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有什么習俗 廣州番禺區(qū)有什么傳統(tǒng)民俗和節(jié)日?
1、端午龍舟番禺是水鄉(xiāng),河網(wǎng)眾多,端午龍舟在番禺民間經(jīng)久不衰,在番禺每年端午節(jié)期間各地均有組織賽龍、拜祭和走親訪友活動,并約俗形成三大龍船會,每年各鄉(xiāng)按約定從農(nóng)歷五月初一起,輪流聚集比賽,吃“龍船飯”,場面熱鬧。
2、舞龍獅,番禺民間喜慶活動舞龍獅相當普遍,遇有農(nóng)歷新年和重要的鄉(xiāng)會巡游(如鐘村康公出會、沙灣三月三北帝誕、迎神賽會、市橋十鄉(xiāng)會等)的日子,更是各方鄉(xiāng)村的龍獅、鳳舞、鰲魚舞交替出場。
3、番禺水色,一種以木筏為載體、以戲劇或民間傳說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水上表演活動,主要流傳于番禺區(qū)市橋鎮(zhèn)、沙灣鎮(zhèn)等地。
4、番禺鰲魚舞,相傳是由浙江傳入的“魚燈舞”發(fā)展而成。番禺落戶時把從原籍帶來的魚燈舞發(fā)展成鰲魚舞。番禺沙涌世代相沿有“鰲魚會”,每九年一屆,從不間斷,至今約有六百多年歷史了。
5、沙灣飄色,一種在歲時節(jié)令期間進行巡游展演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活動形式。沙灣飄色以色柜為展示舞臺,色柜上站著一個8-12歲的古裝兒童,即“屏”,“屏”上再站一至兩個2歲左右的古裝兒童,即“飄”。
番禺各種歲月習俗有:團年飯、煮湯圓、行花街、開年、人日、鬧元宵、游花地、逗利是(領(lǐng)紅包)、插桃花、擺年橘等,均是春節(jié)的歲時風俗;歲時風俗還有:清明掃墓、七夕乞巧、中秋吃月餅、重陽登高等。
生活風俗有:飲早茶、吃宵夜、飲糖水、喝涼茶、喝老火靚湯、打邊爐(吃火鍋)、冬令吃狗肉等。
仰風俗有:南海神誕、天后誕、鄭仙誕、金花誕、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合為三元)、何仙姑誕、土地誕、觀音誕、盤古王誕、生菜會和打華光等。
審美風俗有:舞獅子、飄色、花市與迎春花會、春秋菊展等。舞獅子是一種模仿獅子形象動作的民間藝術(shù)和傳統(tǒng)體育娛樂項目。獅有南獅北獅之稱,廣州的“南獅”重意,善于抽象傳神,有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臺,發(fā)獅威,迎賓舞,跳龍門,疊彩,瑞獅采青等形式;步法則有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操步、插步、麒麟步、內(nèi)外轉(zhuǎn)身擺腳等,難以勝數(shù)。
歲時節(jié)令風俗簡介
廣府地區(qū)民間節(jié)日甚多,按節(jié)令排,有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另有一些時令風俗,如立春迎土牛、雨水補天穿,驚蟄打小人之類;加上一些民間誕會,如正月生菜會、二月土地誕、波羅誕,三月北帝誕,四月金花誕,五月龍母誕,六月魯班先師誕,七月白云誕,八月日娘誕,十月下元誕等,廣州府地區(qū)的民間誕會特多,且有一定特色。
特殊習俗
婚嫁風俗
惠州傳統(tǒng)的婚嫁禮俗,大抵按如下幾種程式進行。
提親
惠州傳統(tǒng)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采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后,送禮又采用羔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后來竟發(fā)展到了30余種,這些禮品一般都象征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tǒng)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這種雞,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提親中,媒人受男家之托,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為女性,故惠州習慣稱之為媒人婆。
媒人在中國古已有之,《詩經(jīng)》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詩句。惠州傳統(tǒng)婚儀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職業(yè)的和非職業(yè)的兩種,職業(yè)媒人婆以做媒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搖唇鼓舌,講假話,講瞎話,夸大對方家庭及對個人的優(yōu)越條件,隱瞞對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給人一種“哄神騙鬼、謀人錢財”的丑惡形象。
