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王"的由來及簡介還有姓李的代表人物的成就 李姓的由來和含義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gòu)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據(jù)《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省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后,延續(xù)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后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后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jié)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yǎng)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jīng)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nóng)師。舜繼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fā)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shù)厝值抑私?jīng)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沖突,古公亶父便率領(lǐng)部族從豳(今陜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lǐng)部族在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機構(gòu)管理部族事務(wù),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guī)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tǒng)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fā)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fā)的時候,終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后,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jiān)獄,釋放出關(guān)押在那里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gòu)。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于畢(今陜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后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后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tǒng)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xié)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后終于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統(tǒng)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jù)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后,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一邊的師曠聽后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后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么說,師曠也確實領(lǐng)教了太子晉的厲害。
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jù)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yīng)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于一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斗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斗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沒有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關(guān)于他沒繼承王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因為直言相諫而被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種說法是年幼早喪,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于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河東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省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壬氏。
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陜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nèi)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
當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yǎng)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南,它從歷山發(fā)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的名字為姓,為媯氏。
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后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shè)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舜爬到頂部后,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只大竹笠護衛(wèi)著自己,
舜從堯那里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夏禹。夏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省虞城縣北),從此媯姓的一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經(jīng)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fā)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國的日益強盛,兩個地方的媯姓與周國的關(guān)系也漸漸密切起來。
媯水流域的媯姓與周國關(guān)系密切。在虞國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一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責周國的陶器生產(chǎn)。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后,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對象有3種人,一個是先圣先賢之后;一個是功臣謀士之后;一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圣先賢,神農(nóng)、黃帝、堯、禹的后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媯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陽地區(qū)的祖先。
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10代,換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時,國內(nèi)發(fā)生了一次動亂。宣公即位后立御寇為太子。后來,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愛。宣公打算讓款作自己的繼承人,于是便殺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御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jīng)進入了春秋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于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陳完任卿相,陳完推辭。于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齊國的器械生產(chǎn)。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齊約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nèi)用大斗出、小斗收的辦法籠絡(luò)齊國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一些有遠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齊景公死后,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一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后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quán)。又過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
在戰(zhàn)國時期,田氏統(tǒng)治下的齊國經(jīng)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卷進了統(tǒng)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建在亡國后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存在。然而這短短數(shù)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只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后,便懷了孕,經(jīng)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并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勞。于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jīng)過了8次遷都,最后終于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北)定下了統(tǒng)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
