么得到這么多谷物呢?3.D 4.D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采薇》 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指出征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拼音】:lián yī 【漣】:水面被風吹起的波紋.漪:水的波紋.——《新華字典》 【本意】:水面上的微波. 【出自】:《詩經(jīng)·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漪).” 【今喻】:形容...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機電: ______ 【拼音】:lián yī 【漣】:水面被風吹起的波紋.漪:水的波紋.——《新華字典》 【本意】:水面上的微波. 【出自】:《詩經(jīng)·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漪).” 【今喻】:形容心理細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