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有哪些貢獻? 房玄齡在歷史有哪些貢獻?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出生于北周武帝元年(578),其父房彥謙,精于五經,有詞辯,在隋做過司錄刺史,清廉善良,其俸祿,常周濟親友。他曾對房玄齡說:“人皆以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隋書•房彥謙傳》)房玄齡從小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覽經書,開皇十六年(596),“舉進士,授羽騎尉,校群秘書省。”因其學識淵博,受吏部侍郎高孝基賞識。不久,調任陽縣縣尉。后來,因事受連累革職,遂遷移居上郡。
一、棄暗投明輔助秦王
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率軍三萬,進兵關中。李淵軍隊橫渡黃河后,兵分二路。一路由李建成駐守送關,以防隋軍救授;一路由李世民率軍西進,占領渭北,逼近長安,李淵父子舉兵反隋,得到人民的支持,一路勢如破竹,沿途歸順者很多。
富有政治眼光的房玄齡,眼見隋朝大勢已去,下定決心投奔李淵父子。他來到渭北軍門拜見李世民,正好李世民廣求賢才,收納天下英俊,兩人一見如故,李世民當即拜房玄齡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成為他帳下的主要謀士。當年十一月,唐軍攻占隋都長安。第二年五月,李淵滅隋,做了皇帝,改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六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世民拜房玄齡為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政權后,以關中為基地,進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
李淵任命李世民掛帥,向各個地方割據(jù)勢力和農民起義軍進攻。房玄齡隨同李世民轉戰(zhàn)南北,運籌帷幄,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武德六年十一月,首先消滅了隴西的割據(jù)勢力薛仁杲;武德三年(620)又打敗了割據(jù)西北的劉武周。占領山西后,李世民繼續(xù)揮師東進,進攻盤據(jù)洛陽的王世充。王世充被圍,急忙向河北農民起義軍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親率十多萬大軍,火速開往洛陽,水陸并進,勢不可擋。李世民讓李元吉圍困洛陽,自己則親率精兵三千截擊竇建德。
汜水一戰(zhàn),唐軍大獲全勝,竇建德受傷被俘。王世充眼見大勢已去,只得投降了唐朝。武德五年(622),李世民又繼續(xù)鎮(zhèn)壓了竇建德余部劉黑闊。于是在短短的四五年間,李世民東征西討,消滅了各種反唐勢力,為唐王朝的統(tǒng)一,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房玄齡隨軍出征,盡心輔助秦王,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唐王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唐軍每攻克一城池,諸將往往把眼光盯住庫里的珍貴寶物。唯有房玄齡卻不是這樣做,他每到一地就首先物色人才,招入幕府,和他們結為朋友,千方百計將他們搜羅到秦王府來,這些人后來為李世民效勞,大大加強了秦王府的實力;這些人后來都能出死力幫助李世民奪得帝位。李世民說:“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我今有齡,猶禹也。”在各地征戰(zhàn)中,房玄齡作為秦王府的記室,撰寫了不少軍書、表奏,他的文章“文約理贍”,又快又好,深得高祖李淵的賞識。
唐王朝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結束后,其內部又出現(xiàn)了新的一場戰(zhàn)爭。
二、玄門當機贏得勝利
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圍繞著儲位問題的激烈競爭,很快由暗爭發(fā)展為明斗,勢如水火,互不相容。在唐王朝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太原起兵、進軍長安,還是東征西討,削平群雄,他都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司馬光說:“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李世民才能出眾,這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房玄齡曾說他:“箭穿七札,弓貫六鈞,加以留情墳典,屬競篇什,筆邁鐘、張,詞窮賈、馬。”他的父親李淵對李世民的才干也是賞識的。在太原起兵時,曾面許李世民:“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太子李建成雖沒有像李世民那樣的赫赫戰(zhàn)功,但他自起兵太原,鎮(zhèn)守道關,南進長安,東出洛陽,也立過一定的戰(zhàn)功。再加上他位居東宮,聯(lián)合其弟李元吉,其得到帝位的自然條件是相當優(yōu)越的。