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于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tǒng)聘娶婚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yù)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蕩蕩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shù)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shù)種餅全部備齊的并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fā)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yù)定的嫁妝送往男家。惠州傳統(tǒng)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柜、梳妝臺、皮箱、八仙臺等家具。現(xiàn)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故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惠州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于傳統(tǒng)“六禮”中的“納征”。《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huán),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貴的玄綞、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后,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惠俗卻是在報日之后,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后,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tǒng)“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jié)。現(xiàn)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huán)節(jié),時間持續(xù)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huán)節(jié),至于親迎(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
鋪房是一種舊有風俗,一直延續(xù)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shè)新房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shè)的床、柜、梳妝臺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柜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是照妖鏡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房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準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
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關(guān)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guī)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tǒng)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
惠州傳統(tǒng)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繡“鳳鸞牡丹”,“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
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lǐng)路,新娘領(lǐng)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guān)后,便可將新娘接出。
賽龍舟
番禺早在一千年前(南漢)便有龍舟競渡。各鄉(xiāng)村按約定俗成的日子讓龍舟相聚,相聚的地方稱為“龍舟景”。端午節(jié)期間從五月初一到初八均有不同小景聚龍游賽。屆時每賽一景,當?shù)刈谧屐籼没虼迕窬笈朋巯追Q“龍船飯”,以慰勞劃龍舟的健兒和款待各方來客,番禺人熱情好客的一面在這里便充分表露出來。
歷代名人
楊孚東漢詩人,被認為粵詩始祖,首開南人著術(shù)的篇章。
鄧世昌清代抗日英雄
冼星海現(xiàn)代著名作曲家,被毛澤東譽為“人民音樂家”。
屈大均明未清初詩人,嶺南三大家中最被人們推崇的詩人。
許廣平魯迅夫人、著名社會活動家。
黎文源工于壁畫、灰塑、磚雕、石雕,擅長人物、山水、花卉、鳥獸,舉凡廣東四大名園和廣州陳家祠等藝術(shù)建筑,都有他及其弟子的作品。慈禧太后大修頤和園時,黎文源進京應(yīng)試,以畫法第一被任命為“內(nèi)延供奉”,在清宮繪畫了大量壁畫。
居巢、居廉清末畫壇的著名畫家,又是嶺南畫派的先聲。
高劍父、高奇峰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與陳樹人被譽為“嶺南三杰”。
陳澧17歲中秀才,畢業(yè)于粵秀書院。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科舉人。陳澧精于填詞,后人對其早年詞集《憶江南館詞》評價甚高。25歲時,致力于以經(jīng)史等為主的學術(shù)研究,開始著書立說。25-30歲的五年中,他的主要著述包括小學(文學)、音韻、樂律、數(shù)學和古文、駢文方面,其中音韻學和聲律學著述達16種。
