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現(xiàn)文點(diǎn)擊 放言五首(其三)和賣炭翁的答案 放言五首其三
賣炭翁
〔唐〕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作者小傳】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入仕以前自代宗大歷七年(772),至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xué)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zhèn)戰(zhàn)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并受到當(dāng)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yīng)物、房孺復(fù)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志應(yīng)進(jìn)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后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于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歲,進(jìn)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永貞時(805),王叔文、韋執(zhí)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懲惡賞善,舉賢任能,不失時機(jī)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采用。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為"補(bǔ)察時政"、"泄導(dǎo)人情"的武器,促進(jìn)新樂府運(yùn)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趨腐敗,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dāng)權(quán)者的忌恨與打擊。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聯(lián)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并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詩中通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jìn)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jiān)。次年轉(zhuǎn)刑部侍郎。
自大和三年(829),至?xí)?846)。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后擔(dān)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游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后病終。葬于龍門香山琵琶峰(見彩圖河南洛陽白居易墓)。詩人李商隱為撰墓志。今已辟為游覽勝地。
白居易一生不僅留下近3000篇詩作,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diǎn)。情是詩的內(nèi)容,言和聲是詩的表現(xiàn)形式,義是詩的社會效果。他分析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感情活動,說:"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策林》六十九)。又說:"樂者本于聲,聲者發(fā)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認(rèn)為情感活動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緣起于社會生活中的"事",密切聯(lián)系于當(dāng)時代的"政"。因而,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脫離現(xiàn)實,必須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參考譯文】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
賣了炭得到一點(diǎn)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dān)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這時他才到達(dá)市場南門外,在泥濘中歇下腳來。
有兩人騎馬揚(yáng)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zhuǎn)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結(jié)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注釋】
1、轍:(zhé)
2、敕:(chì)
3、系: (jì)
賣炭翁:這是作者《新樂府》的第三十二首,題下原有小序:“苦宮市也。”
伐薪:砍柴。
南山: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面。
何所營:派什么用途。
輾:同“碾”,軋的意思。
轍:車輪輾出的痕跡。
騎:騎馬的人。
翩翩:輕快得意的姿態(tài)。
黃衣使者白衫兒:唐朝的宦官品級較高的穿黃衣,無品級的穿白衣。
敕:皇帝的命令。
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系:掛。
直:同值。
【賞析】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詩人以個別表現(xiàn)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zhì),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fù)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xiàn)。“南山中”點(diǎn)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
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qū)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nóng)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bǔ)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jīng)濟(jì)狀況,而是設(shè)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kuò)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fā)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fēng)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dá)官貴人、富商巨賈們?yōu)榱巳∨y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dāng)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jù)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jīng)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jié)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yuǎn),又那么難行,當(dāng)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jīng)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jìn)皇宮,當(dāng)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dāng)賣炭翁餓著肚子、�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dāng)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tǒng)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shù)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xiàn)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于這個詩眼。在表現(xiàn)手法上,則靈活地運(yùn)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yùn)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tǒng)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xiàn)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diǎn)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太宗時用太監(jiān)專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陜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5)蒼蒼:灰白色。
(6)得:得到。
(7)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
(8)輾(niǎn):同“碾”,軋。
(9)轍:車輪輾出的痕跡。
(10)困:困倦,疲乏。
(11)市:集市。
(12)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3)騎(jì):騎馬的人。
(14)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白衫兒,指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
(15)把:拿。
(16)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7)回:調(diào)轉(zhuǎn)。
(18)叱:吆喝。
(19)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20)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多。
(21)驅(qū)將:趕著走。將;沒有實在意義,助詞。
(22)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
(23)綃(xiāo):生絲。
(24)綾:一種有花紋的絲織品。
(25)系:掛。
(26)直:同“值”,價格。
(27)已 :已經(jīng)。
編輯本段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很黑。賣炭得到的錢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dān)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餓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兩位得意洋洋的騎馬的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手里拿著詔書,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zhuǎn)車頭,大聲呵斥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dāng)作炭的價格。
〔唐〕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答案: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貫敗17265949427: 放言五首(其三)賞析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看問題忌帶片面性和表面性.“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正是闡明:對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質(zhì)的認(rèn)識,就必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檢驗或考驗,要以歷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斷,決不能根據(jù)一時一事就輕率...
貫敗17265949427: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①贈君一法決狐疑中的“一法”具體是什么方法?請說說你理解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很簡單,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
貫敗17265949427: <放言五首>翻譯及點(diǎn)評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 味,雖前輩深于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jì)水至清河自濁,周公大圣接輿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
貫敗17265949427: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的題. 放言五首(其三) 注 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1.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jié)論.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2.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以議論為詩,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詩的頸聯(lián)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極通俗地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rèn)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詩歌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普遍規(guī)律,小中見大,耐人尋味.(意思對即可)
貫敗17265949427: 白居易的詩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經(jīng)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池上竹下作》 唐-白居易 穿籬繞舍碧逶迤,十畝閑居半是池. 食飽窗間新睡后,腳輕林下獨(dú)行時.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 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fèi)目覓親知?《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貫敗17265949427: 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譯(急)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 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后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 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譯文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辦法 不用龜卜和拜蓍 試玉真假還得...
貫敗17265949427: 放言五首其三的思想感情!!!!!!!!急需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看問題忌帶片面性和表面性.“試玉要燒...
貫敗17265949427: 白居易的代表作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長相思 汴水流,...
貫敗17265949427: 《放言五首》(其三)一詩講了什么道理?詩人引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rèn)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jié)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dāng)成篡權(quán)者,把王莽當(dāng)成謙恭的君子了....
