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幣的發(fā)展歷程 先秦時期布幣有哪些
布幣起源于農具“錢”。《詩經·周頌·臣工》云:“命我眾人,序乃錢鑄,奄觀錘艾。”孔穎達引《說文》注曰:“錢,銚,古田器。”而《說文》對鑄的解釋也是“一日田器”。錢和鑄都是用來耨草的農具。
錢形狀如鏟,上端有銎,可垂直安裝木柄。鑄類上部有孔,用于橫向安裝木柄。最早的原始布幣與農具錢十分相似,形體較大,上部厚,刃部薄;上端有銎,中空;銎延伸到錢身中上部,背部有加強承受力的隆起的脊。
早年的金屬農具為數不多,從金屬冶煉到農具制作,凝結了較多的勞動,因而具有較高的價值,同時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能夠在社會成員中相互讓渡,較之牲畜、谷物,便于攜帶和保存,于是,它從普通交換物品中分離出來,成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然后逐步演變,成為形制穩(wěn)定的金屬鑄幣。以往人們認為布幣由鑄演變而來,布鑄同音,可以通假。
但從考古研究來看,錢、鑄是兩種造型和用法截錢有別的農具,原始的布更接近于錢(鏟)而不同于鑄。也有研究者認為布幣由另一種農具耒發(fā)展而成,因為未有兩齒,形狀與布幣的兩足接近。但耒是木制而加裝金屬的來頭,金屬耒頭與布幣的形狀相去甚遠。原始布幣的中空銎,以及刃部平面略內凹,也與耒的形狀不相銜接,原始布不可能沒有它的金屬器母本。
布幣鑄行的年代,一般都認為起始于春秋而盛行于戰(zhàn)國。但也有研究者將1976年陜西臨潼零口街等出土的多件西周“青銅鏟”(原始布幣),與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銅鏟進行比較,認為布幣最早出現于西周。更有研究者引述散見于多種古文獻中的一項歷史記載:武王克商,發(fā)鹿臺之錢,散鉅橋之粟。(《逸周書·克殷解》)武王于是復盤庚之政,發(fā)鉅橋之粟,賦鹿臺之錢,以示民無私。(《呂氏春秋一滇大覽》)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史記·殷本紀》)聯系商代商業(yè)發(fā)展的事實,認為大體在殷周之際,錢、鑄就已發(fā)展成為貨幣。但從各方面的情況看,殷商和西周的青銅鏟,形體大,分量重,還沒有脫離農具的原形,基本上只是以實物形態(tài),與珠玉、貨貝、青銅塊等一起,作為交換媒介使用。
以后,原始布的銎部不斷縮短,隆起的脊消失,蛻化為三道帶有裝飾性的直紋。大概在春秋前期,原始布發(fā)展為空首布,雖然還保留中空的銎,但肩和足明顯突出,錢體周邊出現郭,個別鑄有錢文,為數字和干支文字。到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前期,空首布演變?yōu)槠绞撞迹剖妆馄脚c線身連成一平片,幣身的三道直紋消失,布面文字通常為鑄地地名和錢幣面值。到這時,大體可以說完成了從金屬工具到金屬鑄幣的進化。這個過程總的發(fā)展趨勢是,幣身不斷縮小,重量減輕,以求輕巧、便于攜帶使用,造型和紋飾也趨向于精整美觀。
布幣鑄行的地區(qū),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的秦和三晉地區(qū),戰(zhàn)國的魏、趙、韓、燕等國,大體相當于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遼寧的一些地方。出土的分布明顯地反映了布幣流通的地域性。除此之外,傳世和大量出土的布錢中還有一種長形平肩方足布,首部有穿孔,大小兩型,大型的錢文一般釋為“撫比當忻”,小型的錢文為“四比當忻”,其意思為“大幣當忻”,“四(小)幣當忻”。
大幣背文有“十貨”兩字,據有人考證,這是標明大布一枚值楚國銅貝(蟻鼻錢)10枚(也有人認為其文釋作“七”,意為7枚)。忻布出土的地點主要在今浙江、江蘇、安徽、山東一帶,人們傾向于認為這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鑄幣。但是1983年河南新鄭城關大吳樓村,鄭韓故城外廓城墻內一處東周時期的鑄銅作坊遺址中,出土三套忻布陶質錢范,兩套為“撫”布,一套為“四”布的連足布。這一發(fā)現引起錢幣學界的關注,對忻布的鑄地和國別形成兩種不同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這是鄭地商人所鑄而在楚地貿易用的貨幣,其理由是,忻布的形制與三晉地區(qū)的平肩方是布相一玖首部穿孔也與趙國晚期三孔布的特征相符;其文字風格接近于三晉的青銅器忻羌鐘等的銘文。而且從《韓非子·外儲說》所述“買櫝還珠”等故事來看,鄭國商人與楚地之間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忻布屬于楚幣,它在東部地區(qū)發(fā)現,是戰(zhàn)國中晚期楚統(tǒng)治這一地區(qū)的實物見證。其“忻”字從個從斤,僅見于楚國銅貝,而三晉的“新”字均從金從斤;其“四”字的寫法也與秦石鼓文、燕陶文、三晉銅器銘文不同,而與包山楚簡、望山楚簡相一致;忻布的形制與鄂東南出土的“良金”銅錢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忻布的陶范出土于鄭韓故城,是因為此地與楚國北塞陘山關相鄰,是楚與中原之間商路的綰彀。鄭國一度成為楚國的附庸國,《左傳·僖公十八年》記:“鄭伯始朝于楚,楚子賜之金。”以后晉楚爭霸,商業(yè)貿易并未中斷,鄭國商人完全有可能盜鑄楚國貨幣。 貨幣是歷史的產物,它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出現的。據史料記載,在商朝時代已有了貝殼的使用,雖然這并不能證明貝殼已發(fā)展成為十足的貨幣,但至少已接近貨幣了,而由農器進化到刀幣和布幣,確實需要漫長的演變。
把銅用來作為貨幣,也許是從仿鑄貝開始的。銅貝也有幾種: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貝,鋸齒紋成曲線;有些則比較扁平,鋸齒紋成直線。隨著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需要,生產工具日益顯得重要,于是人們在交換時就將刀、鏟、紋輪等作為貨幣一樣使用。一個地方對一種生產工具用得最多的話,這種生產工具就變成了這一地區(qū)的貨幣。