陳樹人嶺南畫派大師。
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廣東音樂著名作曲家,被稱為“何氏三杰”。
服飾穿戴
沙田區(qū)婦女勞動時喜用毛巾包頭,稱此毛巾為津頭布;山區(qū)婦女則用布包頭,稱為包頭布。沙田區(qū)和部分民田區(qū)婦女都習慣用圍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區(qū)的圍裙多用小銀元作裙扣,或在裙邊繡花,圖案別致;沙田區(qū)的圍裙則比較簡樸,但也有用銀元作裝飾的。
清朝覆滅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長辮,改留平頭裝甚至剃光頭,居城者逐漸留西裝,俗呼“花旗裝”。女孩子一般在四五歲的開始留長發(fā),及長,未婚者用紅頭繩扎辮尾,婚后梳散辮或束發(fā)髻。30年代后,有錢人家逐漸興燙發(fā),一般人家則多插扁平骨針或鐵質(zhì)的松頭夾”。建國后亦無大改變,只是年青婦女喜結(jié)雙辮。入80年代后燙發(fā)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逐漸講究發(fā)型的多樣化。
住宅形式
清民初,石岐和民田區(qū)的居民住宅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貧苦人家只有廳房各一,有錢人家則多有兩條以上房屋(兩幅山墻之間的房屋為一條),深度有兩進以上,大的每條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數(shù)仿照西式建筑,高兩三層。大戶多用青磚砌墻,大門外辟一空地為地坪(院子),大廳與二廳之間“天進”。在石岐、小欖和沙溪等地,少數(shù)大家族的房屋依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為庭院,四周為房間,院子里南向為正房堂屋,稱內(nèi)堂;兩則為廂房,正房對面為廳堂,稱為客廳。近代許多僑胞回鄉(xiāng)建房,多采納西式房屋的結(jié)構(gòu)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觀新穎又方便實用的樓房,舊式房屋已逐漸被取代。建國后,民田區(qū)和石岐多沿用此和中西合璧的雙層樓房,80年代起石岐則多建四層以上的住宅樓宇。
沙田地區(qū)的居民多在河涌兩岸形成聚居點,房子簡樸,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墻禾桿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磚木平房只是少數(shù)。但是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變,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士結(jié)構(gòu)或磚木結(jié)構(gòu)的兩三層樓房或平房。磚木結(jié)構(gòu)的平房,有廳房各一,房邊設(shè)一走道通后門,廳房之間開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內(nèi)搭建木板全樓或半樓,廚房廁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糧食習慣囤放有屋外門前,以減少草寮經(jīng)常失火造成的損失。
飲食嗜好
飲茶
中山城鄉(xiāng)居民一般喜歡在閑暇時間上茶樓酒館飲茶吃點心,城區(qū)和各墟鎮(zhèn)都設(shè)有茶館酒肆,有的每日開早午晚三市,顧客絡(luò)繹不絕。
打邊爐(吃火鍋)
冬天里,許多人都喜歡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邊煮邊吃青菜、豆腐和各種肉類,包括魚片、肉片、各種禽畜的內(nèi)臟和海鮮等。沙田區(qū)居民還喜用狗肉和鯉魚打邊爐。
吃禾蟲
禾蟲是中山稻田里野生軟體小蟲,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鐵、磷和各種維生素,其味鮮美,城鄉(xiāng)居民歷來喜愛,視之為席上佳肴。民間烹調(diào)方法甚多,或煎、燉、煲鮮禾蟲,或曬禾蟲干,腌制禾蟲醬,后者甚至是農(nóng)家常年的備用菜。
吃狗肉
中山城鄉(xiāng)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調(diào)方法則各地不一,多數(shù)用綠豆先煲后燜。小欖人也喜用狗肉打邊爐。
蛇餐
城鄉(xiāng)居民中的有錢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謂“三蛇燴”(三蛇指金腳帶、飯鏟頭和過樹榕等毒蛇)、“龍虎鳳大燴”(即蛇貓雞同煲)、龍鳳羹(老母雞煲蛇)、水蛇花生湯(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農(nóng)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蟲,毛黃肉多,農(nóng)人多在秋冬之間捕捉,臘制為田鼠干,其味鮮美;也有的以烏豆、老姜煲湯。
吃麻鴨
