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和普通話差別很大,它是一門語言還是漢語方言? 影響力很大的粵語,它究竟是一門語言還是漢語的方言?
2007年,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流傳著一條“粵語被聯(lián)合國定義為語言”的消息。當2010年,廣州電視臺的廣播有了“普粵之爭”時,這條消息開始越傳越廣。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
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
換句話說,憑什么學過英語的廣東人就可以聲稱自己會三種語言——“英語、漢語、粵語”,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能說會英語、漢語兩種語言?
這個爭論已經(jīng)吵了十來年了,但是粵語到底能算一門獨立的語言嗎?還是僅僅是方言?
粵語跟普通話,差別確實很大
什么是語言,什么是方言,在語言學界并沒有嚴格定義。
通常,語言學判斷是否為語言,只有一個“相互理解度”概念,也就是“在沒有學習過對方語言的情況下,對對方語言的理解程度”[1]。
讓一個沒學過日語的中國人聽日語,可能除了“哈依”和“八格牙路”,什么都聽不懂。由此可以判定漢語和日語是不同的兩種語言。
那粵語和普通話的相互理解度如何呢?在廣東生活過的北方人對此肯定深有體會。如果身邊的廣東朋友突然由普通話切換為廣東話模式,那他們很可能在說你壞話。不特意學習的話,有人在廣東生活好幾年,廣東話水平還停留在“雷好”的水平。
《花樣年華》劇照,香港電影風靡一時,為了防止有人聽不懂,電影一般有粵語和普通話兩種選擇模式 / 網(wǎng)絡
這也是許多人支持粵語是一門語言而不是方言的原因。粵語和普通話差距之大,甚至比一些歐洲語言間的差距還大。
首先從詞匯的角度上來說,根據(jù)1988年的一項調(diào)查,在1001個常用詞匯中,粵語和北京話完全相同的只有140多個,只占總數(shù)的10.4%[2]。
要知道,完全被視作兩門不同語言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其同源詞匯是高達89%的[3]。西班牙語中“你、我、他/她”分別是“yo、tú、él/ella”,葡語中就是“eu、tu、ele/ela”,光看起來就長得差不多。
2017年5月26日,西班牙馬德里,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萊蒂齊亞及葡萄牙總統(tǒng)馬塞洛參觀馬德里書展。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相似度很高,元首甚至可以不用翻譯也能大概理解對方意思 / 視覺中國
而北京話中的“吃”、“喝”、“看”,粵語則是“食”、“飲”、“睇”。想問別人“知不知道”,在廣東話要說“識唔識得啊”。光是這些就讓人絕望。
在發(fā)音系統(tǒng)上,廣東話和普通話的差異之大,也常常讓人感覺在聽外語。據(jù)統(tǒng)計,粵語和普通話的音系互通度只有不到50%[4]。粵語白話有“九聲六調(diào)”,而北京話只有四個聲調(diào)[5]。想想看,你在電梯問別人“你幾樓(gei2 lau2)”,對方卻突然臉色大變,很可能你說成了一調(diào)“你基佬(gei1 lou2)”。
不僅是聲調(diào)不同,二者也都有許多對方?jīng)]有的音。北京話有平翹舌z、c、s和zh、ch、sh對立,粵語中就一律讀作z、c、s[5]。所以聽廣東人用“大渣好,我系渣渣輝,我系古田螺”這種奇怪的口音做自我介紹,也就不那么費解了。
2014年4月14日,香港,第33屆香港金像獎現(xiàn)場。梁家輝的:我系渣渣輝,成為爆笑一時的梗,但是這真不能怪他,這是粵語中讀音造成的 / 視覺中國
而粵語中,像輔音韻尾-p、-t、-k和-m這種,北方人不容易區(qū)分的音也不少。你想夸別人“真是好人”,別人聽來卻是“真系好淫”,那畫風可就大不相同了。
而粵語特有的語法現(xiàn)象,比如“我睇緊書”中,“緊”相當于“正在”,表示“我正在看書”。“我食翻我嘅飯”中“翻”表示“繼續(xù)”[5],意思是“我繼續(xù)吃我的飯”,北方同學聽了往往一臉迷茫。
是語言還是方言,要看比較標準
既然粵語和普通話的差距已經(jīng)大到完全無法交流。是否能認為,粵語就是另一門獨立的語言了呢?