有銳敏政治眼光的房玄齡,對李世民兄弟之間事態(tài)的發(fā)展看得一清二楚,他心里十分著急,于是私下對長孫無忌說:“今嫌隙已成,一旦禍機竊發(fā),豈唯府朝涂地,實乃社稷之憂;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存亡之機,間不容發(fā),正在今日!”(《資治通鑒》卷191)長孫無忌也有同樣的感受和憂慮,他把房玄齡的話告訴李世民。
李世民深感憂慮,召房玄齡共同議事。房玄齡與杜如晦勸李世民盡快動手,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仍猶豫不定,李建成、李元吉為了除掉李世民,首先第一步就是清除李世民身邊的人,他先用收買、拉攏的辦法想將秦王府的勇將謀臣拉過去,沒有獲得成功。繼而又在李淵面前中傷、挑撥,李建成最忌恨的就是房玄齡、杜如晦,結果,李淵偏聽偏信,下令把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夏,突厥兵犯邊,按慣例,大都由李世民督軍御敵,但此時,李建成卻提議由李元吉和李藝出征,以阻止李世民掌握兵權同時,李元吉還征調秦府將領尉遲敬德、程知節(jié)、段志玄、秦叔寶前往,借此把秦府精兵抓到自己手中。事成之后他們決定再來謀殺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立即召集內弟長孫無忌、舅舅高士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商議。尉遲敬德慫恿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臨難不決,非勇,”李世民又秘密召回房玄齡和杜如晦,令二人穿戴道士服潛入秦府,共同議事。
房玄齡說:“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yè);今日憂危,乃天贊也,愿大王勿疑,”經過周密的策劃,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暗中在玄武門設下伏兵,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成功。
“玄武門之變”后,李淵把軍國大事完全委托給李世民處理,并立李世民為太子。接著,李世民拜房玄齡為右庶子,不久,又提升房玄齡為中書今,當上了宰相。
三、選賢審法宰相之職
八月,李淵把帝位傳給李世民,李世民即皇帝位,改年號為貞觀。
唐太宗即位后,對等論功行賞,房玄齡、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不滿,說:“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里上,臣竊不服。”唐太宗說:“叔父雖首唱舉兵,蓋自營脫禍。乃竇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合余燼,叔父望風敗北,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說得李神通理屈詞窮,羞愧無言,貞觀三年(629)二月,房玄齡改任尚書左仆射。唐初的左右仆射就是宰相。房玄齡是位卓越的實干家,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出色的高級官員被陸續(xù)薦舉給朝廷。他擔任宰相后,首先裁減大量的冗員。
唐太宗曾對房玄齡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根據(jù)唐太宗的詔令,房玄齡在貞觀初年對在職官員進行大量裁并,全國根據(jù)地理位置的劃分,設十道,三百余冊,這是貞現(xiàn)初年全國性的一次重大行政改革,房玄齡不僅果斷地裁去大量冗員,而且能因才授任、選賢任能。唐太宗重視選才用人,他認為“致治之術,在于得賢。”他確定宰相的首要職責是求訪賢才,他曾對房玄齡和杜如晦說:“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唐太宗還下令把宰相擔負的具體政務交給左右丞處理。
宰相集中精力處理大事和挑選人才,這為房玄齡選賢任能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早在秦王府時,房玄齡就發(fā)現(xiàn)杜如晦聰明識達,有助王之才,就向秦王李世民推薦:“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說:“爾不言,幾失此人矣廠從此,”李世民開始重用杜如晦。后來果然證實,杜如晦輔佐太宗,功勛卓著。