中山農(nóng)村盛產(chǎn)家鴨和野水鴨,兩者肉質(zhì)俱佳。沙田地區(qū)居民用鍋燜全鴨,俗稱“燎鴨”,民田地區(qū)多用子姜燜鴨,酒館用以烹制山名菜“霸王鴨”,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葉鴨湯。秋冬季節(jié),人們喜腌制成肉質(zhì)甘香可口的臘鴨。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網(wǎng)地帶盛產(chǎn)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蘇炒熟啜食,沙田區(qū)居民則喜在飯面清蒸。
飲涼茶
飲涼茶也是番禺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nèi)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nèi)的暑氣,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番禺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苦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tǒng)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后,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yīng)運而生,如神農(nóng)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
飲早茶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yī)家”的諺語。
番禺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jīng)煲制某些藥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藥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jié){、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后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yīng)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宵夜
宵夜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一般是晚間十時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晚上自己動手煮食;有的單獨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邊大排檔或茶樓食肆的夜市中進食,因而市里漸漸地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樓中的夜市往往開設(shè)有音樂茶座,以招徠食客。
菊城小欖鎮(zhèn)
又稱菊城,是廣東省有名的藝菊之鄉(xiāng)。當?shù)厝罕娛煜ぞ招裕糜谠耘啵妓嚲浚壹覒魬舳季呐嘤舾娠L格獨特的盆菊,互相交流觀賞,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項藝術(shù)和情趣。在這里有隔年舉行一次盛大的“甲戌”菊花會的鄉(xiāng)俗習慣。意借賞菊盛會來紀念先祖開拓鄉(xiāng)土、村民建設(shè)家鄉(xiāng)之辛勞。解放后,小欖鎮(zhèn)的菊藝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結(jié)合建國周年的慶典,舉行過多次規(guī)模盛大的菊花會。展出名菊由4000盆增至20000多盆,品種達800多種。每次盛會接待國內(nèi)外游客逾百萬人次。
家宴菜譜
喜慶家宴
石岐和民田區(qū)居民的喜慶家宴一般為八菜一湯,俗稱“九在簋”(粵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個字以上,忌用三個字。“九大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nèi)容,大體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豬拼盤或金豬成盤(或紅燒乳鴿);發(fā)菜扒鴨或發(fā)菜蠔豉(或發(fā)菜配豬腿豬舌,粵語稱豬腿為豬手,豬舌為豬);豉汁蟠龍蟮(或蒜子燜大蟮);蜜餞(或白灼)大蝦或白切雞(或豉油雞);酥炸或清蒸鮮蠔(或帶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雞丁);清蒸海鮮魚;時菜炒雜;瑤柱粟米羹。
春節(jié)家宴
一般將九大簋中一菜更換為發(fā)菜蠔豉燴豬俐;小孩滿月酒宴則一定要有豬腳姜和紅雞蛋等小點;壽宴必有壽面(壽包)或蛋糕。
小欖菊花宴
因小欖地區(qū)盛產(chǎn)菊花和塘魚,故小欖居民擅長烹調(diào)此家宴。該菜譜以菊花為主,以塘魚(鯪、鯇、鳙、鳊)為主要葷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魚球:菊花魚丸;菊花羹;菊花魚片;菊花蝦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葉包。
文化,是一個地區(qū)或民族存在的理由,一旦這個地區(qū)或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她就會漸漸在強勢文化中消失(然而文化卻不是一種很容易失去或形成的)
廣東番禺有幾大特色地域文化:
1、潮汕文化:這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注目的文化,他們的文化并不受行政區(qū)劃限制。
