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意思:“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出處: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jīng)》。
原文節(jié)選: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本原的命名。
擴展資料
《道德經(jīng)》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jīng)》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jīng)》德經(jīng)部分,在經(jīng)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jī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所謂道,可以說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謂名,可以說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
老子《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開宗明義之句,其分量是極重大的。如果這個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沒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經(jīng)》都沒有法子好好地讀下去,更不要說如何去正確理解和實行了。然而,這個“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關鍵的問題乃是:“常道”二字,到底應該怎樣詮釋、怎樣理解呢?
論者或謂,老子既然說出一個“常道”來,而未加進一步的解釋,正好給后人留有余地,幫他解釋發(fā)揮。縱觀古今,對“常道”的解釋大致分成兩類:一是本著“六經(jīng)注我”的原則,憑借自己的想象力與思辨力,創(chuàng)造或嫁接出一個“常道”的意義來;二是本著“我注六經(jīng)”的原則,從《道德經(jīng)》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們“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認為“常道”即是不可思議的、永恒不變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萬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種“東西”。現(xiàn)存《道德經(jīng)》注解,《河上公章句》雖歸“六經(jīng)注我”一類,但以長生成仙為旨趣,其所謂“常道”乃“自然長生之道”,故不入此類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歷代官學各界奉為“通行本”,他對此六句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誘在注解《淮南子·泛論訓》時,開始直白地說:“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推到《關尹子》(偽書):“不可言者,即‘道’。”達到了極端。從古至今,不知道有過多少人注釋過《道德經(jīng)》,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這么解說的:“可以被人說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變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那一成不變的永恒之道。”或許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總體意義,都是相差無幾。我們查看過《道德經(jīng)》的16種英文譯本,這句話都被翻譯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譯文變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無害。可見中外古今,俱是這般解說,就應該是鐵定了的,不容別人置喙!可是仔細推敲起來,這種訓釋的本身,不僅文法上有問題,意義和邏輯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個“道”字是名詞,第二個“道”字是動詞,“可”字是副詞。第一個“道”字是一個總體的名稱,它的內(nèi)涵應該是整本《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可道”,是去界定頭一個“道”字,說它是“可以說明”的,引申來說,就是“可以思議”的。因為“言”為“心聲”,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據(jù)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說,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35章)“道沖而用之。”(4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這“道”不僅可以思維,可以議論,可以闡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實用價值。因此,“道,可道(言說和遵循)。”
這句話是沒有什么可以懷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與《道德經(jīng)》自相矛盾,就大錯而特錯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哥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老子《道德經(jīng)》九九八十一章的第一章的開頭句,也是道經(jīng)的總綱。它的意思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語言說出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也可以更進一步理解為,道路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前賢解老,開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說論,這就為打開老子道的大門設置了障礙。
“道”,是老子首創(chuàng)的含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萬物運動變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規(guī)則。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學概念還有以下內(nèi)容:一、道體,即“道之為物”,是只有心靈才可以認識的客觀實在,標志著宇宙萬物的本原。道體的本質(zhì)是“小”,是可以為心靈所認識的,其前提條件是修德,即必須使自我意識合乎自然法則。二、道性,即由道體所體現(xiàn)出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標志著世界萬物之所以發(fā)生、發(fā)展、轉(zhuǎn)化、滅亡的根本法則。道性是客觀的,其客觀性是由道體的物質(zhì)性所決定的。對道性的把握,決定于修道者的悟性也即理性思維。道的境界越深,悟性越高;悟性越高,識道的能力越強。所謂修德悟道,就是強調(diào)“修”、“悟”二字,修是修正,是要不斷地揚棄自我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思想意識;悟是體悟,是要把直覺思維寓于理性思維之中,只有理性思維或者只有直覺思維都不可能獲得真理。宗教源于直覺思維,唯物論源于理性思維,而老子的道德論是直覺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產(chǎn)物——識道是直覺思維,修德是理性思維。三、道境,即識道者通過反思默修所進入的忘卻自我、沒有煩惱、逍遙無礙的靈明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個“道”同于后一個“道”,都是名詞“道路”的意思,但前一個“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動詞,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沒有體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也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個“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樸”之名(二十五章);中間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圣人內(nèi)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首章開宗明義,確立了道的哲學概念,并向世人說明:人類的康莊大道不是常人之道而是圣人之道,人生的意義也不應是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追求內(nèi)在的真樸。
【俗譯】
“道”是可以進行論述和說明的,然而本文所要專門討論的“道”是“非常道”。“名”是可以進行命名和稱呼的,然而本文所要專門討論的“名”是“非常名”。“無名”可以認為是天地的開始,“有名”可以認為是萬物的來源。所以,可以用“常無欲”的方式去觀察天地萬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觀察天地萬物的“徼”也就是“大”。“常無欲”和“常有欲”或者說“小”和“大”其來源相同,但名稱不同。這個來源可以叫做“玄”。然而,“玄”之中還有“玄”,這就是“眾妙之門”:所謂“眾妙”就是造成天地萬物的種種最微小的因素;所謂“門”,是比喻這些種種最微小的因素所必然經(jīng)過的路徑。
【導讀】
此為《道德經(jīng)》總論,指出全書所要討論的主旨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尋找萬物的“始”和“母”。為了達到目的,老子劃定了不�姆凍耄撼5潰�淺5潰懷C��淺C�晃廾�ǎ轎蓿��忻�ǎ接校�晃抻��杏�恍�ㄐ?),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認為,通過這些范疇的種種關系就能最終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眾妙”。
