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jgcgs88.cn-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不卡,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噼里啪啦国语版在线观看,zσzσzσ女人极品另类

  • <strike id="qgi8o"><td id="qgi8o"></td></strike>
  • <ul id="qgi8o"><acronym id="qgi8o"></acronym></ul>
  • <li id="qgi8o"></li>
    <ul id="qgi8o"></ul>
    <strike id="qgi8o"><rt id="qgi8o"></rt></strike>
    <ul id="qgi8o"><center id="qgi8o"></center></ul>
  • <kbd id="qgi8o"></kbd>

    三國時期官職從高到低排名(官職要全) 三國時期的官職都有哪些?從高到低,要全的哦

    中央官職:

    丞相(相國):
    太師
    太傅:
    大司馬:
    太尉:為三公之首,掌管軍政。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 、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徒: 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 、倉曹、主簿。

    司空: 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
    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御史大夫
    太常(奉常)

    光祿勛(郎中令)
    下屬官職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 、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 夫、議郎、謁者仆射等。

    衛(wèi)尉:

    太仆:

    廷尉(大理):

    大鴻臚(典客):

    宗正:

    大司農(治粟內史):

    少腐;
    下屬官員有太醫(y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御史中丞、蘭臺令史等。

    執(zhí)金吾(中尉):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輔導太子。

    大長秋

    中常侍:
    高級太監(jiān),漢朝末年掀起腥風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職。

    小黃門:
    中級太監(jiān)。

    中黃門:
    低級太監(jiān)。

    侍中:
    內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

    尚書令:

    中書令(秘書令):

    尚書:

    黃門侍郎:
    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散騎常侍

    散騎侍郎

    御史中丞:

    將作大匠:
    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專管經(jīng)學傳授。

    城門校尉

    中書舍人

    五兵尚書:

    度支尚書(戶部):

    左民尚書:

    吏部尚書(大尚書)

    祠部尚書

    屯田都尉

    水衡都尉:

    典曹都尉

    西園八校尉

    東觀令

    武將官職: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wèi)將軍

    中郎將

    八校尉:
    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 、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 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后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后將軍。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

    四鎮(zhèn)將軍(四鎮(zhèn)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zhèn)東將軍、鎮(zhèn)南將軍、鎮(zhèn)西將軍、鎮(zhèn)北將軍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

    大都督:
    不常置,屬加官。

    都督

    上大將軍:

    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wèi)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
    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
    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jiān)軍(中監(jiān)軍)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于各路軍隊中的總監(jiān)軍。東漢末年,
    各路諸侯打董卓時,以曹操擔任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乃統(tǒng)率諸將之官。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曹彰曾行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衛(wèi)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蕩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游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折沖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合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定曾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行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中衛(wèi)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云曾任此職。

    鎮(zhèn)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云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協(xié)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yè)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鎮(zhèn)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忠節(ji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恢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鄧方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別部司馬:

    牙門將軍(牙門將):

    偏將軍:

    裨將軍:

    門下督、帳下督:

    地方(兼幕府)官職:

    刺史

    州牧

    司隸校尉

    太守

    國相

    都尉(郡尉)

    京兆尹

    令 長 長史 留府長史 東曹 西曹 別駕從事(別駕) 都官從事 功曹從事 簿曹從事 兵曹從事 治中從事 典學從事 勸學從事 郡丞 主簿 主記 記室 參軍 從事祭酒 軍祭酒 師友祭酒 椽 從事 書佐 從事中郎

    爵位:
    列侯、縣侯、鄉(xiāng)侯、亭侯、都鄉(xiāng)侯、都亭侯、關內侯、名號侯、 關中侯

    有關知識:

    開府(開府儀同三司):
    漢代僅太傅、大將軍、三公(三司)可以開幕府。三國時期由于開府的官員逐漸增多,故
    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開府招攬自己的幕府屬官。

    假節(jié)鉞(假節(jié)):
    節(jié)(就是蘇武牧羊時手里拿的那個東西)、鉞(類似于斧子一樣的東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假黃鉞”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孫權,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
    “使持節(jié)”則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誅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jié)”可以自行誅殺無官職之
    人,若在軍事中,則可以誅殺官員。“假節(jié)”可以殺犯軍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長官之尊稱,比如曹操稱呼劉備為“使君”。

    品秩:
    以俸祿作為官員品級的標準。依次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級,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
    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錄尚書事:
    錄為總領之意,錄尚書事就是總管全國一切事務,無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權重者任之,比
    如諸葛亮。

    方正(賢良方正):
    漢代的選舉科目之一,被舉方正即意味著可以做官了。有時候方正和賢良并在一起,稱為
    賢良方正。

    茂才:
    漢代選拔官員的科目之一,原為“秀才”,意為才之秀者也。后避劉秀諱,更為“茂才”