別急,沒這么簡單。要是只用相互理解度判斷,世界上恐怕要多出幾千種語言。
舉例來說,阿拉伯語雖然是2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官方語言,然而日常生活中,標準語只用于書面記錄,幾乎沒有人會用標準語交流。
就像漢語的文言文一樣,即使是在古代,大部分民眾使用的口語中也更多的為白話,只有在官方記錄中才使用文言文記載 / 視覺中國
像埃及、沙特、敘利亞和黎巴嫩,雖然都名義上都是講阿拉伯語,但他們實際使用的馬格里布方言、埃及方言以及黎凡特方言之間基本無法溝通,真見了面不如靠肢體語言溝通[6]。但盡管如此,阿拉伯語仍被視為一種語言。
日語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日本青森地區(qū)的津輕方言就與標準語差異極大。日語標準語中壽司是sushi,在津輕方言就是susu[7]。因此,電視節(jié)目中出現(xiàn)津輕方言時都要配上標準語字幕,但也沒人因此就說,津輕話是獨立于日語的另一種語言。
外國人在舉辦津輕方言大賽。盡管津輕方言與日語標準語有很大不同,但是普遍認為津輕方言屬于日語方言的一種 / 網(wǎng)絡
恰恰相反,很多語言本來很相似,只因為使用國家不同,就成了不同語言。
比如,很多人經(jīng)常號稱會“八國語言”,可能其中就有瑞典語、丹麥語和挪威語。這三種語言非常相似,學了一種就能會三種。根據(jù)1976年的一項調(diào)查,95%的挪威人表示不難聽懂瑞典語,瑞典人則有97%能理解挪威語[8]。
1905年挪威國王弗雷德里克八世的兒子。他的兒子Olav V.成功在斯德哥爾摩瑞典國王古斯塔夫80歲生日慶典期間,與瑞典路易斯女王見面。可以看到從屬語兩種語言的他們也可以親密溝通 / 視覺中國
更極端的例子要數(shù)印尼語和馬來語。原本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都使用馬來語。可1945年印尼獨立后,印尼單方面宣布本國使用的是印尼語,而不是馬來語[9]。原來的一種語言,也被硬生生地分成了兩種語言。
實際上,語言劃分本身并不是一個嚴格的語言學問題。在歷史、文化乃至政治和民族這些無關因素加持下,每種方言都能成為獨立的語言。難怪語言學家魏因賴希諷刺說,語言就是一種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
粵語并不是古漢語的正統(tǒng)繼承者
不過很多粵語支持者還有別的理由。他們會用古漢語類比粵語,以證明粵語是獨立的語言。
陳小春就曾在微博上發(fā)聲:粵語才是中國古代真正的普通話,許多唐詩宋詞用粵語念才押韻,而普通話不行。因為粵語保存了完整的古代音韻,而普通話是近500年才產(chǎn)生“滿蒙雜交語”。
很多人就認為,粵語歷史這么悠久,完全有資格獨立于普通話。
可惜這種說法也完全沒有根據(jù)。
古代嶺南地區(qū)的原住民使用的不是古漢語,而是一種類似于現(xiàn)在壯侗語、苗瑤語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由于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極少,直到漢代,廣東的主要語言都是這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10]。
2014年12月10日,廣東佛岡縣上岳古村,嶺南鍋耳樓。嶺南多山,地形不便,與外界溝通少,他們使用的語言也不能被稱為古漢語 / 視覺中國
根據(jù)《后漢書》記載:“凡交趾所統(tǒng),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可見當時中央官員到了廣東,還是要帶翻譯的,更不用提什么正統(tǒng)漢語了。廣東出生的六祖慧能,第一次見到弘忍和尚就被叫作“獦獠”,顯然當時的廣東話也不是什么正音[10]。
直到唐中期,連接粵北韶州與江西大庾的梅關新道被打通,廣東和內(nèi)地的交通便利了許多。
七世紀中葉,韶州人口只有4萬,八世紀就猛增到17萬人[10],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是北方移民,自然他們也帶來了自己的語言。可以想象,粵語雛形是一種混雜了中古漢語和土著語特點的克里奧爾語。
2008年,廣東省韶關市,丹霞山地質(zhì)公園。由于韶州位置偏遠,與外界交流甚少,在唐朝的梅關新道開通后才與外界溝通加強 / 視覺中國
什么是克里奧爾語?想想抗日神劇,日本人說的“你的什么的干活”、“良民大大的”,這種混合了漢語和日語兩種語言特點的中間語,就是克里奧爾語。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兩廣地區(qū)被南漢統(tǒng)治了超過70年。與外部隔絕又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部環(huán)境,催生了早期粵語。隨后北方又進入了戰(zhàn)亂。遠離戰(zhàn)亂的廣東再次吸引了大量北方移民。兩者相互影響,現(xiàn)代粵語才有了點樣子[10]。
可再怎么說,粵語也不是古漢語的完美繼承人。
