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正常理論來說,為了自己的繼位者能夠穩(wěn)妥的掌控政權,應該是在皇帝還沒有去世時就將皇位交出去,然后教導自己的后人,幫助他更好的掌控國家。但是歷數(shù)古代眾多皇帝中,活著時候就將皇位傳出去的只有二十多位,其他大部分皇帝都是在自己死后才退位的,那么原因何在呢? 太上皇由來已久 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活著的時候就主動將手中權力交出去的皇帝幾乎是沒有的,大部分太上皇都是被迫交出手中的皇位。做了太上皇,日子過也不是很幸福,甚至算得上是凄慘了。即使是做了女皇帝的武則天,在交出權力之后也不得不聽從兒子的安排,沒過多久就變得十分蒼老。 太上皇這一名詞最早出現(xiàn)在秦朝時期,當嬴政統(tǒng)一天下之后,自稱為始皇帝,然后將自己的父親追封為太上皇。在古籍中也有類似的解釋:太上是世界上最尊貴的人,“皇”即為君,是當朝皇帝的父親,但是不能干預政治,所以不能將其稱為“帝”,只能稱其為“太上皇”。 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太上皇要算是南北朝時期的后涼太祖呂光。他原本是前秦的一位大將,后來自立為皇,建立了后涼政權。之后,將政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在他之后,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二十多位活著的太上皇。太上皇將皇位交給兒子,被稱為“內禪”。 但實際上在歷史中真正主動禪讓政權的父親可以說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被逼無奈。畢竟從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到退居二線,成為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對于皇帝來說落差也是比較大的,所以歷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在死后才退位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原因。image.png 皇帝不愿意退位 皇帝手中權力巨大,退位之后只能做太上皇,雖然名字里邊還帶了皇字,但手中權力已經大不如從前,遠離了政治的中心,甚至還要受到兒子的忌憚,生活也不是很好。比如唐朝皇帝李淵。他在建立唐朝之后,已經立下了長子作為太子,但是因為李世民跟隨他南征北戰(zhàn),在武將中有著巨大的話語權。李淵建立政權之后,幾位皇子之間斗爭也非常的激烈,對于這個出色的兒子李淵也有防備之心。李世民多次受到兄弟的暗殺。所以在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發(fā)動了兵變,殺死了自己的太子兄長,然后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成了新的皇帝。 《舊唐書》:“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tǒng)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于皇太子。” 李淵一手建立了大唐跟隨者眾多,朝中很多臣子都是由他提拔起來的。在他做了太上皇之后,李世民對他也十分防備。李淵退位后一直居住在后宮中的太極宮,聽起來非常大氣的名字,但實際這個宮殿條件卻十分簡陋,因為地勢低洼,所以每到夏天的時候濕氣就特別重,冬季雨雪來臨又非常的寒冷。image.png 當時皇帝李世民居住的則是仁壽宮,這個宮殿裝修豪華而且冬暖夏涼。當時朝中就有官員上書皇帝稱太極宮環(huán)境不好,希望皇帝能給太上皇找一個更舒適的地方居住,但是皇帝卻并沒有將自己居住的仁壽宮讓出去,反而直接將李淵從宮中挪到了宮外,另外修建了一座大安宮,讓李淵居住在這里,尋常時候連皇宮都進不去了。 而且當時侍奉太上皇的宮女太監(jiān)都非常的老邁,對于李淵的侍奉也不是特別的盡心。相比曾經的皇帝生活來說,太上皇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憋屈了。大部分皇帝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在握有政權的時候都不愿主動退位。只愿意死后才將皇位交出去。 皇帝不敢退位 如果說有一部分皇帝是貪戀手中的權勢,不愿放棄榮華富貴,所以不想交出皇位做太上皇,那么還有一部分皇帝則是不敢退位,怕遭遇殺身之禍。中國封建社會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家,治理百姓,推崇儒家學派,孝道對于國人來說尤為重要。比如西漢的幾位皇帝,他們的謚號中都帶了孝字。漢武帝他的謚號也是“世宗孝武皇帝”。 古代還講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如果頭頂上還有一位太上皇的話,那么皇帝到底該不該聽太上皇的?如果不聽的話就是不孝,如果聽他的話,那么自己皇帝的位置又沒那么穩(wěn)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沒有太上皇。 