    孝廉:
    漢代選官科目之一,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為“舉孝廉”。

    高第:
    漢代選舉科目之一。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xiàn)的時代稱號,由于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于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大將軍:戰(zhàn)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zhèn)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敦、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于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wèi)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wèi)。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后人鐘繇為太傅。

    太 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y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 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yǎng)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y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jiān)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于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并特置中書監(jiān),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后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wèi)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后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wèi)軍,地位略低于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于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zhàn)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后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 相:戰(zhàn)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wèi)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zhí)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zhí)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zhí)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zhí)金吾,掌管宮外巡衛(wèi)。衛(wèi)尉巡行宮中,執(zhí)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zhí)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jiān),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zhàn)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zhí)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tǒng)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tǒng)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tǒng)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tǒng)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环N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yè)生產(chǎn)、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tǒng)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jiān)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tǒng)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xiāng)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shù)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wèi),掌宮衛(wèi)。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jié)制持節(jié)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

    大理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zhí)戟宿衛(wèi)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jīng)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wèi)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jié)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jié)。魏置符節(jié)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jié)、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zhèn)”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yōu)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zhèn)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三國時蜀于監(jiān)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wèi)。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tǒng)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jiān)農御史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jiān)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jiān)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jiān)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jié)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qū)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wèi)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jiān)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兵,吳蜀亦置。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chǎn)諸務。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yǎng)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wèi)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書仆射尚書臺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后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臺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

    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官『制,州郡門下及諸曹皆有書佐,在外由州郡長官自行辟除。書佐除諸曹外,因屬州郡長官親近屬吏,故又稱門下書佐。

    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后復置,掌宿衛(wèi)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zhí)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祿于鄉(xiāng)、亭者稱為鄉(xiāng)侯、亭侯。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后不復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衛(wèi)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

    武衛(wèi)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wèi)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wèi)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wèi)禁兵。吳亦置,典宿衛(wèi)。

    無難右部督三國吳置。禁軍無難營分左右兩部,均設督統(tǒng)之。故有是稱。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后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郡有都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衛(wèi)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tǒng)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xiāng)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xiāng)、亭。東漢后期,增設縣侯、鄉(xiāng)侯、亭侯等爵位。

    相國參軍曹操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后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jiān)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兵。三國均置。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掾史等,簡稱掾。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祿勛。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國史三國吳置,與左國史并掌修國史。

    右大將軍三國蜀于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右護軍三國皆置護軍,分左右。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wèi)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議郎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

    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軍司馬漢中郎將屬官有佐軍司馬。孫堅曾任。

    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吳亦置。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折沖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折沖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敦為折沖校尉,后不置,蜀無。

    左執(zhí)法三國吳置,為御史臺屬官,與中執(zhí)法、右執(zhí)法共同平?jīng)Q諸官事。

    左典軍三國吳置左、右、中三典軍,領營兵。

    左節(jié)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

    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于軍師、長史。漢末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權任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

    左軍師曹操為丞相時置左軍師一人,第五品。三國吳置,但不屬丞相,而以三公領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為正,右丞相為副。漢人以右為尊,故右丞相為上。三國吳置丞相,分左右,后僅置一人。

    左右都護三國吳置,黃龍元年,拜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三國時期官職從高到低排名】

    [太傅]不常置
    一般為每帝初即位時置,稱太傅錄尚書事,等該名太傅死后,輒不再置。

    [太尉]三公之一
    太尉府下置官吏有:
    1、長史:千石
    2、掾史屬:東西曹掾為比四百石,余掾為比三百石,屬為比二百石。
    3、令史:百石
    4、御屬