房玄齡選用人才,重才也重德,他推薦的李大亮,不但文武全才,而且品德優(yōu)異。房玄齡本人則為官清廉,生活儉樸,竭心奉公,“每當宿值,必通宵假寐,”房玄齡稱李大亮“有王陵、周勃之才,可以當大位,”唐太宗拜任李大亮為左衛(wèi)大將軍、兼領太子右衛(wèi)軍,又兼工部尚書,身居三職,甚為器重,薛收是個卓有文才的讀書人,經房玄齡的推薦,為太宗任用,太宗召見,“問以經略”,薛收“辯對縱橫,皆會旨要”,太宗征伐時的檄文、捷報,大多出于薛收之手,可惜薛收只活了三十三歲。唐太宗悲嘆地對房玄齡說:“薛收若在,朕當以中書今處之。”房玄齡選才,不“以備取人”,張亮是個貧寒人士,“素寒賤,以農為業(yè)”,而張亮膽氣不足,無將帥之才,房玄齡卻只用其長,并不“以備求人”,對唐太宗任用的人,房玄齡認為不合適的,也不茍用。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要拜李緯為支部尚書,想聽聽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但云李緯好說須,更無他語”,唐太宗明白了房玄齡的意思,便改變了原來的主意。改任李緯為洛州刺史,可見房的意見在當時何等重要!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吏治清明,去冗員,對唐朝政治、經濟的鞏固和發(fā)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房玄齡精簡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銳減的唐初來說,既裁去了冗官濫職,避免了十羊九牧,有利于提高朝廷各部門的辦事效率,同時也節(jié)省了國家的財政開支,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這一道理唐太宗和房玄齡等是非常明白的。唐太宗和房玄齡從隋朝的滅亡吸取教訓,他們深知:“史良,則法平政成;不良,則王道弛而敗美。”他們深知,“官得其人,民去嘆愁”的道理。“民去嘆愁”,則階級矛盾緩和,國家就會長治久安,這是出現(xiàn)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為了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王朝的統(tǒng)治,唐太宗即位后,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與學士、法官一起,重新商議修定法律。
鑒于隋煬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滅亡”的教訓,在太原起兵時,李淵父子即“布寬大之令”。入長安后,為了取得民心,約法十二條:“唯制殺人、劫盜、背軍、叛逆者死,余并摘除之。”李淵稱帝后,曾制定“武德律”,“盡削大業(yè)所用煩峻之法”。
唐太宗主張克簡刑政,審慎法令。他在貞觀元年對侍臣說:“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他還說,“國家法令,唯須簡約,不可一罪作數(shù)種條。格式既多,官人不能盡記,更生奸詐,若欲出罪即引輕條,若欲入罪即引重條。數(shù)變法者,實不益道理。宜令審細,毋使在文。”(《貞觀政要•赦令》)房玄齡等根據(jù)唐太宗的旨意修訂成的唐代法律,即《貞觀律》,有四個部分,即律、令、格、式。“律以正別定罪”,就是刑事法典。唐律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國家的政治制度到百姓的戶籍婚喪,都有極其詳密的規(guī)范。其中“定律五百條,分為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衛(wèi)禁,三曰職制,四曰戶婚,五曰廄庫,六曰擅興,七曰盜賊,八曰斗訟,九曰詐偽,十曰雜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斷獄,有笞、杖,徒、流、死,為五刑。笞刑五條,自笞十至五十;杖刑五條,自杖六十五至一百;徒刑五條,自徒一年,遂加半年至三年;流刑三條,自流二千里,遞加五百里,至三千里;死刑二條,絞、斬。大凡二十等。”(《新唐書•刑法志》)“令者,尊卑貴賤之等數(shù),國家之制度也。”令是對各種制度的規(guī)定,如《戶令》是對戶籍和婚姻制度的規(guī)定;《田令》是對土地制度的規(guī)定。令只規(guī)定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但不包括對于違令行為后給予的刑事制裁。唐太宗時,“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條,為三十卷。貞觀十一年正月頒下之。”(《新唐書•刑法志》)“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格是皇帝赦令的匯編,百官的職責范圍,由房玄齡等在貞觀十一年規(guī)定武德以來敕格七百條為《貞觀格》,共有十八卷,頒行天下。(《資治通鑒•唐紀十》)“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式是各種行政法規(guī),國家機關辦事的章程、條例,房玄齡等制定的《貞觀律》的量刑定罪上有寬緩的方面,僅與隋律相比《貞觀律》減大辟(死刑)者九十二條,減流刑為徒刑者七十一條。在官犯法,只奪官除名,仍同性伍。房玄齡因舊律的別重,“議絞刑之屬五十,皆免死而斷右趾。”但唐太宗哀其斷毀肢體,令房玄齡等再議。王桂、蕭瑀等認為改死刑為斷趾,保存了生命,已放寬,而房玄齡主張再行放寬,他認為:“左者五刑,刖居其一。及肉刑既廢,今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而又刖足,是六刑也。”(《新唐書•刑法》)于是決定將斷趾改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