當時,夏朝已經(jīng)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lǐng)湯很會治國,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后,湯向夏王朝發(fā)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xù)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后終于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干是紂王的爺爺?shù)厶〉膬鹤樱巧碳q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wù)。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干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后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說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
據(jù)《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qū)掖蝿裰G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quán)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省長汀縣)經(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后。梁天監(jiān)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jiān)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quán)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shù)民族改姓王氏
1、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zhèn)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shè)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qū)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fā)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并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quán)。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jù)《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yǎng)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載: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tǒng)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
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李姓歷史名人
李 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陳國人,重要的哲學家,他崇尚自然,周時以著《道德經(jīng)》而聞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國重要的哲學思想“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見于史書記載的李姓第一人。
李 斯:河南省上蔡人。戰(zhàn)國時任秦國宰相,曾輔佐秦始皇統(tǒng)一了六國,成就了封建帝業(yè)。
李 冰:戰(zhàn)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奉為川神。
李 白:祖籍甘肅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甚多,現(xiàn)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等。
李 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人,西漢名將,曾七十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以勇敢善戰(zhàn)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shù)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 春:隋代工匠。他所創(chuàng)建的趙州橋,是我國現(xiàn)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橋,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建橋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
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隴西成紀,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是一位比較開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刑法寬平,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史稱“貞觀之治”。創(chuàng)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清照:濟南(今屬山東省)人,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她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詞、文章,原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輯有《漱玉詞》。
李元昊:黨項羌族,1031年,承其父位,決定不再沿用唐宋賜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稱西夏皇帝。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出身中醫(yī)世家,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他歷時三十七年編寫完成了《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yī)藥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自成:今陜西米脂人,明末農(nóng)民義軍領(lǐng)袖,號“闖王”。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建立大順政權(quán),攻克北京。1645年被害。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省合肥人,清代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國有功,歷任直隸、湖廣、兩廣總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與外國簽訂條約。后因積勞嘔血而死,晉封一等侯,卒諡文忠。
李汝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小說家。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鏡花緣》。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省桂林人,桂系首領(lǐng)。解放戰(zhàn)爭后期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tǒng)、代總統(tǒng)。1949年底去美國,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年病逝。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任北京《晨鐘報》總編,《新青年》編輯,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省黃安(今紅安)人。1909年生,1927年參加黃安、麻城農(nóng)民起義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把一生與黨的事業(yè)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為之奮斗,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92年6月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地質(zhì)學家。湖北省黃岡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yè)于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zhì)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zhì)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zhì)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xié)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著有《中國地質(zhì)學》、《地質(zhì)力學概論》、《地震地質(zhì)》、《天文、地質(zhì)、古生物》等。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gòu)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后,延續(xù)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后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后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jié)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yǎng)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jīng)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nóng)師。舜繼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fā)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顫-頁)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shù)厝值抑私?jīng)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沖突,古公(顫-頁)父便率領(lǐng)部族從豳(今陜西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lǐng)部族在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機構(gòu)管理部族事務(wù),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guī)模。