從農業(yè)工具演化而來的貨幣,到了戰(zhàn)國時就形成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huán)幣錢。 “布幣”乍一聽去,好象是由布料制作而成的,但其實它也是一種金屬貨幣。古代有一種農具叫做鎛,布幣的形狀就很象鎛,由于“鎛”、“布”同音,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很象鎛的錢幣叫做“布幣”了。 布幣的發(fā)展,經過了兩個重要的階段——鏟形階段,這是第一個階段,首空可以納柄,所以稱之為空首布。第二個階段,布首已不空,變成平實,所以又叫平首布。而空首布也有很多種類,最早的空首布特別粗大,科就是農具鏟。這大概是由正式農具演變成貨幣的過渡形態(tài),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布幣。
還有一種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兩面大都沒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這種又可以分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種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空首布中有些比較小型的,上面有兩個字,如濟釿、艴、釿、東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個字的。
布幣的形制到了戰(zhàn)國時代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已由空首變?yōu)槠绞住⒂纱笞冃。贿@時的布大致在可分為四類: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和雜形布。這些布的流通地區(qū)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兩個字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晉陽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趙國與魏國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種布,形狀比尖足布小,銅質比尖足布堅韌,普通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紋。圓足布的種類和數量都少。它的特點是圓肩圓足褲襠。鑄造的地方有晉陽、大陰等。一般圓足布首是沒有豎紋的,而晉陽、離石、大陰鑄的圓足布有兩道豎紋。圓足布有在布首和兩足上各開一個圓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點。普通圓足布背面多有數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卻有紀重或紀值的文字。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zhàn)國中期后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qū)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后變?yōu)槠绞撞迹瑹o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于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qū)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后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布幣是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
到戰(zhàn)國晚期,隨著圓形錢的出現,布幣出現衰退趨勢,至秦統(tǒng)一,圓錢、布幣也完成了其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兩漢之際的王莽政權時期,又曾鑄行平肩方足布幣,但為時很短,可視為一種返祖現象。
布幣是先秦同期貨幣中流傳期較長的品種,它的形制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自殷周時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漢之后,布幣完全退出社會錢幣系統(tǒng)。布幣初期制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肖仿鏟工具;后期制作益精,首為實首進而為平首;足由尖足漸變?yōu)槠阶悖^而為圓足,并且考慮到錢幣的流通便利,出現單孔布、三孔布等幣型。幣孔的開鑿,便于繩穿提攜,易于流通。
先秦布幣上普遍鑄有銘文,用以識辨。先秦時期以泥子范鑄幣,錢文山工匠刻在細泥片上,燒制成陶范,再澆注銅液。因錢文山工匠手刻,故刀刻筆劃上有鋒棱,橫截面呈△形,筆劃起止處有明顯的尖狀收筆痕跡。因此在識別先秦錢幣時,若錢紋字劃圓渾,缺少棱鋒,則可判為偽古。泥陶子范使用至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時期改用古范,故此期錢幣斷偽,銘文筆劃不可忽略。
該布幣為秦始皇時代尖足布。幣形規(guī)整,平首削肩尖足。下端口部呈弧形,幣周有棱。首部有一圓孔,幣身鑄有陽文“蘆氏”字樣。布幣普遍以尖足和部分圓足布為貴。“蘆氏”布價格約在人民幣1,2000元,而圓足布如“離石”布則價格人民幣2,2000元。
人民幣的發(fā)展歷程是怎樣的
第三套人民幣的發(fā)展歷程 1. 發(fā)行背景 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fā)行,當時我國經濟逐漸好轉,貨幣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2. 發(fā)行券別與版別 該套人民幣共有7種券別,包括1角至10元不等,共13種版別。3. 特點 該套人民幣體現了建設方針和民族風格,采用了先進技術,實現了設計、制版...
