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諸葛亮《誡外甥書》的名句是什么?
志當存高遠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諸葛亮集·誡外甥書》。
原文: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譯文:
一個人應(yīng)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欲,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內(nèi)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丟棄瑣碎,廣泛地向人請教咨詢,去除猜疑和吝嗇,這樣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滯留。
也不會損傷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擔心達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那就會碌碌無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無聞地被情欲束縛,勢必永于淪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為庸俗的下流之輩。
擴展資料:
一、志當存高遠近義詞:鴻鵠之志
1、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2、釋義:比喻志向遠大。
3、出處:新華·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白話文:燕子麻雀怎么會知道天鵝的遠大志向呢!)
二、志當存高遠反義詞:無所作為
1、拼音:wú suǒ zuò wéi
2、釋義:指工作中安于現(xiàn)狀,缺乏進取精神。
3、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七》:縱黃帝亦曾用兵戰(zhàn)斗,亦不是全然無所作為也。(白話文:即使黃帝也曾派兵打仗,也不會是完全沒有進取精神。)
什么高遠諸葛亮寫的?
志當存高遠諸葛亮寫的。志當存高遠的意思:人應(yīng)當懷抱高遠的志向。志當存高遠出自《諸葛亮集·誡外甥書》,原句為“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原文: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
志當存高遠出自于哪本書?
“志當存高遠”這句話出自《諸葛亮集·誡外甥書》。它強調(diào)了一個人應(yīng)當懷抱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欲,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這一觀點不僅是對個人品質(zhì)的追求,更是對人生道路的指引。如果說《誡子書》主要強調(diào)了“修身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那么《誡外甥書》則...
誰知道"志當存高遠"的意思是什么?
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指的是一個人應(yīng)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哪句詞語告訴我們做人應(yīng)當懷抱高遠的向?
1. 志當存高遠,這句話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做人應(yīng)當懷抱高遠的志向。2. 這句話出自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的《誡外甥書》。3. 在《誡外甥書》中,諸葛亮強調(diào)了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并倡導(dǎo)追求圣賢般的境界。4. 他建議我們要控制情欲,摒棄心中俗念,以使高尚的志向在我們身上得以體現(xiàn)...
十首諸葛亮詩有哪些?
十首諸葛亮詩有:1、志當存高遠。出自《誡外甥書》。【譯文】一個人應(yīng)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師表》。【譯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國家、為人民奮斗終生,直到死為止。3、物有異類,形有同色。出自《便宜十六策·察疑第五》【譯文】有的物體雖然屬于不同的類別...
志當存高遠的作者是誰?
志當存高遠的作者是諸葛亮。志當存高遠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諸葛亮集·誡外甥書》,原文是: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
媽媽常用什么告訴我要有遠大的志向?
”這句話鼓勵人們追求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欲,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引起深深的共鳴。“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誡子書》中另一句名言,常被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
“志存高遠”的下一句是什么?
“志當存高遠”下一句是“慕先賢”。這句話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誡外甥書》。諸葛亮開宗明義地指出,一個人應(yīng)當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jié)制情欲,去掉郁結(jié)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圣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xiàn)出來。在文章中,諸葛亮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如何“志存高遠”。首先,他強調(diào)...
志當存高遠出自哪里
諸葛亮在其《誡外甥書》中提出了“志當存高遠”的觀點,強調(diào)人應(yīng)當懷抱高遠的志向,并以此為生活的動力和目標。這一理念源自諸葛亮對外甥的教誨,他期望后輩能夠樹立崇高的理想,追隨先賢的足跡,摒棄欲望和雜念,保持清晰的思維。諸葛亮認為,只有心懷高遠,才能擺脫平庸,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和理想。在實際生活...
“志存高遠”出自哪里?
志存高遠出自諸葛亮的《勉侄書》全文: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于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相關(guān)評說: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寧靜致遠”出自兩漢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兩句是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但這不是諸葛亮的原創(chuàng).而是出自西漢《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其原句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自《誡子書》.是諸葛亮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寫給他兒子垂髫時期的諸葛瞻之書.此聯(lián)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一個人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自《誡子書》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xué)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 選自《諸葛亮集》.(題目是后人加的)望采納,采納率越高的人答案越可信不能因為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就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xué)習(xí),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xué)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xué)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諸葛亮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中心內(nèi)容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夫君子之行...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lián):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lián)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guān)、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lián)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lián).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干仄極不和諧.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出處于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xiàn)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xué)習(xí),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lián):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lián)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guān)、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其大意...
良慶區(qū)臨界: ______ 諸葛草廬中門聯(lián):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lián)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guān)、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