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三丑:貪、嗔、癡、各有什么區(qū)別? 佛家有言:人有三毒,貪、嗔、癡。可是什么叫“嗔”??
佛家有所謂“貪、癡、嗔”三念:
1.貪
貪是指染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于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于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chǎn)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執(zhí)著并產(chǎn)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俱舍論》卷十六中說:“于他財物,惡欲名貪。”通俗地說,對于名、利,對于財物,對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于由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chǎn)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稱為貪。《成唯識論》卷六中則說:“云何為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yè)。”“有”和“有具”是指三界眾生以及眾生賴以生存的各種條件。并認為貪著這種心理能障礙無貪,并且因其執(zhí)著于由五蘊和合的眾生之體,導致生命處于不斷的生死輪回中,長受三界流轉(zhuǎn)之苦,所以說以生苦為業(yè)。
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chǎn)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并將貪與嗔、癡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貪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識學派則以此為“煩惱法”之一。《俱舍論》依貪著對象區(qū)別,將貪分為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瑜伽師地論》中則分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chǎn)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chǎn)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chǎn)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chǎn)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fā)生爭斗,或?qū)е禄ハ鄽垰ⅲp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癡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產(chǎn)生我執(zhí)、法執(zhí),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癡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癡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癡的具體表現(xiàn)。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癡愚。
(一) 貪 “貪”是什么?就是“貪得”,見利忘義,缺乏安全感,怕沒飯吃,這就是“貪”。 其實每個人都有飯吃,我們的國家有養(yǎng)老制度,不許向人家要飯,你拿個碗去要飯,警察會把你送到仁愛之家,叫你不要吃冷飯、去吃熱飯吧!所以一般人缺乏安全感、有占有欲,對物質(zhì)有情、太重視,那便起“貪”。 (二) 嗔 什么是“嗔”呢?就是生氣、不滿。不滿是內(nèi)心,而發(fā)脾氣是外露。人為什么有煩惱?我剛才說過,就是“我對”;都是“我對”,別人都不對、都不合你的意。像這樣用自己的標準、主觀(自以為是)的見解,要求別人合你的意,其實沒有人會合你的意,甚至你的父母、太太、兒子也都不合你的意。事實上,你也沒有合別人的意,而你卻要求別人合你的意,這就是“嗔”的來源。有了“嗔”,就會生氣。 這“嗔”怎么來的?如果你放棄“用自己主觀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吻合自己的意”,凡事隨便就好,那你就不生氣了。如果看見別人做動作,你看不順眼就生氣,豈不荒謬?這是一念的主觀意識造成的。 (三) 癡 什么是“癡”呢?就是說你為物欲蒙蔽、為主觀所蒙蔽,被自己的慣性、心態(tài)的趨勢所操縱。“癡”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這就是“癡”。 人的“貪”,也是“癡”的一種。人類當中,哪個時代佛法興盛,哪個時代的國家就強盛。唐朝自唐初迄中葉,佛法興盛,國家也非常強盛,因為國民的貪、嗔、癡少了,國家就富強了,社會就安定了。 一個國家衰亡的足夠條件就是“愚昧”,愚昧足以使一個民族消失、國家滅亡。這話怎么講?愚昧就是罪惡。一個民族若是愚昧、無知、貧窮,它一定滅亡;因為人窮了,就沒有什么道德,孟子說:“倉廩實而后知禮義”,就是這個道理。