房玄齡還改變了舊律中因謀反罪而兄弟連坐得俱死的法律,規(guī)定為“反叛者,祖孫與兄弟緣坐,皆配沒。惡言犯法者,兄弟流配而已。”(《新唐書•刑法》卷五六)死刑和古代相比,幾乎去掉一大半。至于削煩去囊,變重為輕,更是不可勝記。
后來,長孫無忌對《唐律》作了具體說明,編成《唐律疏議》一書。此書是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
法與禮是統(tǒng)治者維護其統(tǒng)治的兩個方面,所謂“德主刑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貞觀期間既重視法律的修訂,也重視以禮的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思想行為,以禮來制約各種社會關系,而且以禮制律,律禮相輔,“失禮之禁,著在刑法。”不忠者有罪,不孝者必誅。用法律的強制力量推行禮的道德規(guī)范,反過來,又用禮的道德來輔助法的推行。唐太宗即位之初,即詔令房玄齡等禮官學士修改隋禮,最后完成《貞觀新禮》一百三十八篇,是唐代禮制的基礎之作。
四、力主安撫通好外邦
唐朝初年面臨著極為復雜的民族關系問題,房玄齡在民族政策上,顯示了他深思熟慮的外交能力,他主張結好各民族,以減少沖突。貞觀十六年(624),雄踞漠北的東突厥薛延陀部實力較強,太宗曾封其首長夷南為真珠可汗。但薛延陀部反復無常,出爾反爾,唐太宗派兵聯(lián)合突厥的一部給以致命的打擊后,真珠可汗派人來唐求婚。唐太宗雖對薛延陀并不放心,但是在以武力消滅,還是聯(lián)姻這個問題上一時下不了決心。房玄齡權衡利弊。認為和親為上策。理由是大亂之后,國家元氣尚待恢復,用兵對國家不利。唐太宗采納了房玄齡的意見,答應許以第十五個女兒新興公主,但要求“厚納聘和”,親自到靈川迎親。真珠可汗聞知,興高采烈,“謂其國中曰:‘我本鐵勒小帥,天子立我可汗,今復嫁我公主……斯亦足矣。’”《新唐書•北狄》卷一九九)從而使薛延陀部歸順了唐朝,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改善了民族關系。后來,真珠可汗一時無法集得聘禮,延誤了迎親日期。唐太宗以其輕侮中國,“下詔絕其婚”。
唐初,朝鮮半島有三個國家。西半部的叫百濟,中部的叫新羅,北部的叫高麗。其中以高麗最為強大,它占有漢江流域和遼東平原。隋文帝開直十八年,曾發(fā)兵三十萬,大舉進攻高麗,失敗而回。隋煬帝也曾三次征高麗,結果都失敗而回,并引起了農民大起義,走上了滅亡的道路。唐初,三國均遣使和唐朝來往。貞觀十六年,高麗發(fā)生內亂,大臣蓋蘇文弒其君,獨專國政。唐太宗想出兵以武力干預,但房玄齡以為不可。他對唐太宗說:“臣觀古之列國,無不強凌弱,眾暴寡。今陛下?lián)狃B(yǎng)蒼生,將士勇銳,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謂止戈為武者也。”他又以歷史為鑒,勸諫唐太宗:“昔漢武帝屢伐匈奴,隋主三征遼左,人貧困敗,實此之由,唯陛下詳察。”(《貞觀政要•征伐》)唐太宗接受了意見,便中止了這次行動。后來,高麗聯(lián)合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求救。唐太宗派人勸說,高麗不聽,于是,唐太宗決定親征高麗。他委令房玄齡籌辦和運送軍糧、軍械,下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舊唐書•房玄齡傳》)他屢次上言,提醒太宗,不要輕敵。房玄齡雖然沒有強烈勸阻唐太宗東征,但他始終放心不下。唐太宗這次親征高麗,雖然暫時取得了一些勝利,攻下了一些城池,但遇到頑強抵抗,只能屯兵廣安東城下。此時正值隆冬嚴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且糧食將盡,于是,唐太宗決定班師回京。
對于此次征伐高麗的挫折,唐太宗耿耿于懷,他不甘心,還想舉兵東征。此時房玄齡已年老多病,但他出于憂國之心。宰相之責,毅然上書,勸諫唐太宗,他說:“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老臣所以為陛下惜之者,蓋此謂也,”他引用老子的話:“知足不辱,知之不殆”來勸導唐太宗,他還說:“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上矣,”希望唐太宗放棄“天可汗”的迷夢,不再“驅使無罪之士卒,委之鋒刃之下。”房玄齡認為,高麗的內亂是他們內部的事,他們并沒有得罪中國,而唐王朝的出兵“內為前代雪恥,外為新羅報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大乎廣(《資治通鑒》卷一九九)唐太宗對房玄齡的懇切之言深為感動。
五、盡官切諫盡職盡心
房玄齡在輔佐唐太宗時多有進諫,他諫勿征高麗,諫勿用平庸之輩,以及諫減少民族沖突、改善民族關系方面,日后都證明他意見的正確,都收到過很好效果,房玄齡的進諫反映了他善于思謀,考慮效果的特點。