    [司徒]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與太尉同

    [司空]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與太尉同

    [將軍]視同三公,以大將軍為第一,次為驃騎將軍,次為車騎將軍,次為衛(wèi)將軍,又有前、后、左、右將軍,均不常置。
    將軍府下置官吏有:
    1、長史:千石
    2、司馬:千石
    3、從事中郎:六百石
    4、掾屬、令史、御屬等則與太尉同
    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屯(均為建制單位)。
    5、校尉:比二千石,設于部
    6、軍司馬:比千石
    7、軍候:比六百石,設于曲
    8、屯長:比二百石,設于屯
    [太常卿]中二千石、[太常丞]比千石
    [太史令]六百石、[太史丞]二百石、[明堂丞]二百石、[靈臺丞]二百石
    [博士祭酒]六百石、[博士]比六百石
    [太祝令]六百石、[太祝丞]
    [太宰令]六百石、[太宰丞]
    [大予樂令]六百石、[大予樂丞]
    [高廟令]六百石、[世祖廟令]六百石、[陵園令]六百石、[陵園丞]、[陵園校長]
    [光祿勛]中二千石、[光祿丞]比千石
    [五官中郎將]比二千石、[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左、右中郎將]比二千石、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虎賁中郎將]比二千石、[左、右仆射]比六百石、[左、右陛長]比六百石、[虎賁中郎]比六百石、[虎賁侍郎]比四百石、[虎賁郎中]比三百石、[節(jié)從虎賁]比二百石
    [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羽林左、右監(jiān)]六百石、[羽林郎]比三百石、[羽林左、右丞]
    [奉車都尉]比二千石、[駙馬都尉]比二千石、[騎都尉]比二千石]
    [光祿大夫]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六百石
    [諫議大夫]六百石
    [議郎]六百石
    [謁者仆射]比千石、[常侍謁者]比六百石、[給事謁者]四百石、[灌謁者郎中]比三百石
    [衛(wèi)尉]中二千石、[衛(wèi)尉丞]比千石
    [公車司馬令]六百石、[公車司馬丞]三百石、[公車司馬尉]三百石
    [南宮衛(wèi)士令]六百石、[南宮衛(wèi)士丞]三百石
    [北宮衛(wèi)士令]六百石、[北宮衛(wèi)士丞]三百石
    [左、右都候]六百石、[左、右都候丞]三百石
    [宮掖門司馬]比千石,掌守衛(wèi)宮門,具體為設七人,為:南宮南屯司馬,守平城門;宮門蒼龍司馬,守東門;玄武司馬,守玄武門;北屯司馬,守北門;北宮朱爵司馬,守南掖門;東明司馬,守東門;朔平司馬,守北門
    [太仆]中二千石、[太仆丞]比千石
    [考工令]六百石、[考工左、右丞]三百石
    [車府令]六百石、[車府丞]三百石
    [未央廄令]六百石、[長樂廄丞]三百石
    [廷尉]中二千石、[廷尉正]六百石、[廷尉左監(jiān)]六百石、[廷尉左平]六百石
    [大鴻臚]中二千石、[大鴻臚丞]比千石
    [大行令]六百石、[大行丞]三百石、[治禮郎]
    [宗正]中二千石、[宗正丞]比千石
    [公主家令]六百石、[公主家丞]三百石
    [大司農]中二千石、[大司農丞]比千石、[部丞]六百石
    [太倉令]六百石、[太倉丞]三百石
    [平準令]六百石、[平準丞]三百石
    [導官令]六百石、[導官丞]三百石
    [少府]中二千石、[少府丞]比千石
    [太醫(yī)令]六百石、[藥丞]三百石、[方丞]三百石
    [太官令]六百石、[太官左丞]三百石、[甘丞]、[湯官丞]、[果丞]
    [守宮令]六百石、[守宮丞]三百石
    [上林苑令]六百石、[上林苑丞、尉]三百石
    [侍中]比二千石、[中常侍]千石、[黃門侍郎]六百石、[小黃門]六百石、[黃門令]六百石、[黃門署長]四百石、[畫室署長]四百石、[玉堂署長]四百石、[丙署長]四百石、[中黃門冗從仆射]六百石、[中黃門]比三百石、[掖庭令]六百石、[左、右丞]三百石、[暴室丞]三百石、[永巷令]六百石、[永巷丞]三百石、[御府令]六百石、[御府丞]三百石、[鉤盾令]六百石、[鉤盾丞]三百石、[永安丞]三百石、[苑中丞、果丞、鴻池丞、南園丞]二百石、[濯龍監(jiān)、直里監(jiān)]四百石、[大長秋]二千石、[大長秋丞]六百石、[中宮仆]千石、[中宮謁者令]六百石、[中宮謁者]四百石、[中宮尚書]六百石、[中宮私府令]六百石、[中宮私府丞]三百石、[中宮永巷令]六百石、[中宮永巷丞]三百石、[中宮黃門冗從仆射]六百石、[中宮署令]六百石]、[中宮署丞]三百石、[復道丞]三百石、[中宮藥長]四百石。——這些職務均由宦官擔任
    [中藏令]六百石、[中藏丞]
    [內者令]六百石、[內者左、右丞]
    [尚書仆射]六百石、[尚書左、右丞]四百石、[侍郎]四百石、[令史]二百石
    [符節(jié)令]六百石
    [御史大夫]萬石、[御史中丞]千石、[治書侍御史]六百石、[侍御史]六百石
    [蘭臺令史]六百石
    [執(zhí)金吾]中二千石、[執(zhí)金吾丞]比千石
    [武庫令]六百石、[武庫丞]
    [太子太傅]中二千石、[太子少傅]千石、[太子庶子]四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太子家令]千石、[太子倉令]六百石、[太子食官令]六百石、[太子仆]千石、[太子廄長]四百石、[太子門大夫]六百石、[太子洗馬]比六百石、[太子中盾]四百石、[太子衛(wèi)率]四百石
    [將作大匠]二千石、[將作丞]六百石、[左、右校令]六百石、[左、右校丞]三百石
    [城門校尉]比二千石、[城門司馬]千石、[城門候]六百石
    [北軍中候]六百石
    [屯騎、越騎、長水、步兵、射聲校尉]比二千石、[司馬]千石
    [司隸校尉]比二千石
    [河南尹]比二千石
    [刺史]六百石
    [京輔都尉、左輔都尉、右輔都尉]二千石
    [太守]二千石、[郡太守丞]六百石、[有秩]百石
    [郡都尉]比二千石、[郡都尉丞]六百石
    [縣令]千石、、[縣丞]四百石、[縣尉]四百石
    [縣長]四百石、[次縣縣長]三百石、[縣嗇夫]
    [使匈奴中郎將]比二千石
    [護烏桓校尉]比二千石、[護羌校尉]比二千石
    [王國傅、相]二千石、[王國中尉]比二千石、[王國郎中令]千石、[王國仆]千石、[王國長史]六百石、[王國大夫]比六百石、[王國治書]比六百石、[王國謁者]比四百石、[王國禮樂長、衛(wèi)士長、醫(yī)工長、永巷長、祠祀長]比四百石、[王國郎中]二百石
    [侯國相]千石、[侯國家丞、庶子]