貪,是對于喜好的過分偏執(zhí); 嗔,是對于討厭的過分偏執(zhí);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yīng)。
都是不好的,只能說貪是最丑惡的
偉人也有弱點與毛病,但是他們能堅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懈地去努力,最終他們在人群中昂起了高貴的頭,居高臨下地看著眾生。要成功就要像清掃街道一樣醬相當于街道上最陰暗之角落的人性的弱點清掃、克服,這樣成功的機會也會隨之而來。當你的自信心越來越強,也就會以嶄新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在讀完《人性的弱點》后,講述中的內(nèi)容總結(jié)了一下,人性普遍的弱點在以下方面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 貪1.貪婪-------為了一些蠅頭小利,不惜滋生自己的健康、時間、道德原則,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貪婪能夠攪亂人的內(nèi)心世界,讓人走向毀滅。貪婪者的心里都想的是獲取,這個念頭把其他的善念都擠了出去。貪婪的人永遠無法滿足,他們自認為是占有了財富,實際上是財富占有了他們。欲望太多,反而成了累贅,欲望是一個陷阱,吸收一切雨水。人有欲望無可非議,但欲望和能力應(yīng)該成正比如果放任欲望不加約束,那么就會永無止境的墮落。淡泊名利,不求奢華,知足者常樂,用理性去克服貪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為所有而喜,不為所無而悲。該放就放,集中精力抓住最重要的,善于舍棄,,別讓名利蒙蔽住雙目和心靈。過分的野心和自我膨脹將導致悲劇。想得到一切的人最后往往一無所有。對高尚精神的追求比對食物更重要。我們的心靈渴望健康成長,就像草木極力向天空中生長一樣。人應(yīng)該將野心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不可過分貪婪。 嗔2.憤怒-----不管你怎樣咆哮大怒,丟失的鑰匙或錢包都不會物歸原主。憤怒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它只會妨礙你的生活。幽默是消除怒氣的陽光。學會自我克制,學會轉(zhuǎn)移和化解怒氣。只有遠離憤怒,才能去分享生活那塊幸福而成功的蛋糕。當開懷大笑可以如此使你愉快的時候,為什么要以憤怒折磨自己呢?笑不需要任何理由,笑是生活的陽光,不要過分嚴肅。要是一個人從來不笑,那他可能有點變態(tài)。小時挑戰(zhàn)挫折的助推劑。戰(zhàn)勝偏執(zhí),消除剛愎。 癡3.嫉妒------- 嫉妒是對品德、才能、事業(yè)、成就比自己強的人怨恨的心理狀態(tài)。嫉妒的人往往郁郁寡歡,耿耿于懷,難以享受生活帶來的快樂。是一種難以公開的陰暗心理。嫉妒就像一把雙刃劍,嫉人害己,也傷害別人。嫉妒的人自己也會吃很多苦頭。喜歡嫉妒的人一般虛榮心強,心胸比較狹隘。嫉妒是處世的最大障礙,嫉妒的根源是自卑和貪婪,但是絆住別人的腳不如邁自己的腿,把對別人的嫉妒轉(zhuǎn)化升華為一種積極力量吧,你也可以與別人一樣卓越,甚至遠遠的把別人甩在后面。嫉妒別人是庸才的做法,應(yīng)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的成績,然后超越他。這才是強者的風度。 4.自卑-------自卑是心靈的枷鎖,是成功的絆腳石,我們應(yīng)該期待自己有光輝燦爛的未來,應(yīng)該認為自己是具有超凡潛質(zhì)的卓越人物。一定要對自己有很高的評價。一定要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你所思考的、所談?wù)摰亩家c健康成功有關(guān),除此之外,你絕不應(yīng)該再想別的事。一定要有成功的心態(tài)、成功的思想和成功的行為舉止.務(wù)必相信,你心中的圖景,你的心態(tài),便將是你可能使之變?yōu)楝F(xiàn)實的藍圖。你永遠是你,不要拿他人的標準來衡量你。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將自己心中的自卑感徹底拋除,你將會在人生的路上大踏步的前行。培養(yǎng)信仰,有了上天的幫助,誰能抵擋得住你呢? 5.懶惰與拖延-------拖延時間意味著虛度光陰、無所事事。人只有形成了立即行動的好習慣,才會站在時代潮頭的前列。坐等什么事清發(fā)生,就好像等著月光變成銀子一樣渺茫。拖延是毀掉你內(nèi)心自我的元兇,是每一個人必須切實征服的公敵。心情被拖延壓的沉重,人也會變得郁悶無趣。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決斷敏捷的人,即使犯錯誤也不要緊。站在河邊呆著不動的人,永遠不會渡過河去。你的生命之舟將永遠漂泊,永遠不能靠岸,你的生命之舟將永遠都在暴風猛浪的襲擊之中。決心的價值取決于下定決心所需的勇氣。往往要背負著生死存亡的風險,才做得成最后的決定。應(yīng)該從生活中消除這一自我挫敗情緒。愿意使人感到厭倦的人比令人厭倦的人更為令人厭倦。