2、五邑文化:以江門為中心,這個僑鄉(xiāng)文化的勢力在廣東也僅次于潮汕文化。
3、嘉應(yīng)文化:以梅州—惠州為中心,形成了客家文化帶,這一文化區(qū)域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但有十分濃厚的文化底蘊。
4、連陽文化:古連州所屬地即今天的連陽四縣市的地域特色文化,這是一種山水文化,或者說是一種山區(qū)文化,民國成立后陽山繼連山分離連州后,又由三縣屬地劃出連南。但即使區(qū)域變得四分五裂,一種特有的連陽文化仍然強盛,香港的依舊存在連陽同鄉(xiāng)會就可證明這一點。
5、南粵文化:茂名——湛江一帶,這一帶的語言可以說是最“正統(tǒng)”的粵語,它不像廣州、香港的粵語那樣受的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極大影響。
6、韶州文化和南雄文化,或者說他們就是一個整體,形成了極有力度的粵北文化。
7、三角洲文化,這是一古老而又新興的強勢,她有著南越國的歷史背景,同時又在今天形成了發(fā)達的三角洲經(jīng)濟,在加上外來人口的大量加入,可以說這是最為復(fù)雜的多元文化。
8、粵西文化:為肇慶為中心,形成了粵西文化,她的影響力并不大,然而她的確是一種不可動搖的古老地域文化,應(yīng)該還包括了古羅定州所屬地。
以上這些文化構(gòu)成了嶺南文化。
粵劇名伶
馬師曾(1900-1964)廣東順德人。早年拜著名小武靚元亨為師,嶄露頭角。1923年在穗演《苦鳳鶯憐》飾義丐余俠魂一舉成名。
馬師曾主張粵劇向話劇,電影,和生活學習,走向現(xiàn)代化,大眾化,并創(chuàng)和立了動作豐富、節(jié)奏鮮明、生活氣息濃郁的自然活潑、頓挫分明、滑稽的馬腔(俗稱“乞腔”)。馬的代表劇目還有《刁蠻公主憨駙馬》、《佳偶奇兵》等。他還拍了數(shù)十部粵語電影。除賒之外,還多次到美、越、馬演出,馳譽海內(nèi)外。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人,粵劇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早年學戲,后參加馬師曾劇團,改用紅線女藝名。15歲掌花旦正印,聲名漸著。抗戰(zhàn)勝利后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拍影片多部。1955年從香港回穗?yún)⒓訌V東省粵劇團,代表作有《搜書院》、《昭群出塞》、《關(guān)漢卿》和《山鄉(xiāng)風云》等。
其表演以細膩見長,勇于革新,繼承前輩唱腔藝術(shù)并吸收史弟劇種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紅腔”)。其音色清脆秀麗,行腔自然、婉轉(zhuǎn)、豐美,真假嗓能巧妙結(jié)合,有“龍頭鳳尾”之譽。
白駒榮(1892-1974)廣東順德人,著名的粵劇表演藝術(shù)家。20年代初在《再生緣》中演皇帝一舉成名。演《金生挑盒》時他用真嗓唱廣州方言,為粵劇唱腔的改革做出了貢獻,有“小生王”之稱。
其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zhuǎn)圓潤,流暢自然,做功瀟灑飄逸、生動傳神,自成一派,稱為“白派”。
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
據(jù)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wèi)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qū)里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圓或方,經(jīng)過分析認為是“導(dǎo)彈發(fā)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dǎo)彈發(fā)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笑話聽過后一笑了之的事,卻萌發(fā)了我想去土樓一探究竟的最初想法。為逃避上海蝕骨的濕冷,選擇冬天去福建旅行應(yīng)該是個不錯的主意,永定土樓當然是此行的目的地。
客家人造土樓隱藏青山綠水間,火車先到的漳平,轉(zhuǎn)車到龍巖,再在龍巖汽車站跳上開往湖坑民俗文化村的中巴。這個過程聽上去復(fù)雜,但由于轉(zhuǎn)車的時間和地點都能方便的銜接,所以去土樓的路一點也不難。
汽車開出龍巖城,到了鄉(xiāng)下風景慢慢開始好起來,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帶,陽光下青山綠水分外妖嬈,而掩藏在其中的土樓也不斷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說起土樓,不能不提及土樓的建造者——客家人。他們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zhàn)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歷經(jīng)千年,輾轉(zhuǎn)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qū)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很團結(jié),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qū)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筑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shù)厝说囊u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在我參觀完民俗文化村里最有名的土樓振成樓后,我直觀的感受到“土樓是一座縮小的城池,放大的碉堡”這句話形容得非常形象。