    三國官職表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xiàn)的時代稱號,由于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于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大將軍:戰(zhàn)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zhèn)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敦、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于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wèi)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wèi)。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后人鐘繇為太傅。
    太 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y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 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yǎng)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y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jiān)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于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并特置中書監(jiān),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后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wèi)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后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wèi)軍,地位略低于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于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zhàn)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后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 相:戰(zhàn)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wèi)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zhí)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zhí)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zhí)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zhí)金吾,掌管宮外巡衛(wèi)。衛(wèi)尉巡行宮中,執(zhí)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zhí)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jiān),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zhàn)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zhí)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tǒng)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tǒng)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tǒng)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tǒng)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环N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yè)生產(chǎn)、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tǒng)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jiān)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tǒng)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xiāng)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shù)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wèi),掌宮衛(wèi)。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jié)制持節(jié)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 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 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zhí)戟宿衛(wèi)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jīng)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 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 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wèi)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jié)令 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jié)。魏置符節(jié)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jié)、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zhèn)”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 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yōu)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zhèn)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 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jiān)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wèi)。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tǒng)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 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jiān)農御史 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jiān)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jiān)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jiān)軍。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 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這是游戲三國群英傳中的官職,我認為有一定得可信度,如果樓主是要寫小說之類得完全可以用
    類型 官位 等級 武將技 軍師技 附加屬性