戰(zhàn)國時期非常出色的趙國國君趙武靈王,他是趙國的第6代君主,也是當時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能征善戰(zhàn)。讓趙國國力日益強盛,漸漸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的強國,甚至可以與秦國抗衡。他帶領軍隊南征北戰(zhàn)。在41歲的時候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自己被尊稱為主父,也就是太上皇。 他禪位的時候也經過了全面的考慮,一方面因為喜愛小兒子的母親吳娃,在吳娃臨終向趙武靈王求太子之位時,不忍心讓最愛的女人失望,所以將小兒子封為了太子。而且他認為自己連年征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也容易發(fā)生不測,如果出現(xiàn)意外的話,趙國也有自己的統(tǒng)治者,能夠正常發(fā)展。除此外他還認為自己將王位讓出去之后,可以和兒子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彼此互不對抗,讓這個國家能夠更好的發(fā)展。《史記》:“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 他的這番設想是非常好的,但最后他的結局卻非常的凄慘。四年之后,小兒子手中權勢漸大,看到父親又開始寵愛長子,擔心哥哥奪取自己的王位,于是在和哥哥爭權奪利的時候,手下人將趙武靈王為困在沙丘行宮之內,將行宮內所有的宮女太監(jiān)全部撤出去,不允許趙武靈王離開宮殿,將行宮團團圍住,不提供任何的食物水源,圍困了三個月的時間,讓45歲的趙武靈王在行宮中被活生生的餓死。 小兒子得知此事之后,也只是痛哭一場,下令厚葬自己的父親,并沒有將圍困行宮的將士治罪。從趙武靈王的結局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哪怕是自己十分寵愛的兒子,皇帝已經為兒子考慮到了一切,只因為對另一個兒子有了一點點的偏愛,就引起了新的繼位者的忌憚。畢竟已經握在手中的權力,誰也不愿意將它分出去。 所以皇帝不敢在活著的時候退位,也是擔心這一點。在退位之后即使自己龜縮在后宮之中,對于政權不再指手畫腳,但是也免不了被朝堂中人影響,因而被皇帝忌憚。親生父子在皇權面前也沒有任何的親情可言,完全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趙武靈王也不是唯一一個被兒子放任死去的太上皇。 皇帝壽命太短 除了以上說的兩點原因之外,還有一點也導致了大多數(shù)皇帝在死后才退位。在我國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又不是特別長,古代皇帝的壽命普遍都很短。據(jù)統(tǒng)計,古代諸多皇帝能夠找到他們的生卒年份的大概有209位,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而且這些皇帝中非自然死亡的概率更是達到了44%。 在這兩百多位皇帝中,活到80歲以上的只有4個人,其中就有退位后沒多久就去世的武則天,60歲以上的一共只有30個。在冷兵器時期奪取皇位的歷程都沒有那么的輕松,身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舊傷暗疾,執(zhí)掌政權之后即使享受了最高的醫(yī)療條件,壽命也不是特別長。所以皇帝死后退位也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古代皇帝中也有一些主動退位的。比如北周宣帝主動禪位讓給自己的小兒子,原因也十分簡單,因為他不想再管理國家了,想要去縱情享樂,所以干脆就把皇位交出去了。另外還有宋朝的幾位皇帝禪位也都非常的干脆利索,退位之后過的還是挺滋潤的。但是大多數(shù)皇帝還是在自己死后才退位的。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那樣,一方面是因為已經手握大權,可以輕易左右別人的生死,自然就不愿放棄手中的權力;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對兒子們的忌憚,害怕退位之后不僅不能享受豪奢的生活,甚至連生命都難以保障;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古代皇帝的壽命太短了,有可能還沒來得及考慮要不要將皇位交出去,自己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突然去世了。 結語: 綜上所述,在古代歷史上,很多皇帝等到死后才退位,也并不讓我們意外,這也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所在,每一次皇位交替對于整個國家來說也有著巨大的影響。輕則出現(xiàn)宮變朝中官員死傷數(shù)人,重則就又是一個亂世的到來了,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又要開啟顛沛流離的生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返回頂部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也有死前傳位的
過去的皇帝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退休偏要死后退位?