古公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tǒng)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fā)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fā)的時候,終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后,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jiān)獄,釋放出關(guān)押在那里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gòu)。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后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后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tǒng)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xié)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后終于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統(tǒng)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jù)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后,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一邊的師曠聽后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后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么說,師曠也確實領(lǐng)教了太子晉的厲害。
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jù)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yīng)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于一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斗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斗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沒有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關(guān)于他沒繼承王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因為直言相諫而被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種說法是年幼早喪,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于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 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河東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壬氏。
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陜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nèi)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
當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yǎng)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南,它從歷山發(fā)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的名字為姓,為媯氏。
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后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shè)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舜爬到頂部后,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只大竹笠護衛(wèi)著自己,
舜從堯那里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夏禹。夏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從此媯姓的一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經(jīng)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fā)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國的日益強盛,兩個地方的媯姓與周國的關(guān)系也漸漸密切起來。
媯水流域的媯姓與周國關(guān)系密切。在虞國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一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責周國的陶器生產(chǎn)。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后,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對象有3種人,一個是先圣先賢之后;一個是功臣謀士之后;一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圣先賢,神農(nóng)、黃帝、堯、禹的后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媯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陽地區(qū)的祖先。
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10代,換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時,國內(nèi)發(fā)生了一次動亂。宣公即位后立御寇為太子。后來,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愛。宣公打算讓款作自己的繼承人,于是便殺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御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jīng)進入了春秋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于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陳完任卿相,陳完推辭。于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齊國的器械生產(chǎn)。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齊約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nèi)用大斗出、小斗收的辦法籠絡(luò)齊國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一些有遠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齊景公死后,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一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后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quán)。又過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
在戰(zhàn)國時期,田氏統(tǒng)治下的齊國經(jīng)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卷進了統(tǒng)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
建在亡國后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存在。然而這短短數(shù)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只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后,便懷了孕,經(jīng)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并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勞。于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jīng)過了8次遷都,最后終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統(tǒng)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
當時,夏朝已經(jīng)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lǐng)湯很會治國,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后,湯向夏王朝發(fā)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師二里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xù)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后終于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干是紂王的爺爺?shù)厶〉膬鹤樱巧碳q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wù)。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干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后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說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