貫敗17265949427: 《放言五首》其三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義的哲理詩.詩中借用比喻和歷史故事,說明了辨別人才好壞的方法.特別是三、四兩句,作者舉出了兩個例子,證明辨別事物真?zhèn)?評述歷史人物功過,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實踐考驗,才能判斷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結(jié)論來.后四句詩,過去常為一些小說引用.例如《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寫曹操大宴銅雀臺,對諸文士談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這四句詩.
〔唐〕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作者小傳】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入仕以前自代宗大歷七年(772),至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xué)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zhèn)戰(zhàn)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并受到當(dāng)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yīng)物、房孺復(fù)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志應(yīng)進(jìn)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后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于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歲,進(jìn)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永貞時(805),王叔文、韋執(zhí)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懲惡賞善,舉賢任能,不失時機(jī)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采用。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為"補(bǔ)察時政"、"泄導(dǎo)人情"的武器,促進(jìn)新樂府運(yùn)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趨腐敗,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dāng)權(quán)者的忌恨與打擊。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聯(lián)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并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詩中通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jìn)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jiān)。次年轉(zhuǎn)刑部侍郎。
自大和三年(829),至?xí)?846)。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后擔(dān)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游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后病終。葬于龍門香山琵琶峰(見彩圖河南洛陽白居易墓)。詩人李商隱為撰墓志。今已辟為游覽勝地。
白居易一生不僅留下近3000篇詩作,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diǎn)。情是詩的內(nèi)容,言和聲是詩的表現(xiàn)形式,義是詩的社會效果。他分析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感情活動,說:"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策林》六十九)。又說:"樂者本于聲,聲者發(fā)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認(rèn)為情感活動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緣起于社會生活中的"事",密切聯(lián)系于當(dāng)時代的"政"。因而,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脫離現(xiàn)實,必須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參考譯文】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
賣了炭得到一點(diǎn)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dān)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這時他才到達(dá)市場南門外,在泥濘中歇下腳來。
有兩人騎馬揚(yáng)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zhuǎn)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結(jié)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注釋】
1、轍:(zhé)
2、敕:(chì)
3、系: (jì)
賣炭翁:這是作者《新樂府》的第三十二首,題下原有小序:“苦宮市也。”
伐薪:砍柴。
南山: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面。
何所營:派什么用途。
輾:同“碾”,軋的意思。
轍:車輪輾出的痕跡。
騎:騎馬的人。
翩翩:輕快得意的姿態(tài)。
黃衣使者白衫兒:唐朝的宦官品級較高的穿黃衣,無品級的穿白衣。
敕:皇帝的命令。
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系:掛。
直:同值。
【賞析】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詩人以個別表現(xiàn)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zhì),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fù)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xiàn)。“南山中”點(diǎn)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
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qū)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nóng)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bǔ)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jīng)濟(jì)狀況,而是設(shè)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kuò)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fā)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fēng)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dá)官貴人、富商巨賈們?yōu)榱巳∨y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dāng)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jù)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jīng)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jié)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yuǎn),又那么難行,當(dāng)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jīng)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jìn)皇宮,當(dāng)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dāng)賣炭翁餓著肚子、�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dāng)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tǒng)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shù)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xiàn)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于這個詩眼。在表現(xiàn)手法上,則靈活地運(yùn)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yùn)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tǒng)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xiàn)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diǎn)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太宗時用太監(jiān)專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陜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5)蒼蒼:灰白色。
(6)得:得到。
(7)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
(8)輾(niǎn):同“碾”,軋。
(9)轍:車輪輾出的痕跡。
(10)困:困倦,疲乏。
(11)市:集市。
(12)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3)騎(jì):騎馬的人。
(14)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白衫兒,指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
(15)把:拿。
(16)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7)回:調(diào)轉(zhuǎn)。
(18)叱:吆喝。
(19)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20)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多。
(21)驅(qū)將:趕著走。將;沒有實在意義,助詞。
(22)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
(23)綃(xiāo):生絲。
(24)綾:一種有花紋的絲織品。
(25)系:掛。
(26)直:同“值”,價格。
(27)已 :已經(jīng)。
編輯本段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很黑。賣炭得到的錢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dān)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餓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兩位得意洋洋的騎馬的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手里拿著詔書,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zhuǎn)車頭,大聲呵斥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dāng)作炭的價格。
〔唐〕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答案: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相關(guān)評說: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看問題忌帶片面性和表面性.“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正是闡明:對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質(zhì)的認(rèn)識,就必須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檢驗或考驗,要以歷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斷,決不能根據(jù)一時一事就輕率...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很簡單,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 味,雖前輩深于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jì)水至清河自濁,周公大圣接輿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1.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jié)論.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xiàn)出來的.2.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以議論為詩,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詩的頸聯(lián)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極通俗地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rèn)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詩歌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普遍規(guī)律,小中見大,耐人尋味.(意思對即可)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經(jīng)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池上竹下作》 唐-白居易 穿籬繞舍碧逶迤,十畝閑居半是池. 食飽窗間新睡后,腳輕林下獨(dú)行時.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 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fèi)目覓親知?《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 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后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 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譯文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辦法 不用龜卜和拜蓍 試玉真假還得...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看問題忌帶片面性和表面性.“試玉要燒...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長相思 汴水流,...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rèn)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jié)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dāng)成篡權(quán)者,把王莽當(dāng)成謙恭的君子了....
饒河縣鼓風(fēng): ______ 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義的哲理詩.詩中借用比喻和歷史故事,說明了辨別人才好壞的方法.特別是三、四兩句,作者舉出了兩個例子,證明辨別事物真?zhèn)?評述歷史人物功過,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實踐考驗,才能判斷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結(jié)論來.后四句詩,過去常為一些小說引用.例如《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寫曹操大宴銅雀臺,對諸文士談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這四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