    武: 大將軍 14 三日月斬 五岳華斬 分身斬 軍魂 策反之計 尸兵 木人
    武: 車騎將軍 13 炎獸殺陣 蓮華轟天 旋燈火 符兵引 借尸還魄 氣療大法 投石車
    武: 驃騎將軍 13 雷光燋獄 天劍神威 神鳶空襲 蓮華轟天 魂歸西天 破陣大法 輕騎兵
    武: 前將軍 12 龍卷旋風 土遁隱殺 駟沖車 增我軍攻 地釘迎敵 輕騎兵
    武: 后將軍 12 劍輪斬 炎獸殺陣 符兵 增我將攻 穩(wěn)定軍心 輕騎兵
    武: 左將軍 12 駟沖車 蓮華轟天 鼓舞士氣 地雷星火 輕騎兵
    武: 右將軍 12 羅剎之盾 八卦斬 鹿角截擊 鹿角攔路 輕騎兵
    武: 翊軍將軍 11 八卦六角陣 日月輪斬 噬血魔刃 鐵輪血斬陣 噬血魔刃 發(fā)在意先 借尸還命
    武: 征東將軍 11 水龍濤 沖射龍炮 沖車 探查援軍 增加經(jīng)驗
    武: 征南將軍 11 風龍旋 神鳶空襲 增我軍防 探查埋伏
    武: 征西將軍 11 蓮華爆 火龍焰 增我軍攻 探查地雷
    武: 征北將軍 11 鬼面盾 地龍震 鼓舞士氣 探查拒鹿
    武: 龍驤將軍 10 八卦四方陣 月輪烈光斬 天劍神威 龍牙車隊 萬法自然 加速集氣 弩車
    武: 鎮(zhèn)東將軍 10 劍輪斬 水龍 噬血刃 減緩集氣 援軍連陣 輕騎兵
    武: 鎮(zhèn)南將軍 10 神鳶彈 風龍 天劍開光 減敵軍防 埋伏連陣 匈奴兵
    武: 鎮(zhèn)西將軍 10 蓮華 火龍 減敵軍攻 地雷星火 猛獸軍
    武: 鎮(zhèn)北將軍 10 妖盾 地龍 降敵士氣 鹿角十重 浪人
    武: 奮威將軍 10 月輪烈光斬 天劍開光
    武: 破虜將軍 9 沖射龍炮 三圣華斬 神劍閃 破陣大法 輕騎兵
    武: 安東將軍 9 心劍齊發(fā) 劍輪舞 援軍排陣
    武: 安南將軍 9 神鳶 天劍斬 埋伏排陣
    武: 安西將軍 9 半月斬 神劍閃 地雷火
    武: 安北將軍 9 突劍四方 驅豹沖 拒鹿包圍
    武: 奮武將軍 9 炬石煉獄 天劍斬
    武: 討逆將軍 8 半月斬 土遁殺 噬血刃 解除封計 黃巾兵
    武: 征虜將軍 8 八卦二象陣 神劍 預留退路
    武: 平東將軍 8 炬石煉獄 心劍 援軍班陣 忍者
    武: 平南將軍 8 御飛刀 月刃烈斬 埋伏班陣 蠻兵
    武: 平西將軍 8 落日弓 神劍 地雷 弩兵
    武: 平北將軍 8 突石劍 落月弓 拒鹿角 短弓兵
    武: 鎮(zhèn)軍將軍 8 炬石轟 鐵騎突擊 短槍兵
    武: 蕩寇將軍 7 強火柱 沖射龍炮 探查地釘 輕騎兵
    武: 平虜將軍 7 炬石煉獄 土遁 地釘迎敵
    武: 威遠將軍 7 迫擊龍炮 無法退兵
    武: 綏遠將軍 7 炬石轟 霜雪覆地
    武: 牙門將軍 7 水月斬 風云變色
    武: 武威將軍 7 長槍突擊 天狗吞日
    武: 武衛(wèi)將軍 7 炬石 撥云見日
    武: 平狄將軍 6 炬石轟 集火柱 飛鬼戟 地釘斷路 輕騎兵
    武: 威虜將軍 6 火箭天襲 長槍突擊 御飛刀 暗箭傷人
    武: 揚威將軍 6 火牛烈崩 落月弓
    武: 振威將軍 6 滾石怒沖 落日弓
    武: 振武將軍 6 火輪濤殺
    武: 鷹揚將軍 5 連弩狂濤 炬石 鐵騎突擊 噬血 鋼地釘陣 短弓兵
    武: 偏將軍 5 火箭強襲 炬石 火牛烈崩
    武: 揚武將軍 5 火箭天襲 滾石劇壓 火牛群舞
    武: 折沖將軍 5 火輪沖 地泉
    武: 虎翼將軍 4 連弩激射 龍炮 長槍突擊 地鐵釘
    武: 裨將軍 4 赤焰 火箭強襲 火年群舞
    武: 橫野將軍 4 連弩狂濤 火輪
    武: 橫江將軍 4 滾石 火牛陣
    武: 建武將軍 3 連弩激射
    武: 伏波將軍 3 火箭烈
    武: 虎威將軍 2 赤焰 連弩 地釘
    武: 虎烈將軍 2 連弩