土洋結(jié)合的振成樓雖然歷史不長,但卻是永定最富麗堂皇的圓樓。它有內(nèi)外兩個環(huán),直徑四十八米,外環(huán)堅固高大共有四層,一二樓對外不開窗,便于防御外敵,要是儲備充足,樓里的人可以大半年不用出門;而內(nèi)環(huán)是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據(jù)說二樓上的鑄花欄桿還是當時從上海運來的呢。領(lǐng)我參觀的林家大爺不無驕傲地伸出手指作八字狀說:“當年,我的爺爺可是花了8萬光洋才建起了這座房子。”
番禺婚嫁習俗
婚嫁習俗一(建國前民田和半沙民地區(qū))
清末民初時,民田和半沙民地區(qū)的婚嫁儀式,有如下幾個程序:
相親 俗稱“相睇”。一般先由男家通過媒人收“年生”(即庚帖),也有女家先出庚帖的,稱“放年生”。男家將庚帖放在神們前香爐下,3日內(nèi)家中如沒有出現(xiàn)病人或砸爛盤碗之類的“不祥之兆”,又經(jīng)占卜推算,沒有“刑克相沖”,便擇吉日相親。相親對待嫁的姑娘絕對保密,故相親實質(zhì)是男家單方面觀察姑娘的容貌罷了。相親前和后,任何一方不愿結(jié)為姻好的,由男方封回“利是”(紅包)與庚帖一起退回女家。
聘禮 民初時,一般家庭需禮餅150公斤,禮金白銀200元左右。淪陷以后,禮金改以稻谷為計算單位,初時需150公斤左右。建國前夕“漲”至千余斤。建國初期,聘禮多是“象征性”的禮金數(shù)十元和禮餅數(shù)十斤。80年代以后,分別增加至300元和150公斤。改革開放以后,農(nóng)村聘禮多寡不一,城鎮(zhèn)青年用金飾物或一雙情侶手表作為定婚信物,頗為時尚。
行聘時由媒人領(lǐng)路,男家派人將聘禮(含聘金、禮餅、豬肉、鯪魚、生果、美酒、糕點)送到女家。也有媒人帶領(lǐng)男家女性尊輩到女家,互相交換4枚生果(稱為“果換果”)之后再送聘禮。上述兩種行聘方式,稱為“文定”或“定柬”,就像做生意下定金一樣,把婚事“定”下來。聘禮送來時,女方家長以探親等各種借口,把 “嫁身”(待嫁姑娘的代稱)支使外出,即把禮餅按親疏次序訂出分量分贈戚友。事后設(shè)法誘騙“嫁身”吃禮餅,算是“食過人家茶禮”,永遠不能反悔了。
婚禮 婚期前3~7日,女方家長向“嫁身”正式宣布男方的姓名、職業(yè)、家世等情況,隨即由姐妹強抱“嫁身”上床,名為“開斟”。如“嫁身”反抗,以力制服,名為“扌禁斟”。據(jù)迷信的說法,“扌禁斟”后至上花轎前,“嫁身”不能離床下地,否則對女方家庭不利,以此作為心理威脅,使“嫁身”不敢臨婚私逃。隨后,“嫁身”與姐妹們以歌謠體的語言(“喊細嘅”)互訴心事,名為“開嘆情”。“開嘆情”中常會發(fā)泄對某些人和事(包括父母和男家)的不滿情緒,甚至咒罵。被指責者可以同樣的形式(“喊細嘅”)解釋或反擊,但不得恃勢動武,否則,有理也變成無理了。
婚期前夕,男家請巫師替新郎“脫學”,會友(案兄弟。俗稱“大老會”)上字架(寫有新郎名諱,伴以小對聯(lián)的玻璃鏡匾),以示成人。并由夫妻雙全子女多的“好命人”入新房架床掛帳,是晚設(shè)席接待提前來的賓客、會友、近親人等,名為“醮酌”。俗稱“開埕頭”。
迎親日,稱為“正日”,也叫“正席”。上午,女家姐妹搬嫁妝到男家(黃閣則在婚前數(shù)天搬嫁妝)。富家嫁女有包括田產(chǎn)、店房、婢女等“全副嫁妝”,貧家則僅有少許衣物而已。下午,媒人領(lǐng)花轎(較富裕者雇有“八音”鼓樂隨行,沿途演奏)往女家迎娶,但常因女家姐妹借故刁難,延至傍晚甚至深夜始能成行。出門時,父兄張傘遮護,弟、侄持燈籠照明,新娘頭戴花笠,穿新制的唐裝衫褲(俗稱“坐轎衫褲”),由大衿(雇來服侍新娘的人)背負上轎。送嫁人員繞花轎一周,名為“運轎”,在鞭炮聲中抬往男家。抵男家時,燃放鞭炮,新郎穿長衫,戴插有扁柏葉的呢禮帽,踢過轎門后即站在大門邊椅子上撒米。新娘由大衿背負,跨過門前點燃著的禾草(俗稱“火覃火”),入門時被居高臨下的新郎用紙折扇輕擊頭部3下之后,徑入新房。稍后,新娘卸下花笠,改戴鳳冠,穿大紅衫,系紅裙。富裕的還有繡花大褂,襯在大紅衫外面,佩戴金銀飾物,在大衿扶掖下出堂點燃香燭,叩拜祖先神位。向翁姑伯叔敬茶后,由妯娌小姑陪同,與新郎同桌食“暖堂飯”。
宴會的地方叫“酒堂”,即祠堂。入席前施放號炮3次,即 “頭炮催客,二炮定席,三炮入席”。所謂定席,就是主婚人站在要“定”的席位旁邊3揖,會友從旁配合,手拿盛著筷子、酒杯、湯匙的小盤子起落3次,請賓客入座。席的坐次:首席舅父,次席姑丈,再次為新郎的啟蒙老師及最遠地方來的客人,其余親朋按親疏輩分順序安排,本姓族人,屬主人地位,大部分作為陪客。家境稍好者雇有“八音班”,于嘉賓蒞臨和宴會開始時演奏《小開門》、《一錠金》之類小調(diào),名為“坐堂吹”。酒至半酣,新郎在新翁率領(lǐng)下挨席敬酒,新娘則在家姑或妯娌陪同和大妗扶掖下向賓客敬茶。每至一席,先要叩頭,然后親手奉茶。嗣后,宴會漸入高潮,猜拳罰酒。新娘則跪在天階下直至散席。舅父、姑丈等有席次的人,不待到燃放鞭炮(散席信號)不能離席,否則其他賓客會一哄而散。凡有席“坐”的人,儀式甚繁,酬酢亦多,酒略沾唇,菜僅試箸,每不能飽。多有在家先吃飯再來赴宴的,名為“打酒底”。散席后,會友進入新房時,從花盆臺上取米一把,撒向床上以“辟邪”。新夫婦向翁姑等尊輩及來賓敬茶后,便開始“玩新婦” (鬧新房)了。其內(nèi)容多為吉祥語與猥褻語交織組成雙關(guān)語的韻文——“題四句”和一些小魔術(shù),常有令新人非常難堪的。這種活動,一直延續(xù)至深夜。