唐高祖李淵去世后,唐太宗要以漢高祖長陵的規(guī)模為父親建陵,而漢長陵東西長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工程浩大。秘書監(jiān)虞世南勸唐太宗實行薄葬,認為薄葬并非不孝,厚葬反而為親所累,他建議造的陵墓,陵內器物,盡量從簡。虞世南的建議利國利民,但房玄齡考慮,唐太宗不會接受虞世南的建議,于是,他提出了以漢武帝的陵墓規(guī)格建造,唐太宗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房玄齡為相,通達政事,善于謀劃,盡心盡責,唯恐失誤,褚遂良說:“人臣之助,玄齡為最。”王珪贊譽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房玄齡治理國政,秉公守正,他始終認為:“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加上他的作風忠謹謙恭,對人寬厚,對己嚴謹,晚年,他體弱多病,幾次上表請求解除仆射職務,太宗不答應,貞觀十六年(642)太宗又晉升房玄齡為司空。司空為三公之一,品高位尊。房玄齡又上表辭讓,太宗仍不允許,并說:“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煩此讓,”可以看出,唐太宗是離不開他的。
六、總結歷史著書立說
房玄齡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唐朝初年,為了修明政治,達到天下大治,非常重視歷史經驗,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在重視總結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唐太宗任命房玄齡為史書的總監(jiān)修,開了官修史書的先河,為此還專門成立了史館。在總監(jiān)修房玄齡的組織領導下,官修史書盛況空前,貞觀期間,一共修撰史書八種,即令孤德棻和岑文本合修的《周書》、李白藥修的《北齊書》,姚思康編撰的《梁書》和《陳書》、魏征編撰的《隋書》。在中國官修的二十四部正史中,占了三分之一,其貢獻之大,有目共睹,根據(jù)唐太宗的提議,房玄齡還開創(chuàng)了編纂本朝歷史紀錄的新制度。唐朝是編纂本朝諸帝實錄的頭一個王朝。貞觀十七年(643),高祖、太宗實錄修成,唐太宗因房玄齡修史有功,“降奎書褒關,賜物一千五百段”。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病重,唐太宗派名醫(yī)為其醫(yī)治,每日供給御膳,還親臨探望,當握手敘別時,不勝悲痛。七月,房玄齡與世長辭,終年七十歲。唐太宗慶朝三日以示哀悼,冊贈太尉,并州都督,謚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齡,玄齡是他的表字,他的名是
房玄齡的名是房喬。房玄齡,名喬,字玄齡,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他生于公元579年,在唐太宗時期擔任重要職位,如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負責處理國家大事。房玄齡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干,為唐朝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唐太宗的統(tǒng)治下,房玄齡積極參與國家政策的...
對于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房玄齡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房玄齡為官,從來不以功臣自居。對皇上,他始終恭謹有加,處處小心謹慎,時時如履薄冰。處事稍有不當,或皇上臉色不好,即叩頭請罪,惴惴然如貓前的老鼠。對同僚,他則十分寬厚,特別是聽說別人做了什么好事,他就會高興得如同是自己做的一樣。對人,他從不求全責備,更不以己之長去量別人之短。...
房玄齡簡介
都能發(fā)揮其長處。房玄齡以忠誠和高效的工作贏得了太宗的極高評價,被譽為“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他恪盡職守,從不居功自傲,與杜如晦的“房謀杜斷”之稱,成為后世賢相的典范。直至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逝,他的貢獻被后人銘記,死后被追贈謚號“文昭”,并在昭陵陪葬,其事跡永載史冊。
唐朝歷史人物介紹——房玄齡
房玄齡-人物評價 房玄齡后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柳芳嘆道:“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玄齡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諫,房玄齡贊其賢;李積、李靖善將兵,房玄齡行...
房玄齡的能力到底有多強?李世民有多么重視他?
房玄齡以其作為政治家的能力和對法律和行政的了解而聞名,他在唐朝第二個皇帝太宗手下?lián)胃呒壒賳T。他在起草唐朝的法典方面發(fā)揮了作用,并在太宗統(tǒng)治時期建立政府系統(tǒng)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他在軍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為唐朝軍事制度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房玄齡是中國唐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官員,被認為是...