    文: 丞相 14 三日月斬 八卦陣斬 天劍神威 回春仙術 通天之眼 蔽天之幕 前鋒盡滅
    文: 衛(wèi)將軍 13 日月輪斬 八卦陣斬 旋燈怒張 封武將計 封必殺計 施技減半
    文: 司徒 13 駟噴轀車 旋燈怒張 地獄之門 軍魂 封必殺計 破陣大法 逆乾坤
    文: 太尉 12 活療術 井闌沖陣 參噴轀車 八卦突斬 ?#123;咒 魂歸西天 破陣大法 逆乾坤
    文: 太傅 12 旋燈火 生死門 炎獸殺陣 意發(fā)皆止 策反之計 氣療大法
    文: 軍師將軍 11 劍輪斬 飛鬼戟 八卦斬 水龍濤 意發(fā)皆止 逆轉人和 探查地釘 借尸還魄 氣療大法
    文: 大司馬 11 旋燈 駟沖車 炎獸 井闌沖陣 逆轉地利 氣療訣 箭樓大陣
    文: 司空 11 炎墻烈燒 旋燈 食尸鬼陣 噴轀車 逆轉天時 借尸還魄
    文: 輔國將軍 10 心劍齊發(fā) 御飛刀 羅剎之盾 意發(fā)并進 發(fā)在意先 順應人和 銅人大陣
    文: 大司農 10 炎墻 食尸鬼 神鳶空襲 順應地利 破陣大法 氣療 箭樓殺陣
    文: 尚書令 10 沖車 井闌立 順應天時 借尸還命 回春術
    文: 散騎常侍 9 劍輪舞 落日弓 水龍 援軍連陣 鐵獸大陣 拆除鐵獸
    文: 安國將軍 9 八卦六角陣 活天術 落月弓 地釘迎敵 破陣大法 銅人殺陣
    文: 撫軍將軍 9 心劍 符兵連引 龍牙車隊 后發(fā)先至 地釘斷路 拆除銅人
    文: 侍中 9 尸鬼 神鳶彈 殺氣騰騰 壓制殺氣 拆除箭樓
    文: 護軍將軍 8 活天術 浮雷陣 符兵引 龍牙車陣 減緩集氣 加速集氣 減敵軍防
    文: 御使中丞 8 八卦四方 雷光燋獄 神鳶 龍牙車 減敵軍攻 水鏡之術 女兵
    文: 散騎侍郎 7 蓮華轟天 月刃烈斬 龍牙車陣 減敵軍防 增我軍防 援軍排陣 破陣大法 鐵獸殺陣
    文: 安遠將軍 7 返天術 浮雷 符兵 無法退兵 殺氣騰騰 前鋒銅人
    文: 黃門郎 7 雷擊閃 狂雷天牢 活天術 增加經(jīng)驗 前鋒箭樓
    文: 中常侍 7 八卦二象陣 龍卷旋風 殺氣驟升 暗箭傷人
    文: 治書執(zhí)法 6 蓮華爆 水月斬 龍牙車隊 后發(fā)先至 無法退兵 援軍班陣 水鏡之術 前鋒鐵獸
    文: 建威將軍 6 突劍四方 后伏連陣 驅豹突擊 減敵軍攻 增我軍攻 殺氣驟升 鐵盾陣地
    文: 建文將軍 6 地茅遍地 伏兵連陣 回天術 探查地雷 探查地釘 氣療
    文: 太使令 6 雷擊 五雷轟頂 返天術 鼓舞士氣 解除封計 拒馬陣地
    文: 符節(jié)令 6 龍旋風 活療術 羅剎之盾 降敵士氣 殺氣 石墻陣地
    文: 羽林監(jiān) 6 強火柱 鬼面盾 風云變色 霜雪覆地 探查地雷
    文: 侍御史 5 蓮華 龍旋風 龍牙車 減敵將攻 增我將攻 地雷阻敵 地雷伏擊 解除封計
    文: 秉中將軍 5 地泉鯨浪 后伏排陣 鬼面盾 地雷星火 鋼地釘陣 埋伏連陣
    文: 文遠將軍 5 伏兵排陣 驅豹沖 體療術 鹿角十重 殺氣
    文: 太使大夫 5 太極華陣 旋風 命療術 減敵軍速 增我軍速 鹿角截擊 鹿角攔路
    文: 博士 5 擊火柱 妖盾 撥云見日 天狗吞日 鹿角十重
    文: 昭德將軍 4 地泉沖 突石劍 后伏班陣 地雷火 地鐵釘 埋伏排陣 探查埋伏
    文: 昭文將軍 4 赤焰火海 地茅亂刺 伏兵班陣 萬法自然 預留退路 探查援軍
    文: 諫議大夫 4 五雷襲 驅豹 回天術 萬法自然 鹿角十重 探查拒鹿
    文: 太倉令 4 太極門 妖盾 風云變色 霜雪覆地
    文: 郎中 4 赤焰火海 命療術 萬法自然 探查拒鹿
    文: 昭武將軍 3 地泉 突石 天狗吞日 地雷 地釘 埋伏班陣
    文: 議郎 3 赤焰燃 拒鹿包圍
    文: 昭義將軍 3 赤焰燃 地茅刺 撥云見日 減敵軍速 增我軍速
    文: 黃門令 2 赤焰 拒鹿角

    倭: 關白攝政 9 風龍?zhí)煨?火雷鬼玉破 意發(fā)并進 順應人和 逆轉人和 壓制殺氣 策反之計
    倭: 太政大臣 8 土遁隱殺 風龍旋 隱忍鏢陣 意發(fā)皆止 殺氣騰騰 壓制殺氣 箭樓殺陣
    倭: 內大臣 7 土遁殺 火雷鬼玉 隱忍鏢 風龍 封必殺計 水鏡之術 拆除銅人
    倭: 大?#123;言 6 火雷玉 龍牙車隊 地釘斷路 穩(wěn)定軍心 前鋒箭樓 短弓兵
    倭: 中?#123;言 5 土遁 忍鏢 龍牙車 地釘迎敵 鐵盾陣地 破陣大法
    倭: 參議 4 連弩激射 鐵輪血斬陣 鋼地釘陣 探查地釘 忍者
    倭: 國士 3 赤焰燃 鐵輪血斬 鐵地釘
    倭: 藩士 2 鐵輪斬 地釘