據(jù)《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qū)掖蝿裰G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wèi)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 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quán)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 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后。梁天監(jiān)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jiān)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quán)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shù)民族改姓王氏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zhèn)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shè)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qū)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fā)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并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quán)。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jù)《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yǎng)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載: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tǒng)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介紹文件
王姓遷徙史
王姓遷徙史
王姓最早的發(fā)祥地應(yīng)在今河南北部的衛(wèi)輝一帶,并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qū)。
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太原、瑯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qū)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fā)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國各地。
李姓名人:
1、李耳:(最有名的就應(yīng)該是他了吧!)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李世民:(也是牛人呀!)即唐太宗。在位時間:626-649。唐高祖李淵次子。18歲時乘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之機勸其父舉兵反隋。李淵稱帝,他任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并領(lǐng)兵鎮(zhèn)壓隋末農(nóng)民起義軍,削平割據(jù)勢力。武德九年(626)立為太子,繼帝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鑒于隋亡的教訓,注意休養(yǎng)生息,勤政省刑,頗能任賢納諫,勵精圖治。在他統(tǒng)治的20多年間,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邊患消弭,人口增長,史稱"貞觀之治"。謚文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
3、李白:(喜歡他的詩,喜歡大蘇的詞)(701--762),字太白,號青連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水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蓮鄉(xiāng)。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誤。后因不能見容于權(quán)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間吸取其豐富營養(yǎng),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軼尋常的藝術(shù)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shù)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國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與杜莆齊名,也稱“李杜”。
4、李商隱:(情詩高手)(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縣)人,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在詞采華艷這一點上,與溫庭筠接近,后世又稱“溫李”。初為牛黨令孤楚賞識,被表為巡官。開成二年,因令孤楚之子令孤绹薦,中進士。調(diào)弘農(nóng)尉。李黨王茂元鎮(zhèn)河陽,愛其才,表為掌書記。后商隱與王女結(jié)婚。這行為被牛黨視為“背主、忘恩”。從此他一生處在牛李黨爭的漩渦里,無法擺脫,郁郁不得志。開始,他雖遭打擊,但還有熱情,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勢力,想有所作為。及李德裕為相,朝政有些起色,他也比較積極。后來牛黨上臺,政治上倒行逆施,他再次受到排擠,到桂州、徐州、梓州等地做幕僚,最后在鄭州抑郁而死。他的思想基本屬于儒家,但看重實用,對儒學有一定批判精神,認為不必規(guī)規(guī)然以孔子為師,不必以“能讓”為賢等。他還有佛道思想,主張以“自然”為祖。《全唐詩》編其詩三卷。詩長于七律,有杜甫的沉郁。長篇政治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是摹仿杜甫的《北征》,追溯歷史,揭露腐敗,帶有總結(jié)教訓的性質(zhì)。《韓碑》則學韓愈《石鼓歌》,對憲宗朝平定淮西叛亂予以贊美。他的《詠史》、《有感》、《重有感》、《茂陵》、《馬嵬》、《隋宮》、《賈生》等,或直接、或借詠古來批評時事,諷刺意味極濃烈。《安定城樓》表現(xiàn)抱負、胸襟,駁斥小人對自己的猜忌、誣蔑,其中“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二句為王安石所賞。《哭劉蕡》是控訴小人對故友的迫害。《登樂游原》等詩帶有感傷色彩。最能表現(xiàn)其特色的是愛情詩,典麗精工、意境朦朧。寫了不少《無題》詩,哪些只寫愛情,哪些別有寄托,很難斷定。《錦瑟》詩號稱難解,也有人認為是感嘆身世之作。《夜雨寄北》卻意思明朗,感情真摯。生平詳見《新唐書》卷二○三。有《玉溪生詩集》和《樊南文集》。
5、李煜:(悲慘的男人)(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自號鐘隱、蓮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稱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軟弱,迫于形勢,對宋稱臣納貢,茍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開寶八年(975),宋軍長驅(qū)直入,圍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隨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兩年后去世(據(jù)說是被宋太宗用牽機藥毒死)。李煜聰穎過人,博通眾藝,書法自創(chuàng)金錯刀、攝襟書和撥鐙書三體。畫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別為一格。又通曉音律,精別雅鄭,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鈴曲破》等曲,又曾與昭惠周后審訂《霓裳羽衣曲》殘譜。兼以富于藏書,精于鑒賞。詩文俱佳,詞則尤負盛名。
其詞大體以南唐滅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以描寫宮廷逸樂生活為主,風情綺麗,清靡婉轉(zhuǎn)。后期詞則多追憶往事,傷懷故國,風格沉郁蒼涼。語言自然精練,境界開闊,詞風疏朗,與晚唐以來的香艷詞風頗見異趣。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的藝術(shù)手段,在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今存詞三十余首,與其父李璟匯刻為《南唐二主詞》,后人屢有增補,多至四十六首,然其中多有他人之作羼入,未盡可信。有王仲聞、唐主璋、詹安泰等箋注本。
6、 李贄:(中國近古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了——嘿嘿,我給他的評語)(1527~1602年),原名載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龍湖叟等,泉州南門聚寶境(今萬壽路)人,明嘉靖六年(1527年)10月26日生。
李贄先祖本姓林,元代入閩。三世叔祖因在省城福州文廟前騎馬違禁而被殺,部分親屬逃 往南安縣榕橋鄉(xiāng),改姓李。隆慶初避明穆宗朱載方諱,改稱李贄。
李贄6歲時母親徐氏去世,7歲隨父親李鐘秀(號白齋)讀詩書、習禮文,12歲作《老農(nóng)老圃論》,顯露才華。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贄鄉(xiāng)試中舉,直至嘉靖三十五年才授任河南省共城(今輝縣市)教諭。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贄遷任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數(shù)月后因父親去世回泉州。當時,正值倭寇攻城,他帶領(lǐng)弟侄輩日夜登城擊柝巡守,與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敵愾。三年孝滿,李贄攜家眷進京等候補缺,至嘉靖四十三年才授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不久,祖父訃告至,次男也 在北京官邸夭逝。李贄把妻子黃氏和兩個女兒安置在共城縣,買幾畝田讓她們耕作自食,自己只身回泉州奔喪。
當時,共城官吏攔截漕河敲榨錢財,有人想代李贄求請幾畝田用水,李贄不肯,說道:“吾安忍坐視全邑萬頃,而令余數(shù)畝灌溉豐收哉!”這年果然大荒,李贄田地僅收數(shù)斛稗子 ,次女、三女相繼病逝。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李贄補禮部司務(wù)。這期間,李贄開始接觸當世理學家王守仁學說。 隆慶四年(1570年),調(diào)任南京刑部主事,歷升員外郎、郎中,前后8年 ,法平刑簡。當時,御史耿定向在都城的南畿地方督學,倡導講學。由于李贄對封建禮教和理學持批判態(tài)度,往往與因循守舊的假道學格格不入,因此與上司有抵觸。
萬歷五年(1577年),李贄調(diào)任云南姚安(治所在今姚安縣)知府,經(jīng)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拜 訪耿定向之弟耿定理,把女兒和女婿莊純夫留在黃安,約定三年任滿即來黃安退隱。李贄到姚安府后,在任三年一介不取,離任之時囊中僅有圖書數(shù)卷而已,而對于扶濟民困、施行教化、抑制豪強、保護少數(shù)民族利益卻盡心盡力,拿出自己的俸祿修建孔廟學宮,開辦三臺書院,建連廠橋,主修城東火神街。他政令清簡,僚屬、胥吏、士民以及少數(shù)民族首 領(lǐng)對他十分尊敬。
李贄三年任滿,留簿書,封府庫,求見巡按劉維侍御代他申報離任。劉維懇切挽留,李贄竟 逃入滇西雞足山
根據(jù)百家姓的說法,是源于周朝,周天子本姓姬,后改姓王,并賜姓給其家仆及功臣.不過后來據(jù)說漢武帝時期擊敗的匈奴人分為了兩支,一支逃往歐洲,一支回到中原,接收漢朝的統(tǒng)治,漢武帝給了一塊地給他們居住,此后他們改姓為王,一般來說,"天下王姓出太原",說明王姓是北方民族,黃河流域的居民,屬于歷史悠久的姓氏之一.