粵語雖然也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系統(tǒng)-p-、t-、-k等,但在前后鼻音和平翹舌上,北方方言保留得更好。有些詩詞確實用粵語讀更押韻,但也有的詩用普通話讀押韻。不存在粵語才是古漢語正統(tǒng)繼承者的說法。
要是非說古漢語的繼承人,越南語有162個韻母,幾乎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的音系[11],還沒有哪一種漢語方言比得上越南語。
實際上,如果粵語是語言的話,那其它方言也是。
2011年11月28日晚,來自瓊閩粵臺四地的11種閩南語系戲劇在海南省歌舞劇院展演。如果是粵語是一種語言,那么閩南語也是一種語言,這樣來看這些歌劇演員最起碼就已經(jīng)掌握了兩種語言了 / 視覺中國
這還真不是空口說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對語言有特定的編碼體系,在一種標準(ISO 639-2)中,北京話、粵語、吳語、閩語,不管跟普通話的差別有多大,都只能是漢語的方言[12]。
而在另一個編碼標準(ISO 639-3)中,漢語不被當做一種語言,而是一個語族。這時候不僅粵語是門語言,吳語、閩南語甚至莆仙話也都是語言。事實上按該標準,漢語一下子會變成14種語言[13]。
要看粵語是不是語言,就得看其它方言能不能算上語言了。不過,不管是不是語言,都不妨礙廣東人民照樣天天用粵語。
粵語,到底是語言還是方言。
語言這個詞,一般來說特指人類獨有的通過口腔和喉嚨發(fā)聲來交流的溝通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講,任何人類所使用的口語,不論有沒有文字,影響力大小,歷史長短,都屬于語言的范疇。北京話、上海話、廣州話,都是語言;成都郊區(qū)話、天津大港話、宇宙地鎮(zhèn)很黑村話,也都是語言。不存在哪種口語沒有資格被稱作「語言」。只存在不同的命名涵蓋的范圍和定義,以及不同語境下方言和語言的關系所指。例如,當我們說漢語這種語言的時候,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當我們說粵語是一種語言的時候,它與閩語、吳語、贛語等并列為漢語族內(nèi)部的不同語言。
我們之所以會對語言的資格有所困惑,是因為一般來講,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人所使用的相近語言,往往被統(tǒng)一命名為一個大的語言,比如漢語、日語、英語這樣一些和國家、民族關系非常密切的名字。這樣的狀況導致「一種語言」往往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代表一個相對長久的政權,因為在漫長的歷史上,民族和國家總是伴隨著政治上的一致對外,和文化上的對內(nèi)認同。于是有一個著名的關于語言的 Quote:
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 Max Weinreich
一種語言就是一種擁有軍隊的方言。
這句話陳述的便是針對上述事實的總結(jié),然而后來往往被人們引用以批判政權對語言多樣性的鎮(zhèn)壓,認為某些方言之所以無法獲得語言的資格,是因為沒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政權。這多多少少有一些反推誤用。不過這種情況造成的結(jié)果是,大多數(shù)影響力不夠大的方言,一般不會被稱作「一種語言」,比如,我們說漢語是一種語言,但如果有人說貴州話是一種語言,盡管正確,但會讓人覺得奇怪。
另一個給我們造成困惑的原因是「通用語」和「標準語」概念的混淆 / 融合。一個國家或民族,為了交流方便,會制定通用語來解決雞同鴨講的情況。通用語的形成歷史上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地融合,兩種語言在貿(mào)易或雜居過程中不斷地互相吸收詞匯乃至語音,逐漸形成通用語;另一種則是官方制定,將某地的口語指定為全國通用語,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從雅言到官話,大多都是用政權所在地或文化中心的口語作為通用語。由于通用語的第一大用戶是政府,方便上行下效,故而有「官話」之稱。這樣一來,「通用語」的概念漸漸和「標準語」相混淆。尤其建國后普通話的推行,更是將這個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通用語,推行成為了標準語。
至此,普通話在很多場合下被默認為漢語的標準語,而其他漢語族內(nèi)的語言,都被視為「方言」。比如一個外國人要學習漢語,必然學習的是普通話,而不會學其他任何的漢語方言;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漢語」,也指的是普通話。盡管如此,普通話依然不能夠和漢語等價,在漢語作為一種語言的語境下,普通話和粵語一樣,都是漢語的「方言」。