所以,很多人肯定會想,皇帝和太子之間為什么會這樣?更有人從道德角度說,皇帝反正都要傳位給太子,干嘛不早點退休,而偏要等到臨死之前才肯傳位?甚至還有些人為了不被提前退休,不惜把自己親生兒子都給殺死,這是瘋了嗎?首先,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從自身的生活常識來解答。比如,咱們大...
世襲制指的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世襲制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
那個時候,還是比較公平的,上一代首領傳位給下一代,采用的就是禪讓制。禪讓制采用的考核的方式,上一任部落首領,會在多位候選人之間,通過多方面的衡量考核,選出一位德才兼?zhèn)涞娜藖恚@位選出來的候選人等到上一任首領去世了或者退休不干了,就繼位下一任的首領。之所以比較公平,是因為確實繼承人...
有16個子女的宋仁宗趙禎,死后為何只能傳位給自己侄子?
這是因為在宋仁宗的這十六位子女中,只有三位是皇子,其余都是公主,而且這三位皇子都不長命,最后宋仁宗沒有辦法,只能將皇位傳給自己侄子了。宋仁宗趙禎這一輩子僅僅只有十六位子嗣,皇子更是少得可憐,要知道古代的皇帝任意選出一位都是孩子一大堆。宋仁宗不僅子嗣少,而且?guī)缀醵己芏堂绕涫撬?..
哲宗毫無背景,為何宋神宗死后卻是他繼位?
如果熟悉歷史的話,就會知道宋哲宗能夠當上皇帝,完全是因為天上掉餡餅。宋哲中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但是在神宗皇帝去世之后,這個年僅10歲的孩子就被推選成為了新一任的皇帝。神宗皇帝去世的時候是在36歲,他的兩個弟弟正值壯年對皇位生出了覬覦之心。為了避免皇位被爭奪,所以太皇太后就做出了決定,...
漢文帝劉恒,為什么會把皇位傳給劉啟?
劉恒在封地待了十幾年,代王王后沒有記錄姓氏,沒有陵園,沒有追封,關于她的什么史書上都沒有記載,這也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而且在他前去長安做皇帝前就已經死了,在他登基后的兩個月內,王后所生的四個兒子也都通通病死了。劉啟的母親是竇氏,她在呂后當政時期入漢宮伺候呂太后,后來呂后將一批...
宋孝宗為何在宋高宗去世之后,立刻禪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惇?
宋孝宗是趙昚,南宋的第二位皇帝。開國皇帝趙構的養(yǎng)子,趙構在紹興三十年(1160年)退位做了太上皇,傳位給了趙昚。過了二十多年后,趙構去世。而在趙構去世兩年后宋孝宗趙昚禪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惇,他也做了太上皇。在很多人眼里這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畢竟皇帝這個位置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位置,甚至...
古代皇帝傳位的問題
一般來說是不可以的,在正常情況下皇位要由太子繼任,就算要另立繼承人,也必須要先廢當時的太子,再將希望的的人選立為太子,這樣才名正言順。不然的話大皇子(太子,合法繼承人)與二皇子(皇帝希望的繼承人)就都有理由來干掉對手,國家就會亂了。
古代帝王皇位不是要傳給兒子的嗎?為什么有的在兒子勢力強大后把其殺...
皇位只有一個,但是皇帝的兒子卻有很多,作為有眾多兄弟的太子,再沒有當皇帝之前,保不準那天就被廢了,因此在勢力足夠強大的時候,篡位也是選擇之一。作為皇帝,必然會有眾多兒子,傳位給一個自己喜歡的兒子,皇帝的權利。如果太子勢力太大,那么不僅會威脅皇帝的性命,還可能提前篡位,因此在皇帝還能...