在作出決定時總是要請求別人的幫助,這比懦弱無能更加糟糕當人問亞歷山大是如何征服世界時,他回答說,它只是毫不遲疑的去做這件事。勤奮帶來成功,所謂的天賦不過就是努力工作而已。即便有過人的才干,如果不采取任何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最終也會一事無成。辛勤工作被稱為"使成功降臨到個人身上的信使."找到敢于決斷的方法,勇于決斷。 6.內(nèi)疚與悔恨------內(nèi)疚悔恨徒勞無益。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歷史無法改變,悔恨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而毫無意義。關(guān)掉身后的門,你可以重新開始 。你一定要為去年的收獲澆水是一無所獲的。無論你為過去感到如何慚愧,內(nèi)疚本身將不會改變現(xiàn)實。應(yīng)該吸取經(jīng)驗教訓,展望未來,才能走出生活的陰影,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寫下悔恨日記,重新審視你的價值觀,不要被不良情緒困住邁向成功和幸福的腳步。 7.虛榮與空想------虛榮的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太渴望別人的認可,為了在別人面前爭面子,或者炫耀而吹噓自己,那是毫無意義的。虛榮的人生活在虛幻的世界里。 8.消極的心態(tài)------消極的態(tài)度趕走財富,不要貶低自己,成功與失敗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心態(tài)。拒絕讓消極的觀念侵入大腦增加個人成功體驗,曾慶自信心。要改變失敗的命運,就要改變錯誤消極的心態(tài)。貧窮不是失敗的理由,堅守內(nèi)心的富有,用積極的心態(tài)吸引財富。停止消極思想多回憶些積極的事情,要塑造充滿自信的你,拒絕從心理銀行中提取不愉快的思想。社交恐懼和不善言談。溝通是成功的保障,成功學大師馬登說:"如果溝通能力是一種糖或咖啡一樣的商品的話,我愿付出比太陽之下任何東西更高的代價購買這種能力。要克服害羞,提高文化修養(yǎng),增強自信心。一言興邦,一言衰邦。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良好的口才是一條通向人生成功的通道,能起到強于百萬之師的力量。 9.憂慮:卡耐基曾說:"憂慮像把鎖,它能把人鎖的心慌意亂。打開憂慮之鎖的鑰匙是看清事實,分析情況和付諸行動。焦慮是自信的絆腳石,不要杞人憂天。與內(nèi)疚悔恨一樣,憂慮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最消極而毫無益處的情緒,是一種極大的精力浪費。給人們造成精神壓力的,并不是今天的現(xiàn)實,而是對昨天發(fā)生事情的悔恨,以及對明天將要發(fā)生事情的憂慮。如果你的大腦里存在著大片的"悔恨與憂慮區(qū)域",就必須予以清掃和消毒,消滅那些侵蝕著你生活各個方面的"悔"和"憂"的蛀蟲。無論你多么憂慮,甚至憂慮而死,你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現(xiàn)實。要用積極的思想和行為正視你的憂慮心理。憂慮就像假設(shè)的債務(wù),但我們卻在事先就支付了利息。憂慮是成功的腐蝕劑,許多抑郁癥患者是真正的戰(zhàn)士,抑郁的人大都不能意識到自己的極限,有時,這與完美主義密切相關(guān)。抑郁的人要明白:你與其他人一樣,所能做的工作是有限的。抑郁的人常感到隔絕、孤獨、閉塞,這是社會與環(huán)境造成的,情緒低落是對枯燥乏味、缺乏刺激的生活的自然反應(yīng)。不要自責,遠離憂郁。
人性三丑:貪、嗔、癡、各有什么區(qū)別?
佛教中的三毒:貪,是對于喜好的偏執(zhí);嗔,是對于討厭的偏執(zhí);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yīng)。貪,就是要告戒你做人要知足,嗔就是告戒你千萬別隨便動怒,癡告戒你做事時要知道什么時候該放。貪,是對于喜好的過分偏執(zhí); 嗔,是對于討厭的過分偏執(zhí);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
人心的三毒
紅龍比喻惱怒,就是“嗔”;黑龍,比欲望就是“貪”;藍龍比喻嫉妒、憎恨、發(fā)泄不滿就是“癡”。佛教稱的“貪、嗔、癡”為“三毒”,三條惡龍就隱喻著三毒。,這就是“踐踏人生”的三大要素。不?人的煩惱有108種之多,特別是其中的“貪、嗔、癡,”這三毒使人得痛苦不堪的“元兇,”死死纏...
貪、嗔、癡的含義
這一切,是我們的惡念在作祟,即佛家講人生的三毒:貪、嗔、癡。人人都向往追求美好的事物,但要適可而止,過度的欲望追求便是“貪”,由此而導致的過分喜怒之舉便是“嗔”,而這一切的欲望和舉動的表現(xiàn)便是“癡”。分不清什么是我們該得的,什么是該舍的,善惡美丑,是非對錯,不就是癡嗎?如果...
佛家的“貪、嗔、慢、癡、愚”是指什么?
一、貪:指眾生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產(chǎn)生執(zhí)著貪愛的妄想心。 二、 瞋:對于違背自己所貪愛執(zhí)著的境界,產(chǎn)生惱怒、厭惡等心念。 三、癡:心念混混沌沌、無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佛法之...
佛教中的貪噌癡各代表什么意思?