李姓,為中華近代一大姓,據(jù)說因,木下之子而得姓,后因唐代的皇帝姓李,而成為中華近代一大姓,朝鮮的王也姓李,所以更加的發(fā)揚光大,但是具體起源因分支眾多無法說清.這和劉姓因漢代而成為另一大姓是一樣的.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媯滿被周武王封于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號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殺后,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瑯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后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4、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zhàn)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數(shù)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據(jù)《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
① 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復姓可頻氏,亦改為王氏。
② 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③ 西鉗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諸多家族,據(jù)《廣韻》記載,王氏家族較為著名的有二十一處,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瑯琊(今山東省)兩地最為顯著。
得姓始祖: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約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壽不過十六歲,但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周靈王二十二年,洛陽附近水害成災(zāi),威逼王宮,靈王擬擁土圍宮,排水至村落、田園,太子晉提出應(yīng)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宮,又能保護村民和莊稼,未被采納,由于其一再據(jù)理力爭,被周靈王一怒之下貶為庶民,但太子晉之德舉卻名聲遠揚。其子宗敬后擔任司徒,時人因他是太子晉之后,便稱他為“王家”,之后歷代相傳,“王”也就演變成為他及其子孫后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晉祠修建的“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
姓氏的氏是什么意思
1、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會,子女隨母姓,后來隨時間發(fā)展到父系社會后,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處。2、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
氏的筆順
氏的筆順:撇、豎提、橫、斜鉤。基本解釋:一、氏shì 1、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后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2、古代稱呼帝王貴族等,后稱呼名人、專家:神農(nóng)氏。太史氏。攝氏表。二、氏zhī 1、〔閼(yān)氏〕見“閼”。2、〔月氏〕見“月”。氏的組詞解釋 1、...
氏的拼音和詞語
拼音:shì 組詞:姓氏 攝氏 人氏 名氏 氏族 月氏 母氏 慈氏 逸氏 柞氏 部首氏部,部外筆畫0畫,總筆畫4畫。五筆QAV,倉頡HVP,鄭碼RH,四角72740。結(jié)構(gòu)單一,電碼3044,區(qū)位4247,統(tǒng)一碼6C0F。基本字義:氏shì(ㄕˋ)1、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后來姓和氏不...
氏字筆順
氏 拼 音 shì zhī 部 首 氏 筆 畫 4 五 行 金 繁 體 氏 五 筆 QAV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shì ]1.姓(張氏是“姓張的”):張~兄弟。2.舊時放在已婚婦女的姓后,通常在父姓前再加夫姓,作為稱呼:趙王~(夫姓趙,父姓王)。3.對名人專家的稱呼:顧~(顧炎武)《日知錄》。
《氏》字的意思,完整的解釋
解釋1: 氏 shì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后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稱呼帝王貴族等,后稱呼名人、專家:神農(nóng)氏。太史氏。攝氏表。 氏 zhī 〔閼( 〔月氏〕見“y乶 )氏〕見“閼”。月”。 筆畫數(shù):4; 部首:氏; 筆順編號:3515 解釋2: 氏 shì 【...
氏是什么意思
氏的意思 氏,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詞匯。其含義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演變,但總體來說,都與家族、宗族、姓氏等概念緊密相關(guān)。詳細解釋 1. 宗族符號:在古代,氏是宗族組織的標志。它與姓氏一同,代表了家族的血緣關(guān)系以及家族成員間的相互認同。不同宗族之間的氏是有所區(qū)別的,以此...