這個時候再看粵語。粵語由于其在省港澳,東南亞以及北美等地的較高影響力,同時較早為西方人所接觸,有 Cantonese 一詞特指,其地位和其他漢語方言有顯著的不同。其實在粵語內(nèi)部,同樣存在通用語和標準語概念的融合。粵語,在廣東廣西通常被稱為「白話」。盡管粵語內(nèi)部也有諸多差別不小的方言,如茂名白話,湛江白話,恩平白話等,但廣州白話毫無疑問擁有壓倒性的強勢地位,成為粵語內(nèi)部的通用語的同時,也隨著香港的影響,成為粵語的「標準語」。現(xiàn)今人們提到「白話」,便一般默認是指通行于珠三角,以廣州話為標準的粵語。但當我們將粵語視為一種語言的時候,「標準粵語」依然是粵語的一種方言。
那么,有關粵語是方言還是語言的爭論就十分明朗了,這完全取決于討論問題時候所處的語境。這里我們不妨引用南都粵語是方言還是語言,這是個壞問題一文中的一組判斷,以作總結(jié):
粵語盡管和普通話差別很大,有這種現(xiàn)象的還包括閩南語、客家話、湘語、贛語等,但它們都是漢語的方言,而不能算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如果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為了研究的方便,將粵語等漢語方言設為一門獨立學科,并不影響這種屬性。
世界每種語言都含有多種方言,區(qū)別在于差異性的大小。我國幅員遼闊,使得各地方言有較大差異。但不論差異有多大,都屬于漢語方言,這要歸功于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在秦朝時就完成了文字的統(tǒng)一。正是在使用同一種文字這一個大前提下,各地的方言才沒有進一步分化演變成獨立的語言(不同文字),這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
普通話在語言學上的定義是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詞語為詞匯基礎,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語法為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一方面,普通話是漢語的精華部分,另一方面,普通話是漢語中最通俗易懂的部分,這才有利于使用和推廣。因此,普通話是各地方言(主要以北方話為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而方言則是普通話的延伸和補充,普通話在遇到詞不達意的時候,往往會借助方言來表達。這種現(xiàn)象也非漢語所特有,各種語言中都存在。這也是語言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象,即對方言和外語的吸收。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方言詞匯中有大量相對于普通話而言的生僻字,而這種生僻字在方言使用范圍內(nèi)并不生僻,如“兮”“冇”“乜”等等,同時也有著不同于普通話的語法——這就是方言作為語言活化石的作用。它在語法、語義、語境、詞匯等各方面相當程度地保留古漢語的原貌。
有傳說當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不管這是段子還是真的歷史事件,都表明粵語是語法、詞匯、語境乃至聲樂等方面有著相當?shù)膬?yōu)越性。然而作為非粵語使用者來說,學習粵語可能有一定難度——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作為工具,就要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的特點。這也是當時選擇以北京話為基礎設立普通話的原因。
對于究竟哪種方言更能代表或體現(xiàn)漢語的魅力和精髓,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而是任何一種單一方言都不能代表漢語,只能從整體上看待,不能進行分割。
時常看到關于粵語或廣東話是否方言的爭論。
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
粵語由于其在省港澳,東南亞以及北美等地的較高影響力,同時較早為西方人所接觸,有 Cantonese 一詞特指,其地位和其他漢語方言有顯著的不同。其實在粵語內(nèi)部,同樣存在通用語和標準語概念的融合。粵語,在廣東廣西通常被稱為「白話」。盡管粵語內(nèi)部也有諸多差別不小的方言,如茂名白話,湛江白話,恩平白話等,但廣州白話毫無疑問擁有壓倒性的強勢地位,成為粵語內(nèi)部的通用語的同時,也隨著香港的影響,成為粵語的「標準語」。現(xiàn)今人們提到「白話」,便一般默認是指通行于珠三角,以廣州話為標準的粵語。但當我們將粵語視為一種語言的時候,「標準粵語」依然是粵語的一種方言。