中國人民幣的發(fā)展歷程
人民幣的發(fā)展歷程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縮影,它不僅見證了中國的社會變遷,也承載著中國走向世界的夢想。從最初的紙質鈔票到如今的數字化支付,人民幣的每一次變革都與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緊密相連,同時也反映了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人民幣的未來將更加...
貨幣的發(fā)展歷程?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fā)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1...
人民幣的發(fā)展歷史過程是什么?
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20日發(fā)行。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fā)行第四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xù)發(fā)行第五套人民幣。,五套人民幣中每套都有幾張龍頭鈔,第一套人民幣完整的、品相好的價值在500萬元以上。但其中面值為一萬元的牧馬圖、面值為五千元的蒙古包和面值為五百元的瞻...
貨幣的發(fā)展歷程?
鑄幣權從地方轉向中央是另一重要演變。漢武帝收回郡國鑄幣權,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確立了中央對錢幣的統(tǒng)一管理。這一變革穩(wěn)定了政局,促進了經濟發(fā)展。秦漢以來,錢幣通常標明重量。唐高祖改革幣制,鑄造“開元通寶”,不再標明重量,而是以通寶、元寶為名。這一變化標志著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轉變。金...
人民幣100元哪年發(fā)行的
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日開始發(fā)行統(tǒng)一的人民幣。100元在列。下列是人民幣的具體發(fā)展歷程:第一套人民幣:自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fā)行,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
簡述貨幣演變過程
進一步的發(fā)展,中國進入了金屬貨幣時代,直到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和第一套人民幣的發(fā)行,貨幣形態(tài)和管理邁入了全新的現代化階段。這一變革不僅標志著貨幣體系的現代化,也反映了國家經濟管理的現代化進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發(fā)行了紀念幣,作為特定主題的限量版人民幣,見證了國家的重要歷史事件和...
貨幣的發(fā)展歷程
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綜上所述,貨幣的發(fā)展歷程是一部關于信任、便捷與價值的演進史。從最初的以物易物到現代的紙幣流通,每一次變革都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民幣作為現代貨幣體系中的一員,承載著國家的信用和民眾的信心,繼續(xù)在未來的經濟舞臺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人民幣的發(fā)展歷史過程
第二套人民幣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zhàn)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3、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20日發(fā)行。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第三套人民幣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yè)為基礎,以...
中國近代以來貨幣演變歷程
在漢武帝時期,推出了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五銖錢,一直沿用至唐朝才改為開元通寶錢。此后,又出現了銅鐵錢與現在仍然廣泛使用的紙幣,到了清朝,開始使用銀為主要貨幣。 貨幣的雛形是用來交換商品的必須物,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貨幣進行了多次更新換代,從各類實物變?yōu)橹付ㄎ锲罚谠缙冢黝愞r具、...
相關評說: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古代曾以海貝殼充當貨幣,稱貝化(貨).已發(fā)現我國充當貨幣的海貝,大型的有虎... 王莽錢書法采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稀少,萬元或更多,以品相定.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您好.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剩余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從周武王滅商至周幽王統(tǒng)治崩潰,將近300年歷史,史稱西周.這一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進一步繁榮,西周的商品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作為奴隸制貴族的商業(yè),起貨幣作用的主要還是貝和青銅,金屬稱量貨...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世紀之交,千年伊始,縱觀貨幣的起源與發(fā)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演變進行的,它在記載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同時,已成為研究社會歷史,探索人類文明的重要工具.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勤勞勇敢,在創(chuàng)造和孕育人...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你好: 國古代錢幣的發(fā)展大概情況如下: 1.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物物交換. 2.、商時代,出現了最早的貨幣——貝殼. 3.秦時期的錢幣很多,大概形成以農業(yè)為主并產生了由農具镈劃演變而來的布幣區(qū);濱海的以漁牧業(yè)為主并由漁獵工...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古錢或者說是古貨幣,我國的貨幣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使用的貨幣——海貝,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的發(fā)現,貝幣最早出現于4000余年前的夏朝.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確立和發(fā)展,金屬貨幣開始廣泛流行,形態(tài)各異的銅鑄刀幣、...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夏—商—周 貝幣作為我國最早的貨幣形式之一,在我過古代貨幣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貨幣.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這枚“保德銅貝”,完全算得上是中國銅鑄幣之鼻祖,也是人類最早發(fā)現的金屬鑄...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中國貨幣起源于夏代,已被考古資料所證實. 《鹽鐵論 錯幣篇》“夏后以玄貝”,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不僅出土貨貝,且出現了石貝、骨貝,表明夏代的價值形式已由一般價值形式進入了貨幣價值形式. 貨幣正式進入中國...
南崗區(qū)圓柱: ______ 關于貨幣的起源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