趙光義當上帝王后為什么幾代之后王位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
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決定退位休養(yǎng),專心享樂。于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便以“倦勤”,想多休養(yǎng)為由,傳位給養(yǎng)子趙昚,就是為宋孝宗,他自稱太上皇帝。皇位沒傳給自己的子孫,我覺得對于趙構來說,不會影響他的心情,因為他的一生除了建立南宋使宋朝得已延續(xù),再找不到他所做的英明...
歷史上有哪個皇帝,不是上代皇帝親生的呢?
以上三種情況太多了,幾乎每朝每代都有,甚至還有直接傳位于孫子的,比如明朝時期朱元璋就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事實上,還有一種非常奇葩的情況,那就是同一個朝代,繼位皇帝與上代皇帝完全沒有血緣關系的。歷史上有三位非常有名的皇帝都是這種情況。第一位,秦始皇嬴政秦莊襄王,也就是秦異人繼位...
相關評說:
桑貿17517501213: 請問古代的世襲制問題古代的世襲制是皇帝死了會傳位給他的兒子,如果
天等縣靜力:
______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是傳位給皇帝的兄弟或宗室,待嬰兒出生后,先看是男是女(女的是沒繼承權的),等幼主成冠禮后再接班.
桑貿17517501213: 雍正篡位的傳說有哪些?
天等縣靜力:
______ 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于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5種之多: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
桑貿17517501213: 有關宋太祖是怎么死的?為什么宋太祖死后是他弟弟當皇帝?
天等縣靜力:
______ 歷史上的“燭光斧影”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 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于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后,宋皇后問:...
桑貿17517501213: 怎眼看待康熙傳位于四阿哥(雍正)???
天等縣靜力:
______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
桑貿17517501213: 清朝的傳位方式..內容最好具體一點...謝~~
天等縣靜力:
______ 一開始入關之前是各旗旗主推舉制度(皇太極、順治)——康熙時期是九子奪嫡(雍正)——雍正時期改為秘密立儲制度(乾隆、嘉慶、道光)——到了咸豐時期沒有什么秘密了,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同治以后一切都有老佛爺(慈禧太后)決定(光緒、宣統(tǒng)).總體而言清朝沒有固定的傳位方式.
桑貿17517501213: 古時皇帝駕崩,那些沒過世的嬪妃怎么辦?
天等縣靜力:
______ 第一個去處:陪葬 陪葬這種制度在古代并不新鮮,尤其是皇帝死后,很多都有陪葬的人畜.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他死后兒子即位,將老爹的所有妃子全部陪葬,如今光挖...
桑貿17517501213: 為什么古代東西方君王都傾向于立長子為儲君 -
天等縣靜力:
______ 第一,在古代中國禮教甚嚴的情況下,兄弟之間也是有很明確的禮儀和層次的,這一點從一些俗語中就看的出來,比如長兄為父和兄友弟恭.所以長子作為其他所有孩子的兄長具有先天優(yōu)勢. 第二,實力問題,在古代大多數(shù)帝王傳承的情況下,其實也是充滿刀光血影的,這種時候實力是關鍵.相對于自己的弟弟們,作為長子,特別是嫡長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獲得較強的實力,以穩(wěn)定帝位傳承后的局勢.當然這不是一定的. 第三,老爹的年齡問題.古代皇帝壽命都不是特別長,少數(shù)除外,這就導致很多情況下越早出生的孩子越能在承接帝位時成年.而年幼的孩子繼位容易導致外戚干政等一系列問題.
桑貿17517501213: 為什么皇帝死了之后要稱為“大行皇帝”
天等縣靜力:
______ 大行皇帝是中國古代,在皇帝去世后至謚號、廟號確立之前,對去世皇帝的正式稱謂.“行”是離去的意思,“大行”就是永遠離去的意思.大行皇帝的謚號、廟號一旦確立,就改以謚號、廟號來作為他的正式稱號.
桑貿17517501213: 古代皇帝死后為什么有的朝代稱“帝”,比如漢武帝;有的朝代稱宗?如唐太宗?? -
天等縣靜力:
______ 廟號: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其余的稱帝.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