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陳橋兵變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兵變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說的是趙匡胤通過兵變奪取了后周的政權(quán),建立了宋朝的故事。那么陳橋兵變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說陳橋兵變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變?
陳橋兵變的時間
陳橋兵變發(fā)生在后周。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quán)。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zhì)等未辨真?zhèn)危鼻糙w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fā)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锜、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jié)度使位號。
為何陳橋兵變是最成功的
為什么說陳橋兵變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變?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憑借這次赫赫有名的“陳橋兵變”,幾乎是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后周的政權(quán),并且,一舉奠定了趙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基業(yè)。
第二:雖然,趙匡胤是通過兵變奪取了后周的政權(quán),但是,并沒有留下篡周的罵名。而是顯得被迫無奈,被將士們把黃袍強加在身上。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fā)生以往五代改朝換代時出現(xiàn)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zhí)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踞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先后擊敗李筠和李重進。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zhèn)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北宋在原后周統(tǒng)治區(qū)已基本上穩(wěn)定了局勢。
不流血的兵變
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尸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jié),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一般以為,這不過是兵權(quán)與實力威懾的結(jié)果,事實上,兵權(quán)、實力等等這些絕對的優(yōu)勢,只能保證兵變的最終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決策者的謀劃水平和政治見識,能夠?qū)⒋笫禄跓o形,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這本身就充分地體現(xiàn)了趙匡胤的政治手段。
其中較為明顯直觀,兵變之際,趙匡胤曾數(shù)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從而保證了兵變?nèi)氤菚r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由此贏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這與五代某些“縱兵大掠”的兵變相比,趙匡胤的“嚴敕軍士”無疑表現(xiàn)出一種政治見識。
陳橋兵變早有預謀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但是,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趙匡胤即位后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汴梁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上現(xiàn)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及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即位之后,趙匡胤斬封邱的守門官,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等史料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早有預謀的軍事政變。建隆二年,趙匡胤罷去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一職,以免“點檢做天子”的戲碼重演。
這場兵不血刃的變革,從此開創(chuàng)宋朝三百余年的江山國祚,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最為強盛的時代。但也是因為這個王朝以陳橋兵變?yōu)殚_端,是以宋朝一直在兵力這方面極力壓制,形成了獨特的重文抑武的局面,也給后世留下了積貧積弱的印象。
陳橋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當年趙匡胤率軍從河南開封來到陳橋驛,而陳橋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zhèn)。趙匡胤也就是在此地實行自己的兵變計劃,當然趙匡胤能成功也是因為得到了一批武將的支持,不過很多人懷疑趙匡胤其實是早有預謀,但這其中的真相恐怕已經(jīng)難以得知。河南陳橋小鎮(zhèn),因為一千多年前的陳橋兵變聞名,這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變?
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講述繼位的正統(tǒng),歷朝歷代的兵變叛亂不計其數(shù),有些兵變則改變了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本期小姐姐給大家盤點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兵變。一、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fā)動的奪取后周政權(quán),建立大宋朝,歷史上有名的黃袍加身。公元960年,北方游牧民族契丹聯(lián)合北漢南下攻后周,當時...
什么叫 陳橋兵變
大軍向東京進軍。城內(nèi)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恭候多時,此二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說的,趙匡胤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后周政權(quán),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他即宋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
趙匡胤陳橋兵變是什么意思?
趙匡胤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變革。在960年,趙匡胤作為后周的一名將領,在陳橋驛發(fā)動了一場兵變,成功推翻了后周的統(tǒng)治,建立了宋朝。這場兵變利用了后周朝廷內(nèi)部的弱點,以及趙匡胤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和威望。趙匡胤,即宋太祖,通過這次兵變登上皇位,開啟了宋朝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陳橋兵變顯示了...
趙匡胤發(fā)動的陳橋兵變,為何能輕而易舉獲得成功?
趙匡胤原本是后周的大將,世宗柴榮去世時曾向他托孤,其中包括文官和武將。本想通過這種方法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但世事難料,世宗去世后的事情,又豈是他能左右的。在"君臣義絕,天下無道,兵強馬壯者為之"的五代十國,又有誰能夠信任。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一位武將,成了皇帝。而后迫使...
陳橋兵變在什么地方?是現(xiàn)在哪個城市?
趙匡胤也就是在此地實行自己的兵變計劃,當然趙匡胤能成功也是因為得到了一批武將的支持,不過很多人懷疑趙匡胤其實是早有預謀,但這其中的真相恐怕已經(jīng)難以得知。下面就來看看這起重要的歷史事件吧。河南陳橋小鎮(zhèn),因為一千多年前的陳橋兵變而聞名,這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宋朝...
趙匡胤陳橋兵變是什么意思?