氏的組詞有哪些
一、氏的組詞如下:1、讀shì時,組詞如下:姓氏、攝氏、氏族、人氏、名氏 2、讀zhī 時,組詞如下:月氏、閼氏、小月氏、大月氏、大月氏人 二、釋義:[ shì ]1、姓(張氏是“姓張的”):張~兄弟。2、舊時放在已婚婦女的姓后,通常在父姓前再加夫姓,作為稱呼:趙王~(夫姓趙,父姓王...
氏怎么讀?
氏讀音:shì、zhī。氏是漢語的第一個通用規(guī)范。這是一個象形文字,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原意為“根”,后來延伸到古代的貴族,用來指代家族制度。張氏的姓氏就是“姓張的”。過去,在已婚女子的姓氏后面,一般都是在父親的名字前面加上丈夫的姓氏。“姓”與“氏”在古代是有區(qū)別的,姓氏是一個...
氏的偏旁是什么
一、氏的偏旁是氏,拼音shì、zhī。二、釋義:[ shì ]1、姓(張氏是“姓張的”):張~兄弟。2、舊時放在已婚婦女的姓后,通常在父姓前再加夫姓,作為稱呼:趙王~(夫姓趙,父姓王)。3、對名人專家的稱呼:顧~(顧炎武)《日知錄》。攝~溫度計。達爾文~。4、用在親屬關(guān)系字的后面稱自己...
中國古代稱呼女子用的“氏”是什么含義?
在中國古代,稱呼女子時使用的“氏”有著特定的含義。它通常出現(xiàn)在已婚婦女的姓氏之后,將父親的姓氏置于丈夫的姓氏之前,形成一種稱呼方式。例如,“趙王氏”指的是姓氏趙,父親姓氏王的女性。“氏”在漢字中有著多樣的組詞形式,如夏氏、秦氏、項氏等,它體現(xiàn)了家族的姓氏傳承。在書寫上,“氏...
相關(guān)評說: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 “的”用于形容詞后,還有人稱代詞或姓名后面,“地”后面跟動詞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 有如下構(gòu)造: POptionInformation = ^TOptionInformation; TOptionInformation = packed record a :Byte; ~~~~~~~~~~~~~ b :Byte; c :Pchar; end;與 POptionInformation = ^TOptionInformation; TOptionInformation = record a :Byte; ~~~~~~ b :Byte; c :Pchar;請解答加packed 與不加 packed 在些處有區(qū)何差別? end;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 琤cheng ABC打不出來我用全拼打的 象聲詞,形容玉器相擊聲、琴聲或水流聲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 管姓的來源有二: 1 來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tǒng)治不利于周...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 邢氏周公后代 發(fā)源河北邢臺.邢姓,《左傳》上所記載的:“凡蔣、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說明得最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們是3000年前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后代.當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黃帝子孫. 這個榮耀姓氏的始祖,根據(jù)老...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 那么請你想像一下:1.假如父母離異2.假如父親生意失敗3.假如朋友都不理你4.假如考不上自己想讀的大學然后再回頭看看現(xiàn)在的自己,你就會感到很幸福題外話:很多東西都不是必然的,也沒有永恒之說,假如有一天,你不再擁有你所說的一切,你就明白什么是幸福了.上天把最好的東西給了你,又會把另一樣最好的東西帶走,所以"學會珍惜",是所有人都應(yīng)該學習的一大課題,雖然我沒有你所擁有的東西,但現(xiàn)我知道在的我,很幸福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答案] 窺 探 瞅 瞄 觀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答案] “閑人\”就是放下了一切世俗的欲望,心胸曠達,沒有一點雜念的人.
冷水灘區(qū)柔性: ______ "過"【釋義】姓.過 <名> 古國名 處澆于過,處豷于戈.――《左傳·襄公四年》 姓,過國之后 過 <動> (形聲.從辵,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咼聲.本義:走過,經(jīng)過) 同本義 過,度也.――《說文》 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