而生嗔恨,華嚴經(jīng)云:一念嗔起,八萬障門開。嗔恚之惱害,死墮地獄,受身相丑陋報。癡——是愚癡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辯,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為愚癡。因愚癡而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嗔恚,故愚癡為三毒(貪,嗔,癡 )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
怎么除貪嗔癡三毒之中的癡?
修四念住,觀受是苦,世人以苦為樂,很顛倒,就如同蛆逐糞,財色名食睡的享受本質(zhì)是苦的 觀身不凈,身體是個臭皮囊,不要太在意這個色身美丑好壞 觀心無常,念念生滅,暫住不得,不要執(zhí)著這些妄念 觀法無我,一切是物都是因緣和合形成的,緣散就壞掉了 ...
“貪嗔癡怨”什么意思
世間好壞、美丑、利衰、誹譏等現(xiàn)象本不實在,虛幻不永恒,我們以為實有,而生執(zhí)取為貪,仇視、排斥異己瞋,不明事實真相為癡,不如己意為怨。
貪噌癡為什么是如來種不是惡嗎
貪嗔癡三毒是如來種。「四顛倒為種」。四顛倒就是常與無常、樂與苦、我與非我、凈與不凈的誤認。「五蓋為種」。五蓋就是貪欲蓋、嗔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是障礙初禪的五種煩惱。「六入為種」。六入就是六內(nèi)入處,也就是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七識...
求佛教用語解釋:貪嗔癡等
貪。可是那個美女有了男朋友,于是,你對美女的男朋友起了嫉妒心,掙恨心,想要得到那個美女,這是就,嗔恨心,嗔,要讓把美女從他男朋友那里搶過來,可是美女和男友已經(jīng)結(jié)婚了,你還在癡心妄想,這就是,癡心,于是你開始四處講究那個美女和他丈夫,侮辱他們,意思,自己比那個男的帥氣,有錢,這就...
“煩惱”有哪些種類,佛教網(wǎng)
三、癡—是愚癡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為愚癡。因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嗔恚,故愚癡為三毒(貪、嗔、癡)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四、慢—是我慢貢高,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過自己的,乃至...
相關(guān)評說:
閬中市同軸: ______ 佛教稱“貪、嗔、癡、愛、惡”這五種情緒為五毒,認為這五種情緒是眾生之“障”,一旦勘破,便能更容易地修成正果. 另一種說法:佛門把貪、嗔、癡、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
閬中市同軸: ______ 貪是貪欲的意思,就是我想要什么物質(zhì)之類的,嗔是怒的意思,生氣的意思 癡就是癡迷的意思
閬中市同軸: ______ 你好!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chǎn)生貪念.貪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shù)娜?不但舍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zhí)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諂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為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嗔,是對自己討厭的對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現(xiàn)形式.有因厭惡產(chǎn)生的嗔恨,有因嫉妒產(chǎn)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產(chǎn)生的嗔恨.癡,是愚癡,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及解脫之道,都屬于愚癡的表現(xiàn).貪、嗔、癡在佛教中被稱為“三毒”,即三種危害心靈健康的病毒. 而“妄”就更容易理解了!妄= 看不到自己的問問提問? 試試下QQ再重新上一次呢?
閬中市同軸: ______ 自私自利,貪、懶、欲、不知足
閬中市同軸: ______ 貪、嗔、癡、慢、疑、見.
閬中市同軸: ______ 人性是種難說的東西,有了癡迷才會有貪婪,有了嗔怒才懂的自然.而人性的根本在于一個人的心,如果人性善為根本,一切皆為自然.
閬中市同軸: ______ 貪,是指欲望,貪者,不知足也.人生有勝有敗,得失互參,勝者未必有得,敗者未必有失,過多、過高的欲望會使自己倍受煎熬,當自己的目標達不到時,就會陷入痛苦,責備自己; 嗔,是指怒,嗔者,易怒也.怒能讓你理性失明,辭令無序,憤怒的心會使人一下失去自我,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當冷靜下來時,不覺又深深悔恨; 癡,指感情,癡者,太過執(zhí)著的人.過于執(zhí)著的追求會使自己和他人受到傷害,感情本來是美好的,過于的強求他人接受,反而容易受傷,使兩人都痛苦不堪;
閬中市同軸: ______[答案] 六種分類 現(xiàn)實型 探索型 藝術(shù)型 社會型 管理型 常規(guī)型 人性的質(zhì) 任何事物包含三種狀態(tài),用矛盾的觀點可以解釋為:矛盾對立階段,矛盾統(tǒng)一階段和矛盾轉(zhuǎn)化階段.人性的八個層面,每一個層面包含三個質(zhì)的不同的特點,行為可分為積極性、中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