趙匡胤陳橋兵變在教育中國人民政治發(fā)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告訴我們,在封建社會中,必須采取堅決直接、有領導的行動才能成功。它也表明了人民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力量必須聯(lián)合起來,以使斗爭得到最好的結(jié)果,從而為中國社會和人民的發(fā)展注入有益的動力。作為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趙匡胤陳橋兵變對我們今日的政治...
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杯酒釋兵權(quán)的大致概括
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宋太祖趙匡胤在后周時期,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掌握兵權(quán)。周世宗柴榮死后,他的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這時,趙匡胤看到奪取后周政權(quán)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于是精心策劃了一場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范質(zhì)、王溥輔政。后周的政局不穩(wěn)。
歷史上陳橋兵變是什么經(jīng)過?趙匡胤為何那么容易就成功了?
趙匡胤稱帝后,改國號為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當時,有一個叫王彥升的將領,他也參與了趙匡胤的兵變,王彥升率部先行趕回京師汴梁,以防不測。后周也有忠臣,有一個叫韓通的將領,他當時擔任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得知趙匡胤兵變,韓通立即在京城召集禁軍,準備反抗,結(jié)果,很不巧,在半路上,韓...
...后周大將趙匡胤廢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權(quán)。歷史是稱這次兵變...
眾人以死相脅,最后趙匡胤依劉邦故事約法三章,大軍向東京進軍。城內(nèi)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恭候多時,此二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說的,趙匡胤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后周政權(quán),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他即宋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A ...
相關評說:
鎮(zhèn)安縣下隅: ______[答案] 在我國的歷史上,北宋是最弱小的統(tǒng)一中原的漢王朝,不但表現(xiàn)在領土范圍而且還在政治軍事實力上,對在周遍的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也是最小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從軍事實力上之所以弱小,要從北宋建國說起....
鎮(zhèn)安縣下隅: ______ 事先有預謀的,證據(jù)有四: 1、趙匡胤能領兵到陳橋驛是因為有情報說契丹入侵,但是事實證明這個情報是假的,顯然是趙匡胤散布的假消息. 2、兵變當晚,趙匡胤居然喝醉了,不理軍隊的情況,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何況兵變的召集者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心腹趙普,顯然是有預謀. 3、黃袍加身是合身的,顯然是有預謀的,事先做好的. 4、兵變成功的第二天,有人拿出了事先寫好的禪位詔書,一定是有預謀的.
鎮(zhèn)安縣下隅: ______ 首先,趙匡胤是在京師附近兵變,離汴京很近,他有絕對的優(yōu)勢兵力,當時他謊報契丹入侵,帶走了禁軍,本身又是禁軍首領,京師空虛,很容易得逞! 其次,他與很多禁軍將領交好,又有趙光義,趙普等兄弟心腹,兵變和兵變成功之后,忠于后周的將領有幾個節(jié)度使謀反,被他輕易用禁軍滅掉,五代后期,尤其是后漢后周,中央禁軍的實力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節(jié)度使的實力,不復五代初期節(jié)度使做大,軍閥林立的局面,忠于后周的大將一部分在兵變中被殺,一部分起兵被滅. 再次,忠于后周的大臣不少,但是他們沒有兵權(quán),在五代那個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的年代,只能被殺或者被放逐,后周丞相投降,也使得大臣群龍無首,不能對抗趙匡胤!!!
鎮(zhèn)安縣下隅: ______[答案]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fā)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八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jié)義兄弟掌握了軍權(quán).公元960年正月初一...
鎮(zhèn)安縣下隅: ______ 當時后周皇室是孤獨寡母,手上有兵權(quán)的趙匡胤上奏說有外敵入侵,然后帶兵到陳橋,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想當皇帝的愿望.手下人也跟著演了一出戲,對外只說眾將擁戴,還黃袍加身.趙匡胤于是跟眾將說好,對后周皇室要禮遇,然后打回都城,路上基本沒遇上什么抵抗
鎮(zhèn)安縣下隅: ______ 古語說“得中原者得天下”,還有“問鼎中原”、“逐鹿中原”等歷 史典故,都說明中原地區(qū)在古代政治、軍事方面的重要性.在河南這 片土地上,曾上演過一幕幕歷史活劇,諸如武王伐紂、周公營洛、春秋 諸侯爭霸、戰(zhàn)國群雄逐鹿、劉邦項羽對峙、光武劉秀興漢、曹魏中原稱 雄、隋末瓦崗暴動、趙匡胤陳橋兵變、岳飛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戰(zhàn)、京漢“二七”風暴、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等.歷史上重要的軍事戰(zhàn) 爭,無不在中原大地上留下過深深的痕跡,所以說河南自古以來就是 兵家必爭之地.
鎮(zhèn)安縣下隅: ______ 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一舉奪得政權(quán)之后,卻耽心從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quán).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石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