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敢問夫子惡乎長原文翻譯
孟子敢問夫子惡乎長原文翻譯
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1)?”曰:“我知言(2),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3)。”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4),以直養(yǎng)而無害(5),則塞于天地之間(6)。其為氣也配義與道(7),無是餒也(8)。
是集義所生者(9),非義襲而取之也(10)。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11)。我故曰(12):告子未嘗知義(13)。以其外之也(14)。必有事焉而勿正(15),
心勿忘,勿助長也(16)。無若宋人然(17)。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18),芒芒然歸(19),謂其人曰(20):‘今日病矣(21),予助苗長矣(22)。
’其子趨而往視之(23),苗則槁矣(24)。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25)。以為無益而舍之者(26),不耘苗者也(27)。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28),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29),淫辭知其所陷(30),邪辭知其所離(31),遁辭知其所窮(3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33);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復(fù)起(34),必從吾言矣(35)。”“宰我、子貢善為說辭(36),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37);孔子兼之(38),曰:‘我于辭命(39),則不能也(40)。’
然則夫子既圣矣乎(41)?”曰:“惡(42)!是何言也(43)!
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44):‘夫子圣矣乎(45)?’孔子曰:‘圣則吾不能(46),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47)。’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48),夫子既圣矣(49)。’夫圣(50),孔子不居(51),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52):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53),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54),敢問所安(55)。”曰:“姑舍是(56)。”
注釋:
這一段是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問這句話的是公孫丑。
(1)夫子:指孟子。惡(wū):什么,哪里。長(cháng):擅長。
(2)知言:明辨言辭之是非善惡。
(3)浩然:氣勢充沛的樣子。
(4)為(wéi):作為。至:最。
(5)以:用。直:正直之道。
(6)塞(sè):充盈,充滿。
(7)配義與道:與道義相匹配。
(8)是:此,指浩然之氣。餒(nĕi):氣不足,內(nèi)心空虛。
(9)集義:使每件事都符合道義。
(10)義襲:偶然之間想到了道義。取:得到。
(11)慊(qiè):發(fā)自本心的快樂。
(12)故:所以。
(13)未嘗:不曾。
(14)以:因為。其:指告子。外之:勇氣由外在事物而引發(fā)。
(15)必:一定。有事焉:遇到事情的時候。勿正:不預(yù)先期望什么。
(16)長(zhăng):生長。
(17)若:好像。宋人:宋國的某個人。然:那樣。
(18)閔:同“憫”,擔憂。揠(yà):提拔。
(19)芒芒然:疲倦的樣子。此按焦循《孟子正義》作解,不取朱子之注。歸:回到家。
(20)其人:指家人。
(21)病:太勞累。
(22)予(yú):我。
(23)趨:快步走。之:指田間的禾苗。
(24)則:卻。槁(găo):干枯。
(25)寡:稀少。
(26)以為:認為。舍:放棄。
(27)耘(yún)苗:為禾苗鋤草。
(28)非徒:不僅。
(29)诐(bì)辭:偏頗膚淺的言辭。所蔽:被什么所蒙蔽。
(30)淫辭:放蕩于欲望的言辭。所陷:沉溺于何處。
(31)邪辭:邪惡的言辭。所離:背離了什么。
(32)遁(dùn)辭:逃避性的言辭。所窮:為何所困、為何而屈。
(33)政:政令。
(34)復(fù):再。
(35)必:一定。從:信從。(
36)宰我、子貢:孔子弟子。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善為(wéi)說辭:善于辭令。
(37)冉牛、閔子、顏淵:孔子弟子。冉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閔子,姓閔,名損,字子騫;顏淵,姓顏,名回,字子淵。善言德行(xìng):善于論述德行。
(38)兼之:指說辭和德行兩者皆善。
(39)于:對。辭命:言辭和教令。
(40)不能:能力不夠。
(41)然:如此。則:那么。夫(fū)子:此指孟子。既圣:已經(jīng)是圣人。
(42)惡(wū):表示驚嘆。
(43)是:這。
(44)于:向。
(45)夫子:此指孔子。
(46)圣:符合圣人的標準。
(47)厭:滿足。
(48)且:而且。
(49)夫子:此指孔子。既:已經(jīng)。
(50)夫(fú):發(fā)語詞。
(51)居:自認,自處。
(52)竊:私下。
(53)子夏、子游、子張: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一體:指四肢之一。
(54)具體而微:具備全體但不夠廣大。
(55)所安:指孟子在“有圣人之一體”和“具體而微”兩者之間如何選擇。
(56)姑:暫且。舍:放下。是:此。
譯文:
公孫丑問:“請問夫子所擅長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說:“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惡之言,我善于養(yǎng)護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浩然之氣是何意?”孟子說:“難以說清楚。它作為一種氣來說,可謂最廣大而且最剛健,用正直之道而養(yǎng)護卻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間;它作為一種氣來說,與道義相匹配,
如果沒有這種浩然之氣,就會內(nèi)心空虛而氣不足。所說告子不曾知道什么叫做義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勇氣是由外在事物而引發(fā)出來的。一定要在遇到事物的時候能不預(yù)先期望什么,內(nèi)心不要忘記,也不要揠苗助長。不要像宋國的某個人那樣。
宋國有個人,擔憂他家的禾苗生長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太勞累了,我?guī)椭堂缟L了。’他的兒子快步感到了田地之中去觀看,禾苗卻干枯了。
天下不去揠苗助長的人很少見了。有人認為沒有利益可得而舍棄養(yǎng)護浩然之氣的做法,相當于不去給禾苗鋤草。助長浩然之氣的做法,相當于把禾苗拔高,不僅沒有益處,卻又去傷害禾苗。”
公孫丑問:“怎么叫做明辨是非善惡之言?”孟子說:“對偏頗膚淺的言辭,需要知道是被什么所蒙蔽;對放蕩于欲望的言辭,需要知道沉溺于何處;對邪惡的言辭,需要知道背離了什么;
對逃避性的言辭,需要知道為何所困、為何而屈。這些言辭,如果產(chǎn)生于其內(nèi)心,就會有害于政令;發(fā)布于政令之中,就會有害于事務(wù)。圣人再出現(xiàn)的時候,一定會信從我的說法。”
公孫丑說:“宰我和子貢善于辭令,冉牛、閔子、顏淵善于論述德行,孔子在說辭和德行兩方面皆善,說:‘我在言辭和教令方面,能力不足。’
那么,夫子已經(jīng)達到圣人的標準了吧?”孟子說:“豈敢!怎么能這么說呢!當初子貢向孔子詢問說:‘夫子已經(jīng)可以說是圣人了吧?’