    羌: 單于 9 劍輪斬 火龍怒焰 活療術 順應天時 逆轉天時 借尸還魂 策反之計
    羌: 北院大王 8 劍輪舞 食尸鬼陣 火龍焰 天劍神威 借尸還魄 魂歸西天 殺氣騰騰 銅人殺陣
    羌: 南院大王 7 炬石煉獄 食尸鬼 火龍 天劍開光 封武將計 殺氣驟升 拆除箭樓
    羌: 谷蠡王 6 炬石轟 尸鬼 天劍斬 地雷伏擊 借尸還命 殺氣 前鋒銅人
    羌: 大都衛(wèi) 5 炬石 鐵騎突擊 地雷阻敵 拒馬陣地 破陣大法 匈奴兵
    羌: 大當戶 4 沖射龍炮 長槍突擊 火牛烈崩 地雷星火 探查地雷 長槍兵
    羌: 骨都侯 3 迫擊龍炮 火牛群舞 地雷火
    羌: 族長 2 龍炮 火牛陣 地雷

    蠻: 蠻王 9 地龍極震 心劍齊發(fā) 活療術 順應地利 逆轉地利 策反之計 回春術
    蠻: 國主 8 地龍震 噬血魔刃 羅剎之盾 心劍 意發(fā)并進 預留退路 解除封計 鐵獸殺陣
    蠻: 大洞主 7 地龍 火箭天襲 鬼面盾 噬血刃 加速集氣 暗箭傷人 拆除鐵獸
    蠻: 二洞主 7 火箭強襲 妖盾 噬血 萬法自然 鹿角截擊 前鋒鐵獸
    蠻: 三洞主 5 火箭烈 飛鬼戟 鹿角攔路 石墻陣地 破陣大法 猛獸兵
    蠻: 酋長 4 突劍四方 驅豹突擊 御飛刀 鹿角十重 探查拒鹿 蠻兵
    蠻: 頭目 3 突石劍 驅豹沖 拒鹿包圍
    蠻: 勇士 2 突石 驅豹 拒鹿角

    中國古代官職大小,相當于今天的什么官
    一級:常委 主席 副主席 總理,相當古代一品 二級:政治局成員書記處成員 副委員長 副總理 國務委員 軍委副主席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最高法院院長 最高檢察院檢察長,相當古代從一品 三級:部長 部黨組書記省委書記 省長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協(xié)主席,相當古代二品 四級:副部級副省級,相當古代從二品 五級:...

    古代官職從大到小排列是什么?
    古代官職從大到小排列一般是:丞相、太尉、尚書、侍郎、郎中、通判等。一、丞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掌攬國家行政大權。這一職位負責決策和管理國家的日常政務,其權力與地位在朝廷中是最高的。歷史上各朝代的丞相制度有所不同,但總體上都是作為皇帝的助手,負責處理國家政務。二、太尉 ...

    中國古代官職表,按照品級從大到小排列。宮斗群急需!!!
    中國古代官職表,按照品級從大到小排列。宮斗群急需!!!正一品: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榮譽官職,相當于人大、政協(xié)之類的】殿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文職外官:無武職京官:領侍衛(wèi)內大臣【北京軍區(qū)司令】

    古代官職從大到小排列
    古代官職的等級序列詳明地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這些官職構成了一個嚴密的政治體系。以下是官職的排列:1. 爵:這是皇帝賜予貴族和功臣的最高榮譽,代表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身份。2. 丞相:作為國家政務的首腦,丞相負責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是官僚體系中的最高行政官職。3. 太傅...

    古代官職從高到低的排名
    各朝代均不一樣,以清朝為例:1、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wèi)內大臣。2、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將軍,都統(tǒng),提督。3、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官職的級別從低到高怎么排列?
    干部級別 一級干部:政治局常委 國家主席、副主席 委員長 總理 軍委主席 政協(xié)主席 二級干部:政治局成員 書記處成員 副委員長 副總理 國務委員 軍委副主席 政協(xié)副主席 最高法院院長 最高檢察院檢察長 三級干部:部長 部黨組書記 省委書記 省長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協(xié)主席 俗稱省部級 四級干部:副部級 副...

