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年代排序列表? 中國朝代排序
中國朝代順序表: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擴展資料: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chuàng)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夏:據(jù)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quán)為“夏”。另據(jù)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lǐng)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后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劉邦開始到這之后的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九個正統(tǒng)朝代是劉姓皇帝建立的。
分別是西漢、玄漢、東漢、蜀漢、漢趙、劉宋、后漢、南漢、北漢,他們的建立者分別是劉邦、劉玄、劉秀,劉備,劉淵、劉裕、劉知遠、劉龑、劉崇,而且這里還可以看出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從劉邦之后除了劉裕(劉裕自稱是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之外,劉姓只要建國都喜歡用漢作為國號,似乎就對劉姓皇帝第一人劉邦跟他的大漢朝推崇備至。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事實上,劉備建立的政權(quán)叫“漢”,不叫“蜀”,他自認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人,自封是漢政權(quán)的延續(xù),但是史學(xué)界并不認同。由于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qū),蜀指四川,其政權(quán)史稱“蜀”,也稱“蜀漢”。
吳:孫權(quán)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quán)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元帝曹奐封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封地隨)。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把“隨”字的‘辶’去掉改為“隋”。然而隋朝國運并沒因此而改變,三代而亡。
唐:唐高祖李淵之祖父李虎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佐北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封地唐),爵位傳至其李昞,又傳至李淵。晉陽起兵攻入長安后擁立楊侑,李淵封“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還有一說為“天遼地寧”。至于史料記載的"遼以鑌鐵為號"應(yīng)是金人 杜撰。
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匡胤為宋州(今河南商丘)歸德節(jié)度史,宋州成為龍興之地,故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qū)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jīng)》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fēng)俗與圖騰有關(guān),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guān)。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fā)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tǒng)治。朱元璋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
朱元璋取得政權(quán)后,國號稱“明”。為表明自己是小明王的合法繼任者,繼續(xù)用其“明”字籠絡(luò)人心。還有一說“大明”一詞在儒家經(jīng)典《易經(jīng)》乾卦和《詩經(jīng)·大雅》中早就出現(xiàn)了。在易經(jīng)中,是表示光明周而復(fù)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jīng)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yè)。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fù)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guān)系,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xué)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也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為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歷史朝代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quán)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gòu))(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
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順序
高祖李淵(566-635) 618年稱帝,在位9年,626年讓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淵,陜西人,世襲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農(nóng)民起義時,他乘機起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李淵是一個酒色之徒,并無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時年70歲。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tǒng)一全國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tǒng)帥,在即位后,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現(xiàn)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無所作為,后期被武則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時年56歲。
則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則天于655年被高宗立為皇后,開始參與朝政,690年自立為帝,國號“周”,雖然稱帝十幾年,實際統(tǒng)治卻有五十多年。武則天當政期間,社會發(fā)展很快,國庫豐盈。她注意選拔人才,量才適用。她于705年讓位與李顯,同年病死,時年82歲。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中宗李顯(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顯,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僅僅2月,被武后所廢。705年武后讓位與李顯,無所作為,被皇后韋氏毒死,時年55歲。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擁立為帝,690年被廢。710年其子李隆基剿滅韋后,擁李旦為帝,712年讓位與李隆基,死于716年,時年55歲。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但后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
肅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肅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亂”時被擁立為帝。死于762年,時年52歲。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肅宗長子。762年被宦官擁立為帝。平亂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時年54歲。
德宗李適(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適,代宗長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死于805年,時年64歲。
順宗李誦(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個月
順宗李誦,德宗長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給李純,806年死,時年46歲。
憲宗李純(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純,順宗長子。憲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在憲宗時,基本結(jié)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終被宦官所殺。時年43歲。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憲宗第三子。穆宗是一個荒淫的皇帝,剛登位就縱情聲色。他企求長生不老,服藥過量而死,時年30歲。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長子。826年12月被宦官殺死。時年18歲。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當政時宦官專權(quán),文宗成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時年32歲。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時,社會矛盾有一定的緩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藥而亡,時年33歲。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憲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藥毒死,時年50歲。