個人認為粵語或廣東話是不是語言還是方言這個是根據(jù)經(jīng)濟實力,地位和影響力來決定的,不是哪個語言學家來定論和決定的,就好像普通話一樣過去只能在國內(nèi)通行現(xiàn)在就被聯(lián)合國定為國際通用語言一樣,英語在沒有成為國際通用語言之前。他同樣只是在英國通行。也是因為近代史英國經(jīng)濟實力和地位的突出還有影響。英語才被聯(lián)合國定為國際通用語言。粵語過去是方言現(xiàn)在被聯(lián)合國定義為語言。這個是無可厚非的。沒有粵語的崛起和影響力,就沒有今天中國的崛起。同樣可以預測未來幾十年后廣東經(jīng)濟實力或許哪一天成為世界的經(jīng)濟中心,廣東話同樣會被聯(lián)合國再次提升為國際通用語言。
看從那個角度定義了,假如日本是中國的省,那么,結(jié)合唐朝對日本有影響,日語在和漢語對比,有同意同字的相聯(lián)系,他也可以定義是漢語系方言,可惜他是另一個國家。粵語同理,但他是中國內(nèi)的,可以定義為漢語系方言。結(jié)合聯(lián)系,粵方言與漢語系是關聯(lián)的,但值得一提的是,漢語系,不是指國語,普通話這種北方地區(qū)地方語言來參考,漢語系更要參考古代才是,例如韓語,日語,參考的也是古代漢語,而不是現(xiàn)在的普通話。所以我作為廣東人,認為,粵語是漢語系地方語。包括滬語,閩南語,贛語等等...但都具備自己的特色,這就是漢語系獨到的地方。有時候語言沒什么爭論,搞的晦氣的原因,無非就是地域之間的腦殘行為,實則都是一大家子的分支而已。一種更為流行的語音對稍微劣勢的語音進行抨擊,是完全沒必要的行為,只會給地域問題添亂。這是我的解答。
粵語為什么是一門語言而不是方言?
粵語不是方言是語言?粵語到底有沒有被聯(lián)合國定義為一門語言?
普通話與方言的重要區(qū)別
2.方言就是各個地方的地方語言,是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話并列的獨立語言,而是同屬于民族共同語的語言低級形式。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漢語還存在比較嚴重的方言分歧,給人民交往帶來不便,因此需要一種通行全國的共同語言,這就是普通話。3. 普通話,是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和方言的最大差異表現(xiàn)在哪個方面是語音,是語匯還是語法
普通話語音 一、概論 普通話,是漢語標準語的通稱。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普通話語音的特點是:聲母除舌尖后擦音r、鼻音n,m 、邊音l外,沒有濁音;韻母多復元音,鼻韻母有前后之分。較之漢語的其他方言(特別是南方方言),普通話的語音系統(tǒng)性強;聲調(diào)較少,變調(diào)也比較簡明,加之北京自元朝以來,一直是中國的政治、...
我國方言最接近普通話的省份都有哪幾個?
我們來看看普通話的定義: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xiàn)代標準漢語)是現(xiàn)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1953年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guī)范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進行了語音采集。作為全國規(guī)范,普通話需要音節(jié)口型順暢,聲調(diào)簡明...
普通話就是漢語嗎?
新中國成立后,就在北京話的基礎上向全國推廣,就是現(xiàn)在的普通話。當然在古代,國家就以首都的語言為推廣語言,稱為“官話”,但不像我們現(xiàn)在一樣全民推廣。因為朝廷官員來自五湖四海,平時交流時也必須有一種統(tǒng)一的語言。
中文包括普通話嗎?
漢語,是漢民族的語言,又稱中文。屬于漢藏語系,是一種孤立語,有聲調(diào)。漢語的書寫基礎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漢語是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現(xiàn)代漢語的標準語是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典范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在中國大陸、臺灣、...
有人說: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差異很大,學好普通話就必須禁止使用方言...
普通話與方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語音上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但是,學習或推廣普通話并不需要,也不能禁止或消滅方言。因為,普通話與方言不是對立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與現(xiàn)代漢語方言是同源異流的關系。在新的歷史時期,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共同發(fā)展,呈現(xiàn)...
中文包括什么語言?