    三國官職從大到小排列
    武將官職一品大將軍,大都督。從左都督,右都督,衛(wèi)將軍。二品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撫軍大將軍。從輔國將軍,鎮(zhèn)國將軍,輔軍將軍,鎮(zhèn)軍將軍。三品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后將軍。四品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從鎮(zhèn)東將軍,鎮(zhèn)北將軍,鎮(zhèn)南將軍,鎮(zhèn)西將軍。五品安南...

    中國官職大小排名圖解內容是什么?
    中國官職大小排名圖如下:我國現(xiàn)行的公務員行政級別制度顯示: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xiāng)科級正職、鄉(xiāng)科級副職。綜合管理類公務員職級序列分為:一級巡視員、二級巡視員、一級調研員、二級調研員、三級調研員、...

    中國古代的官名是如何排列的?
    古代官職從大到小排列具體如下:1、太守:戰(zhàn)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轄市市長。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于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qū)司令員。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北京市市長...

    幾品官職從大到小排列
    一品官員通常是朝廷中最高級的官員,如宰相、太師等,他們掌握極大的權力和影響力。二品官員可能是各部尚書或地方大員,三品官員則可能是各寺卿或知府等。隨著品級的逐漸降低,官員的職位和權力也相應減小。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官職品級的劃分和具體名稱也有所不同。如明清時期,一品分為正一品和從...

    相關評說:

  • 查泉18693313942: 誰知道漢代下等和上等官職品階表?武官和文官
    樂昌市展成: ______ 丞相(相國): 在東漢時期并無丞相這個官職,后董卓專權,任相國,集大權于一身.三國初建后,都設此官職,為一國之首宰,為群臣之首. 太師: 原為“三孤”之一...
  • 查泉18693313942: 三國中從黃巾起義之后的職位如:“涼州太守、幽州牧、荊州刺史”等之?
    樂昌市展成: ______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為一州之行政長官.州刺史: 漢武帝設州刺史,督察... 由于漢朝出現(xiàn)了州刺史與州牧兩次反復罷置,這兩個官職一直并存沿用至三國時期. ...
  • 查泉18693313942: 兩個關于三國時期官職稱謂問題 -
    樂昌市展成: ______ 1.管糧草的叫軍需官2.馬騰是將軍,馬超不管他當時是什么官職,以后都是要接馬騰的位置的,當然要稱呼為少將軍.
  • 查泉18693313942: 官銜級別多少級什么官銜
    樂昌市展成: ______ 武將官職從低到高,依次為: 1)校尉;2)裨將軍;3)偏將軍;4)牙門將軍;5)中郎將軍;6)司馬;7)大將軍; 君主等級 官職及數(shù)量 5~9 校尉*1 10~14 校尉*2 15~19 校尉*3 20~24 校尉*4 25~29 校尉*4 裨將軍*1 30~34 校尉*4 裨將軍*2 ...
  • 查泉18693313942: 漢朝官職大小怎么排?最近看《品三國》涉及許多官職,比如州牧、太守
    樂昌市展成: ______ 西漢的官職表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并負責具體的執(zhí)行. ...
  • 查泉18693313942: 古代官職是按照什么劃分品級的?
    樂昌市展成: ______ 古代的等級從品級建立時就有9品18級(9品30階).做級別對比時,只好以幾個區(qū)域品級對齊了.如巡撫對應省級、知府對應廳級、知縣對應處級. 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
  • 查泉18693313942: 漢代都有哪些官職?從高到低
    樂昌市展成: ______ 漢代的官職 大將軍:戰(zhàn)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zhèn)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
  • 查泉18693313942: 三國中漢獻帝時期曹操任何官職?
    樂昌市展成: ______ 先是大將軍,后來讓給了袁紹,自領太尉,后來打敗袁紹后,廢三公,立丞相.后來稱魏公,后又稱魏王,定都鄴城.
  • 查泉18693313942: 三國時期東吳黃龍元年郡右尉是什么官職
    樂昌市展成: ______ 按漢制,地方官員分丞和尉.其中丞主管民生治理,尉主管司法.比如曹操早年曾任“洛陽北部尉”,相當于洛陽(首都)北區(qū)的公安局長兼法院院長.縣里的叫縣丞、縣尉,同樣,郡尉則是指郡一級的司法方面的官員.小郡設一個郡尉,如果是較大的郡,則設左右兩尉.更大的地方,或重要的地方,則設多個.比如曹操是首都的北部尉.吳國沿襲漢制,基本變化不大.
  • 查泉18693313942: 唐宋代官職品級一覽表
    樂昌市展成: ______ 唐代官職品級如下:1、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后不設).2、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3...
  •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星空影院电视免费看| 最好免费观看高清在线| 噼里啪啦电影免费观看高清资源|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在线| 一本到加勒比东京热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