懿宗李溫(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長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死于873年時年41歲。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間發(fā)生了黃巢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一度占領(lǐng)長安。僖宗死于888年,時年27歲。
昭宗李曄(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曄,懿宗第七子。被朱溫(即后梁太祖)所殺,時年38歲。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遜位
哀帝為昭宗第九子,907年讓位與朱溫,908年被朱溫所殺,時年17歲。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1)宋太祖趙匡胤
生卒:927——976.12 50歲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開寶(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趙匡義(又名趙光義、趙炅)
生卒:939——997.3 59歲
在位:976.12——997.3
太平興國(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傷屢發(fā)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趙恒(原名趙德昌)
生卒:968——1022.2 55歲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興(1022)
六子
(4)宋仁宗趙楨(原名趙受益)
生卒:1010——1063.3 55歲
在位:1022.2——1063.3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寶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慶歷(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為養(yǎng)子
(5)宋英宗趙曙
生卒:1032——1067.1 36歲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子
(6)宋神宗趙頊(原名趙仲針)
生卒:1048——1085.3 38歲
在位:1067.1——1085.3
熙寧(1068——1077)
元豐(1078——1085)
長子
(7)宋哲宗趙煦(原名趙名傭)
生卒:1077——1100.1 24歲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紹圣(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弟
(8)宋徽宗趙佶
生卒:1082——1135 54歲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國(1101)
崇寧(1102——1106)
大觀(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子
(9)宋欽宗趙桓(原名趙亶)
生卒:1100——1156 57歲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國亡被俘后被馬踩死
金滅北宋 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趙構(gòu)
生卒:1107——1187 81歲
在位:1127.5——1162.6
建興(1127.5——1130)
紹興(1131——1162)
禪位于子
養(yǎng)子
(2)宋孝宗趙昚(原名趙伯琮)
生卒:1127——1194.6 68歲
在位:1162.6——1189.2
隆興(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禪位于子
三子
(3)宋光宗趙敦
生卒:1127——1194.6 68歲
在位:1189.2——1194.6
紹熙(1190——1194)
被廢
三子
(4)宋寧宗趙擴
生卒:1168——1224.8 57歲
在位:1194.7——1224.8
慶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開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侄,養(yǎng)子
(5)宋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
生卒:1205——1264.10 60歲
在位:1124.8——1264.10
寶慶(1225——1227)
紹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寶佑(1253——1258)
開慶(1259)
景定(1260——1264)
侄
(6)宋度宗趙禥(原名趙孟啟)
生卒:1240——1274.7 35歲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趙顯
生卒:1271——1323 53歲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藏,后被冤殺
長兄
(8)宋端宗趙昰
生卒:1268——1278.4 11歲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軍追擊中受驚而死
弟
(9)宋祥興帝趙昺
生卒:1271——1279.2 9歲
在位:1278.4——1279.2
祥興(1278.5——1279)
由陸秀夫背負投海而死
元滅南宋 南宋亡 元朝皇帝譜
太祖鐵木真(1162-1227)
1206年稱汗,在位22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后進行大規(guī)模的侵略擴張,死于1227年,廟號太祖。
太宗窩闊臺(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窩闊臺,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監(jiān)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臺即位。1234年,聯(lián)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后----
(1242-1246)年稱制
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臺的第六皇后。窩闊臺死后,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
定宗貴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后----
(1248-1251)年稱制
欽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憲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xù)擴張,1257年占領(lǐng)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于1294年,時年80歲。
成宗鐵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時年42歲。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強中央集權(quán)。死于1311年,時年31歲。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tǒng)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時年36歲。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zhí)法嚴明。于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
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zhàn)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nèi)戰(zhàn),勝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寧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寧宗,名懿磷質(zhì)班,元明宗次子。
順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lǐng)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
明代年表
年號 紀年 廟號 名字 即位時間 即位年齡 在位年數(shù) 死時年齡 世系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孫
永樂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長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熾之長子