謁祖 俗稱“拜祠堂”。婚禮翌日上午,女家姐妹攜帶食品到來探望新娘,稱為“探房”。下午,新人在家長帶領(lǐng)下拜謁祖祠,常有惡作劇的會友把鞭炮擲向新娘身上,以致衣服燒爛或體膚受傷,因而“親家變冤家”者時有所聞。謁祖后,按親疏次序分別到族內(nèi)親屬家里叩拜祖先神位及向尊輩敬茶,稱為“拜門”。入夜,重開筵席,稱為“梅酌”,儀式與“正席”相同,菜肴則較前者略豐。散席后,繼續(xù)鬧新房。
回門 婚后第三天清早,新娘乘青衣轎回娘家。中午,男家設(shè)便宴款待即將離去的遠方賓客、會友、近親和參與婚禮工作的人員,稱為“洗碗箸”。下午,新郎在堂倌陪同下,乘轎來到女家(俗稱“上廳”),所帶禮品,除豬肉、鯪魚、糕點、生果、蓮藕等物外,首重的是燒豬。如無燒豬,則會認為新婦不貞。新郎至女家后,參拜祖先及向女方家長等尊輩敬茶、“拜門”等,大致如新娘在男家哪一套。入夜,女家設(shè)2~3席,以小舅作陪款待新婿,稱為“請新女婿”。偶有好事的姐妹搞一點“玩新郎”節(jié)目,但不如“玩新娘”那么大規(guī)模。散席后,女家以糕點、小雞和寫有“百子千孫”紅字的燈籠作為回禮,送新夫婦回家。但新娘翌晨即返娘家,至“滿月”(新婚周月)時才返夫家一行。其后,長期居留娘家。
落家 新娘婚后,遇春節(jié)、端午、中秋、重陽、冬節(jié)或夫家有婚嫁、翁姑壽辰、疾病、死亡等紅白大事,在男方一再催請下,偶然回夫家一夜。少者五六年,多者十余年,由于懷孕或迫于父兄壓力才回夫家長期生活,稱為“落家”。也有些經(jīng)多次催請,仍避而“不落家”的。“不落家”的要補償一筆不少于婚禮費用的款項給男家,讓丈夫另娶或納妾,稱為“賠銀”。“賠銀”后不用再返夫家,但其地位、稱謂、繼承權(quán)不變。年老病危時始返夫家得一死所,由后妻所生兒子(無子者則由夫家之侄) 主理喪葬事項。所需費用全部由“不落家”者負擔。
婚禮沿革 抗日戰(zhàn)爭年代的婚禮儀式,除極少數(shù)保留“舊家風”的富裕家庭仍沿用昔日排場外,絕大多數(shù)都是中午迎親,即日謁祖,將“正席”與“梅酌”合并為一餐,次日回門,從而節(jié)省了金錢和時間。其他如敬茶、“玩新婦”、拜門等項目,變化不大。但新婦“賠銀”者極少,“落家”的時間也縮短為一年左右。
抗戰(zhàn)勝利后,婚嫁儀式變化不大。男女方在婚前都著重了解對方情況,不像從前輕信“媒妁之言”了。
番禺 民俗民風 重陽放風箏
風箏,古稱“紙鳶”。放風箏,是西關(guān)民間重要風俗之一。它多在風和日麗的重陽佳節(jié)登高時進行。由于風箏種類繁多,千姿百態(tài),放時多集中在高處或山上,因而成為西關(guān)傳統(tǒng)極富特色的風情。
七夕乞巧
農(nóng)歷七月初七夜,俗稱女兒節(jié),也叫乞巧節(jié)。西關(guān)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
泮塘古之水鄉(xiāng),河涌遍布,每年五月端午,出動龍舟。五月初,即起用龍船(龍船身埋于河涌,五月起用),俗語說: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劃甩牌,初五初六抬過基(抬過基即準備斗龍船)。
龍舟下水之前,先拜祭仁威廟,然后上旗、揚旗、搖傘、頭牌、劃手集合、檔頭篙(立于船頭指揮的),上船后會朝盤施,名叫“打醮”。先在河涌試劃,然后由三涌出海。亦有由增埗出海,匯合在珠江。訪問附近鄉(xiāng)間,名為拜客。男女老少,傾鄉(xiāng)而出,群集河岸,荔灣河上,小舟密步(雇船觀看)。岸上則幾無立足之地。荔灣競渡,遠近聞名。
禺人節(jié)怎么禺弄人
禺人節(jié)禺弄人的方法有:牙膏夾心餅干,整蠱花束,調(diào)制怪味可樂。1、牙膏夾心餅干 把夾心餅拆封,小心地撥開兩片餅干,去掉原來的夾心,拿出牙膏擠出適量至餅中,分量隨個人飲食習慣,最后加以黏合,盡量做得逼真像樣。你一般根本不用特地使用,只需將之放至明顯處,最好準備幾片原始的夾心餅,一邊吃一邊...
人家結(jié)婚禺民是什么意思
人家結(jié)婚,禺民是一種習俗,是指廣東省番禺地區(qū)的結(jié)婚習慣。它是在新婚夫妻及家族長輩的陪同下走入村里,向村里的所有長者、客人和鄰居敬酒、行禮,表示對鄉(xiāng)親們的尊敬和感謝。這種習俗不僅表達了尊重家族和社會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珍視人情和維護鄰里關(guān)系的一種社交方式。人家結(jié)婚,禺民也反映了當?shù)厝嗣竦膫?..
禺字五行屬什么寓意 禺字五行屬什么寓意和含義
禺字五行屬什么寓意 一、禺字的象形意義 禺字的字形非常特殊,它由“口”和“隹”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口”代表著口腔,而“隹”則代表著鳥。因此,禺字的象形意義就是“口中有鳥”。這個意象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代人們常常用鳥來預(yù)示吉兇禍福的習俗。所以,禺字的象形意義與吉祥、祥瑞、幸福等寓意...
偶去掉單人旁還有多少筆
在古代文獻中,禺字常用于表示某些特定的意義。比如,在古文中,它有時用來表示“日”的意思,象征著太陽的光輝。同時,“禺”字也常常出現(xiàn)在一些地名中,如古代的禺山、禺水等地名,體現(xiàn)了它在歷史地理方面的應(yīng)用。此外,禺字還與某些特定的文化習俗和傳說故事相關(guān)聯(lián),如禺神、禺王等,展現(xiàn)了它在神...
禺人節(jié)是什么意思
【節(jié)日習俗】在愚人節(jié),人們通常會舉行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裝飾房間,并布置假的節(jié)日環(huán)境,如圣誕節(jié)或新年的裝飾。傳統(tǒng)的愚人節(jié)宴會包括魚宴,請?zhí)龀刹噬◆~的樣子,餐桌裝飾以綠色和白色,并放置魚缸和釣魚竿。客人會收到禮物,或者是裝飾精美的塑料魚,或者是裝滿糖果的魚形籃子。此外,還有制作假...