《房玄齡》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房玄齡》人物故事小傳
房玄齡長于吏治,立法寬正,量才用人,適應了唐初要求安定和急需人才的社會政治形勢,為“貞觀之治”作出了重要貢獻。房玄齡與另一位良相杜如晦一起,被后人敬稱為“房杜”。后封梁國公。曾受昭重撰《晉書》。其言論主要見于《貞觀政要》。 〔正史〕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曾祖翼,后魏鎮(zhèn)遠將軍、宋安郡守...
房謀杜斷指的是哪兩個人
1. 房玄齡 職位與貢獻:房玄齡是唐朝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謀略著稱。他不僅在政治上有著深厚的造詣,還善于提出各種治國方略,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倚重。特點:房玄齡善于謀劃,能夠針對時局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為決策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參考。2. 杜如晦 職位與貢獻:杜如晦同樣是唐朝...
房玄齡的人生簡介是什么?
房玄齡是唐朝初年的杰出政治家,被譽為“貞觀之治”的重要人物之一。房玄齡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好學,精通文史,善于謀略。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被任命為中書令,負責起草詔書,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房玄齡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學造詣,為貞觀之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隋唐中的秦用是誰?
為唐朝的政治穩(wěn)定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和貢獻在中國歷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筆。總的來說,房玄齡作為隋唐時期的秦用人物,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干,為唐朝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和貢獻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因此,隋唐中的秦用指的就是房玄齡。
歷史上對房玄齡的贊譽很高,房玄齡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通過對締造者這個詞的解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應該是對創(chuàng)建貞觀時代發(fā)揮了主要作用的人,或者是對貞觀時代的精神領域做出了主要貢獻的人。房玄齡雖然是貞觀時代的名臣,但是把他當作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明顯是有不當之處的。那么,什么樣的人才可以被稱作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相關評說: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唐代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于世,唐初齊州人[1] ,房彥謙之子.[1]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夢見飲酒吃醋(家里醋不小心打碎了什么預兆)目錄:夢見飲酒吃醋家里醋不小心打... 屬兔男一向是風度翩翩,溫遜謙和的人,屬兔男吃起醋來會有什么表現(xiàn)呢?2、屬兔...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與世長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重,太宗派名醫(yī)為其醫(yī)治,每日供給御膳,并親臨探望.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他們倆一見如故,談得很投機.1、一見如故,漢語成語,意思是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形容初次相見就情投意合.2、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3、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4、近義詞語:一見鐘情、一見傾心、一拍即合,一面如舊.5、反義詞語:形同陌路、視同路人.6、隋朝末年,羽騎尉房玄齡看不慣隋王朝的所作所為,毅然拋棄官職去投奔舉義旗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對房玄齡早有耳聞,兩人一見如故,都有相見恨晚之感.房玄齡跟隨李世民走南闖北,九死一生,為李世民收羅有用的人才,唐朝建立后成為尚書令.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唐朝,和杜如晦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里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都是文人.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家經書,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后授羽騎尉、隰城尉.杜如晦小時候聰...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李世民在位的23年(627~649)中,不斷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 經驗教訓,虛心聽取... 唐太宗還任用敢于直言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為宰相. 房玄齡有謀,杜如晦敢決斷,史稱...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房 堅:后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官終司空參議. 房 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zhèn))人.唐玄宗、肅宗兩朝宰相.官至正議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與詩人孟...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錯 本題考查的是“房謀杜斷”,根據(jù)所學可知, 唐太宗任用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魏征曾任諫議大夫和左光祿大夫,故本句表述錯誤.
維揚區(qū)運動: ______ 房玄齡在用人方面,既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責備,能夠揚其長而避其短.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他也寧缺勿濫,決不做濫竽充數(shù)之舉.如管理財政申報開支的部門,很長時間沒有人選,但房玄齡認為這個部門關系到“天下利害”,是“民力所系”的地方,“寧虛其位,而不以與人”.他這樣做,有時會招致別人說閑話,說他在授權方面十分吝嗇.但他為了國家的利益,從不計較個人的聲譽.對于朝廷上的一些瑣事,他幾乎事無巨細,一概過問,不僅定期審查吏治、司法的得失優(yōu)劣,甚至連宮室的營選、武庫里的存儲數(shù)目,他都要一一過問.史書說他“事無巨細,咸當留意”,其認真負責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