正統(tǒng) 1435 英宗 朱祁鎮(zhèn)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長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鈺 正統(tǒng)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順 1457 英宗 朱祁鎮(zhèn) 景泰八年正月復(fù)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憲宗 朱見深 天順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鎮(zhèn)之長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見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長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慶 1567 穆宗 朱載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囪之第三子
萬歷 1572 神宗 朱翊鈞 隆慶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載后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萬歷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鈞之長子
天啟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長子
崇禎 1627 思宗 朱由檢 天啟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歷屆皇帝
努爾哈赤(入關(guān)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yè)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zhàn)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
(1):皇太極(入關(guān)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chuàng)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zhàn)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第一個廟號“太祖”
(2):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3):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6):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7):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8):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10) 光緒: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醇親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親政,但朝政大權(quán)仍由慈禧太后實際控制。
(11)宣統(tǒng): 溥儀是醇親王的長子,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發(fā)懿旨,立溥儀為嗣帝,十一月初,溥儀登極,號宣統(tǒng)。
三年后,辛亥革命暴發(fā),宣統(tǒng)宣布退位,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并優(yōu)待清室,讓宣統(tǒng)在紫禁城繼續(xù)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
夏商周秦東西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清民共和國
中國古代的朝代按順序排列
中國朝代順序表: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
中國具體的朝代時間排序表,有
- 夏朝:前2202年至前1730年 - 商朝:前1730年至前1066年 - 周朝:分為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包括春秋時期770-476年和戰(zhàn)國時期475-221年)-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 漢朝:分為西漢(前206年-220年)和東漢(25年-220年)-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包括...
中國歷史朝代排序是如何排列的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約471年。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約438年。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共計約867年。4、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5、...
中國具體的朝代時間排序表,有木有?
中國朝代時間排序表 答案:1.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2.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3.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5.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6.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7. 三國時期:公元前后幾十年到公元末年...
中國古代的排序?
中國古代歷史的排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三皇五帝時期,夏朝(約前2146-約前1675),商朝(約前1675-約前1029),西周(約前1029-前771)。隨后進入東周時代,包括春秋(前770-前476)與戰(zhàn)國(前475-前221)兩個時期。秦朝(前221-前207)統(tǒng)一六國后,西漢(前206-8)隨之而來。新朝(9-...
我國古代朝代順序是怎樣排列的 中國歷史朝代的排序
中國歷史朝代的排序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有爭議)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爭議)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共計:790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5年 楚漢相爭:...
中國歷史年代排序列表?
中國朝代順序列表:1. 夏:根據(jù)傳說,大禹接受夏伯的封號,將他的政權(quán)稱為“夏”。2. 商:商朝的始祖契協(xié)助大禹治理水患,因此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后來湯滅夏,以“商”為國名。3. 周:周朝的始祖周文王,遷至周原(今陜西岐山),后來武王滅商,以“周”為國名。4. 秦:秦朝的始祖...
一張圖看懂中國歷史 朝代順序是什么
中國朝代順序和時間排序中國歷史上十二個大一統(tǒng)的朝代被稱為“十二朝”,依次是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1.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終于桀,共17帝。根據(jù)史書記載,禹傳位于子啟,改變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chuàng)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代共傳...
中國古代朝代順序排列
中國古代朝代順序排列:夏、商、周、秦、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時期、晉、南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漢、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
中國歷史的年代正確排序
中國朝代歷史表: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
相關(guān)評說: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答案]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答案] 1.先秦: 遠古時代(野蠻時代):石器時代 三代:夏商周 2.秦漢 3.魏晉南北朝 4.隋唐 5.遼宋夏金元 6.明清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遠古神化時期 約10000年前-4000年前 伏羲 約8000年前 女媧 約6000年前 燧人 約5500年前 有巢 約5300年前 神農(nóng) 約5000年前 夸父 約4800年前 蚩尤 約4500年前 五帝時期 約4300年前-4000年前...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從夏朝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是: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zhàn)國 秦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中華民國時期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朝代起訖年代都城今地開國皇帝/國君三皇五氏黃帝王朝 約前2698—前2205有熊河南新鄭黃帝姬軒轅夏朝約前2049-前1577年陽城,斟鄩,帝丘,原,老丘,西河(平陽,...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元、明、清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
亭湖區(qū)對心: ______ 1、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