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簡介
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zhèn),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jīng)》、《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jīng)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秋 患傷寒并發(fā)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shù)卣怀鰬娃k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xiāng)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cè)A結(jié)婚,5日后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y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圣路加醫(y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jié)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y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fā)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chuàng)造》季刊五一節(jié)創(chuàng)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yī)學部畢業(yè)。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chuàng)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tǒng)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diào)查江蘇、浙江軍閥戰(zhàn)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jié)識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fā)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jié)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chǎn)黨人。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 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竟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zhuǎn)移到蘇聯(lián)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nèi)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 行動受警方監(jiān)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fā)現(xiàn)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tài)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fā)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chuàng)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余》、《古代銘刻匯考》等。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shù)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diào)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編》。7月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只身歸國參加抗戰(zhàn)。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zhàn)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zhàn)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于立群結(jié)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jīng)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fā)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于右任、馮玉祥等發(fā)起紀念郭沫若創(chuàng)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chuàng)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zhàn)回憶錄》(后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xié)會議,赴東北解放區(qū)。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tǒng)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zhí)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fā)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lián)、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lián)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回答者:絕愛無塵 - 魔法師 四級 12-15 21:53
郭沫若簡介
連載:郭沫若作品選 作者:郭沫若
簡介(1892~1978)
現(xiàn)、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在中小學期間,廣泛閱讀
了中外文學作品,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14年初到日本學醫(yī),接觸到泰戈爾、海涅、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于泛神論思
想。由于五四運動的沖擊,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從事文學活動,于1919年開始發(fā)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
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豪放的自由詩,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風。同年夏,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fā)起組織創(chuàng)造社。1923年大學畢業(yè)后棄醫(yī)回國到上海,編輯《創(chuàng)
造周報》等刊物。1924年,通過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較系統(tǒng)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1926年任廣東大學(后
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7月隨軍參加北伐戰(zhàn)爭,此后又參加了南昌起義,1929年初參與倡導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其間寫有
《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滿主觀抒情的個性色彩。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
《恢復》,并寫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達10年,其間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
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績卓著,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郭沫若別婦拋雛,只身潛回祖國,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
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zhàn)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又
一重大成就。這些劇作借古喻今,緊密配合了現(xiàn)實的斗爭。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jié)了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經(jīng)驗和
教訓。抗戰(zhàn)勝利后,在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堅持反對獨裁和內(nèi)戰(zhàn)。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斗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
長等職,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交流等事業(yè)。同時,繼續(xù)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
著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文藝論著《讀(隨園詩話)札記》,《李白
與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寫下了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大量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對中
國的科學文化事業(yè)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zhàn)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著作結(jié)集為《沫若文集》17卷
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xù)出版發(fā)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
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
郭沫若 原名郭開貞,生于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 等外 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 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他在日本福岡發(fā)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 等人組織創(chuàng)造社,編輯《創(chuàng)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國大學畢業(yè)、回國后繼續(xù)編輯《創(chuàng)造周報》和《創(chuàng)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 參加“左聯(lián)”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 會理事。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 他 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 詩歌等。 新中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 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lián)一、二、三 屆主席,并任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務委 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郭沫若生平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zhèn),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jīng)》、《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jīng)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秋 患傷寒并發(fā)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shù)卣怀鰬娃k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xiāng)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cè)A結(jié)婚,5日后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y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圣路加醫(y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jié)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y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fā)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chuàng)造》季刊五一節(jié)創(chuàng)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yī)學部畢業(yè)。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chuàng)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tǒng)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diào)查江蘇、浙江軍閥戰(zhàn)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jié)識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fā)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jié)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chǎn)黨人。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 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竟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zhuǎn)移到蘇聯(lián)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nèi)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 行動受警方監(jiān)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fā)現(xiàn)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tài)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fā)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chuàng)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余》、《古代銘刻匯考》等。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shù)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diào)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編》。7月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只身歸國參加抗戰(zhàn)。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zhàn)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zhàn)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于立群結(jié)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jīng)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fā)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于右任、馮玉祥等發(fā)起紀念郭沫若創(chuàng)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chuàng)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zhàn)回憶錄》(后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xié)會議,赴東北解放區(qū)。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tǒng)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zhí)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fā)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lián)、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lián)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1892~1978),現(xiàn)、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滿主觀抒情的個性色彩。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恢復》,并寫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績卓著,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文藝論著《讀(隨園詩話)札記》,《李白與杜甫》等。著作結(jié)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xù)出版發(fā)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漢族,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的生平簡介是怎樣?
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致力于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nèi)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郭沫若與屈原簡介
郭沫若生于1892年,于1978年去世,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屈原》簡介如...
郭沫若簡介及代表作品
1、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 。2...
郭沫若簡介有那些?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xiāng)沙灣鎮(zhèn),漢族,原名郭開貞,字鼎堂,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xiāng)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郭沫若的個人簡介及代表作
郭沫若是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并被選為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郭沫若的文學成就卓著,1921年發(fā)表了其第一部新詩集《女神》。1949年,他被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他于1978年6月12日因病去世,享年86歲。他的代表作品包括:1. ...
郭沫若生平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縣沙灣鎮(zhèn),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后以筆名沫若著稱,此名源于家鄉(xiāng)的兩條河“沫水”和“若水”。他是一位多產(chǎn)的詩人,創(chuàng)作了《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等詩集。郭...
郭沫若簡介 100字左右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漢族,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郭
郭沫若 簡介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學編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 《少年...
郭沫若出生年月
簡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xiāng)沙灣鎮(zhèn)。乳名文豹;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劇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學,后接受斯賓...
相關評說:
海原縣速度: ______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出生于四川樂山,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海原縣速度: ______ 郭沫若是他自己為自己起的筆名.名字來源于他家門前的兩條河,一條叫沫水,一條叫若水.
海原縣速度: ______[答案]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 近代,從1840到1919 現(xiàn)代,從1919到1949 當代,從...
海原縣速度: ______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經(jīng)寫過一幅對聯(lián)“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對聯(lián)稱贊了一位“寫妖寫鬼”來“刺貪刺虐”的清代名家,他是名著《 聊齋志異 》的作家蒲松齡.
海原縣速度: ______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xiāng)沙灣鎮(zhèn)
海原縣速度: ______ 的確是這樣的!他登上這么高的文學地位完全是因為他擁護共產(chǎn)黨,創(chuàng)作了好多歌頌贊美共產(chǎn)黨的作品~就好像相聲界中的馬季,他的相聲水平根本不夠相聲藝術家,更別說什么大師了,也是由于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
海原縣速度: ______ :郭沫若 (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
海原縣速度: ______ 文學家.考古學家.社會學家
海原縣速度: ______ 褒貶不一很正常,因為不可能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首先我們來看看人們說郭沫若的好是那個點,基本都是在夸他的文學造詣以及他的書法方面的成就,郭沫若在文學上面的造詣沒有人會說他不好,他是公認的大才子...