漢語包括:官話、粵語、吳語、閩語、客家話等語言的統(tǒng)稱,即漢語是由一簇親屬語言組成的語族,但綜合起來看仍是一門語言。狹義的“漢語”僅指現(xiàn)代標準漢語,是以北京話為標準語音、以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在非表音情況下,僅指現(xiàn)代白話文的書面語,其他的方言白話文不能...
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和關系?對
漢語是漢藏語系下的一種語言,包括多種方言。然而,我們?nèi)粘Kf的“方言”,通常不包括白族語。漢語在英文中被稱為sinitic,如果僅討論某一種方言,則稱為sinitic variety。普通話是官話體系中,以東北官話北京方言為基礎形成的正式語體。在英文中,它被稱為mandarin。這個詞匯在中文語境中有時泛指官話,...
中文,漢語,華語,普通話,國語有什么區(qū)別
中文,漢語,華語,普通話和國語在這些概念之間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首先,中文通常是指中國的語言文字,包括古代中文和現(xiàn)代中文。古代中文主要是指古代的漢語文學作品,如古代詩詞、文言文等。現(xiàn)代中文則包括現(xiàn)代漢語文學作品和白話文。其次,漢語是指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也稱為漢文或華文。它不僅包括口語,...
相關評說:
上猶縣外螺: ______ 一、地位不同.普通話是民族共同語,是法定的正式場合交際用語;而廣東話(又稱“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 二、使用面不同.普通話全國通行,廣東話只在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qū)和香港、澳門通行. 三、語言本身不同.包括語音...
上猶縣外螺: ______ 粵語和普通話是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字是從秦始皇開始全國統(tǒng)一文字,其余有很大區(qū)別.普通話有拼音,英語有音標,粵語也有粵拼,粵語只有zcs沒有zhchsh,粵語有9個聲調(diào),發(fā)音完全不同,黃、王同音發(fā)wong,粵語也有多音字.很多日常用語用字也不同,是=系,不=唔,什么=乜野,我不知道=我唔知,對不起=對唔住/唔好意思,做完=搞掂.語法也有區(qū)別,狀語后置,雙賓互換,你先走=你走先,早上好=早晨,給我一支筆=俾支筆我.反正區(qū)別很大,如果想學好建議先學粵拼,用詞再到語法.
上猶縣外螺: ______ 不止,語言本身不同 不同包括 1 、語音:聲母不同、韻母不同、聲調(diào)不同; 2、語匯:如普通話說“看”,粵語說“睇”,普通話說“吃”,粵語說“食”; 3 、語法:詞序不同,如普通話說“我先上”,粵語說“我上先”,或者使用的虛詞不同,如普通話“我正在讀書”,而粵語是“我讀緊書”等方面 還有很多方面都是有區(qū)別的,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
上猶縣外螺: ______ 通俗話是通用的漢語主如果北方北京方言為基本.廣東話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兩者的英文分別是Mandarin和Cantonese.在語音 語法上都有不合.固然都是漢語當從沒學過粵語的卻認為像外語一樣.
上猶縣外螺: ______ 其實粵語與普通話基本上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普通話說得到的,就能寫的到.而粵語不同,粵語分為口語化,與書面語(說得到的,就能寫的到). 例子:粵語:你扯罷啦.(口語化) 普通話:你滾吧.(書面語) 這就是粵語與普通話語法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
上猶縣外螺: ______ 語音方面,發(fā)音方面是最大的區(qū)別,同一個詞,同一個意思,但在普通話和粵語發(fā)音卻是千差萬別.在普通話發(fā)音里,z c s ,zh ch sh ,j q x 三組聲母是分立的,而粵語則沒有,更沒有翹舌音.在粵語里,支,資,知,都發(fā)ji音的.
上猶縣外螺: ______ 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diào)語言.粵語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含完整的九聲六調(diào),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征.在學術界,它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1] 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
上猶縣外螺: ______ 有啊.比如普通話的一是一,但是帶同樣yi發(fā)音的粵語字是二.也就是yi是普通話的一,粵語的二.
上猶縣外螺: ______ 普通話好了解,而粵語不太好懂.
上猶縣外螺: ______ 普通話. 粵語只是一種地區(qū)方言,就像川話、河南話···一樣只是一個區(qū)域的人用.而普通話則是中國普及的一種語言國家要求中國人通用的.有一些國外的華人華僑如果回國那學習用普通話會跟方便些.所以說普通話比粵語的影響力更大. 希望此回答對你有用,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