孔子說:‘要說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學習的時候不滿足,行教化的時候不敢說疲倦。’子貢說:‘學習的時候不滿足,這是智的體現(xiàn);
行教化的時候不敢說疲倦,是仁的體現(xiàn)。有仁而且有智,那么,夫子已經(jīng)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所以,你怎么能把我與圣人相比呢!”
公孫丑說:“以前,我私下聽說過,子夏、子游、子張都好比是擁有了圣人四肢之一,冉牛、閔子、顏淵則具備全體但不夠廣大,請問夫子在‘有圣人之一體’和‘具體而微’兩者之間如何選擇。”孟子說:“暫且不要說這個問題吧。”
《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章 賞析和全文的大概意思...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
“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是賓語前置,那么這句的正常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請問閣下擅長什么?“乎”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長”是動詞擅長的意思。“惡”應(yīng)讀“wu”指“什么”的意思,作賓語。所以按現(xiàn)代文的語序應(yīng)該是:敢問夫子長惡?
敢問夫子惡乎長注釋
此段文字選自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敢問夫子惡乎長",這是公孫丑向孟子提出的疑問。這里的"浩然",描繪出盛大且流暢的形象,"慊"則表達了一種痛快、滿足的意味。據(jù)推測,"告于"可能指的是某人曾受教于墨子,而"正"則意味著"止",兩詞互換使用。孟子對此表示憂慮,"揠"字形象地描繪出一種疲倦、...
急求《孟子》 翻譯20則
”難道他不知到齊國能有今天,正是管仲、墨子的功勞,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公孫丑又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乎?”于是孟子大談闊論,從勇氣談到豪然正氣,其實它真正想談的就是他所謂的浩然正氣。公孫丑問道:“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
先秦諸子百家文言文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譯文 (公孫丑問說):“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
公孫丑章句上的原文
“敢問夫子惡乎長?”①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②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
誰知道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原文是?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
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出自于哪里
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出自于《孟子》。“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指的是我善于培養(yǎng)我擁有的浩然之氣。其出自《孟子》,作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孟子認為這種氣,極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應(yīng)該用坦蕩的胸懷去培養(yǎng)它滋養(yǎng)它而不加以傷害。一、原文如下所示:(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
先秦諸子選讀原文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譯文 (公孫丑問說):“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敢問夫子惡長乎”是什么意思?
促使他們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這種表達方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較少見,但在文學作品中仍偶有使用,以增添古色古香的氣息,或者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氛圍。綜上所述,“敢問夫子惡長乎”這句話不僅是一種禮貌的問話方式,更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社交禮儀。
相關(guān)評說:
臨夏縣杜景: ______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
臨夏縣杜景: ______[答案] 1、D 2、A 3、D
臨夏縣杜景: ______ (1)B (2)蘇轍認為作家的“氣”決定了他的“文”,即作家的精神與氣質(zhì)決定了作品風格與境界,作家可以通過“養(yǎng)氣”提高自己對文學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臨夏縣杜景: ______[選項] A. 則塞于天地之間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 非義襲而取之也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C.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任重而道遠.
臨夏縣杜景: ______[答案] 公孫丑問道:“請問,先生擅長哪一方面?”孟子說:“我善于知悉別人的言辭,也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又問道:“請問什么是浩然之氣?” 孟子說:“難以說清楚的呀.它作為一種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yǎng)它,而不去傷害它,...
臨夏縣杜景: ______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問:“請問先生擅長于什么呢?”(孟子)說:“我知道語言的作用,我善于修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
臨夏縣杜景: ______ 苛政猛于虎《禮記》 又名:《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
臨夏縣杜景: ______ 敢問夫子惡乎長?”①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②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 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長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閔(6)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8)歸,謂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長 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臨夏縣杜景: ______[答案] 【小題1】D【小題2】A【小題3】C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