賣咸鴨蛋什么意思
賣咸鴨蛋在民間寓意著有人去世,需要拜祭的意思。這種習俗與廣州的古老拜祭風俗緊密相連。在過去,禺北一帶(即今天的白云區(qū)),每逢清明時節(jié),村民們都會攜帶煎熱咸魚和煮熟的咸蛋前往親人的墳前進行拜祭。這種習俗的流傳,使得售賣咸鴨蛋的商人在清明前夕售出的咸鴨蛋,多數(shù)被用作拜祭之用。隨著時間的...
禺人節(jié)代表什么節(jié)日
禺人節(jié)?親,你搞錯了吧,應(yīng)該叫“愚人節(jié)”吧,這是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每年的4月1日,以作弄人為樂。俗稱“愚人節(jié)”。
木禺龍的意思是什么
總的來說,木禺龍作為一種古代祭祀用的木制模型,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神靈的敬畏和對儀式的重視。它不僅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習俗和信仰體系。盡管木禺龍的具體形狀和制作方法已難以考證,但它作為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通過對木禺龍的研究,我們可以更...
禺人節(jié)在幾月幾日
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jié)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制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這種做法給社會...
yu第二聲的姓氏
虞姓和魚姓則較為少見,但在特定的地區(qū)和家族中,這些姓氏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淳于、單于和鮮于等復(fù)姓則更顯獨特,它們往往與特定的歷史事件或地域文化緊密相關(guān)。予姓、禺姓、榆姓、輿姓、愚姓、愉姓、馀姓、盱姓和舀姓等姓氏則較為少見,它們在歷史和文化中的影響力相對較小。這些姓氏在中國歷史...
相關(guān)評說:
東阿縣閉式: ______ 廣州人穿著很休閑,不修邊幅.男人很少著西裝,即使是千萬、億萬富翁從你面前走過,你也絕無可能從服飾上看出那怕一丁點兒來.初來廣州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老板當成打工仔,而把打工仔當成老板.因為穿著光鮮的往往是打工仔...
東阿縣閉式: ______ 名稱:波羅誕廟會 時間:農(nóng)歷二月十一至十三 地點:廣州市黃埔區(qū)穗東街廟頭社區(qū) 波羅誕廟會是廣州最大的民間傳統(tǒng)廟會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歷史,當?shù)赜小暗谝挥尾_,第二娶老婆”之說. 名稱:荔枝節(jié) 時間:七月 地點:廣州增...
東阿縣閉式: ______ 發(fā)紅包,走親戚
東阿縣閉式: ______ 目前廣州地區(qū)的客家人數(shù)有戶籍在冊的不少于200萬.一部分分布在廣州周邊的增城區(qū)、花都區(qū)、從化區(qū),尤以增城、花都更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萬,花都大概有30多萬.另外一部分是在廣州近郊,廣州近郊客家人數(shù)量最為...
東阿縣閉式: ______ 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如今不多見.如掃塵、張貼春聯(lián)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nèi)屋外,房間屋后,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
東阿縣閉式: ______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習俗,是很有興味的. 所謂春節(jié),是指中國陰歷正月初一.它預(yù)示著新的開始,天地萬物復(fù)蘇,春天降臨,一年的農(nóng)事也將著手進行.所以,向來為中國人所重視.后來,公歷推行,國家以公歷的一月一日為 “元...
東阿縣閉式: ______ 黃圃飄色,民間藝術(shù)習俗,以其色芯小巧玲瓏、飄逸多姿、色彩多樣為特色,歷史悠久,原為神誕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間習俗,逐漸演變成歲時民間藝術(shù)習俗.黃圃位于中山城區(qū)以北,鄰近廣州番禺.
東阿縣閉式: ______ 這是同廣州一舊拜祭風俗有關(guān).從前,禺北一帶古時廣州城東屬番禺縣管治,“禺北”指當時廣州城外西北部,即今天白云區(qū)一)的村民,在自己親人死后,每逢清明,總會準備煎熱咸魚和煮熟的咸蛋,去到親人墳前拜祭.售賣咸鴨蛋的商人視在清明前夕出售的咸鴨蛋多為用作拜祭之用.久而久之,廣州人都將“賣咸鴨蛋”和“有人去世,需要拜祭”等同看了,便用“賣咸鴨蛋”代指“人死”.粵語講古大師顏志圖先生,他祖藉亦屬禺北一帶地區(qū),據(jù)他介紹,至今他的家鄉(xiāng)太和鎮(zhèn)仍保留用熟咸鴨蛋和煎咸魚拜祭先人的習俗.現(xiàn)在雖然該習俗的緣由我們難以考究,但該習俗至今仍然延習,可證明第一種說法有一定合理性.
東阿縣閉式: ______ 吃涼粽、劃龍船、賽龍舟、灑硫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