另外,“常道”包含在“非常道”三個字中,“常名”包含在“非常名”三個字中;“無” 包含在“無名”和“無欲”兩個詞組之中,“有” 包含在“有名”和“有欲” 兩個詞組之中。另外,在閱讀老子時,應當特別注意在“非常名”的字面上往往暗含了其對立面的存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請大家解釋這是什么意思._百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蘊含深刻哲理,探討了“道”與“名”的本質(zhì)。表面上,“道”與“名”指的是言語與稱謂,然而深層含義卻指向了人生的道路與價值實現(xiàn)。道,如同人生的路徑,人行走在其上,各有所向,或偶然交匯,或分道揚鑣。道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規(guī)則,是一條人人都能通行的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誰可以給我翻譯一下嗎?3Q_百度知...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稱謂,就不是恒常的名稱.照這樣解釋,道和名都是指稱謂、言說或指稱.這是道、名的第一層意思.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當然也可以引伸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條道路上行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
道德經(jīng)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
然而,老子并非關心世間事物的名稱是否永恒,而是提醒人們,即使表面上看似成就很大,實際是否真正實現(xiàn)了常道、常名,卻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通常,人們認為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是好的,可道可名的事物都是正面的,但老子卻提出了質(zhì)疑。他強調(diào)“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味著即使是常道、...
求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何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所謂道,可以說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謂名,可以說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
道常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何解?
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醒我們注意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那么這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是什么呢?在整本《道德經(jīng)》內(nèi),老子至始至終都沒有告訴我們,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老子也把這真正的大道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
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說出來的,但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本原;各種事物的名稱都能夠稱呼它(都能夠叫出名稱來),但它不是永遠不變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怎么理解啊?
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而語言恰恰是一種限制。因此,老子認為,只要我們把大道付之語言表示,就是對大道的一種剝奪,一種侵蝕,一種或多或少的切割。這個意思,也適用我們今天的講課,老子的在天之靈如果看到又有一伙人在這里談他的道,也會苦笑一下飄然遠去。后半句"名可名,非常名",更進一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 帛書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常垣(恒)無欲也,以觀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妙)之門。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
道之道非常道,明之明非常明是什么意思
《老子》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話,蘊含了深邃的哲理。原句“益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諱,改為了“常”。這句話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首先,從修仙的角度來看,"道"象征修煉的途徑,"可道"意味著可以通過特定的方法實踐。然而,"非恒道"揭示了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的學說。自其學說產(chǎn)生后人們就會有不同的解讀。做為一個農(nóng)民,我的認識是:″道可道″顯而易見的道理其內(nèi)蘊藏著大道理,″非可道″就是證實了的道理的道理就是道理,不可胡道。比方說,在日常生活中我觀查到兒童玩...
相關評說: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其開篇之語 不過原文應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在道家學說里看來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是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這種道不是一般的道,也就是“非常道”,非常是兩個詞 名就是事物的名稱,卻又不是一般...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中開篇的兩句話.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人生的規(guī)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中,對“道”進行了詳細的解說,最重要的觀點是“存在”與“無為”,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方面.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真正的名與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認為的那種“虛名”,即我們要正確認識人生的規(guī)律,只有從人生的規(guī)律中才能求得實實在在的名與利.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 第一個“道”是名詞,是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第二個“道”字是動詞,意思是“說出”.“常”指永恒的. 第一、三兩個“名”是名詞,它的意思是“名稱、概念”;第二個“名”字是動詞,意思是“稱呼、命名”. 即: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說出來的,但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本原;各種事物的名稱都能夠稱呼它(都能夠叫出名稱來),但它不是永遠不變的.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 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其開篇之語 不過原文應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在道家學說里看來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是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這種道不是一般的道,也就是“非常道”,非常是兩個詞 名就是事物的名稱,卻又不是一...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稱謂,就不是恒常的名稱.照這樣解釋,道和名都是指稱謂、言說或指稱.這是道、名的第一層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當然也...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開篇的兩句話.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經(jīng)>>要闡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恒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 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運行之理. 下文“無,名天地之始...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出自《道德經(jīng)》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百度只讓回答100個字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答案] 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句中第一、三兩個“道”是名詞,是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第二個“道”字是動詞,意思是“說出”.“常”指永恒的. ▲名:句中第一、三兩個“名”是名詞,它的意思是“名稱、概念”...
小店區(qū)緊固: ______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稱謂,就不是恒常的名稱.照這樣解釋,道和名都是指稱謂、言說或指稱.這是道、名的第一層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